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人文

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作者:曹文彪  頁數(shù):324  字數(shù):31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奉獻給讀者的這部著作,是我的學術研究從原初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轉為文化學和文化社會學以后的第一個成果,這一成果既可以被當作文化學的某一專題研究的成果加以閱讀,也可以被視為進一步朝我的最終研究方向——作為“文化社會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舍勒語)的知識社會學——轉換的一個過渡性成果。因此,這部著作的內容,一方面,涉及到對科學與人文這兩大文化的差異及隔閡的敘述,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社會學的視野——即從社會學的角度去考察這兩大文化的此消彼長的演變過程。至于我為什么要作出上述研究方向的調整,本書的后記將略予陳述,這里恕不贅言。作為本書的一個簡短的前言,我只擬為讀者就本書的內容安排作一點必要的說明,希望這有助于讀者更方便地閱讀本書。與本書的題目大體對應,本書的內容被分為如下幾章:第一章遵循分析哲學的基本原則,主要是對一些相關概念——比如文化、科學、人文以及作為科學的三大分支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等作出必要的辨析。這么做的原因在于,在目前許多相關的學術文本中,這些概念被賦予了過多不同的內涵,而這就導致了研究上的大量毫無疑義的重復。第二章在揭示科學(含技術,特別是舍勒所強調的西方的針對外物世界的技術,以下均仿此)與人文的基本差異的基礎上,分別從諸如方式、語言及對象等八個方面描述了它們兩者的更為具體的區(qū)別。在接下來的第三章里,作者就兩類知識分子——專家與學者——的區(qū)別作了必要的考察與討論。隨后,作者又在第四章里對科學與人文的種種隔閡以及導致這些隔閡的原因進行了必要的闡述與分析。

內容概要

本書共分8章,內容包括:科學與人文的概念辨析、科學與人文的差異、專家與學者、科學與人文的隔閡、科學與人文的社會學研究、科學與人文的歷史演變、科學面臨危機、科學與人文:發(fā)動機與方向盤。

