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2 出版社:西泠印社 作者:黃金貴 頁數(shù):876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的古代文化是無比光輝燦爛的,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成績斐然。介紹古代文化的專書,也琳瑯滿目,蔚為大觀。除了各種專題研究,大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知識性的,常稱為古代文化知識,古代文化常識,一般是選取古代文化的數(shù)十門類,將各門的基本知識概述匯集一書?!愂菤v史性的,多稱為古代文化史,或某某史,按歷史時代為序,梳理和評述通代、斷代或某類古代文化。二者本質一致:所謂古代文化知識都是文化史的知識化,故準確地表述,當是古代文化史知識(如《文史知識》雜志以此作欄目名);而文化史研究的基礎和成果就是大量的文化知識。但兩者研究重點,結構與表達方法均有不同,而形成研究和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兩種體式。從介紹和普及傳統(tǒng)文化、提高古籍閱讀和研究能力看,古代文化知識是非常重要并最能引發(fā)人們興趣的,當年王力先生首創(chuàng)將10來個門類的古代文化知識引入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就是出于這一初衷;即便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者,豐實的古代文化知識也是必備的基礎。但是,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不斷普及,人們精神需求的提高,逐漸感到:匯集數(shù)十門類的文化知識專書,往往如蜻蜒點水,疏于釋名解物,乏于動態(tài)史變,知識顯得相對零碎;文化史專書,則因重于史述與史論,許多基本知識內(nèi)容均被分割而散落在各個歷史時代。于是,人們自然會想到:能否將文化知識與文化史有機結合起來呢?完全可以。隨著對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深入,不斷出現(xiàn)一些古代文化、古代名物之不按歷史時代而按知識內(nèi)容結構和表述的專史,獲得人們的青睞。它們既是集中、系統(tǒng)的古代文化知識,也是一種專事專物的文化史。這是研究和介紹古代文化的新體式。那么推而廣之,匯集多類的古代文化知識專書,當然可以發(fā)展為一種包容若干文化類、將文化史與文化知識糅合一體、能釋名解物的古代文化讀物。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將中國古代文化史和文化知識結合、能釋名解物、圖文并茂、認真樸質的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圖書。以物質文化類為主,根據(jù)大學的中國古代文化課多年的教學實踐,遴選出古代典籍中最常見而重要的9類。它們是:天時、農(nóng)事、禮俗、服飾、飲食、建筑、交通、什物、體育等常見門類,每類 10萬字、150幅左右插圖。本書具知識性、學術性,可讀性,可以作高校中國古代文化課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的知識讀物。
書籍目錄
天時篇 第一章 天及天說 第一節(jié) 天 第二節(jié) 天說 第二章 七政 第一節(jié) 日月 第二節(jié) 五行星 第三章 三垣 第一節(jié) 紫微垣 第二節(jié) 太微垣 第三節(jié) 天市垣 第四章 二十八宿 第一節(jié) 二十八宿 第二節(jié) 演禽術 第三節(jié) 四象 第四節(jié) 十二次、分野、銀河 第五章 雜星氣 第一節(jié) 瑞星 第二節(jié) 妖星 第三節(jié) 客星、流星 第四節(jié) 瑞氣、妖氣 第六章 天文觀測 第一節(jié) 圭表 第二節(jié) 儀象 第三節(jié) 漏刻 第七章 天體的狀態(tài)及運行 第八章 星占學 第一節(jié) 