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李鍌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李鍌 頁數(shù):395
Tag標簽:無
前言
任繼愈這套“四書”讀解,是臺灣版《國學基本教材》的教師用書,引進內(nèi)地出版,我想目的有兩個:一是希望對語文老師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有幫助,二是為成人或?qū)W生自學儒家經(jīng)典提供一個好的參考讀本?!墩撜Z》《孟子》是先秦的著作,《大學》《中庸》成于漢初,這是學術(shù)界的共同看法。這四部書各自獨立,不相聯(lián)屬。伊川程頤開創(chuàng)洛學,他經(jīng)常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基本教材教育門徒。這四部書成為儒家系列叢書,應(yīng)當說是從程頤開始的。但因為當時有些學派(如司馬光)對這四部書不完全贊成,所以“四書”雖在北宋受重視,但未能定型?!八臅迸c“五經(jīng)”并列,公開主張“四書”優(yōu)于“五經(jīng)”,并得到社會的認可,那是朱熹努力推行的結(jié)果。韓愈、李翱對《大學》《中庸》予以闡發(fā),但沒有把它們從《禮記》中分離出來。朱熹說:河南程夫子也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學》《論語》《中庸》《孟子》。朱熹進而說明學習“四書”的順序,學者應(yīng)當“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微妙處?!敝祆鋵Α八臅钡难芯孔⑨專度肓藰O大的工力。他對大學,加工較多,從中分出“經(jīng)”及“傳”并改變了原來的次序。對《中庸》,大體依照程頤的觀點,重新分別章節(jié),稱為《大學章句》《中庸章句》。對《論語》《孟子》兩書未曾改動,而是博覽古今注釋,擇善而從,稱為《集注》?!端臅ⅰ肺樟颂扑我詠淼奈幕e累成果,達到了當時可能達到的理論高度,建立了完整的儒教思想體系?!八臅笔且徊繌娀瘍?nèi)心修養(yǎng)、滌除心靈雜念的儒教經(jīng)典,所以也值得在今天的社會中傳播。王麗女士對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教育中的推廣,一直非常熱心。臺灣版《國學基本教材》和這套“四書”讀解也是她讓我看的。我看了選材篇目,選看了其中解說注釋,認為選材精當,注解簡明,新人耳目。按照閱讀的理解能力,安排選材先后順序,符合指導教學和自學的要求。市場上見到_的同類書籍中,這套讀解的特色鮮明,優(yōu)點突出。它不光是增加古漢語知識,對培養(yǎng)人的品格全面發(fā)展也有益。教育最終目的在于育人,育人先要育已,希望這套讀解能對老師們教授傳統(tǒng)文化有幫助,對年輕人自學儒家經(jīng)典有參考價值。教育和學習,是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完成的。臺灣和大陸,血脈文化本屬同根。在眾多“四書”讀本中增添一株奇葩也是一件好事,值得向社會推薦。2008.11.26北京(任繼愈,著名哲學家,1916年4月15日生。1964年,籌建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長。1987年后,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兼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導師,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著有《中國哲學史論》等多種著作;主編有《中國哲學史》、《中國佛教史》、《中國道教史》《中國哲學發(fā)展史》等。)
內(nèi)容概要
《論語高級讀解》是從1963年開始編寫,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的精心打磨、不斷修訂而成的。這套書很好地繼承了上個世紀前半葉中國傳統(tǒng)國文教材的精華,同時又能融通古今,與時俱進,富于現(xiàn)代氣息,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典籍的精髓集于這一套書中,“以能反映中華文化之精髓,培養(yǎng)倫理道德之觀念且具有時代意義者”為標準,啟發(fā)讀者聯(lián)系現(xiàn)實,領(lǐng)悟原作精髓。
書籍目錄
