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窯的故事

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作者:滕磊,達薇佳  頁數(shù):198  字數(shù):16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600年前,公元1405年7月,大明帝國的龐大船隊在鄭和的率領下,滿載著絲綢、瓷器,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fā),開始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遠航。鄭和本姓馬,云南昆陽(今云南晉寧)人,回族,自幼人宮,改姓鄭,為宮內太監(jiān)。從1405年到1433年,他受明代皇帝命令,率船隊七次出海,進行大規(guī)模的遠洋航行,總共到過南洋、印度洋、波斯灣、紅海、非洲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1407年秋,鄭和帶回了爪哇等國的朝貢使節(jié)和數(shù)十船商貿換回的異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幾個月后,鄭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線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歷時兩年。1409年夏,鄭和第三次統(tǒng)領船隊出國。此次航行仍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并在滿剌加建立排柵城垣,蓋了倉庫,作為海上貿易的中轉站。1412年11月,明成祖下達第四次航海命令,鄭和將東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內,進一步擴大同海外各國的交往與貿易。1417年和1421年,鄭和船隊再次兩下西洋,到達了東非海岸慢八撒、竹步等國,邀請各國使臣訪問中國。1431~1433年,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走訪了近二十個國家,還派出隨員特地到伊斯蘭圣地麥加朝圣。當鄭和船隊把“中外通和,萬國來朝,四海一家,共享太平”的中華民族文化理想沿途傳播的同時,也一次次將中國博大的物質文化四處散播,與世界交流。他們給所經(jīng)過的國家?guī)ゴ罅康闹袊善鳌~器、鐵器、金銀和各種精美的絲綢、羅紗、錦綺、綸絲等絲織品,同時也換回了亞非各國的許多特產(chǎn),如胡椒、象牙、寶石、染料、藥材、硫磺、香料、椰子以及長頸鹿、獅子、駝鳥、金錢豹等珍稀動物,廣泛地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jīng)濟交流。根據(jù)英國經(jīng)濟學家麥迪遜估計,鄭和下西洋時期,僅中印兩國的貿易額就占了全世界貿易總額約一半以上。而貿易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瓷器。瓷器由陶器發(fā)展而來,合稱“陶瓷”,英文為“Ceramics”,取自意大利語,意為光滑的瑪瑙般貝殼。如此光滑綺麗的物品可以說是“土與火”的藝術結晶,早期的陶器是由陶土加工,經(jīng)低溫火燒制而成;瓷器則是一種特殊的瓷土或瓷石,經(jīng)過加工,高溫燒制而成。目前學術界對瓷器的具體定義,還沒有取得統(tǒng)一的意見。一般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并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jīng)過高溫燒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第二,瓷器的胎體必須經(jīng)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準。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第四,瓷器燒成之后,胎體必須堅硬結實,組織細密,叩之能發(fā)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爸腥A向號瓷之國”,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fā)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她堅硬的質地、光滑的手感、絢麗的外表以及良好的隔熱性能無不吸引著世界艷羨的目光。九世紀中葉,阿拉伯商人蘇來曼游歷中國,為一種薄如脫胎的中國邢窯瓷器所吸引,他說:“中國人能用陶土做成用品,透明如玻璃,里面加上酒,從外面可以看到。”七百多年前來到中國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福建泉州注意到一個叫德化的地方制造瓷器,“既多且美”。他描述道:“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別無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這種瓷器的制作方法是,先在石礦中取一種土,任憑風吹、雨打、日曬三四十年后,這種土的質地變得細膩,然后可以制造上述各種器皿,表面隨意施釉后,迅速將瓷器放入窯爐里燒成。父輩們積土,兒孫們就可以用了。這座城里出售瓷器的市場很多,用一個威尼斯銀幣可輕易買到八個瓷盤?!?正是在這些旅行家的筆下,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的瓷器。而商人的貿易、東西方的戰(zhàn)爭以及作為禮物的饋贈則將中國的瓷器傳向全世界。 日本古陶瓷學家三上次男先生在上個世紀中葉,便提出了著名的“陶瓷之路”學說?!