星占學的出現(xiàn) 第二節(jié) 星占學的政治和社會效應 第九章 歷法原理及簡史 第一節(jié) 歷法原理 第二節(jié) 歷法簡史 第十章 紀時方法 第一節(jié) 紀年 第二節(jié) 紀月 第三節(jié) 紀日 第四節(jié) 紀時段 第十一章 節(jié)日農(nóng)事篇 第一章 原始農(nóng)事 第一節(jié) 采集和漁獵 第二節(jié) 刀耕火種 第三節(jié) 稻作起源 第二章 大田作物 第一節(jié) 糧食作物 第二節(jié) 經(jīng)濟作物 第三章 耕作技術和園藝 第一節(jié) 從休閑耕作到連作 第二節(jié) “火耕水耨”,代田和區(qū)田 第三節(jié) 間作、混作和套作 第四節(jié) 精耕細作 第五節(jié) 多熟種植 第六節(jié) 園藝 第四章 農(nóng)具 第一節(jié) 原始農(nóng)具 第二節(jié) 青銅農(nóng)具 第三節(jié) 鐵農(nóng)具和畜力的初步使用 第四節(jié) 犁與牛耕及其他耕具 第五章 農(nóng)田水利 第一節(jié) 大禹治水與農(nóng)田溝洫 第二節(jié) 北方渠系灌溉 第三節(jié) 南方陂塘灌溉 第四節(jié) 梯田、架田和涂田 第五節(jié) 水利工具 第六章 畜牧、蠶桑和漁業(yè) 第一節(jié) 家畜的馴化和飼養(yǎng) 第二節(jié) 蠶?! 〉谌?jié) 漁業(yè) 第七章 儲藏和加工 第一節(jié) 窖儲和倉儲 第二節(jié) 豆類加工 第三節(jié) 釀造 第四節(jié) 制糖和榨油 第五節(jié) 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工具 第八章 農(nóng)書 第一節(jié) 《汜勝之書》和《四民月令》 第二節(jié) 《齊民要術》 第三節(jié) 《四時纂要》 第四節(jié) 《茶經(jīng)》和《耒耜經(jīng)》 第五節(jié) 《農(nóng)書》和《農(nóng)桑輯要》 第六節(jié) 《農(nóng)政全書》、《授時通考》和《補農(nóng)書》禮俗篇 第一章 信仰禮俗 第一節(jié) 禁忌 第二節(jié) 巫術 第三節(jié) 祭祀 第四節(jié) 知命 第二章 人生禮俗 第一節(jié) 生育 第二節(jié) 成人 第三節(jié) 婚嫁 第四節(jié) 喪葬 第三章 節(jié)日禮俗 第一節(jié) 生命節(jié)飾 第二節(jié) 生存節(jié)飾 第三節(jié) 合神節(jié)飾 第四章 生活禮俗 第一節(jié) 服飾 第二節(jié) 飲食 第三節(jié) 居住 第四節(jié) 行止 第五章 群體禮俗 第一節(jié) 家庭 第二節(jié) 結盟 第三節(jié) 廟會 第四節(jié) 行業(yè)服飾篇 第一章 服飾的形成 第一節(jié) 服飾起源說 第二節(jié) 原始的服飾 第二章 紡織及面料 第一節(jié) 紡織原料及工具 第二節(jié) 面料及紋樣 第三章 冠帽的制度 第一節(jié) 冠冕堂皇 第二節(jié) 幅巾與幞頭 第三節(jié) 帽子與蓋頭 第四章 服裝的演變 第一節(jié) 禮服 第二節(jié) 便服 第五章 妝容及配飾 第一節(jié) 發(fā)式 第二節(jié) 妝容 第三節(jié) 配飾 第六章 鞋子和襪子 第一節(jié) 禮服鞋 第二節(jié) 便服鞋 第三節(jié) 羅襪躡蹀 第七章 古代的軍服 第一節(jié) 甲胄的興起 第二節(jié) 鎧甲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盔甲的衰亡飲食篇 第一章 飲食原始 第一節(jié) “茹毛飲血”時代 第二節(jié) 火與熟食 第三節(jié) 陶器與烹飪 第二章 主食 第一節(jié) 谷米 第二節(jié) 飯和粥 第三節(jié) 面點與糕團 第三章 副食(上) 第一節(jié) 肉食 第二節(jié) 素食 第三節(jié) 果食 第四節(jié) 干食 第四章 副食(下) 第一節(jié) 羹湯 第二節(jié) 飲料 第三節(jié) 調(diào)料 第四節(jié) 烹調(diào)方法 第五章 飲食器具 第一節(jié) 加工用具 第二節(jié) 炊具 第三節(jié) 