作者簡介

曹文彪,男,1950年生,江蘇泰州人?,F(xiàn)為浙江省委黨校學術委員,教學指導委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教授,主要從事科學與人文的比較研究以及文化社會學特別是知識社會學的研究。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科學與人文的概念辨析 第一節(jié) 科學原本屬于人文 第二節(jié) 科學與人文的涵義    一、什么是文化?      二、科學與人文是人類的兩大文化 第三節(jié) 三大世界與三大科學    一、自然世界、社會世界與人文世界    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    三、人文世界與人文科學第二章 科學與人文的差異 第一節(jié) 科學與人文的基本區(qū)別    一、科學的工具性和價值相關性    二、人文的目的性和價值直接性 第二節(jié) 科學與人文的具體區(qū)別第三章 專家與學者 第一節(jié) 什么是知識分子?   第二節(jié) 專家與學者的區(qū)別第四章 科學與人文的隔閡 第一節(jié) 科學與人文的隔閡 第二節(jié) 隔閡的種種原因第五章 科學與人文的社會學研究 第一節(jié) 人文的社會學研究    一、意識形態(tài)諸理論    (一)特拉希:觀念學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    (二)馬克思:批判手段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    (三)列寧、盧卡奇:中性化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    (四)批判理論家:批判手段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    二、人文的社會學研究    (一)阿諾德豪澤爾:藝術社會學的基本觀點    (二)丹納:藝術的生成、動因及評價    (三)普列漢諾夫:藝術的生物學因素與社會學解釋    (四)弗里契:藝術的階級、經濟、社會進化及社會形態(tài)決定論 第二節(jié) 科學的社會學研究    一、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    二、默頓:17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和社會    三、巴伯:科學與社會秩序 第三節(jié) 知識的社會學研究    一、舍勒:人、內驅力、抵制與知識的等級    二、曼海姆:意識形態(tài)、烏托邦與知識社會學    三、布魯爾:知識和社會意象第六章 科學與人文的歷史演變 第一節(jié) 科學、人文與社會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當代與境中的人文    一、人文學科的科技化變異    二、學者的專家化變異    三、人文功能的娛樂化變異第七章 科學面臨危機  第一節(jié) 科學的客觀性面臨被顛覆的危險    一、理論詮釋學 ……第八章 科學與人文:發(fā)動機與方向盤結語 關于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科學與人文明概念辨析盡管“科學”與“人文”在今天不僅在專業(yè)的學術界而且在一般的文化領域以及甚至在普通的大眾生活中幾乎已經成為兩個非常流行的語詞,但是種種跡象表明,人們——包括許多專業(yè)人士在內——對這兩個語詞的涵義似乎并沒有清晰的和準確的理解與把握,特別是到底什么是人文、為什么會將科學與人文并列而提、這樣的并列而提到底意味著什么、其引發(fā)的后果又是什么等問題,事實上,很少給予必要的思考與探討。有鑒于此,在一本以科學與人文為主題的專門著作的一開始,對這兩個語詞的涵義作出適當?shù)年U釋,顯然是非常必要的。作為本書的作者,我以為,分析哲學盡管的確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哲學流派——因為它的確并沒有為我們提供作為一個哲學流派所應提供的某種哲學理論,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的那樣,它只是一種“哲學活動”,但是,毫無疑問,它是任何學術研究工作所賴以順利地和富有成效地開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第一節(jié) 科學原本屬于人文令我頗感驚訝的是,長期以來,學者們一直習慣于沒有任何疑義地把科學與人文并列而提;在我看來,這不但在邏輯上頗成問題——科學與人文并不是兩個可以并列而提的概念,可以和科學并列而提的概念,應該是倫理、藝術、宗教等,而可以和人文并列而提的概念應該是自然或社會,并且也與人類早期的歷史事實——無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不相符合,換句話說,正如本節(jié)標題所表明的那樣,無論就概念的邏輯關系而言還是就歷史的史實而言,科學原本均屬于人文的范疇。當然,這特別需要就歷史的史實作出必要的闡述。

后記

部分地因為我的學術旨趣原本就偏于形而上,或者說偏于宏觀和偏于綜合——這一點早在二十八年前我在揚州師院中文系就讀本科時就已經初露端倪,那時候,我在課余時間閱讀得最多的乃是王國維、康德、黑格爾及叔本華等學者的作品。我記得,有一次當我從圖書館借出頂邊上落滿灰塵的黑格爾的《大邏輯》時,那位性格溫和的中年女管理員曾經滿臉顯出疑訝和不解地問我:“你借這書干啥?”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我到杭州大學(現(xiàn)在的浙江大學西溪校區(qū))中文系攻讀《文心雕龍》和《詩品》的比較研究的碩士學位時,這一旨趣便表現(xiàn)得格外強烈了。事實上,在整個三年的攻讀生涯中,我的閱讀涉及了文藝學、歷史學、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人文社科的眾多領域,部分地也是為了順應我所供職的單位的學科建設的思路。1998年當我撰寫的《中國古代文學批評通論》這部古代文學理論的著作出版之后不久,我便開始了學術研究方向的調整:先是轉為文藝學,然后又轉為文化學,接下來再轉向文化社會學,特別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比較研究,最后便決定以知識社會學作為最終的研究方向,并且以此來結束我未來的學術生涯。平心而論,這一學術方向的調整,對我來說,可以說是得失參半。就失而言,一個最直接的表現(xiàn)是,我的《中國古代文學批評通論》出版以后的第八年,我才向讀者們奉獻出了這部有關科學與人文之比研究的學術著作,我的意思是說,這一調整耗費了我巨大的精力和幾乎是無窮的時光。就得而言,我感到可以聊以自慰的是,這個失畢竟獲得了相當?shù)难a償,這就是,它使我有可能從非常寬廣的視野去全方位地思考和探討工業(yè)化與技術化時代人的生存這一最為重大和最為緊迫的問題。

編輯推薦

《科學與人文:關于兩種文化的社會學比較研究》由學林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科學與人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