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

出版時間:2005-04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作者:汪曾祺  頁數(shù):17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五味:汪曾褀談吃散文三二篇》印證了有人說的那句話——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說:寫字、畫畫、做飯是“業(yè)余愛好”。他寫過很多談吃的文章,此書所選就側(cè)重這方面的內(nèi)容,從中可以看出其作為郇廚的“別樣才情”。讀其文,如睹其人,好一個可愛的老頭!這是在談吃,又哪里是在談吃,分明有逝去的時光在,亦有一種從容在里頭。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lián)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pre>

書籍目錄

蔡·薤故鄉(xiāng)的食物吃食和文學宋朝人的吃喝昆明菜鱖魚家常酒菜韭菜花四方食事尋常茶話《知味集》征稿小啟作家談吃第一集——《知味集》后記蘿卜五味米線和餌塊食道舊尋——《學人談吃》序故鄉(xiāng)的野菜食豆飲水齋閑筆豆腐干絲肉食者不鄙魚我所欲也昆明的吃食手把肉貼秋膘栗子《吃的自由》序果蔬秋濃《旅食與文化》題記面茶豆汁兒菌小譜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有人說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說:寫字、畫畫、做飯是“業(yè)余愛好”。他寫過很多談吃的文章,此書所選就側(cè)重這方面的內(nèi)容,從中可以看出其作為郇廚的“別樣才情”。讀其文,如睹其人,好一個可愛的老頭!這是在談吃,又哪里是在談吃,分明有逝去的時光在,亦有一種從容在里頭。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五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1條)

 
 

  •     體重要突破警戒線了,決定說什么都要節(jié)食,于是,每天晚上空著肚子,躺在床上,翻汪老的這本書。
      汪老是個有趣兒的老頭,就如他文中所說是個“博學好古的饞人”,哈哈,不但“饞”,善于吃,而且喜歡吃出點名堂,你看他字里行間對野菜、野果、水產(chǎn)、小吃的考據(jù)就知道這人功力不俗,而我看的時候得一手拿書,一手拿百度——里面實在有些不認識的字,搞不清楚的植物,直接百度了圖片來看。
      空著肚子,看這些文章,尤其能夠感同身受到汪老“風味絕佳”的贊嘆,那些小野菜,通過文字讀進心里,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吃下去有一番春水初漲的氣息。
      我突然想起上學的時候,有篇課文寫榆錢飯,我那時正是拔個頭兒的青少年,每天早上吃的飽飽的,但坐在課堂上不到十點半就餓了,那篇課文就是在那種“饑餓”的狀態(tài)下看完的,導致印象特別深,對文中所說的又香又甜的榆錢摻棒子面蒸成的榆錢飯念念不忘,又香又甜,又香又甜,那種香還是榆錢的清香……恨不得立刻就揭開鍋蓋抓了送進嘴里大嚼一番!
      那次大概是整個學生時代,語文課本內(nèi)的文字對我吸引力最大的一次了,大到我甚至忘了自己平時嫌棄玉米面粗,從不入口的地步。
      而這些感受都是在餓時獲得的,相較之下吃飽了往椅子上一仰的讀書習慣真的是糟蹋書、降低閱讀愉悅感啊。
  •     《五味》這書名起得好。
      
      酸甜苦辣咸。書名一拿出來,就是向大家說得明明白白,這本書是講吃食的,撇開吃食之外的東西或許不在本書要涉獵的范圍之內(nèi)。
      
      可惜寫吃食,寫到最后總離不開鄉(xiāng)愁和懷念,胃總是連著心。這書五味寫得多,寫情卻是差強人意都稱不上。
      
      那看看寫酸甜苦辣咸。
      
      作者喜歡以什么都吃自夸,可是其實吃的,夸的還是自己能接受的吃食。隨口一說,魚腥草作者就不吃。
      
      作者喜歡在自己所中意的食物,或者聽著慎人但是自己沒吃過的食物上夸夸其談,主張著,別人吃什么喜好吃什么與他人無關(guān)??墒钦Z言中又對不和自己胃口的食物充滿嫌棄,比如北方“爛爛糊糊”的西紅柿雞蛋。
      