食具 第四節(jié) 飲具 第五節(jié) 貯藏設施 第六章 飲食方式 第一節(jié) 餐制 第二節(jié) 分食與共食 第三節(jié) 筵宴 第七章 飲食差異與風味 第一節(jié) 宮廷貴族飲食 第二節(jié) 平民飲食 第三節(jié) 地方風味 第四節(jié) 節(jié)令風味 第五節(jié) 民族風味 第六節(jié) 宗教風味 第七節(jié) 藥療風味 第八章 飲食市場 第一節(jié) 業(yè)市 第二節(jié) 食肆飯莊 第三節(jié) 茶館酒樓 第四節(jié) 流動攤販建筑篇 第一章 建筑特點 第一節(jié) 結構方式 第二節(jié) 組群布局 第三節(jié) 藝術造型 第四節(jié) 建筑色彩 第五節(jié) 雕塑裝飾 第六節(jié) 建筑環(huán)境 第二章 住宅 第一節(jié) 原始聚落 第二節(jié) 北京四合院 第三節(jié) 西南干闌 第四節(jié) 閩西南土樓 第五節(jié) 青藏碉房 第六節(jié) 華北窯洞 第七節(jié) 蒙古包 第三章 城市 第一節(jié) 殷墟 第二節(jié) 長安 第三節(jié) 洛陽 第四節(jié) 東京 第五節(jié) 南京 第六節(jié) 北京 第四章 宮殿 第一節(jié) 西亳宮殿 第二節(jié) 漢三宮 第三節(jié) 大明宮 第四節(jié) 北京故宮 第五節(jié) 沈陽故宮 第五章 陵園 第一節(jié) 小屯貴族墓地 第二節(jié) 秦始皇陵 第三節(jié) 漢武帝茂陵 第四節(jié) 唐高宗乾陵 第五節(jié) 鞏縣八陵 第六節(jié) 成吉思汗陵 第七節(jié) 十三陵 第八節(jié) 慈禧陵 第六章 寺廟祠壇 第一節(jié) 洛陽白馬寺 第二節(jié) 五臺佛光寺大殿 第三節(jié) 西藏布達拉宮 第四節(jié) 青海塔爾寺 第五節(jié) 山西芮城永樂宮 第六節(jié) 泉州圣友寺 第七節(jié) 太原晉祠 第八節(jié) 北京天壇 第七章 古塔 第一節(jié) 歷城四門塔 第二節(jié) 登封嵩岳寺塔 第三節(jié) 西安大雁塔 第四節(jié) 應縣木塔 第五節(jié) 北京妙應寺白塔 第六節(jié) 北京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第八章 園林 第一節(jié) 沙丘之囿 第二節(jié) 上林苑 第三節(jié) 華清池 第四節(jié) 北海公園 第五節(jié) 避暑山莊 第六節(jié) 頤和園 第七節(jié) 北邙園 第八節(jié) 豫園 第九節(jié) 拙政園 第九章 橋梁 第一節(jié) 早期的橋梁 第二節(jié) 西安古灞橋 第三節(jié) 泉州洛陽橋 第四節(jié) 晉江安平橋 第五節(jié) 河北趙州橋 第六節(jié) 蘇州寶帶橋 第七節(jié) 北京盧溝橋 第八節(jié) 四川瀘定橋 第九節(jié) 潮州廣濟橋交通篇什物篇體育篇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古人非常關注日、月、五星的運行狀況,認為它們跟人間世事密切相關,把它們合起來稱作“七政”?!渡袝虻洹罚骸罢律先?,受終于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梗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舜在接受天子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璇璣玉衡”是觀測天體運行的儀器,被認為是渾儀的前身?!哒眲t指日、月、五星,((欽定書經(jīng)傳說匯纂·舜典》:“七政,日、月、五星也,七者,運行于天,有遲有速,有順有逆,猶人君之有政事也?!逼哒卜Q“七緯”,因古人認為,二十八宿附著在天球上,相對位置不變,為正統(tǒng),故稱作“經(jīng)”;而日、月、五星是移動的,逆天球而右轉,故稱“緯”。元吳澄《送談星命者往武曲》詩:“七緯合離天漠漠,百生禍福水浮浮。”由于西方七曜說的傳人,也稱“七曜”、。“七耀”、“七耀”?!逗鬂h書·劉陶傳》:“宜還本朝,挾輔王室。上齊七耀,下鎮(zhèn)萬國。”