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講記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遠方出版社  作者:明奘法師  頁數(shù):260  
Tag標簽:無  

前言

  佛法義理深奧,佛教源遠流長,佛典浩如煙海?! 汕灏倌甑姆鸾?,無論從文化、宗教、信仰、民俗哪個層面都不容忽視,而兩千年的中國佛教史更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改鑄了中華民族心靈的發(fā)展史。  佛法義理深奧,畢竟不是不可深驗之物。佛法的立義無非從人生的本然出發(fā),揭示普世人類心靈的運行模式和規(guī)律,期以貪嗔癡的鏟除,樹以覺正凈的極則,而所運用的工具卻不離人人本具本有的身口意。戒定慧不是抽象的邏輯或哲學術語,而可以從生命的點滴把握和操守。于是,佛法僧不再是高處神圣殿堂的虛無縹緲之物,而平常安穩(wěn)的存儲于人人可見的心靈深處——或在青山古剎的婆娑樹影之下,或在耳畔縈繞的梵唱吟詠之中,或在小窗獨對的裊裊茶香之側?! ∮谑?,佛教興焉!無嵯峨巍然的叢林古剎,則何來不絕如縷的經(jīng)聲梵唄;無神圣儼然的雕像栩栩,何來經(jīng)久的香煙繚繞;無往來奔走的古道禪僧,何來壯闊波瀾的江湖!江湖在則宗派生,宗派生則經(jīng)典繁,經(jīng)典繁則闡述眾。于是乎,由唐以后的印度佛教,成為江湖林立、宗派叢生的中國佛教?! ∪绻f,釋迦牟尼本人所運用的佛法是一條清澈而無盡無底的溪流,無論上中下根性的弟子人人皆可隨緣得以啜飲甘露的話,那么中國祖師們所運用的佛法就是被截留蓄水的高峽大壩,或立意高懸令人非仰觀不足以駐步,或鋪陳博大非海量不足以橫吞,或一瀉千里足跟不穩(wěn)不敢親沾,或壁立萬仞身非輕盈而不敢輕攀?! ”M管如是,中國祖師們的教法,都并不越釋迦牟尼佛陀的跬步。因為他們所依賴的是佛陀留下的經(jīng)典,而他們把握的是釋迦牟尼佛陀的心法。  《金剛經(jīng)》,解空第一,而為禪宗五祖之后的勘驗法寶;  《圓覺經(jīng)》,十二圓覺菩薩,各個躋身補位,從幻離幻,是真非真,云駛月運,舟行岸移,成為中國文學中的奇葩。  《六祖壇經(jīng)》,中國萬千佛教徒中,唯一述而不作,卻又被尊稱為經(jīng)的中國佛教第一經(jīng)?!  毒S摩詰經(jīng)》,不二直指,一默如然,拳掌在手,用處非一。傾倒唐宋多少文入學士?!  独銍澜?jīng)》,七處征心,八還辨見,還得本心,豁然開朗,不讀不知心之所在,不坐(禪坐)不知心之歷程?!  独阗そ?jīng)》,百八問答,佛法精要,雜說紛呈,一悟蕩然。達摩祖師西來將來,卻不西去將去,留作師資傳遞,薪火綿綿?!  端哪钭〗?jīng)》、《大念住經(jīng)》為佛陀親口傳授,唯一滅苦之道。為佛弟子,焉敢不知,焉能不知?!  洞蟪似鹦耪摗?,真如總攝一心,賴耶囊括緣起,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六度,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同所共尊。  《中論》、《十二門論》,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不自不他生,不共不無因。希臘的辯證,印度的因明,一一匍匐在智慧的足下?!  栋俜鏖T論》,百種心的煩惱,心王的運行,心所的迷失,不相應的夾雜,隨眠的無奈,無為的靜寂,一一在眼,娓娓道來。  《阿毗達摩論》、《清靜道論》,原始佛教最核心的論著,闡明修學的原理,建立息心滅苦的次第,邁向生命的圓滿與解脫?! ∫陨习私?jīng)五論,既可為研學佛法的總綱,亦可為修學佛法的樞紐。向上一招,百尺竿頭常露祖師本意;退身密藏,海底深深不忘毗盧行處?! ∞首詡壬矸痖T,本意息心除影,隨緣飲啄,去來無跡,行止隨風。奈業(yè)力牽纏,屢逢多事之秋,因緣夏令營,際會禪茶會,倡導清靜行,引介內(nèi)觀禪,行蹤不定,去留難憑。丁亥夏,蒙三寶恩德,祖師護佑,于京北懷柔,把茅朝陽寺。此地幽林翠竹,青松綠柏,山水自然。日對窗前,無非花開花落;舉目蒼穹,不過云卷云舒。于是可以稍有安歇,課徒閑話。孰料談者無心,聽者有意,一殊、元殊、復殊、始殊四徒,聞久生心,欲于佛法佛教佛典爬疏個梗概,乃創(chuàng)意講研上述八經(jīng)五論;萬文、象文、更文、新文四徒,發(fā)心整理講經(jīng)筆記,編輯成冊,付梓流通。奘不慧且愚,冒開講筵,設有所獲,普施法界,若有不逮,罪歸己身?! ∑赵福骸 ÷務咭娬?,遠離痛苦之因痛苦之緣痛苦之業(yè);  讀者閱者,建立解脫之因解脫之緣解脫之業(yè)。  明奘  于朝陽寺丈室  2008年2月20日