霸谥惺兰o時代,東西方兩個世界之間,連接著一根堅強有力的陶瓷紐帶,它同時又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彼J為,陶瓷固然很早就通過陸路交通傳到國外,但真正使陶瓷享譽世界,還是通過海路完成的。 瓷器的傳人改變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生活方式。東南亞地區(qū)在瓷器傳人以前,多用植物葉子作為食器。宋代《諸蕃志》記載登流眉(馬來西亞馬來半島):“……飲食以葵葉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庇钟刑K吉丹(印尼爪哇)“飲食不用器皿,緘樹葉以從事,食已則棄之”。又有渤泥國(印尼加里曼丹)“無器皿,以竹編貝多葉為器,食畢則棄之”。中國瓷器輸入以后,這些精美實用的器皿受到廣泛的喜愛,食器也改為了瓷器。隨同鄭和出航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中記載爪哇的國人“用盤盛滿其飯,澆酥油湯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這種生活習俗與宋代時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 歐洲在中國瓷器大量輸入以前,多用木質、銅質或銀質的餐具。17世紀和18世紀,歐洲的王公貴族不再沉溺于追逐黃金和鉆石,他們?yōu)橐环N叫做“白金”的東西所打動,不斷斥巨資購買,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瑞典、英、法等國的東印度公司因此賺足了腰包。這種稱為“白金”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在中國最為普通的“瓷器”。歐洲皇室和貴族都以收藏中國瓷器為自豪,他們開辟專門的宮殿和房間來陳設中國瓷器,如法國的凡爾賽宮、德國慕尼黑的水晶宮等等。英國學者愛特生就曾這樣說過:“如果沒有海外貿易輸入各種物品、食品,英國將會成為一個多么枯燥乏味的社會,我國的船載滿了舶來的酒和油,房間里擺滿了金字塔式的中國瓷器,怪不得人們稱中國是我們瓷器的制造者?!?在外國人眼中,瓷器是神秘的,中國是神秘的,而瓷器就代表中國。英文中“中國”(China)的另一個意思就是“瓷器”。關于“China”的由來,民間歷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就是“China”是根據(jù)我國歷史上的秦朝的“秦”字讀音轉化而來的,還有一說是中國著名瓷都景德鎮(zhèn)(宋代時稱“昌南”)的音譯。而后一種說法更為人們所認同。不管怎樣,在老外看來,中國瓷器與中國齊名。 如果說陶器滿足了中國原始人類的生活需求,彩陶則豐富了他們的審美,類玉類冰的原始青瓷、單純渾厚的顏色釉瓷、具有濃郁民族氣息的青花瓷,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彩瓷逐步方便了古人的日常生活,而那些精美絕倫的宮廷御用瓷更是奢侈了帝王的飲食起居。 千峰翠色的越窯,類銀類雪的邢窯,巧如范金的耀州窯,豐富多“彩”的長沙窯,滋潤質薄的定窯,黑白鮮明的磁州窯,雨過天青的汝窯,斑斕多彩的鈞窯,汴京自置的官窯,撲朔迷離的哥窯,色甚蔥翠的龍泉窯,斗茶佳品的建窯,光潤潔白的德化窯,盛名紫砂的宜興窯,集天下之大成的景德鎮(zhèn)窯……無不書寫著一篇篇“窯的故事”。 制作陶瓷的原料,有粘土、瓷石、瓷土……看似簡單,卻記錄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工藝美術史。 燒制陶瓷的窯,有圓形的饅頭窯,長條形的龍窯,葫蘆形、鴨蛋形的窯……形狀大同小異,卻蘊含著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勤勞和智慧。 如果我們把陶瓷譽為“土與火的藝術”,那么形形色色的窯無疑是制造這種藝術的“夢工廠”。 趙慨、陶玉、霍仲初、周丹泉、吳十九、童賓、郎廷極、年希堯、唐英、陳國治、黎勉亭、王琦、王大凡、劉雨岑、徐仲南、鄧碧珊、汪野亭、程意亭、田鶴仙、游長子、汪大滄,和歷朝歷代的無數(shù)陶瓷工匠一起,不斷推陳出新,在“夢工廠”里完善著中國傳統(tǒng)的燒窯和制瓷工藝,從原料的采集、洗練、沉淀……拉坯、成型、干燥、修坯……繪制、上釉、燒成、冷卻、包裝……每一步都千錘百煉。最后,它才會盈盈地擺在你的面前,細數(shù)著它的前世今生,雖是經(jīng)過了這樣的一番驚心動魄、烈焰煎熬,卻沒有絲毫煙火的躁動。當打開窯門再見到時,已經(jīng)無須言說,“夢工廠”的魅力興許就在于此吧! 本書從中國歷代窯場和窯業(yè)技術入手,比較翔實地勾畫了中國陶瓷的發(fā)展史,描寫了陶瓷的起源、發(fā)展、興盛、交流等等。同時,它又有別于純學術性的專業(yè)陶瓷史,強調了通俗性和趣味性,既有世代相襲的古老傳說,又有歷史老人的悠悠絮語,還有最新考古的確鑿發(fā)現(xiàn)與研究成果,另外,也涉及到陶瓷器鑒定以及各類人文知識的內容等等。我們愿意與廣大讀者一起去探索,去學習! 進入19世紀以后,由于滿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國力日益衰敗,逐漸淪為西方列強殖民掠奪的主要目標,中國瓷器對外的影響也消失殆盡…… 鄭和首次下西洋后600年,公元2005年7月,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景德鎮(zhèn)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紋罐以1400萬英鎊(2.3億人民幣)成交,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最高記錄。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代表著博大精深的中華物質文化的藝術品價值與內涵也必將重新受到世界的推崇和認知。

