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

出版時間:2006-3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作者:汪曾祺  頁數(shù):29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追蹤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腳跡,無論是早期的“語絲派”,“論語派”,贊美母愛的“冰心體”,“跑野馬”的徐志摩散文,還是被一度奉為新經(jīng)典的楊朔、秦牧、劉白羽三家散文,直至海峽對岸立志要“剪掉散文的辮子”的余光中,甚或近來的“大文化散文”也好,“小女人散文”也罷,至少在一點上是一致的,即“我手寫我口”。不管何種“文調”,無論向雜文傾斜的硬邦邦抨擊時政的,還是抒情感懷到軟綿綿無病呻吟的,或觸景生情得悲歌哀怨、如泣如訴的,散文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作為靈魂的避難所或精神的棲息地而存在的。藝術是獨立的,散文須是個性的。  《隨遇而安》題目就透出了閑情逸致的情趣,汪曾祺把自個兒被錯打成右派的苦難寫成了“三生有幸”,因為他下放時“切身體會了勞動是沉重的負擔”,摘掉右派帽子后回到所里,又成了“全國蓋無第二的吃過這么多種馬鈴薯品種的人”。他就是這么隨遇而安!他要讓讀者到他靜謐的文學天堂里悠閑一下,展現(xiàn)眼前的卻是五味俱全,多姿多彩的生活?! ⊥粼魅诤现陨驈奈暮蛷U名為代表的“京派”審美趨向,無形地滲透在小說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之中。讀他的文章,那份感覺好比繁忙之余悠閑地品味香茗。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1943年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畢業(yè)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雜志上發(fā)表小說。1950年后,在北京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后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曾獲獎。主要著作有: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溫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等。

書籍目錄

草木春秋花園 /1昆明的雨 /8夏天 /11冬天 /14我的家鄉(xiāng) /17夏天的昆蟲 /23人間草木 /26北京人的遛烏 /30北京的秋花 /33草木春秋 /37淡淡秋光 /44四方食事吃食和文學 /46故鄉(xiāng)的食物 /55昆明菜 /72肉食者不鄙 /85豆腐 /92貼秋膘 /98栗子 /101豆汁兒 /104尋常茶話 /106自得其樂初訪福建 /27胡同文化 /157國子監(jiān) /161自得其樂 /167七載云煙泡茶館 /173七載云煙 /180跑警報 /190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 /196新校舍 /200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 /206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212金岳霖先生 /220老舍先生 /224趙樹理先生 /228聞一多先生上課 /232隨遇而安我的祖父祖母 /234“無事此靜坐” /240我的父親 /242我的母親 /248多年父子成兄弟 /252隨遇而安 /255我的家 /262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 /270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的自己 /277祈難老 /284文章雜事 /287《汪曾祺小品》自序 /291