內(nèi)容概要

  《圓覺經(jīng)》全稱《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在經(jīng)錄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羅藏,后世更收入華嚴部。在禪門中因其顯示的修行方便,處處與禪法相結合而傳習甚廣?!  秷A覺經(jīng)》是可以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經(jīng)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經(jīng)典。  在本書中,明奘法師特別將全經(jīng)的要義及其特殊的思辨形式深入淺出地講解和歸納,并結合自己研修中遇到的問題舉例演繹幫助讀者在最短的時間,以最簡要明析的方式,完整清楚地了解《圓覺經(jīng)》的內(nèi)容。

作者簡介

  明奘法師,河北承德隆化人,1967年生,廣州中山大學肄業(yè)。1995年在柏林禪寺凈慧老和尚座下出家,1996年在新加坡從凈空老法師學習講經(jīng)。1999年冬從凈慧老和尚座下接法,傳承中國臨濟宗第四十五代法脈。1998年參與創(chuàng)辦河北省佛學院并擔任首任教務長。  多次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馬來西亞大學等各大高校講座,其參與組織策劃的“生活禪夏令營”活動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十五屆,受到廣大青年佛子的歡迎與好評?! ∶鬓史◣煬F(xiàn)任:  新加坡《佛陀教育》雜志主編,馬來西亞《福報》雜志專欄作家,河北禪學研究所副所長,《禪》雜志編委會編委,昆明佛學會慈悲關懷委員會主席,陜誣師范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北京大學禪學社導師顧問,河北秦皇島青龍縣佛教協(xié)會會長,河北秦皇島青龍祖山望海禪寺住持,云南玉溪釋迦文化靜享園園長,云南安寧八街三和寺住持,北京懷柔朝陽寺住持,浙江嘉興南湖石佛寺籌建處主任,浙江嘉興石佛禪修中心創(chuàng)始人,國際善地禪修中心創(chuàng)始人、導師。

