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三秦 作者:校注:韓理洲 譯者:韓理洲 注解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全北魏東魏西魏文補遺》最近由三秦出版社出版。本書是國務院古籍整理規(guī)劃領導小組重點資助項目,也是西北大學211工程重點資助項目。本書經(jīng)過作者幾年的精心編輯整理,終于可以和讀者見面。
北魏、東魏、西魏,史家統(tǒng)稱為后魏,它們是南北朝時期拓跋鮮卑族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北魏,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形成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更影響了隋唐兩代,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時代的文獻資料,一直存在許多缺憾,給研究工作造成諸多不便。清人嚴可均輯錄的《全后魏文》收錄北魏及東、西魏文章共1 362篇,作者289人,收錄內(nèi)容比較完備,所參考的文獻也非常豐富。因而長期以來,《全后魏文》一直被視為研究后魏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但嚴氏之書成于清末,在今天看來,也還有相當缺失,本書即依照嚴氏《全后魏文》體例略加修正,對北魏及東西魏時期的文章進行了輯補,共輯入單篇散文1 547篇,其中有作者可考的89篇,可確定作時的1 000余篇。
本書主持整理的作者韓理洲先生長期從事古籍整理,在出版了《全隋文補遺》《全北齊北周文補遺》之后,又帶領他的團隊精心整理本書。在輯錄中,他們重新審查了嚴氏所用的古代文獻,又查閱了嚴氏身后發(fā)現(xiàn)和出刊的文獻和石刻資料。如敦煌文書、吐魯番文書、羅國威《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趙萬里的《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趙超的《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以及《新中國出土墓志》、《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等。還查找了2006年以前主要考古類期刊,如《文物》、《考古》、《文物春秋》、《考古與文物》等載錄的石刻文獻。同時還查閱了大量方志,如:《山東通志》、《增修登州府志》、《重修滑縣志》、《聞喜縣志》等,從中輯補了部分錄文。
本書編排,根據(jù)有無作者署名,分為以人繫文和按類集結(jié)兩類。同一作者之文,以作時先后為序,繋于其名下。作者之間除皇帝之外,以生年先后排列;對于生年不詳者,則列于有生年可考者之后,并以作時年、月先后為序。作者無考者,則分為碑、墓志、造像記及雜著四類,各類之中則以作時年、月先后為序,有年無月者列于該年之末,作年不詳者列于同類之末?!度笪何摹匪赵煜裼?,都以造像人為作者,本書所輯造像記繁多,且造像人與作記人間關系難以確證,除明確有記為某人所作的,皆以類集結(jié)。
本書收錄之墓志,均由編者擬題標明墓主姓名,以便讀者檢核,為保持原貌,正文第一行照錄原石刻之標題。如‘元天穆墓志’ 為編者所擬,正文第一行之‘黃鉞柱國大將軍丞相太宰武昭王墓志’為原石刻之標題。
本書收錄之文,均于文后注明輯錄出處,凡有多個出處者亦一并列出,以便讀者檢索。如不同出處文字互有出入者,則相互校勘,并出校記。若無參校本,而原文有明顯錯訛者,編者亦于文后注明。
本書所錄文章,凡流傳版本中文字有缺損者,錄文按所闕字數(shù)畫□號,缺損字數(shù)不明者寫‘上闕’或 ‘下闕’。
本書對于原文中之古今字、碑別字、通假字、異體字均于文中徑改,不再出校。
本書對可考得作時之文,均于每篇后引據(jù)文獻申陳編年理由。文獻記載不一者,則諸說并錄,若有取舍,則申陳所據(jù)。為方便讀者,書后附有《〈全后魏文〉補遺年表》。
本書所輯錄的文章,對研究后魏政治、軍事、經(jīng)濟、外交、文化以及民族、宗教、文學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本書所收的大量碑志石刻為研究這一時期歷史文化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原始文獻,補充了史書的內(nèi)容。如:《魏書》宗室諸王傳是研究北魏皇室成員構成及其宗族關系的主要文本依據(jù),但是由于所見材料的限制以及《魏書》流傳中佚失等原因,這些記載疏漏很多。而19世紀以來大量元魏宗室墓志的出土,則為此提供了豐富的數(shù)據(jù)。
其次,本書所輯有些文章可以補正史書訛誤。如《魏書》以元暉為鎮(zhèn)西將軍元忠之子,《北史》則以為忠弟德之子。據(jù)神龜三年(520)《元暉墓志》可知,《北史》為是。《魏書》記元暉卒于神龜元年,墓志記為神龜二年。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恕不贅述。
再次,有些文獻還詳細記述了北魏一些制度以及具體實行過程。如孝昌二年(526)《韋彧墓志》詳細記載了韋彧死后被贈予謚號的全過程。
北魏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民族融合,本書所輯錄的大量墓志,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這種融合。例如正始四年(507)《奚智墓志》和正光四年(523)的《奚真墓志》兩篇墓志都作于孝文帝漢化改革以后,從其對于氏族的不同描述,可見漢化政策所引起的民族心理變化。另外,在墓志中,對墓主人道德取向以及行為舉止的描述,也體現(xiàn)出中原儒學的影響。一方面是對孝行的稱頌。如正光元年(520)《元孟輝墓志》。另一方面是對于墓主人儒雅作風的描述。如武泰元年(528)《元暐墓志》。
除此之外,本書所輯錄的大量造像記,對于研究北朝佛教與本土文化的關系提供了豐富的數(shù)據(jù)。造像記中所記錄的造像活動,反映出佛教在北方社會傳播的過程。從造像記的發(fā)愿文來看,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十分明顯。如:永平四年(511)《萬福榮造像記》、東魏武定五年(547)《安鹿交村二十四人造像記》。其內(nèi)容都體現(xiàn)出北朝佛教在發(fā)展中與重視政治倫理的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
從文學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本次輯錄的墓志,完整地反映從北魏初期的簡略質(zhì)樸到太和以后趨于完備、華麗這一文體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將這一時期的造像記與頌、銘、碑、賦等文體相比較,可以看到其內(nèi)容和寫作手法明顯受到佛經(jīng)文學的影響。其中的文學描寫內(nèi)容,與佛經(jīng)中有關內(nèi)容加以對照,也可以看出佛經(jīng)中那種反復鋪敘、排比夸飾的描寫手法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出這一時期佛教對文學表現(xiàn)手法及審美觀念等方面的影響。所以說,這一時期,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后魏文學在北朝文學發(fā)展中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
《全北魏東魏西魏文補遺》一書,總共80余萬字,繁體豎排,精裝,定價138.00元人民幣。內(nèi)容豐富,印裝精美,價格合適。是研究中國文學史、中國歷史尤其是魏晉時期歷史文化的必備參考書。
(作者 三秦出版社 李郁,710003,西安北大街147號,02987205052)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