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閩南日報社 海峽出版發(fā)行集團,海峽文藝出版社 (2011-09出版) 作者:閩南日報社 編 頁數(shù):28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祖地文化》共分為九編,主要內容包括:臺灣的漳州地名;漳臺姓氏淵源;臺灣的漳州名人;臺灣人的漳州祖祠;源自漳州的鄉(xiāng)士神明;兩岸共燒一炷香等。
書籍目錄
第一編 臺灣的漳州地名人類曾徒步到臺灣——“東山陸橋”探秘臺灣涉漳舊地名對面的青山看過來海峽難隔大溪情緣第二編 漳臺姓氏淵源開基臺灣的漳州姓氏臺灣姓氏的漳州脈陳氏家廟和賢達輩出的開漳后裔跨越海峽的楊氏情緣兩岸長泰盧氏同根同脈兩岸壺嗣吳同根并蒂兩岸朱氏根相連漳臺蕭氏“涌山派”心連心漳臺淵源深挖掘“藍氏三杰”勵后人書洋雙峰邱姓與臺灣桃園邱氏淵源詔安進寶山蔡氏與臺灣的淵源臺灣張氏根在云霄西林第三編 臺灣的漳州名人“開臺王”顏思齊“復臺麾將”陳澤黃性震對收復合灣的貢獻“破肚總兵”藍理“籌臺宗匠”藍鼎元陳夢林與臺灣第一部縣志“宜蘭始袒”陳輝煌與宜蘭臺東的開發(fā)臺灣美術開山祖謝穎蘇連氏三代——風雨臺灣路百年中華情黃道周與臺灣許地山的臺南情結第四編 臺灣人的漳州祖祠漳臺兩座宮保第溯源漳州林氏宗祠漳臺張氏德遠堂種玉堂——藍氏后裔共同的精神家園兩岸情系鳳燕堂游氏祖祠東升樓見證兩岸一家親第五編 源自漳州的鄉(xiāng)土神明第六編 兩岸共燒一炷香第七編 漳臺風尚習俗第八編 脈相承的藝術第九編 客家過臺灣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平和縣霞寨鎮(zhèn)寨里村有座興宗堂,是周姓子民的重要根源地之一,這里的周姓子孫統(tǒng)稱霞山人。從明、清開始,霞山人就遠走他鄉(xiāng),四處謀生。有的漂洋過海,歷盡風險和艱辛到異國他鄉(xiāng)奠基,在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均有霞山人:國內各地霞山人遠至新疆、遼寧,近在漳州、廈門,構成了分布散而廣的局面。同其他姓氏子孫一樣,霞山人也分支到了祖國寶島臺灣,如今旅臺周氏霞山人遠認“汝南”,近認“霞山”,滿懷故土故鄉(xiāng)情懷和思念祖宗之情。興宗堂(俗稱大祠堂或大宗祖祠),坐乾向巽,背靠雙髻梁(俗稱雙尖山),面朝粗坑林文筆峰(系人造山峰)。興宗堂周邊早在宋朝前便有群姓開墾定居,口傳有周、黃、羅(盧)、呂、莊、廖、車等,故地名呂厝埔、羅(盧)厝塘、廖厝井、車厝廳、溫厝寨等。興宗堂(寨里村)原是個周低中高的山丘,俗稱“覆鼎金”,先人也取名為霞山或頂寨,附近一個山丘取名為孤鶩山?!镀胶涂h地名志》記述,唐朝詩人王勃寫的《滕王閣序》一文中有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與孤鶩山、霞山兩處自然景觀結合,與名句暗合。興宗堂始建于明朝,經清乾隆十八年(1753)、嘉慶十四年(1829)前后兩次維修,具有典型的明代祠堂建筑風格和特色。二進三開間加左右兩廂房,深50米,寬22米,占地兩畝余,建筑面積一千多平方米。中梁高7米,天井由規(guī)格長條石鋪成,后華臺、左右陰巷以鵝蛋石砌成,門面石砌成門花門鼓、門框和趨虎窗。兩側正面有大片石雕,門樓挑梁、石橫梁搭建。門砱條石鋪成,門前長條石鋪埕,堂貌華麗壯觀。由于年久失修,屋漏墻破,構件殘缺,2003年重修,在興宗堂重修時,得到旅臺宗賢的鼎力支持。
編輯推薦
《祖地文化》是漳臺歷史文化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