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邊際與坐標

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作者:茅琦  頁數(shù):187  字數(shù):15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作者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國家在同時期比其他國家要發(fā)展得快,而另一些則要慢得多?從歷史上來看,發(fā)展是因為受到了來自于外部,或內部,或內外部同時的壓力。比如古希臘在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發(fā)展較快,起先是由于周邊的原住民比遷移來的希臘人更文明,之后當希臘人遭到波斯人的侵略,內部也發(fā)生戰(zhàn)爭,這一時期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偉大的思想家,當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時,希臘人的外部和內部壓力一時沒有了,于是他們不再向歷史理性的前方發(fā)展,當再次受到外部壓力時,他們很快被羅馬人征服了。羅馬人發(fā)展最快的時期也是處在不斷的外部和內部壓力之中的,開始時他們受到來自亞平寧半島上的其他部族的壓力和內部平民的壓力,后來他們與迦太基人競爭,并與地中海東部的國家進行斗爭。歐洲人發(fā)展較快的另一個時期則是在受到蒙古人侵襲之后,特別是在奧斯曼人侵襲之后的時期,那時的歐洲內部也相互競爭,而二戰(zhàn)結束后,安逸的歐洲竟然沒有產生過一個偉大的思想者,沒有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中國在古代發(fā)展得較快的時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此時各小國間相互競爭,思想爭鳴,而此后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之后,歷史的前進在中國極慢,這一時期如同古代埃及一樣由于沒有外部強有力的挑戰(zhàn),歷史在理性上的發(fā)展幾乎停頓。歷史中的這種表現(xiàn)可以稱之為接受挑戰(zhàn)者發(fā)展,無法接受挑戰(zhàn)者消亡,沒有挑戰(zhàn)則停滯。這也是歷史的規(guī)律。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歷史的規(guī)律和由來  第一節(jié)  導引  第二節(jié)  歷史的本質  第三節(jié)  歷史的幾個階段  第四節(jié)  歷史的由來  第五節(jié)  文字第二章  古文明時代:理性的誕生和推行  第一節(jié)  導引  第二節(jié)  埃及  第三節(jié)  神的創(chuàng)立  第四節(jié)  美索不達米亞  第五節(jié)  法典    第六節(jié)  法律    第七節(jié)  這一歷史階段的特征  第八節(jié)  最初的民主思想  第九節(jié)  各國史的哲學分界第三章  古典時代:我們的思想變得廣闊  第一節(jié)  導引  第二節(jié)  希臘  第三節(jié)  羅馬  第四節(jié)  基督教  第五節(jié)  藝術的本質  第六節(jié)  歷史中的文學及文學對歷史的影響  第七節(jié)  總結  第八節(jié)  各國史的分界第四章  國家主義時代:自由、平等、博愛  第一節(jié)  導引  第二節(jié)  遠航  第三節(jié)  英國革命  第四節(jié)  牛頓  第五節(jié)  美國革命  第六節(jié)  法國大革命  第七節(jié)  大革命之后的世界  第八節(jié)  南北戰(zhàn)爭——國家主義  第九節(jié)  各國史的分界第五章  人本主義時代:追求個體的實際平等  第一節(jié)  導引  第二節(jié)  人本主義思想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俄國革命  第四節(jié)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第五節(jié)  人本主義時代的藝術  第六節(jié)  各國史的分界第六章  無偏見的時代:無偏見的觀念引導歷史前行  第一節(jié)  導引  第二節(jié)  美國  第三節(jié)  歐洲與中東  第四節(jié)  科學與藝術  第五節(jié)  世界史的分界  第六節(jié)  結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歷史的規(guī)律和由來第二節(jié) 歷史的本質一、歷史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歷史不以地位、財產談論人。歷史以它的客觀真實記錄人干了什么,人類的那些理性行為構成了文明史。歷史被兩條線推動前進,而且這兩條線是相互協(xié)同的。線條之一是寬容。當歷史中的圣人能夠更加寬容地對待各種事物時,他同時也就包容了更多的想法和哲理,由此促成新思想的誕生。當人們開始擁有一種意識去接受新事物、擁有一種寬容去接納新事物與過去的不同時,歷史也就把新的思想方式推行到實際生活和生產中一一生產方式,即科學技術,是歷史的另一線條。寬容和科學是歷史的兩條線,它們都源于哲學理性。理性的寬容和科學的思想都來自于我們的先人提出的新哲理。先賢們通過自己或者由相信他們哲理的人,推行他們的思想,如此往復。歷史后來的事業(yè),是思想的進一步創(chuàng)造與再傳播的往復:人們有了更準確的哲學觀,并且在法律、科學或社會制度等方面推行它。這便是歷史:確立哲理(哲學信念)、推行哲理,從而導致歷史中發(fā)生革命、爆發(fā)戰(zhàn)爭或發(fā)生其他歷史事件。歷史,就是創(chuàng)造哲學、推行哲學,以及相同或不同理性階段的哲學在傳播過程中碰撞、沖突、融合、包容的過程。歷史不是簡單的二十六個文明的興衰過程,用二十六個文明的興衰來解釋歷史不過是將歷史重新羅列,文明的興衰是由于對某一層面的哲學信念的增強或消退;歷史包括有哲學基礎的階級斗爭的過程,但又不僅僅如此;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加快了歷史的進程,但交流本身并不能產生哲學,事實上交流就是哲學被創(chuàng)造之后的傳播過程。歷史還包括戰(zhàn)爭,在人類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中,只有極少的幾十年是沒有戰(zhàn)爭的。戰(zhàn)爭的本質就是持不同或相同哲學觀念的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暴力沖突,它是歷史,但不是階級斗爭。

編輯推薦

《歷史的邊際與坐標》: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不是由勝利者決定的。歷史中那些不會改變的,將最終推動歷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歷史的邊際與坐標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