書籍目錄

自序前言第一章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佛答文殊菩薩問第二章 以幻修幻幻離雙遣——佛答普賢菩薩問第三章 修行漸次開悟證悟——佛答普眼菩薩問第四章 求無上覺先斷輪回——佛答金剛藏菩薩問第五章 除愛斷欲勤斷二障——佛答彌勒菩薩問第六章 菩薩眾生差別不二——佛答清凈慧菩薩問第七章 修習凈觀妙法有三——佛答威德自在菩薩問第八章 二十五法隨順修習——佛答辯音菩薩問第九章 人我眾壽四相虛妄——佛答凈諸業(yè)障菩薩問第十章 真善知識四病皆除——佛答普覺菩薩問第十一章 安住道場修觀成道——佛答圓覺菩薩問第十二章 頓教大乘廣宣流布——佛答賢善首菩薩問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佛答文殊菩薩問  提要:文殊菩薩問佛陀,清凈是成佛的第一步,如何能做到清凈?大乘菩薩是如何發(fā)清凈心的?佛陀回答,洞悉“無明”的空性本質(zhì)。放下對四大和六塵的妄念,恢復我們本來的清凈和不二隨順的圓滿心性,方能成就佛道?! ∪缡俏衣劊粫r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xiàn)諸凈土?!  叭缡俏衣劇?,所有佛經(jīng)都有“如是我聞”。這是釋迦牟尼涅槃的時候(涅槃就是功德圓滿就要離開人間),阿難尊者哭了。他做了二十年的侍者,老師要走了,他很痛苦。其他佛的弟子就說,別哭,有些問題趁佛祖還在,一定要問清楚。實際上佛陀時候印度基本上是沒有文字的,靠口耳相傳。所以老師口述,徒弟們反復記誦,日子久了必然要出現(xiàn)一些爭議。后來阿難就問,佛陀啊,日后我們要結集經(jīng)典的時候怎么辦呢?佛陀說,你在所有的經(jīng)典前面加上四個字“如是我聞”。  或按漢語的語序,寫做“我聞如是”,意思是說:我阿難從釋迦牟尼佛那里聽來這樣的道理。而按印度的文字,賓語前置,變成“如是我聞”。每一部佛經(jīng)有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處成就、識成就、主成就、眾成就,證明這件事是真的?!叭缡俏衣劇?,可以解釋為“我聽到佛陀這樣說”。“我”就是阿難,佛陀的上首弟子,多聞第一?! ∮《冗@個國家很有意思,因為印度教和《奧義書》認為生命是有連續(xù)性、多樣性的,所以一期生命并不重要?,F(xiàn)在我們到印度去看看任何建筑,沒有一個樓是完工的。到鄉(xiāng)下去蓋三間房,蓋了兩間,第三間鐵絲和螺絲釘都在外面。他認為無所謂,一段生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期的生命為下期的生命做鋪墊做準備,讓下一期生命更完備。所以這期生命只是火炬的一個階段,而不是全部。因此他們有一種很達觀的態(tài)度。比如,從來沒有一部佛經(jīng)說公元前523年正月初八在懷柔怎么樣,從來沒有,都叫一時,很微妙。如果說周文王于某年夏三月怎么樣,你會怎么想?——那是很古老的事。但是一時,此一時彼一時,東方一時,西方一時,過去一時,現(xiàn)在一時,未來一時,這個“一時”把時間打破了,這個“一時”的妙處就在于突破了所有時空的局限?!  捌刨て拧保话阄覀兌颊f佛。佛有多少名號呢?佛有十個名號,叫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實際一是卜一個號,再加婆伽婆。過去佛有一萬個名號在我們?nèi)碎g,之后大家嫌煩記不住,就留了這十個。有點像我們一身多名,我們經(jīng)常有不同的名片,一身兼多職。在這個公司是經(jīng)理,在那個公司是副董事,在家里父母管你叫兒女,兒女管你叫父母?!  捌刨て拧北玖x也有多個意思。佛經(jīng)的翻譯中有一條“含多義不翻”的原則。婆伽婆有六個意思: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所以不翻譯。如果是一時自在,容易與大自在天混淆;一時熾盛,又易和火頭金剛混為一談;一時端嚴,又和吉祥天女混為一談……所以含多義不翻?!  耙粫r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三昧即是正受,正受即是三昧,這四個字是典型的梵漢互用,其意思是住在一種很祥和、很自在之中,叫大光明神通。為什么叫“藏”呢?在這個大光明中,他放出去的光明和顯現(xiàn)的智慧,是“藏”,不是一個。一般的定即淺層定,比如我們讀《地藏經(jīng)》說,爾時羅漢為名叫“光目女”的女人人定觀,觀察她的母親死后墮落到哪個地獄去了,所以羅漢的定功很淺。他的定不叫“藏”,但是佛陀人的“三昧正受,神通大光明藏”,這里面涵蓋了一切美好的東西?!  耙磺腥鐏砉鈬雷〕帧薄!白〕帧笔窃谶@里面不失,保持本有,一直是如此。“光嚴”,佛法要解決的是信的問題?行的問題?心的問題?煩惱的問題還是智慧的問題?回答是要解決智慧的問題。所以“光嚴住持”,一切如來都是如此,而不是釋迦牟尼佛可以,阿彌陀佛就做不到?!肮鈬雷〕帧保怪皇?,即他的智慧純粹之光,已經(jīng)再也不會變了。就像一個金礦石提煉為純金之后,它就不能再回到礦石了?!  笆侵T眾生,清凈覺地”。注意前句和后句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是眾生,我們清凈覺地,我們的覺悟跟佛陀沒有差異。我們需要先明白這件事。如果不明白這件事,學佛無益。