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作者:石毓智 頁數(shù):234 字數(shù):19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俗語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其實它所得到的陽光也多得多?! ∷渍Z云,槍打出頭鳥,其實這么好槍法的獵手是罕見的,因此在鳥群中不見得安全系數(shù)就高?! ∷渍Z云,出頭的椽子先爛,其實這純屬猜想,能經(jīng)風吹日曬的椽子可能更干爽耐久,而泥巴覆蓋下的椽子可能早就爛掉了,只是沒有人覺察到而已?! ∫虼耍覜Q定為天下先。 這本書提出我迄今為止最大膽、最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 ≌f大膽,是因為這是關于人類語言最本質問題的思考:人類何以能夠創(chuàng)造和使用語言?語言的設計原理和運作機制是什么?這也是當代語言學各個流派所關心的問題,也是各個學說的分歧所在?! ≌f完整,是相對于我以前的論著而言的。從我步入語言學這個殿堂起,就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但是在中國講究述而不作、講究實用的學術傳統(tǒng)里,提出新的理論體系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特別是對一個剛出道的年輕人,社會就根本沒有給他這樣的市場和發(fā)展空間。所以在我以前的著作中,是把自己的思想作為具體現(xiàn)象研究的潛臺詞,一些觀點散見在各種具體的分析之中,而且缺乏詳細的論證。這次把它們系統(tǒng)起來,并從各個方面加以論證。
內容概要
本書是作者對其過去研究的理論化總結,書中主要探討語言本質屬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論證了語言能力合成說,認為人類的認知是一個層級體系,語言能力是更基本的能力協(xié)同合作的結果。本書還分析了語言表達的創(chuàng)新機制,語法結構的合成性,語法標記和形式之間的聯(lián)系方式,語言假設的證據(jù),語法規(guī)律的多樣性及其研究方法,等等。此外,還附錄了三篇關于當代語言學理論的商榷性文章。凡對當代語言學感興趣的讀者,都會從本書中發(fā)現(xiàn)他們感興趣的現(xiàn)象和話題。
作者簡介
石毓智,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現(xiàn)任新加坡國立大學終身教職,并任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瀟湘學者”特聘教授,兼任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華中師范大學“語言教學全國文科基地”客座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座教授及該?!巴鈬Z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全國文科基地”兼職研究員
書籍目錄
前言1 語言能力合成說的認知心理學證據(jù) 1.1 引言 1.2 構成語言能力的基本認知能力 1.3 各種認知能力的相互關系及其對語言學的啟發(fā).. 1.4 結語2 語言表達的創(chuàng)新機制 2.1 引言 2.2 生成語法理論的基本觀點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 2.3 語言符號的非離散性 2.4 語法結構的非遞歸性 2.5 語法結構的現(xiàn)實理據(jù)與約定俗成性 2.6 對共時應用和歷史發(fā)展的違背 2.7 語法結構的有限與具體表達的無限 2.8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創(chuàng)新觀 2.9 結語3 語法結構的合成性質 3.1 引言 3.2 兩種關于語法形成機制的假說 3.3 來自兒童語言習得的啟示 3.4 從語法的歷時屬性看 3.5 從語法的共時屬性看 3.6 結語4 語言學假設中的證據(jù)問題 4.1 引言 4.2 生成語言學派所提假設中的問題 4.3 “糅合”假設的問題 4.4 “王冕死了父親”之類用法產(chǎn)生的動因 4.5 類推的條件 4.6 結語5 語言規(guī)律的多樣性及其研究方法 5.1 引言 5.2 科學概念和規(guī)律形態(tài) 5.3 語言規(guī)律的四種形態(tài) 5.4 規(guī)律的類型與語言學流派 5.5 結語6 語法結構之問的功能交叉 6.1 引言 6.2 語法標記之間的功能交叉 6.3 語法功能交叉的原因及其理論蘊含 6.4 結語7 構式語法理論的進步與局限 7.1 引言 7.2 構式語法創(chuàng)立的歷史背景 7.3 構式語法的進步 7.4 構式語法的局限性 7.5 結語8 結構與意義的匹配類型 8.1 引言 8.2 結構與意義的匹配類型 8.3 相關的理論問題 8.4 結語9 語法結構的意義與功能 9.1 引言 9.2 構式語法理論的問題 9.3 語法結構的功能差別 9.4 結構的功能差別及其理論意義 9.5 結語附錄一:質疑喬姆斯基語言學的科學性附錄二:自然科學方法與語言學理論建設附錄三:生成語言學研究實踐中的問題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1 語言能力合成說的認知心理證據(jù) 1.4 結語 本章根據(jù)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我們自己長期分析語言的心得,提出“語言能力合成說”。其核心思想為:人類認知是一個層級系統(tǒng),語言能力不是一個獨立模塊,也不是處于認知系統(tǒng)最基層的,它是由更基本的認知能力協(xié)同合作的結果。同時語言能力又是組成其他認知能力的基礎,如此等等。語言能力本身不是天生的,而是依賴天生的更基本的認知能力。本章所討論的構成語言的各種基本認知能力都有大量的實驗根據(jù),它們都是出現(xiàn)在兒童習得語言之前,而且都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可能學會語言。但是到底有多少種認知能力在語言習得中起作用,它們又如何協(xié)同合作保證學會一種語言,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我們相信,隨著這些問題的解決,必將深化我們對人類語言乃至整個認知的認識?! ∥覀兊恼Z言哲學觀跟生成語言學之間存在著根本分歧,而這種分歧不在于語言是否有先天的生物基礎,而在于這個生物基礎到底是什么,它們與語言能力的關系又是如何。關于語言的生物基礎的問題已經(jīng)不是一個語言學內部的純粹思辨問題,過去一二十年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回答這一問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并不存在一個獨立的語言器官,在兒童的語言習得過程中也找不到“普遍語法”的影子。然而認知心理學界關于語言的研究也是初步的,盡管他們已經(jīng)做了大量的關于兒童習得語言的研究,但是迄今為止他們關于語言能力的本質是什么尚沒有弄清楚,特別是語言能力與其他認知能力的關系是什么,仍然模糊不清。
編輯推薦
《認知能力與語言學理論》俗語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其實它所得到的陽光也多得多。俗語云,槍打出頭鳥,其實這么好槍法的獵手是罕見的,因此在鳥群中不見得安全系數(shù)就高。俗語云,出頭的椽子先爛,其實這純屬猜想,能經(jīng)風吹日曬的椽子可能更干爽耐久,而泥巴覆蓋下的椽子可能早就爛掉了,只是沒有人覺察到而已。因此,我決定為天下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