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初得

出版時間:2010  出版社:遼寧民族出版社  作者:王政堯  頁數(shù):39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筆者在2004年出版的《清史述得》的姐妹篇。自1979年在《光明日報》發(fā)表的《從康熙統(tǒng)一臺灣的一道諭旨談起》為始,本書是我三十年的部分論著合集,我為是書名之日《清史初得》,意在說明我在研習清史起步階段的初步心得,書中的大部分文章即此意也。同時,近年來發(fā)表的論文同樣也是在不同領域研究的初步心得。二者合一,故稱此書名。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本書分為《“宣南”篇》《篇》《人物篇》《“燕行”篇》?! ∮星逡淮臍v史中,“宣南”首先是一個地域名稱,明代在當時前門大街以西建有五個坊,其中就有“宣南坊”,清廷定都北京后,“宣南”一詞更多地泛指京師外城以西、宣武門以南的地區(qū),這在當時士人詩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而京劇正是在這里誕生。在清代戲劇文化發(fā)展史中,京劇不僅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同時還在宣南戲劇文化中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為此,本書的“宣南”篇就從清代宣南戲劇文化的形成談起。   將《“宣南”篇》列為本書的首篇,其中還有我同“宣南”的不解之緣?! ∈芗彝ズ铜h(huán)境的影響,我自幼喜愛京劇。20世紀50年代中期,舉家遷到前門外,我也從國子監(jiān)附近的國學胡同小學轉到南新華街小學。對于新居周圍的情況,我很快熟悉了。除了上學讀書之外,其他時間則是聽戲收音機、看戲。于是,三慶、中和、慶樂、民主、華北、廣和等劇場就是我經(jīng)常出入的地方。京劇的魅力使我產(chǎn)生了投身京劇殿堂的夢想。上小學時,父母不同意我報考戲曲學校;中學畢業(yè)前夕,校領導又將我作為保送名額推薦到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我喜愛的是京劇,話劇對我可謂“隔行如隔山”,其結果不言而喻;1966年,大學畢業(yè)在望,從系總支老師那里傳出了我將分配到今天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因是該院向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要一名既學歷史、最好是學中國古代史,又喜愛京劇的畢業(yè)生。于是,老師們當做一件高興的事就流露出來了??上?,“文革”開始,一切全亂套,更談不上去我心儀已久的藝術研究院了!1968年,我被分配到北京門頭溝區(qū)沿河城學校,那里有一座古戲樓,我在那里清唱過數(shù)次現(xiàn)代戲,至今歷歷在目,為我操琴的是我的好同事李海林老師。等到我們二人先后調(diào)到區(qū)師范學校之時,我們的演唱隊伍又增了一位京二胡,那就是我們學校革委會主任李欣華老師。有時,我和海林在宿舍休息時過過戲癮,李主任只要手邊無事,便提著二胡循聲而至,真可謂苦中求樂啊……如今,李主任已去找他的令尊李大釗先生去了;而我的父親、這位著名的老中醫(yī)也因“文革”而病逝,距今整整40年了。往事歷歷,怎堪回首!就這樣,我始終沒有進入京劇的殿堂,然而,我在這50余年積累的京劇和其他戲劇方面的知識,確為我撰寫《清代戲劇文化史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時奠定了重要基礎。京劇在宣南誕生,在北京成長,在上海定名,在全國發(fā)展,京劇屬于偉大的中華民族。因此,本書在《“宣南”篇》中有關戲劇文化的文章便是2005年出版的這本拙著的繼續(xù)。這幾篇在研究中的新收獲,列入《初得》是恰當?shù)?。  《篇》是我參加原清史編委會指導下撰寫的《清代人物傳稿》的一部分。?980年10月起,我先后撰寫了該書上編的第一、三、五、八卷的部分人物。