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作者:沈樂平 頁數(shù):246
Tag標簽:無
前言
舊同學沈樂平博士,在中國美院讀完本科、碩士,到攻讀博士學位,是以中國美院的書法專業(yè)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學歷,見稱于書法界的青年一代書家群中。 中國美院在當代書法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毋庸多言。一方面,它是正宗的大學本科教育實踐的開創(chuàng)之地,另一方面,它又最具系統(tǒng)性、體系化特征,并且是以強調(diào)自陸維釗、沙孟海、諸樂三以來的關注經(jīng)典、從古典人手的“正脈”。中國美院許江院長在我的“線條之舞”書法展中特別提出一個“一枝五葉”的概念,這是從佛家禪語的“一花五葉”中蛻化而出的,但細細品味起來,一“花”是結(jié)果,是完成;而一“枝”卻是主干,還可以生長出無數(shù)的“花”“葉”,因此這一改動,實在是體察細膩、精準得很。沈樂平在這“一枝五葉”的肥沃滋養(yǎng)下,從潘天壽、陸維釗、沙孟海、諸樂三,到劉江、章祖安;再到朱關田、王冬齡、邱振中、祝遂之和我這一代,完成了“五葉”的布局。再到其后的千花萬葉,如成百位書法專業(yè)本科專業(yè)生、上千位進修生,以及每一屆畢業(yè)的博士碩士研究生……這樣來看沈樂平和他這一代青年書法家,或許會比單純看他一個人的成果更見誘徹與清晰。
內(nèi)容概要
▲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被發(fā)現(xiàn)后,令人嘆為觀止的總數(shù)達五萬余件各種形式的書法墨跡、碑刻拓本方公之于世,敦煌遺書與甲骨文、秦漢簡牘、清代內(nèi)閣檔案被學界并稱為近代中國的“四大學術發(fā)現(xiàn)”?! 驹跁ㄊ返慕嵌?,敦煌文書所跨越的七百年間的歷史環(huán)境、文化背景、文字衍進和審美趨向等因素綜合地決定著書法風格的變遷、融合以及筆法技巧的演化和發(fā)展。如此眾多、如此集中而豐富的第一手原始資料,包含著巨大的信息量,真實而全面地為我們展示著這條脈絡?! 鼗臀臅某鐾翆τ谘芯繒x末至宋初這個階段的書體衍變和風格傳承等諸多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文書中比例最大的部分當屬各類經(jīng)文和書儀,其間展示出一條完整的寫經(jīng)體的衍化軌跡,又如數(shù)件王羲之書法的臨本、唐代刻碑拓本以及有關于書法理論的殘卷等等,都是極為重要的書法學文獻。 ▲敦煌寫本各體皆備、風格多樣、形式各異,但又都表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自然、淳樸的審美情趣,它既是一個獨立的體系,有著其濃郁的地域色彩和獨特的發(fā)展軌跡,又與中原和江南地區(qū)的書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書籍目錄
序中文摘要凡例引言第一章 概述一、關于藏經(jīng)洞封閉的年代及原因二、藏經(jīng)洞之發(fā)現(xiàn)——王圓箓的功過是非三、遺書的流散與去向:1905——1925第二章 敦煌書法斷代發(fā)凡:筆法遞變與風格發(fā)展的分期一、十六國時期的敦煌書法(304-442)二、北魏和西魏時期的敦煌書法(442-557)三、北周時期的敦煌書法(557-581)四、隋代的敦煌書法(581-617)五、初唐時期的敦煌書法(618-705)六、盛唐及中唐吐蕃時期的敦煌書法(705-848)150七、晚唐張氏歸義軍時期的敦煌書法(848-914)八、五代及北宋曹氏歸義軍時期的敦煌書法(914-1036)第三章 書體解析——對形式要素的梳理一、論“寫經(jīng)體”二、論《篆書干字文》三、論行草書的源流與傳承四、論“俗字”五、論硬筆書法、古美術字及其他第四章 名作的流傳及其影響一、《十七帖》臨本的意義:從P.4642到S.3753二、《蘭亭序》臨本批評:以P.2544、P.3194、P.2622為中心三、蔣善進:P.3561《真草千字文》四、P.4510+S.5791《化度寺碑》拓本校讀劄記五、P.4508《溫泉銘》與P.4503《金剛經(jīng)》第五章 關于敦煌文書的使用工具材料之考察一、筆墨的演化與發(fā)展二、紙張的分類與斷代第六章 敦煌書法用印概說及印例索引一、關于“永興郡印”二、鈐蓋印鑒解說三、敦煌遺書鈐用印章列表四、補述第七章 敦煌寫本中的書史書論資料與敦煌的書法教育一、從P.4936《筆勢論》談古代書論的??倍?、從P.2555《懷素師草書歌》談史料之補證三、敦煌書法教育的兩個層次第八章 綜述——對敦煌書法的立體閱讀一、從“民間性”的角度審視二、從“時代性”的角度審視三、從“地域性”的角度審視四、與樓蘭文書和高昌文書的對比五、書法史學和書法文獻學的交匯附錄一參考文獻附錄二敦煌文書鑒藏印章檢索表附錄三相關碑刻銘文參考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伯希和,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的學生,精通多國語言,中文亦極其流利,且熟知中國的天文、地理、歷史、古籍等。伯希和作為這個考古隊的負責人,于1908年3月抵達敦煌。伯氏找到了王道士后,經(jīng)過個把月的“捐助”談判,次月,進入了密室。盡管已有心理準備,但當看到了大量的文卷手稿時,他還是驚呆了,粗略地統(tǒng)計,應該還有近兩萬件遺書,雖然逐件整理得花費大量的時間,但基于他的業(yè)務能力和專業(yè)知識,伯希和還是決定無論如何也要通覽一遍。于是,他在密室里呆了整整三個多星期,“不但接觸了每一份文稿還翻閱了每一張紙片,沒有放過任何一件主要的東西……”最終,伯希和以五百兩銀子換取了六干余件遺書,而且都是精品?! ‰m然說他比斯坦因晚來了一年,但他精通漢語的優(yōu)勢以及嫻熟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使得他的選取物在質(zhì)量上遠超過斯氏,“擇其精者輦以歸”。他是從研究漢學的角度來篩選,故而非佛教方面的卷子以及有紀年或題記的卷子比例高于其他收集品,大致統(tǒng)計可見一斑:伯希和編寫的2700件卷子,標有紀年的515件,約占19%;斯坦因購得的8000多個卷子,標有紀年的344件,約占4.3%;北圖所藏8000多號卷子,標有紀年的47件,約占0.58%;浙博和浙圖所藏的共200多號卷子,標有紀年的4件,約占2%;俄藏遺書標有紀年約占1.36%。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