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07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作者:國家圖書館 頁數:133
Tag標簽:無
前言
少時學國畫早于學書法,拜見過許多著名的海上名宿大家,知道有一本《芥子園晝譜》,是學晝的不二經典。但當時是直接請益于老前輩,畫稿臨本都是老畫家們親筆繪制,也沒有機會以《芥子園》為臨摹模板。因此對它的認識,更多的是從繪畫文獻(文字文獻與圖像文獻》研究角度出發(fā),而不是從學畫范本角度出發(fā)。以后,又從一個傳播學的角度對《芥子園畫譜》進行過研究——記得曾經提出過一個在當時較為新鮮的觀點:海上畫派的成形、海上名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芥子園畫譜》與版刻刊行技術的成熟,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商品畫交易買賣市場行為。適足以成為證明的,是在芥子園主人李漁的女婿沈心友和王塈、王蓍、王臬三兄弟編纂《芥子園畫譜》的時代,祇有第一集(山水》、第二集《梅蘭竹菊》、第三集《花卉翎毛》共三集。康熙十八年《二八七九》己未李漁作序之時,第一集分為樹、山石、人物屋宇譜三項:第二集梅蘭竹菊譜則有康熙四十年(1701)辛巳王柴序;第三集草蟲花卉翎毛花卉譜有同康熙四十年王蓍序。本來,它們都是作為“譜”而存在的,但在清季重新刻印這部畫譜時,卻在三集中都增加了當時時賢名家的《增廣名家晝譜》。第一集山水譜中,廣收了楊伯潤、任伯年、胡鐵梅、吳石仙、吳谷祥、朱印然、王冶梅、巢勛等“海上晝派”的第一代名家。第二、三集中則有《摹仿諸家花卉翎毛譜》,廣收任伯年、朱僻、虛谷、錢慧安、胡鐵梅、吳昌碩、王冶梅、舒浩、巢勛等海上名家。上列的這份名單,基本上就是今天我們所認識的“海派”的第一代宗師——換言之,正是由于《芥子園畫譜》光緒后期的翻刻傳播與“名家晝譜”的增入,纔塑造出我們今天作為熱門話題的“海派”的第一批名家的概念,從而也形成了流派的概念。尤其是在《芥子園畫譜》中,凡作為畫譜本身的內容,都不是署款落名,而更是作為晝稿技法說明而存在的,而作為名家晝譜,卻都是名款齊整,讓人一看即知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書刊印得越多,畫家的名聲當然就越大,引起的社會(包括藝術界)關注度也越大:而刊刻印刷在當時還是新鮮事,印這幾位畫家名而不印別的畫家名,當然就有了一個選擇在,至少暗示了這幾位的名聲更大更好,故而在“海派”畫家中,像任伯年、虛谷、胡鐵梅、吳昌碩,名聲如此之大,幾于在本派中不可或缺,當然是與《芥子園晝譜》的傳播分不開的。在近代繪畫史上,它應該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藝術傳播學方面的命題。以至于在現在,我們反而不再注意《芥子園晝譜》本身的技法、圖譜的性質,卻對它的塑造流派形態(tài)、提示名家聲望等方面興趣盎然,持久地引為熱門話題了。
內容概要
國家圖書館藏《芥子園畫傳》(二、三集),原為鄭振鐸舊藏,是該畫傳康熙四十年精印本之最初本,用紙細膩,顏色鮮艷,套刻精美,是代表清代印刷工藝水平的典范之作。此版本在設色、用筆、構圖等藝術造詣上都高出時下通行本,尤其是四色套印,層次分明,色彩鮮活,洶為印制技術與書畫藝術的完美結合。該畫傳第一集已失傳,二、三集存世不多,彌足珍貴。此次據國圖藏本仿真復制出版,藉以一窺此一名畫傳的原始面貌,對于研究《芥子園畫傳》以及繪畫史、繪畫傳播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寶物;對于研究康乾之世的版刻技藝與套印技術,更是一個難得的范例。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編輯推薦
《芥子園畫傳:蘭譜》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國家圖書館藏《芥子園畫傳》(二、三集),原為鄭振鐸舊藏,是該畫傳康熙四十年精印本之最初本,用紙細膩,顏色鮮艷,套刻精美,是代表清代印刷工藝水平的典范之作。此版本在設色、用筆、構圖等藝術造詣上都高出時下通行本,尤其是四色套印,層次分明,色彩鮮活,洶為印制技術與書畫藝術的完美結合。該畫傳第一集已失傳,二、三集存世不多,彌足珍貴。此次據國圖藏本仿真復制出版,藉以一窺此一名畫傳的原始面貌,對于研究《芥子園畫傳》以及繪畫史、繪畫傳播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寶物;對于研究康乾之世的版刻技藝與套印技術,更是一個難得的范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芥子園畫傳(蘭譜)/國家圖書館特藏康熙本彩版系列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