內容概要

如果我們把陶瓷譽為土與火的藝術,那么形形色色的窯無疑是制造這種藝術的夢工廠。千峰翠色的越窯,類銀類雪的邢窯,巧如范金的耀州窯,滋潤質薄的定窯,雨過天青的汝窯,盛名紫砂的宜尖窯,集天下之大成的景德鎮(zhèn)窯……無不書寫著一篇篇窯的故事?! ”緯詧D文互動的形式,講述了中國古代名窯的歷史故事。它從中國歷代窯場和窯業(yè)技術入手,翔實地勾畫了中國陶瓷的發(fā)展史,描寫了陶瓷的起源,發(fā)展、興衰更替、商貿交流。它有別于純學術性的專業(yè)陶瓷史,是專業(yè)人員寫給社會公眾的普及性著作;在科學考證的基礎上,強調了實用性、通俗性和趣味性;旅游及陶瓷收藏愛好者可從中得到大量的背影知識,一般讀者則可從中獲取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

書籍目錄

凝土成器“夢工廠”的誕生先民的壇壇罐罐(上)先民的壇壇罐罐(下)第一個“陶”姓火龍轉向/48神秘的“窯汗”世界第八大奇跡從原始瓷到瓷南北大家庭熠熠生“彩”解密五大名窯喝出來的藝術民窯奇葩草原上的“夢工廠”奇特的“鎮(zhèn)窯”一窯統(tǒng)天下至尊御器廠老外與“China”后記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凝土成器陶瓷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而“窯”無疑是加工這種藝術的“夢工廠”。之所以把“窯”比作“夢工廠”,是因為民族學與考古學的研究顯示,在窯出現(xiàn)之前,人類已經(jīng)燒制出陶器。無窯陶器采用露天堆燒的方法,燒成溫度很低,質量很難保證,更無藝術可談。而窯的出現(xiàn),提高了陶器的燒成溫度,保證了質量,奠定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梢哉f“陶瓷”與“窯”,正如同“演員”與“夢工廠”,二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夠不斷創(chuàng)造出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 在談及“夢工廠”如何誕生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陶器產(chǎn)生的問題。人類怎樣發(fā)明了陶器,陶器產(chǎn)生需要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這樣寫道:“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編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chǎn)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fā)現(xiàn),成形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這個目的?!钡灿袑W者對此表示疑問,他們認為,如果用這種方法燒制的陶器,結果只能得到一堆瓦礫,所以又有專家提出:人類制陶術的開端極有可能是燒制用手捏塑的小物件、小器皿,這樣的小件制品即使在最簡陋的燒造條件下也不乏燒成的機會。只有在多次燒制作的鼓舞下,才會促使人類思考粘土原料的加工、成型方法的改進、燒成條件的改善,甚至設計專為焙燒陶坯的陶窯等,從面燒制出器形比較大的陶器。

后記

余生恨晚,趕上了信息時代,需要學習的東西浩如煙海,苦惱之余,常羨慕那博聞強記、侃侃而談的人兒,亦或憧憬那三頭六臂的摩醯首羅或七十二變的孫行者,可會分身之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自然無有所懼。想當初,如果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安心工作、養(yǎng)育后代、照顧父母也就罷了。偏偏不識時務的是,在信息社會高速進步,甚至每分每秒都在不斷變革、不斷顛覆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未來的時候,我們卻選擇了回歸傳統(tǒng),選擇了研究中國博大精深的古陶瓷文化。寫書的痛苦自是一言難盡,然兩年的汗水終將付梓,這其中既有唐仲明師兄的托付,又有檢驗近十年來學習成果的“死要面子”?;貧w傳統(tǒng)并不意味著脫離現(xiàn)實,恰恰相反,回歸和研究傳統(tǒng)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和認識現(xiàn)實。一則,當今的許多社會問題與傳統(tǒng)文化的喪失密切相關,目前許多學者開始重新解讀和講授國學經(jīng)典著作,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教育喪失所帶來的危害二則,國內收藏市場不健康的收藏風氣和心態(tài)亦與傳統(tǒng)文化的缺乏密不可分,一些媒體的錯誤導向以及人們對經(jīng)濟價值的過多關注,已經(jīng)引起了廣泛的批評。對于我們而言,告訴讀者這些文物經(jīng)濟價值背后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才更有意義。感謝北京大學權奎山老師、秦大樹老師的相關課程,是這些課程激發(fā)了我們學習中國古陶瓷的興趣。感謝故宮博物院的王莉英先生、呂成龍先生和王光堯師兄提供的幫助。中國文物研究所付清遠先生,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王立平先生、付祺先生、劉赤貞娜女士無私的提供資料,姜新穎女士幫助整理圖片。他們?yōu)楸緯筛甯冻隽嗽S多心血,在此一并向他們致謝。這里,還要特別感謝香港的翟健民先生和劉惠芳女士。我們在北大學習過程中相識,近十年來經(jīng)常交流和分享研究心得,已經(jīng)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幾年來,筆者考察了河北磁州,河南禹縣、寶豐、臨汝、魯山,江西吉安、景德鎮(zhèn),浙江杭州、慈溪、龍泉,四川邛崍,云南建水等地的窯址,得到了當?shù)匚奈锊块T的接待和幫助,借此機會也一并向上述單位或部門的領導、同行表示感謝!由于筆者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在所難免,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評指正。滕磊  達微佳丁亥年仲夏于北京奧北清林居

編輯推薦

《中國古窯的故事》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窯的故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普及本,內容還不錯
  •   不錯,主要強調陶器的燒制,特別是窯的歷史演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