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作者:孟森 頁數(shù):277
Tag標簽:無
前言
學術研究需要長期的積累,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有了前人的成果,后人才能有發(fā)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前人的成果,后人不得不重復前人的研究,而且未必能達到前人的高度,“廣陵絕響”是人類學術史上經(jīng)常不得不面對的千古遺恨。要是人類的學術研究成果始終能得到傳承,人類能取得的進步肯定要大得多?! ∏厥蓟蕰r代,多數(shù)儒家經(jīng)典被付之一炬,或者被禁止傳播。博士伏生將《尚書》藏在墻壁間,秦漢之際的戰(zhàn)亂過后大部分已經(jīng)遺失,只剩下二十九篇。伏生就以此為基礎,終身傳授《尚書》。在他九十余歲時,漢文帝派晁錯去他家學習。此時伏生已口齒不清,由他女兒轉(zhuǎn)述才大致完成傳授。盡管由于雙方所操方言的差異,導致晁錯的一些誤解,但基本內(nèi)容還是得以流傳?!靶奖M火傳”,靠的是火種不滅。中華文明能夠長盛不衰,并發(fā)揚光大,靠的就是一代代的火種?! ∮∷⑿g的發(fā)達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書籍的流傳,但人為的破壞還是會使有些書籍從此毀滅,往往使一門學問后繼無人。而且,對嚴謹?shù)膶W者來說,總會有一些研究的心得或某項具體成果來不及整理成文,或者因種種原因沒有發(fā)表,只能靠口耳相傳。
內(nèi)容概要
孟森(1868—1937),字莼孫,號心史,江蘇武進人。著名歷史學家。1901年赴日本留學,就讀于東京法政大學,專攻法律。1903年回國,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主講清史課程。1931年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講授滿洲開國史。有很大影響,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祖。主要著作有:《清朝前紀》、《滿洲開國吏講義》、《明吏講義》、《清史講義》、《明元清系通紀》等。今人輯有《明清史論著集刊》。
書籍目錄
明史講義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體例 附明代系統(tǒng)表 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二章 靖難 第三章 奪門 第四章 議禮 第五章 萬歷之荒怠 第六章 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 第七章 南明之顛沛
章節(jié)摘錄
第五節(jié) 正嘉隆三朝之學術 明代學術,皆尊程、朱。自正德間,王守仁始有直接孟子以學孔子之說,于宋儒則尊陸九淵之學,而不甚滿于朱子。嗣是以來,其說亦風靡天下,而尊之者曰:“無姚江,則古來之學脈絕;”毀之者曰:“與朱子異趣,頗流于禪?!弊源顺?、朱與陸、王分為道學中兩派,辨論相激,至詆守仁為異端。同時有湛若水,初與守仁同講學,后各立宗旨,學者稱甘泉先生,一時分王、湛之學。承學之士,不歸王,則歸湛。若水為增城人,與陳獻章均粵人,蓋傳獻章之學,亦與朱子之學不盡同。惟羅欽順、呂柟二家,篤守程朱。欽順與守仁反復辨難,具載所著《困知錄》中.當嘉靖間,守仁之學已為廷臣所指斥,桂萼于守仁既卒,議言:“守仁事不師古,言不稱師,欲立異以為名,則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論。知眾論之不予,則為《朱熹晚年定論》之書,號召門徒,互相唱和。才美樂其任意,或流于清談;庸鄙借其虛聲,遂至于縱肆;傳習轉(zhuǎn)訛,背謬日甚。討捕軬賊,擒獲叛藩,據(jù)事論功,誠有足錄。陛下御極之初,即拜伯爵,宜免追奪以彰大信,禁邪說以正人心?!钡勰讼略t停世襲,恤典俱不行。給事中周延先爭之,被黜。隆慶初,廷臣多頌其功,詔贈新建侯,謚文成。萬歷十二年,乃從祀文廟。明世從祀者四人,薛碹已從祀于隆慶間,守仁與陳獻章、胡居仁同從祀。蓋守仁之事功莫能訾議,而學術則為守洛、閩者所詆毀云?! 〕讨?、陸王之辨,明季最烈,沿至于清,顯分門戶。夫講學心得之不同,愈辨愈明,不害其各有論著。至就其人品而觀,非程朱之派極多正人,不能不謂得力于講學。學程朱之學者,若不課其躬行,亦豈無托門戶以爭勝者?第存誠主敬,流弊終少;超超玄悟,一轉(zhuǎn)而入于禪,自陳白沙已不免。明一代士大夫之風尚最可佩,考其淵源,皆由講學而來。凡賢士大夫無不有受學之淵源;其不肖之流,類皆不與于學派,不必大奸大惡也。即以譏議守仁之桂萼言之,惡直丑正,以窺測世宗之私意,致身通顯,遂恃寵以傾陷異己,此豈學者所屑為?考黃宗羲《明儒學案》,士大夫可為盛矣。不分門戶,惟問實行如何,此研究明代學術之要義,當專力為之。
編輯推薦
《明史講義》為孟森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義。孟森先生是近代中國明清史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成就卓著。本書雖為講義,但卻是第一次用新體裁系統(tǒng)地講述明代歷史,作者以《明史》考證明朝史事,并引證明人文集、私修史及野史筆記等,內(nèi)容充實,并具有極明顯的學術深度,對后輩學者影響極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