任繼愈·序論語概說孔予傳略及其教育學說德行類論道德論仁愛論孝友一、論孝二、論友論修養(yǎng)一、自省二、遠怨三、論君子四、論君子與小人五、論好惡六、論剛毅七、論士言語類論法語一、時言二、善言三、言行論人一、論古人時人二、記孔子三、孔子自述四、時人評孔子五、孔子論弟子政事類論政治論禮樂文學類論為學一、學習科目二、治學方法三、學習態(tài)度四、教學精神論學論詩葉匡政·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論語概說論語釋名“論語”名稱,各家說法不一:(一)班固《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保ǘ﹦⑽酢夺屆め尩渌嚒吩疲骸啊墩撜Z》,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言也?!保ㄈ┖侮獭墩撜Z集解·序》邢咼《疏》云:“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以經(jīng)綸世務(wù),故曰綸也;圓轉(zhuǎn)無窮,故曰輪也;蘊含萬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賢集定,故曰撰也。鄭玄《周禮》注云:‘答述曰語?!源藭d皆仲尼應(yīng)答弟子及時人之辭,故曰‘語’。而在‘論’下者,必經(jīng)論撰然后載之,以示非妄謬也?!备鶕?jù)班固說法,所謂“論語”,是論纂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之語。而劉熙與邢昺則是從《論語》一書的內(nèi)容,以及其功能與價值來說明《論語》的名稱。按班固的說法,“論語”的“論”字,應(yīng)是“論纂”的意思,當音“l(fā)ùn”。然而,世人多讀“論”為“l(fā)ún”,這是受到劉熙與邢昺的影響,以為“論”字既有倫理、經(jīng)綸、輪轉(zhuǎn)之義,然則讀“hún”,適足以呈現(xiàn)“論語”教化人倫、經(jīng)綸世務(wù)之價值。近人陳大齊先生直接自《論語》書中,尋繹“論”和“語”字的用法,然后歸納出“論語”二字的真正含義。其結(jié)論是:“《論語》所載,以孔子言論為主。而孔子語論可大別為二類:一為與人問答討論;二為未經(jīng)人問而自動告人。前一類正是論,后一類正是語。故書名《論語》者,意即孔子的論與語,用以顯示全書的主要內(nèi)容?!保ā犊鬃訉W說》首章)此數(shù)說之中,以班固《漢志》之說或可得其實,近人陳大齊之說,亦可供參考,至于劉熙、邢昺所說,大多穿鑿。論語纂輯《論語》之纂輯,歷來說法亦不一致。(一)何晏《論語集解·序》引劉向云:“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卑喙獭稘h書·藝文志》謂《論語》為孔子門人所纂輯(見前引)。趙岐《孟子題解》云:“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贝藬?shù)家之說,皆以《論語》為孔子弟子所纂輯。(二)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敘錄》引鄭玄謂《論語》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所撰定?!薄墩撜Z崇爵讖》則謂《論語》是:“子夏六十四人共撰?!贝藙t明指《論語》纂輯者的姓名。(三)皇侃《論語集解義疏》云:“《論語》者,孔子歿后,七十弟子之門人共所撰錄也?!被寿┱f法,必有所見,可惜沒有詳細說明。柳宗元《論語辨》云:“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且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號之也……今所記獨曾子最后死,余是以知之。蓋樂正子春、子思之徒與為之爾?!绷细鶕?jù)《論語》記孔子弟子都稱“字”而不稱“子”,獨曾子、有子稱“子”,而且《論語》書中記有曾子之死,而曾子又是最后死,因而斷定是曾子、有子的弟子所纂輯。此說頗有見地。雖然《論語》究竟是否真如柳氏所言為曾子弟子所編定,還難斷言;不過能斷其非出于孔子門人之手,則是極具卓識。論語成書時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論語》記曾子之歿,吳起嘗師事曾子,則曾子歿于戰(zhàn)國初年;而《論語》成于戰(zhàn)國之時,明矣?!苯饲f里先生《古籍導讀·經(jīng)書解題》云:“《禮記·檀弓》篇,子夏居西河教授時,曾子尚在。時子夏六十三歲(據(jù)錢穆《先秦諸子系年》),曾子小子夏二歲,時為六十有一??鬃託{時,曾子方二十七歲。而《論語》記曾子臨終之事。是知《論語》之編成,至早亦當在孔子歿后三十余年。且就‘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之語證之:孟敬子名捷,為孟武伯之子。孟武伯當魯哀公二十七年(孔子歿后十一年)猶在(見哀公二十七年《左傳》),則其子之卒,當更遠在其后。而《論語》已稱敬子之謚。然則章氏謂《論語》成于戰(zhàn)國之時者,蓋信而有征矣。”章學誠根據(jù)《論語》記載曾子之沒,而戰(zhàn)國名將吳起曾經(jīng)師事過曾子,于是斷定《論語》一書成于戰(zhàn)國。屈萬里先生則根據(jù)《禮記·檀弓》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時,曾子尚在。推算曾子當時年齡六十一歲,已是孔子歿后三十余年。再從孟敬子探問曾子之疾一事,以及《論語》已稱敬子之謚印證,亦斷論語的成書當在戰(zhàn)國初年,而認為章學誠之說信而有征?!墩撜Z》一書,乃纂輯孔子弟子所記孔子之言行,及再傳弟子所記孔子或孔子弟子等之言行。其成書時間,雖約在戰(zhàn)國初年,然其中也有極少數(shù)篇章為后人所附益。如:《陽貨》篇“公山弗擾以費畔”章,同篇“佛胖召,子欲往”章,崔述《洙泗考信錄》皆考辨其為必無之事,極為精審,應(yīng)可確信。