章節(jié)摘錄

  園里什么花開了,常常是我第一個發(fā)現(xiàn)。祖母的佛堂里那個銅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換新。對于這個孝心的報酬是有需掐花供奉時總讓我去,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甚么。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里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yǎng)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  我們那里有這么個風俗,誰拿著掐來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搶的,表姐姐們每帶了花回去,必是坐車。她們一來,都得上園里看看,有甚么花開的正好,有時竟是特地為花來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樂于干這項差事。爬在海棠樹上,梅樹上,碧桃樹上,丁香樹上,聽她們在下面說“這枝,唉,這枝這枝,再過來一點,彎過去的,喏,唉,對了對了!”冒一點險,用一點力,總給辦到。有時我也貢獻一點意見,以為某枝已經(jīng)盛開,不兩天就全落在臺布上了,某枝花雖不多,樣子卻好。有時我陪花跟她們一道回去,路上看見有人看過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興。碰到熟人同學,路上也會分一點給她們。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那時候我們在一處玩,從來只叫名字,不叫姑姑。只有時寫字條時如此稱呼,而且寫到這兩個字時心里頗有種近于滑稽的感覺。我輕輕揭開門簾,她自己若是不在,我便看到這兩樣東西了。太陽照進來,令人明白感覺到花在吸著水,仿佛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樂。我可以坐在她常坐的椅子上,隨便找一本書看看,找一張紙寫點甚么,或有心無意的畫一個枕頭花樣,把一切再恢復原來樣子不留甚么痕跡,又自去了。但她大都能發(fā)覺誰來過了?! ∥倚r候,從早到晚,一天沒有看見河水的日子,幾乎沒有。我上小學,倘不走東大街而走后街,是沿河走的。上初中,如果不從城里走,走東門外,則是沿著護城河。出我家所在的巷子南頭,是越塘。出巷北,往東不遠,就是大淖。我在小說《異秉》中所寫的老朱,每天要到大淖去挑水,我就跟著他一起去玩。老朱真是個忠心耿耿的人,我很敬重他。他下水把水桶弄滿(他兩腿都是筋疙瘩——靜脈曲張),我就揀選平薄的瓦片打水漂。我到一溝、二溝、三垛,都是坐船。到我的小說《受戒》所寫的庵趙莊去,也是坐船。我第一次離家鄉(xiāng)去外地讀高中,也是坐船——輪船?! ∷l(xiāng)極富水產(chǎn)。魚之類。鄉(xiāng)人所重者為鳊、白、鮮(鮮花魚即鱖魚)。蝦有青白兩種。青蝦宜炒蝦仁,嗆蝦(活蝦酒醉生吃)則用白蝦。小魚小蝦,比青菜便宜,是小戶人家佐餐的恩物。小魚有名“羅漢狗子”、“貓殺子”者,很好吃。高郵湖蟹甚佳,以作醉蟹,尤美。高郵的大麻鴨是名種。我們那里八月中秋興吃鴨,饋送節(jié)禮必有公母鴨成對。大麻鴨很能生蛋。腌制后即為著名的高郵咸蛋。高郵鴨蛋雙黃者甚多。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云高郵,多肅然起敬,日:“你們那里出咸鴨蛋。”好像我們那里就只出成鴨蛋似的!  我的家鄉(xiāng)不只出成鴨蛋。我們還出過秦少游,出過散曲作家王磐,出過經(jīng)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 】h里的名勝古跡最出名的是文游臺。這是秦少游、蘇東坡、孫莘老、王定國文酒游會之所。臺基在東山(一座土山)上,登臺四望,眼界空闊。我小時常憑欄看西面運河的船帆露著半節(jié)。在密密的楊柳梢頭后面,緩緩移過,覺得非常美。有一座鎮(zhèn)國寺塔,是個唐塔,方形。這座塔原在陸上,運河拓寬后,為了保存這座塔,留下塔的周圍的土地,成了運河當中的一個小島。鎮(zhèn)國寺我小時還去玩過,是個不大的寺。寺門外有一堵紫色的石制的照壁,這堵照壁向前傾斜,卻不倒。照壁上刻著海水,故名水照壁。寺內還有一尊肉身菩薩的坐像,是一個和尚坐化后漆成的。

媒體關注與評論

  經(jīng)典是時間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們是人性的畫像,是人性的注解。經(jīng)典的意義在于常讀常新,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它們依然是讀書人書架上不變的風景?! ≡谵D瞬即變的時空里,在人生無以反復的過程中,經(jīng)典是打敗了時間的文字、聲音和表情。  那些坦誠的語句,那些無畏的吶喊,那些人類精神的思考,喚醒了我們曾經(jīng)的期望,鼓起現(xiàn)在的勇氣,不再虛空浮華、懷疑未來。  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傳以久的詞句,凈化了我們的心靈,震撼了我們的靈魂,使我們懂得了什么是可以錯過但不會被磨滅的,什么是瞬間即逝卻又是最寶貴的。  誠然,每一個時代該有它自己的文學。但經(jīng)典的文學不僅僅屬于它那個時代,它同時屬于后來一代又一代能夠感悟經(jīng)典并能與其享受藝術共感的讀者。

編輯推薦

  本書匯集了汪曾祺先生的眾多優(yōu)秀散文創(chuàng)作,內容包括“草木春秋、四方食事、自得其樂、七載云煙”等,他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在語言上追求平淡而有味,常常帶著淡淡的幽默,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xiàn)出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語言功力。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隨遇而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