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作者:身邊的科學人體的奧秘編委會 頁數:18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小小的基因是如何構造出鮮活多彩的生命的?基因真的可以再造生命嗎?在諸多疾病面前,基因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人類真的可以通過基因找到一條長生之路嗎?
本書立足于世界四大紀錄片之一的《傳奇》,凝煉著我國百家電視臺連續(xù)八年熱播奇跡之精華,為您深入解析神秘的基因。解讀生命的密碼。
書籍目錄
第1章 從一張畫談起——基因的發(fā)現(xiàn)之旅
“史前一萬年”
誕生于一個人頭腦之中的遺傳學
果蠅帶來的“諾貝爾獎”
附錄1:基因百年
第2章 解讀生命天書
基因是什么?
揭秘DNA
附錄2:薛定諤與《生命是什么?》
附錄3:被遺忘的英國玫瑰: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第3章 通天塔——從DNA到蛋白質
生命存在的基礎+蛋白質
人體通天塔的翻譯官——RNA
從DNA到蛋白質
生命的起源
第4章 找不到兩片相同的葉子——遺傳與變異
人類基因組計劃
0.1%基因的突變造就你裁天壤之別
基因突變與疾病
長壽的奧秘
附錄4:人體老化過程
成長的秘密
危險的胚胎
第5章 天使?魔鬼?——基因技術的應用
考古學上的重要砝碼
克隆技術
附錄5:克隆大事記
分子診斷與個性化治療
個人基因信息的隱私問題
看不見的福爾摩斯——基因技術與現(xiàn)代偵破
承載生命密碼的基因芯片
轉基因技術帶來的革命
章節(jié)摘錄
雖然站在現(xiàn)代的觀點上來看,希波克拉底的解釋并不完全正確,但是他卻提出了遺傳學史上三個重要的觀念:1.遺傳具有物質基礎,而且是以看不見的“種子”形式進行傳遞的;2.認為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提供了“種子”這種遺傳物質;3.后天獲得的性狀可以遺傳?! ∫粋€世紀之后,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對于希波克拉底的遺傳觀念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他分別舉例證明和反對了希波克拉底的遺傳觀念,之后,他認為反對的理由更加充分。我們來看一下,亞里士多德反對的理由有哪些。1.頭發(fā)、指甲等這類死組織也能產生“種子”?2.父母不僅僅把自己的身體特征遺傳給子女,聲音、走路的姿態(tài)等行為特征也可以遺傳給子女,而這類的行為怎么可能產生“種子”呢?3.年輕的父親最初是沒有長胡子或者白頭發(fā)的,但是生了兒子以后卻會變成長胡子或白頭發(fā),胡子和白頭發(fā)的“種子”又是從哪里來的呢?4.子女有的時候并不像自己的父母,而是和他們的遠袒長得非常像,遠祖的這些性狀在父母身上并沒有體現(xiàn),因此父母也就不可能產生攜帶這些性狀的“種子”;5.將植物的某些部分去掉后,其后代仍然能夠長出這些部分,而且與親本很相像,說明了這些部分的遺傳并不是來自他們本身產生的“種子”;6.如果身體的每個部分都產生了代表它的“種子”,而子女同時從父母那里繼承這些種子,那么他們就應該有兩個頭,四個胳膊,四條腿,等等?! ‰m然亞里士多德的這些證據并沒有給希波克拉底的遺傳思想帶來巨大的沖擊,但是,亞里士多德由此得到的結論卻影響深遠:“為什么我們不直截了當地承認精液是用于形成血肉的,而它本身并非就是血肉?”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認識直到兩千多年以后還有科學家深信不疑,認為精子是具體而微小完整的人。亞里士多德不僅確認了遺傳是具有物質基礎的,同時,他還首次提出這樣的概念:父母遺傳給子女的并非是性狀本身,而是能夠發(fā)育出這些性狀的因素?,F(xiàn)在我們都已經知道這個因素就是遺傳信息,而在當時,亞里士多德稱之為形式因。亞里士多德的遺傳學說認為只有精液才提供了形式因,遺傳主要由雄性來決定。雌雄在遺傳上的不平等是亞里士多德遺傳學說的重大缺陷之一?! ”M管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對于遺傳學的思考得出的結論很模糊,甚至有一些錯誤的結論,但是,他們對于遺傳學的重大貢獻不僅僅在于他們提出的這些遺傳學說,更重要的是他們并沒有把生命看成神秘的現(xiàn)象,而把它看作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一門可以研究的學科。 當進入中世紀,由于宗教的統(tǒng)治,幾乎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停滯了,遺傳學也不例外。近代,第一次把基因是生物體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作為一個獨立的問題提出來的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1868年,他提出了泛生論的假說。這一假說認為身體各個部分的細胞都能產生出特定的“芽體”,身體不同部位的“芽體”能夠發(fā)展成為不同的器官,例如,來自于心臟的“芽體”今后就會發(fā)育成為心臟。這些“芽體”隨血液循環(huán)匯集到生殖細胞,在以后的個體發(fā)育中決定后代的各種性狀。他的這一觀點,顯然受到希波克拉底(Ltippocrates,460~377 BC)關于來自人體各個部分的“種子物質”通過體液帶入生殖器官的遺傳觀念的影響。雖然“泛生論”這一臆想現(xiàn)在證明是錯誤的,但是它卻開啟了人們探索自身奧秘之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