所以在六祖見五祖的時候,五祖直接上來就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真見性之人,掄刀上陣亦得。”如果你認為修行都在外在,極樂世界在外在,解脫在外在,解脫是死了之后找一個更安靜的世界去安住,那都是不對的。“是諸眾生,清凈覺地”,是我們每個生命本來的覺悟的基礎。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我們誰都不能做到身寂滅了,心又寂滅。心寂滅對我們來說還容易一點,打坐時有時心念就沒有起伏了,拿電子儀器一試,脈停了心住了,這還是能做到的。但是,身寂滅,你實實在在的在這兒,三頓不給你飯吃,鐵人也給餓成扁人了。所以是“身心寂滅平等本際”,感受一下一滴水和大海的關系。我們生命的本來如大海水,一滴水就是我們幻化的一期生命,一滴水也離不開大海。我們本來的生命的來處就是清凈覺地。這也  就是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皥A滿十方,不二隨順”。東、西、南、北四正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叫四維,四正、四維加上、下,這是十方?!皥A滿十方”,每一方都能夠如此?!安欢S順”,隨順不二。不二就是本和末不二、性和相不二、理和事不二、真和假不二、俗和雅不二。這個非常不容易體會,需要慢慢感覺一下?!  坝诓欢?,現(xiàn)諸凈土”。大家想想看這句話是不是廢話,既然不二,是不是已經(jīng)沒有干凈和污染的區(qū)別了,是不是凈土也就是穢土了,穢土也就是凈土了?所以,“現(xiàn)”這個字用的好,是現(xiàn)量的意思。不是限量發(fā)行,不是人為造就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當你體驗到不二境的時候,馬上你所看到的都是凈土,所有人都是佛、菩薩?! ∨c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yè)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芭c大菩薩摩訶薩”。菩薩了不起,再加個“大”更了不起。菩提是覺悟,薩堙是有情,一切眾生。菩薩是覺有情,它和一般的不同?!澳υX薩”是大的意思,摩訶本身就是大,大菩薩摩訶薩,佛經(jīng)的翻譯經(jīng)常是華文和梵文混用在一起。注意這些詞的出處,“大”是漢文,“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還是梵文,所以這是華文和梵文統(tǒng)一的。  “十萬人俱”,大家都在一起?!  拔氖馄兴_”,文殊菩薩過去七劫做佛的老師,過去為七佛母。這一生釋迦牟尼成佛了,他從北方到這里來變化成文殊菩薩。手持寶劍、騎著青獅子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這叫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其他的千佛都是以菩薩身、羅漢身出現(xiàn)的,這就是佛法不壞世間相的意思。佛法認為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都為煩惱眾生之一,佛法平等地救度一切,所以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做什么就是做什么,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佛法的精神。因此它不壞世間相?!  捌召t菩薩”,普賢菩薩的道場在普陀山,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在五臺山。我們供普眼菩薩的地方很少,一般大的有條件的寺廟才會供十二圓覺菩薩,在中國供十二圓覺菩薩的寺廟不多?!  皬浝掌兴_”,大家都知道,他的原型是宋代浙江那位叫契此的和尚。如昆曲《十五貫》中那位屠夫,出門時背著褡褳,布袋里一邊裝著錢,一邊裝著干糧,還有身份證明之類。后來契此和尚臨終時作了一首詩:“手把禾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比藗儾虐l(fā)現(xiàn)他原來是彌勒菩薩轉(zhuǎn)世。所以在元朝的時候才開始把像雕成這樣,但是真正的彌勒是天冠彌勒,因為他在欲界天的第四層天,兜率天的內(nèi)院。兜率天也分內(nèi)院和外院。內(nèi)院一片凈土,外院就是一堆垃圾場。天冠彌勒戴著帽子,如果到河北石家莊正定大佛寺,一進去右手邊那個大殿,天冠彌勒像大概有兩三丈高。到承德大佛寺也可以看到天冠彌勒。這樣的彌勒像不多,其他寺院的彌勒多數(shù)都是布袋和尚,這也是佛教的特色,叫方便。菩薩的法叫方便。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但是我們想想看,在自己沒有成佛之前,誰不可笑呢?凡是我們覺得有資格嘲笑別人的時候,你已經(jīng)被別人嘲笑了。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別人也在樓上看你。你在喜馬拉雅山一看,天下山都是小巫見大巫,人家在銀河系看喜馬拉雅山算什么呢,相對來說都是這樣。