需要指出的是,《篇》的漢官們,他們同樣要居住在宣南或南城,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宣南”篇》的續(xù)篇。由于年代久遠等原因,他們中間很多人的住址及其生活狀況都很難查找,盡管如此,如筆者撰寫的李光地、陳廷敬、高士奇、朱彝尊等人和其他500多位名臣名士,他們在宣南的住址和其他情況均有據(jù)可查。毋庸置疑,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他們于京師期間不長期生活在宣南或南城,又能住在哪里呢?對此,筆者在本書首篇事關宣南戲劇文化的形成專有論述。同時,在撰寫《清代人物傳稿》和相關的研究過程中,我對一些人物及其所處的時代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認識,于是,以諸多史料為基礎,就有了本書《人物篇》內(nèi)關于“二魏”、黃宗羲、鄭成功、施瑯等人的研究。筆者在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清史述得》中也有一些其他人物的評述。  《“燕行”篇》是本書的最后一篇。有清一代,朝鮮的來華使節(jié)將使清之行視為“燕京之行”,這些使節(jié)被稱之為“燕行使”,他們將其在華期間的所見所聞著錄成書,這些著作統(tǒng)稱為《燕行錄》。本篇論述《燕行錄》的內(nèi)容即此意也。系列著作《燕行錄》是研究朝鮮史、中朝文化史、清史、東北史和北京史的重要文獻,這幾篇《初得》之論希望有助于這方面的研究?! ∽?968年開始,我就與教師這一職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告老還鄉(xiāng)之后,我依然樂此不疲。這幾年,從名師講壇到國家大劇院,從中國人民大學到中國戲曲學院,從宣南文化講壇到椿樹杯票友大賽,多次應邀前往。每講一課,都有新的感受,每講一講,都在尋找不足。授課期間,我有總結,有提高,講出激情,撞出靈感,產(chǎn)生新意,并用于同類論著之中。如此往復,真一大樂也……  1978年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建所之年。同一年,我在通過了清史所面試、筆試之后,于1979年3月正式調(diào)入本所,因此,今年是我在清史所的第三十個年頭,我也由一名中年學子而邁入花甲行列。在這三十年問,我在本所除了教學、科研,另一個長期兼職則是任職《清史研究》。該刊的前身是《清史研究通訊》,1990年更名為《清史研究》至今,而我在此編輯部兼職工作凡十五年,時間是1987年至2002年。先是任職編輯部主任,后自1990年起任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其間,在1994年前后,本所領導不僅要我在兼任以上兩個職務的同時,再任執(zhí)行主編之事,而且,還要我在1995年前后向繼任者講解本刊特點與日常工作,指導其如何在本刊任職主編等等。簡言之,在編輯部這十五年,其間甘苦,同仁是知;個中辛勞,一言難盡……我認為:在回顧《清史研究》三十年的歷史時,這段史實是不應被“疏忽”的!具體情況,容當另敘?! ∥易怨ぷ鲘徫蝗嫱讼聛碇?,在調(diào)整作息、開始新生活的同時,繼續(xù)落筆耕耘,讀愛讀之書,寫愛寫之文,做愛做之課題。自2003年至今,出版了三本書,除本書之外,尚有2004年的《清史述得》、2005年的《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合作著作已出版的有《中國事典•清朝卷》《清朝通史•康熙朝》《施瑯與兩岸統(tǒng)一》《清代宣南人物事略初編》《中國考試大辭黃》,即將出版的有《中國大通史•清朝卷》等;譯著:[美]《清代名人傳略》上卷等。此外,還發(fā)表文章二十余篇。我的感受是:夕陽真是無限好啊……  如今,我已過了“掉塊肉”的年齡,大學者黃宗羲曾有詩云:“年少雞嗚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雞嗚,轉頭三十余年事,不道消磨只數(shù)聲?!睂τ邳S老夫子的這首晚年之作,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時,我更喜歡的是清代名臣陳廷敬的兩句詩:“風霜歷后合苞實,只有丹心老不迷?!薄 ∨c您共勉,繼續(xù)努力。  是為序。

