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4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作者:沈玲,方環(huán)海,史支焱 著 頁數(shù):21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的前三章,側重于對現(xiàn)代語言學基本理論的介紹和評述。本書的后三章,是對詩歌文本的語言學解讀,作者選擇三位臺港詩人作為典型個案,具體而深入地詮釋他們的詩歌作品和詩美創(chuàng)造。這樣,宏觀的思考和微觀的把握便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第二章,作者選擇了一個難以說得很清楚的“大話題”,用比較研究的方法來論述詩歌語言的性質和意義。作者運用語方學的新知識,從語法、語義、語用等方面考察分析詩歌語言對普通語言的超越,開啟了詩歌鑒賞與評論的一扇窗口,讓人呼吸到一陣陣撲面而來的新鮮空氣。當然,作者論述中所涉及的“詩歌”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詩歌,并不特別指稱一種文體,它“外延”到“詩性語言”、“文學語言”,乃至索緒爾所謂的“言語”,但是其“內涵”中應當主要包含了“詩歌”這一文體語言。文章在分析詩歌語言意象的語義表現(xiàn)時,列舉的多是中國古典詩詞名篇警句。作者所論述的“模糊性”、“游移性”、“隱喻性”、“歧義性”,主要也是指向“詩歌”的“語言特色”的?! 对娨獾恼Z言》的后三章,是對詩歌文本的語言學解讀,作者選擇三位臺灣詩人作為典型個案,具體而深入地詮釋他們的詩歌作品和詩美創(chuàng)造。這樣,宏觀的思考和微觀的把握便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書籍目錄
語言學視野中的詩美創(chuàng)造——序《詩意的語言》第一章 詩意:棲居于語言和言語之間 一、引言 二、索緒爾的語言觀 三、語言與言語之分 1.語言與言語的二元區(qū)分 2.區(qū)分的目的與價值 3.語言的特征與地位 4.言語的特征與地位 四、共時與歷時的區(qū)分 1.共時性和歷時性 2.區(qū)分的原因 3.區(qū)分的目的 4.區(qū)分的價值評價 五、結構主義學術研究范式的歷史反思 1.語言與言語的分立及其后果 2.共時與歷時區(qū)分的矛盾 六、結語第二章 詩歌語言的性質與意義 一、引言 二、詩歌語言與普通語言的性質差異 1.普通語言的指稱性與限定性 2.詩歌語言的模糊性與游移性 3.語義場理論的說明與論證 4.詩歌語言的性質指向與語義指向 5.詩歌語言對普通語言的性質超越 6.詩歌語言的性質指歸 三、詩歌語言意象的語義表現(xiàn)例析 1.詩歌語言意象的性質與意義 2.詩歌語言的情感語義表現(xiàn) 3.詩歌語言的哲學語義沉思 4.詩歌語言的意義結構 5.詩歌語言意象的四維語義架構 四、詩歌語言的語義建構與對普通語言的語法消解 1.普通語言的整合與建構功能 2.普通語言的句法規(guī)范 3.詩歌語言的“順序” 4.詩歌語言意義的獲取途徑 5.詩歌語言組合的陌生化 五、結語第三章 詩歌語言的建構及其語法消解 一、詩歌語言的存在狀態(tài) 二、詩歌語言的語法邏輯消解 三、詩歌語言的組合原則 四、結語:詩歌語言的審美化和藝術化第四章 語詞建構與詩意風格——痖弦詩歌文本的語言學解讀 一、引言 二、意象的現(xiàn)代架構 1.痖弦詩歌意象的營造 2.痖弦詩歌意象的組合 三、意象的語詞建構 四、意象的內在精神 1.生命之言說 2.時代之獨語 五、結語第五章 依賴心理與詩意的孤獨感——鄭愁予詩歌文本的語言學解讀 一、深刻的“浪子”:不是開篇的引言 二、人類的孤獨:對世界的一種情緒 三、存在的追尋:對世界認知的路徑 1.故土親情在夢中 2.空靈的自然山水 3.愛到濃時亦近無 4.拷問時間永恒 5.死亡:生命的不歸路 四、無處是歸屬:世界虛無的本質 五、永遠的過客:不是結語的結尾第六章 詩意風格的心理語義探析——犁青詩歌文本的語言學解讀 一、前言 二、存在的石頭:詩人的存在與黑暗的視角 1.內隱的智慧與探查的勇氣 2.心理的抗爭與現(xiàn)實的放棄 3.語義的敘述與詩人的追問 三、存在的眼睛:家園的審視與語義的反諷 1.黑暗的“有”與信念的“有” 2.反面的隱喻與想象的元素 3.現(xiàn)實的存在與見證的審視 四、存在的言說:詩意的語義表達 1.文體的探索與回歸的抒情 2.內在的激情與外在的簡約 3.文體的實驗與詩歌的節(jié)律 五、結語附論 論犁青早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 一、引言 二、少年已識愁滋味:“哀民生之多艱” 1.圖景寫真:農村的凋敝與農民的苦難 2.暴露真實:國統(tǒng)區(qū)的專橫與現(xiàn)實的殘酷 3.覺醒與反抗:時代的精神與民眾的情緒 三、一衣帶水的深情:追尋夢里的橄欖枝 1.和平的呼喚與自由的向往 2.苦難的社會與辛酸的生活 3.故國的依戀與難舍的鄉(xiāng)思后記
編輯推薦
《詩意的語言》的前三章,側重于現(xiàn)代語言學基本理論的介紹和評述。第一章,作者首先針對索緒爾的語言觀提出批評,對由“語言”、“言語”等概念鋪展出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范式進行思考和反省。第二章,作者選擇了一個難以說得很清楚的“大話題”,用比較研究的方法來論述詩歌語言的性質的意義。 《詩意的語言》前半部分,以對語言學基礎理論的闡釋和詩歌語言性質的探討拓展出一個話語空間,一旦將審視對象和創(chuàng)作文本納入作者預置的這樣一個評論場中,便會形成批評主體的能動和自覺?! 对娨獾恼Z言》的后三章,是對詩歌文本的語言學解讀,作者選擇三位臺港詩人作為典型個案,具體而深入地詮釋他們的詩歌作品和詩美創(chuàng)作。這樣,宏觀的思考和微觀的把握便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