太陽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恒星,它有九大行星,地球是其中之一。月亮是地球的衛(wèi)星,本身不發(fā)光,因反射太陽光而明亮。它們在天空中最為引人注目,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日、月可合稱為“二景”,唐曹鄴(《秦后作》詩:“鼙鼓裂二景,妖星動中國。圓丘無日月,曠野失南北?!币部煞Q“二輪”,劉駕《勵志》詩:“白發(fā)豈有情,貴賤同日生。二輪不暫駐,似趁長安程。”也可稱“二儀”。南朝陳沈炯《陳武帝哀策文》:“二儀協(xié)序,五緯同符。”還稱“二曜”、“二耀”。唐閻朝隱《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筵字》:“九九侍神仙,高高坐半天。文章二曜動,氣色五星連?!薄赌淆R書·王融傳)):“偶化兩儀,均明二耀?!币弧⑻柤坠俏闹?,太陽作“O”,從字形看,它是一個象形字,正像太陽的形狀,如:“乙丑貞:日有蝕,其告于上甲?!保ā都坠俏暮霞?3697)太陽被當作陽之精,火之精,它始終如一,不會虧缺,(《說文·日部》:“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庇谑强煞Q“陽、火精、炎精、日精、陽精”?!对姟ば⊙拧ふ柯丁罚骸罢空柯端梗岁柌贿?。”元楊載《送丘子正之海鹽》詩:“珠生滄海底,玉韞碧山中。夜氣交明月,陽精現(xiàn)白虹?!泵髑窨!吨窳制哔t圖》詩:“炎精無光蜀燼銷,當涂墜地馬蹴槽?!泵骼钆数垼ā短狡罚骸按髺|有神岳,專名為岱宗。日精攝海氣,吳野控其峰?!碧柺潜姟瓣枴敝K極,于是又稱作“太陽、陽宗、極陽”等?!稘h書·元帝紀》:“是以氛邪歲增,侵犯太陽,正氣湛掩,日久奪光?!薄犊坠鈧鳌罚骸俺悸勅照?,眾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薄独顚鳌罚骸叭諗?shù)湛于極陽之色?!?/pre>后記
八年了!早在上個世紀末,我與本省一家出古代文史類書籍的出版社編輯柳明燁同志多次討論關于傳統(tǒng)文化類專書的選題。從大學中國古代文化課缺乏合適教材和文化類的有些圖書言而無征、疏于文獻引證和釋名解物、不能圖文并茂等現(xiàn)狀出發(fā),策劃編寫一種將文化史和文化知識結合、能釋名解物、圖文并茂、認真樸質的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圖書。最后從教學實踐中遴選出天時、農(nóng)事等9個常見門類,每類10萬字、150幅左右插圖。要求具知識性、學術性、可讀性,名為《中國古代文化史圖典》,它可以作高校中國古代文化課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的知識讀物。也可作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的知識性讀物。旋即申報該出版社的選題,獲得通過。我被聘為主編.柳明燁任責任編輯。然后又敦請諳熟古代文獻、研究語言與文化的汪少華教授任副主編。然后定下體例、實施計劃,鄭重地與該出版社簽訂《圖書約稿合同》。其時1998年12月18日。于是,編寫樣稿尋擇作者。鑒于一些文化類書編寫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本書的設計.確定原則上一類一人,選擇作者在專業(yè)上堅持兩條:一是必須為該類文化史的專家或準專家,寫過相關論著.或多年研習而對該類比較熟悉;二是必須同時任教古漢語、古文獻多年的教師或具此二古修養(yǎng)者。寧缺毋濫。因此,1999年開始,我與汪先生廣泛物色,至翌年尚缺數(shù)類。以后才陸續(xù)請到服飾史專家孔德明教授、寫過《中國古代交通》的葉持躍副教授、浙江博物館書畫部主任王宏理博士、《漢語詞匯與華夏文化>的作者楊琳教授……。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文化會要(套裝全2冊)》具知識性、學術性,可讀性,可以作高校中國古代文化課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的知識讀物。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