作者簡介

王政堯,1942年9月生,河北省武安市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清史研究所教授、研究生導師、《清史研究》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兼任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劇研究中心顧問專家、故宮博物院清宮廷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吉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等職。196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專業(yè)。1979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自1980年起,長期擔任國家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清代人物傳稿》上編主要撰稿人。主要論文有:《清初實學思潮與晚清戲劇文化的改革》《黃梨洲年譜考辨》《“二魏”比評》《簡論清初收復臺灣》《:中朝戲劇文化的歷史長卷》《升平署及其重要意義》《的流失與鄂公府本事考》等八十余篇。一些論文先后在《新華文摘》《明清史》《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等刊物全文轉載;韓國、美國等國家和中國香港、臺灣地區(qū)均有論文發(fā)表?!肚迨费芯渴鲈u》《中國歷史學年鑒》《清史研究》《清史論叢》等都曾專文述評。主要著作有:《清代戲劇文化史論》《清史述得》《清史初得》《黃宗羲》《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三卷和第八卷(合著)、《施瑯與兩岸統(tǒng)一》(合著)等十余部。目前,正從事清代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

書籍目錄

自序“宣南”篇   清代宣南戲劇文化的形成與梨園名宿的貢獻   朝鮮文獻中的宣南文化   關于“京劇”之名的由來及其重要意義  ——且看京師宣南與“京劇”之名的誕生   宣南藝人與清后期內(nèi)廷戲劇文化的蓬勃發(fā)展   宣南第一名票張二奎卒于咸豐十年之不確   《車王府曲本》研究初得  ——兼議傳承宣南文化的重要意義 《傳稿》篇   車克、佟養(yǎng)性、羅繡錦   魏裔介、魏瑁、李裀   李森先、馮銓   朱由榔、金堡、陳邦彥、馬吉翔   李成棟、金聲桓   李光地、魏象樞   張英、趙申喬   楊起隆   姚啟圣、吳興祚、楊捷、藍理   黃梧、施瑯、劉國軒 人物篇   “開辟荊榛逐荷夷”  ——簡述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功績   康熙帝與施瑯   “耕鑿從今九壤同”  ——簡論施瑯在發(fā)展兩岸關系方面的貢獻   黃宗羲   “二魏”比評   勇而善謀盡忠清廷  ——簡析平南親王尚可喜與康熙帝撤藩 “燕行”篇   《燕行錄》:17—19世紀中朝關系史的重要文獻   《燕行錄》與清代幻術研究  ——兼議登州幻術名家馮氏女   《趙氏孤兒》與中韓文化交流   《燕行錄》:中朝戲劇文化的歷史長卷   《燕行錄》與清代中朝文化交流   承德:“長城外要塞之地”“塞北一大都會也”    ——從《燕行錄》等外國文獻看承德文化的歷史核心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名家魏長生在京城的演出大獲成功,“觀者日至千余”,收入大增,此后,魏長生將自己的住所安置在正陽門外糧食店街南頭路西的惠濟祠(即西珠市口路北),將其更名為天壽堂,同時作為梨園館館址。梨園館是清代戲劇界的一種重視同鄉(xiāng)關系的行會性組織,主要職責是扶危濟困、養(yǎng)老送終等。以魏長生的人品道德和他在梨園界中的名譽地位,由他來選擇梨園館館址無疑是得到其同行的信任和歡迎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魏長生經(jīng)過了萬余里的行程,終于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xiāng)成都。次年,魏長生在成都華興街出資修建了一座老郎廟,即時稱“梨園公所”之處(當今之錦江劇場就是在此舊址之上修建的),魏長生將此地用作居住和授徒。在這段時間,他又在家鄉(xiāng)修橋補路、捐資助貧,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尊重?! ∥洪L生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是出了名的。他除了資助同行、貧民、公益事業(yè)之外,還資助有困難的讀書人。焦循說,“長生雖優(yōu)伶,頗有俠氣”,“有錢每以濟貧士,士有賴之成名”。他進一步指出:“魏少時,費用不下巨萬,金釧盈數(shù)筐,至此,其同輩醵錢二十千,買柳棺瘞之,聞者為之太息。余聞魏性豪,有錢每以濟貧士,士有賴之成名?;蛉眨河羞x蜀守者,無行李資,魏夜至,贈以千金。守感極,問所欲,魏日:‘愿在吾鄉(xiāng)做好官!’此皆魏弱冠時事,相距蓋三十年許也。信然,有足多者?!睂Υ擞械奈娜嗽谠娭猩钣懈杏|地寫道:“人間都說魏三官,豪舉于今見亦難。多少考廉歸不得,北風珠市淚花寒!”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清史初得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該書作者為清史研究所研究員,自由生長于北京,因此熱愛京劇。大學畢業(yè)后從事清史研究,并結合興趣,多從事北京史地、京劇的研究。書籍內(nèi)容翔實,對宣武地區(qū)的論述讓人很有興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