至于崔書又云:“竊意此(末)五篇者,皆后人之所續(xù)入,如《春秋》之有續(xù)經(jīng)者然;如《孟子》之有外篇者然;如《考工記》補《周官》者然?!彪m未必定論,然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亦云:“《論語》為孔門相傳寶典,大致可信,然其中未嘗無一部分經(jīng)后人附益竄亂。末五篇《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日》,皆有可疑之點。此末五篇中,最少應(yīng)有一部分為戰(zhàn)國末年人所竄亂。”則《論語》書中,間有后人所附益之篇章則可知矣。漢代論語傳本《漢書·藝文志》著錄《論語》傳本有三:(一)古《論語》二十一篇;(二)齊《論語》二十二篇;(三)魯《論語》二十篇。古《論語》是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于壁中所得。據(jù)何晏《論語集解·序》,古《論語》二十一篇,是將《堯日》下章“子張問”分出來成為一篇,而有兩《子張》篇。其篇次也不與齊《論》、魯《論》相同。因為寫的是古字,所以稱為古《論語》。齊《論語》是齊國傳本,比魯《論語》多出《問王》、《知道》兩篇。其余二十篇中,章句也比魯《論語》多。魯《論語》是魯國傳本,與古《論語》相比,除了《堯日》仍是一篇外,其余大致相似。除了以上三種傳本外,西漢晚年有張禹所定之本。張禹本習魯《論》,后又講齊《論》。于是將魯《論》與齊《論》合而考之,刪其繁惑,除去《闖王》、《知道》兩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號日“張侯《論》”。自從張禹混合本之《論語》出,東漢學者大都采用,包咸、周氏并為章句。東漢末,鄭玄再就張禹、包咸、周氏之章句,校以齊《論》、古《論》,并為之注釋。今行之《論語》讀本,當是鄭玄注本演變而來。論語之篇名與內(nèi)容《論語》之篇名,據(jù)章學誠《文史通義-繁稱篇》云:“古人著書,往往不標篇名;后人較讎,即以篇首字句為名?!薄墩撜Z》二十篇,正以每篇篇首字句名篇。各篇篇名,并無特殊意義。如首篇《學而》,即取篇首字句“學而時習之”之“學而”二字為名篇。次篇《為政》,即取篇首“為政以德”之“為政”為名篇等是。至于《論語》之內(nèi)容,依據(jù)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中之分類,有:(一)關(guān)于個人人格修養(yǎng)之教訓。(二)關(guān)于社會倫理之教訓。(三)政治談。(四)哲理談。(五)對于門弟子及時人因人施教的問答。(六)對于門弟子及古人時人之批評。(七)自述語。(八)孔子日常行事及門人誦美孔子之語。上所列第(一)、(二)項,約占全書三分之二;其余六項,約合占三分之一。第一項人格修養(yǎng)之教訓,殆全部有歷久不磨的價值。第四項之哲理談,雖著語不多,而皆淵淵入微。第二項之社會倫理,第三項之政治談,其中一部分對當時階級組織之社會立言,或不盡適于今日之用,然其根本精神,固自有俟諸百世而不惑者。第五項因人施教之言,則在學者各自審其個性之所近所偏而借以自鑒。第六項對人的批評,讀之可以見孔子理想人格之一斑。第七項孔子自述語,及第八項別人對于孔子之觀察批評,讀之可以從各方面看出孔子之高尚人格。梁氏的分類與敘述,不僅將《論語》一書之內(nèi)容全面呈現(xiàn),而且將《論語》一書之價值也剖析得極為清楚,使讀者對《論語》有一概略的認識。
后記
葉匡政《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高級讀解”終于出版了。2008年初,內(nèi)地引進了臺灣版《國學基本教材》,在兩岸文化界、教育界引起很大的反響。這套高級讀解是臺灣版《國學基本教材》的教師讀本,能與讀者見面,是我們的一樁心愿。2008年對中國來說,是特殊的一年,有巨大的歡樂榮耀,也有至深的哀傷痛楚。這一年人們發(fā)現(xiàn),物質(zhì)世界不能成為人生的全部寄托,心靈的安頓和撫慰對今天的國人來說,尤顯重要。二千多年來,傳統(tǒng)中國人大多依靠儒家精神來安身立命。儒家雖然不是宗教,卻安撫過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也使多災多難的中國度過了很多危急時刻。經(jīng)過這一年,我們或許能理解到,儒家文化本身就有一種類似宗教的力量,貫穿于傳統(tǒng)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種力量使人們在挫折中,也能體會生的幸福感,可以時時撫慰人的心靈。應(yīng)當說,這一年,讓我們更感到了出版這套書的迫切和價值所在。說起這套讀本和《國學基本教材》的出版,與我個人的閱讀經(jīng)驗還有些關(guān)聯(lián)。我30歲后,才開始系統(tǒng)研習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些年的學習,讓我越來越認清了自己的血脈。一個人到了我這個年齡,才會清晰地認識到,只有生活在一個有淵源、有傳承的文化共同體中,我們的記憶才能保持鮮活,我們在現(xiàn)實中才能感到光榮。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歷史感。一個人不僅要有個人記憶,更要有關(guān)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記憶,才能真實地把握自己行動的意義。