編輯推薦

  十二章組成,佛陀分別回答了十二位菩薩提出的有關修行的重要問題。《圓覺經(jīng)》的核心思想是強調(diào)一切萬法皆含攝于圓覺妙心,一切眾生與外在環(huán)境,皆是圓覺妙心所變現(xiàn)的。此心本來具足,不增不減,不垢不凈,這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本質(zhì)實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圓覺經(jīng)講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文殊菩薩問佛陀,清凈是成佛的第一步,如何能做到清凈?大乘菩薩是如何發(fā)清凈心的?佛陀回答,洞悉“無明”的空性本質(zhì),放下對四大和六塵的妄念,恢復我們本來的清凈和不二隨順的圓滿心性,方能成就佛道。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zhuǎn),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zhuǎn),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能發(fā)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以幻修幻 幻離雙遣
      
      普賢菩薩問了世尊幾個問題:聽聞了圓覺清凈的法門,我們應該如何起修?既然身心是虛幻的,怎么還要以幻修幻?如果虛幻的事物都沒有實體,那么誰又在修行呢?修行不也成了虛幻了嗎?如何才能去除妄想?世尊說明以幻修幻的原因,即當諸幻盡滅,不動的覺心就能顯現(xiàn)。隨即講了修心的方法,并舉了鉆木取火的例子來說明這種不假方便次第的頓悟修行方法。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杖A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脧闹T覺生,
      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修行漸次 開悟證悟
      
      普眼菩薩問佛陀顯現(xiàn)圓滿智慧的方法和下手功夫。佛陀從持戒修定,細心觀察自己身體機體的形成和心念升起著手,當修證到這一切假象消失時,從內(nèi)向外,一切呈現(xiàn)出清凈的境界。并能證知圓滿覺性是平等不二的,是不生不滅,遍滿一切時空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凈,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fā)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求無上覺 先斷輪回
      
      金剛藏菩薩提出了有關佛性與無明關系的三個問題:如果眾生本來具足佛性,為什么后來還會有無明?如果眾生本來就有無明,如來說眾生本來是佛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后來才生出無明,那么一切如來何時才生的這些無明煩惱?佛陀斬釘截鐵地回答道:熄滅妄念,才能永斷輪回。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后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zhuǎn),若免輪回,無有是處?!?br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始終。若以輪回心,
      思惟即旋復。但至輪回際,
      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休,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圓覺。
      
      除愛斷欲 勤斷二障
      
      彌勒菩薩向世尊請教了四個問題,即怎樣才能斷除輪回的根本?輪回的眾生有哪幾種?修佛菩提有幾等差別?如何度化煩惱眾生?
      佛陀指出,貪愛是輪回的根本。眾生的出生有四種。眾生因兩種障礙而有五種差別。通過發(fā)愿、尋求善知識并根據(jù)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修行,根性無論大小,都能成佛。
      
      菩薩眾生 差別無二
      
      清凈慧菩薩提出了一個問題:法王的覺性是圓滿的,但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的所證所得為什么有差別呢?
      世尊回答:圓滿菩提性遍及一切,本來沒有什么眾生菩薩之分。但根據(jù)斷除幻化的程度不同,還是有相應的四個所證所得境界。
      
      修習凈觀 妙法有三
      修行的三種方法:止、觀和禪那
      
      二十五法 隨順修習
      根據(jù)“止”、“觀”和“禪那”三種基本法門形成的各種類型的組合修行方法,即“二十五種清凈定輪”的修行方法。修行者需要通過持戒、寂靜思惟和懺悔發(fā)露后,再取標簽,按抽到的一種方法,無悔無怨地去修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人我眾壽 四相虛妄
      凈諸業(yè)障菩薩向世尊提問:“我們清凈的菩提覺性本性清凈,它怎么被污染的?
      世尊告訴他:主要原因是由于眾生錯誤的執(zhí)著“我”、“人”、“眾生”、“壽命”四相。
      
      真善知識 四病皆除
      如何判斷和如何尋求真正的善知識,詳細講解了修行的“作、任、止、滅”四種病,最后講到斷除四病的修行方法。
      作病:造作之?。?br />   任?。喝纹渥匀恢?br />   止病:停止諸念之病
      滅?。合麥缫磺袩乐?br />   修行方法:
      1、 末世眾生想要修行,應當盡力盡命供養(yǎng)善知識。
      2、 了知此心不畢竟是空,與眾生沒有差別。
      3、 對待冤家仇人,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樣,心中無有二別。
      4、 應當發(fā)愿:在無限的時空中,我都要盡心讓所有的眾生同入圓滿覺性中。
      
      安住道場 修觀成道
      安居中修行的方法:
      找一處安靜整潔的場所,確定期限內(nèi)有所成就。
      安心地居住已經(jīng)“結界”的環(huán)境里,全身心按照佛陀教的方法修行,不思量世俗的雜務。
      安置佛像,憶想他的言教。十事供養(yǎng),真正發(fā)心懺悔。
      安居日時在佛像前要發(fā)愿。
      安居時需要修奢摩他、三摩本提和禪那。特別提到“數(shù)息法”。修了這三個法門,而還沒有成就,應再懺悔自己的業(yè)障,才能有所成就。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