這在過去幾乎是個常識,但今天卻被大多數(shù)人忽略了。很多時候,我們就像一群文化的孤兒,東討一口,西乞一勺,吃得再多也沒有自己家的飯香。一些人的虛無感、功利主義,細究起來,都與我們對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失憶有關(guān)。多年來,我一直在做出版,這種思考讓我把工作轉(zhuǎn)向了國學和歷史領(lǐng)域。由于受學術(shù)體制的限制,目前從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闡釋的有識之士非常少。學者們做的多是??笨紦?jù)、析解名物的工作,這使得傳統(tǒng)典籍的微言大義,一直極少進入公共話語平臺,對普通民眾的生活影響也不大。前些年,臺灣學者傅佩榮先生,向我介紹過臺灣在國學普及方面做得很好。恰巧學者王麗女士為引進這套臺灣國學書,找到了我,我們便開始了合作。國學大家任繼愈先生,此前也看過這套書,他認為內(nèi)地十幾年都不一定能編出這樣高質(zhì)量的教材和讀本。任老先生的意見,讓我們對這套書的價值,有了新的認知。這套讀本和教材,在臺灣經(jīng)歷了40年的實踐和檢驗。40年來,屢經(jīng)打磨和修訂,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它打破了通常的注釋模式,將義理相近的章句重新歸類,使之相互貫通,更明晰地闡發(fā)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它的注釋部分,吸收了歷代學者對“四書”釋讀的精華,擇善而從;析論部分,簡明通透,令人耳目一新,內(nèi)容既有經(jīng)史互鑒,也有直抒胸臆、溝通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驗的論述。在尊重原典的同時,也脫開了古人的束縛。對如何理解和感知儒家文化的精神,尤其是這種精神的現(xiàn)代價值,作出了可貴的嘗試。一代又一代寶島人都是在這套典籍的浸潤下,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時光。國家認同的前提是文化認同。文化雖然永遠在變動中,但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拋棄它的傳統(tǒng)文化而重新開始。在一個國家的精神力量中,只有它的傳統(tǒng)文化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八臅敝兴娜藗愑^、自然觀、財富觀、生命觀等,都是醞釀當下社會價值觀的一份珍貴的思想資源。梁啟超曾說:“《論語》為二千年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勢力亦與相埒。此二書可謂國人內(nèi)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務(wù)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yǎng)。”此話今日看來,對人仍很有啟發(fā)。我們期望這套讀本的出版,能幫助更多的人了解和體悟儒家的精神和價值。因為我們的祖先都是在這些經(jīng)典的熏陶下成長的。多誦讀一些經(jīng)典,你便會對這塊土地多一些理解,對這塊土地上的歷史和人民也會多一些理解。多誦讀一些經(jīng)典,不僅能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人,社會也能由此奠定一種文化認同的新秩序。在這個新秩序中,我們會成為一個自信的中國人,也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中國人。因為在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下的中國人,從來都是自信、優(yōu)雅而幸福的。 2008.11.28北京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這套“四書”讀解,是臺灣版《國學基本教材》的教師用書,引進內(nèi)地出版,我想目的有兩個:一是希望對老師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有幫助,二是為成人或?qū)W生自學儒家經(jīng)典提供一個好的參考讀本?! 卫^愈(哲學家 原國家圖書館館長) 這套讀本,在臺灣經(jīng)歷了40年的實踐和檢驗。40年來,屢經(jīng)打磨和修訂,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它打破了通常的注釋模式,將義理相近的單句重新歸類,使之相互貫通,更明晰地闡發(fā)了文化的精髓。一代又一代臺灣人都是在這套典籍的浸潤下,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時光?! ~匡政(學者 文化評論家)
編輯推薦
《論語高級讀解》是任繼愈先生作序并鼎力推薦!臺灣沿用40多年國學教師讀本,內(nèi)地唯一引進版,華語世界權(quán)威國學讀本,臺灣國學教師必讀手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