      作者一句,少見多怪的北京人,讓我實在是看不出他是個心胸有多么寬廣的人,估計比我寬點兒有限。
      
      但是最讓我覺得此書不必讀的原因是,這本書說談吃卻沒有吃客的內(nèi)涵,說是菜譜又沒有菜譜的詳細。
      
      以豆腐篇為例,作者洋洋灑灑寫了幾頁,大多關(guān)于各地豆腐不同的做法,以及豆腐的各種衍生物的做法。但是凡是愛吃豆腐的人提起豆腐所不能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鹵水的還是石膏的。點豆腐的東西不同,那點出的豆腐是萬萬不能混為一談的。沒說是什么點出來的豆腐就去講豆腐怎么做,實在是本末倒置。談到北豆腐時只說了一點,老,實在是難以讓我信服。
      
      真是可惜,本來還以為是很好的一本書,看了覺得可惜。毀了原來的印象。
      
      作為一個嘴貪的人,這書讀著真心不過癮。像是一個文筆略可的老年人,仗著自己走過一些路,記性也還不錯,于是把自己吃過的東西雜雜地記下來。記得方式不盡相同,詳略不盡相同,描述著重點不盡相同。東拼西湊地攢在一起。
      
      用個食物來形容最好不過。雞肋而已。
      
  •     家里的書柜里,好端端的放著汪老的受戒(經(jīng)典作品集)和人間草木??晌?,還是對這本山東畫報出版的,專門談吃的五味,心心念念,終于在孔夫子舊書網(wǎng)尋覓到,如獲至寶一樣,把高傲的它請進了我家的書柜里。喜歡談吃的汪老,不僅品嘗、研究吃食,而且動手實踐,把吃的文化提升到了藝術(shù)的層面。他的文章,就像美食一樣,具備了色、香、味,且回味無窮。他把對生活的熱愛調(diào)入了所烹的美食中,所寫的文章,唇齒留香,留下的不僅是美食的香味,還有生活的情趣與味道。
  •      《五味》中,只聽得汪老把中華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來,不僅講它們的做法,還講它們的來歷。我驚訝于他的博學,好像一本活字典,不需要百度?;蛘哒f,他的腦子里有無數(shù)的線。線頭往外一扯,就扯出很多很多相關(guān)的知識。關(guān)于美食,奇聞趣事,古今中外,出來很多嚴肅的論證。
       在對待食物歷史的考證上,汪老是一副老學究的摸樣,嚴肅的很。一轉(zhuǎn)身,你又會看到這樣的句子:“我曾經(jīng)夸口,說我什么都吃,為此挨了兩次捉弄,一次在家鄉(xiāng),我原來不吃芫荽(香菜),以為有臭蟲味。……鋪中管事弄了一大碗涼拌芫荽,說:‘你不是什么都吃嗎?’我一咬牙吃了。從此,我就吃芫荽了。”這一段讓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因為我也不喜歡吃香菜,原因也是有股臭蟲味。一個可愛的逞強的老頭就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我也驚訝于他的閱歷,四方食事,娓娓道來,他吃過這么多菜!他真敢嘗!
       汪老的故鄉(xiāng)在江蘇高郵,講起故鄉(xiāng)的食物,他又是那么深情款款含情脈脈。他有多愛家鄉(xiāng)啊。故鄉(xiāng)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咸鴨蛋、咸菜茨菰湯、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和蜆子、野鴨、鵪鶉、斑鳩、鵽、蔞蒿、枸杞、薺菜、馬齒莧,都留在他的記憶里,留在他的筆下?!豆枢l(xiāng)的野菜》中細說了薺菜、蔞蒿、馬齒莧、莼菜,還提及了一個故鄉(xiāng)在明朝時的散曲作家王磐,重點介紹了王西樓的《野菜譜》,有圖有配詩,多寫人民疾苦?!敖j青青江水綠,江邊挑菜女兒哭。爺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與妹看屋——江薺”,“抱娘蒿,結(jié)根牢,解不散,如漆膠。君不見昨朝賣客船上,兒抱娘哭不肯放——抱娘蒿”。汪老說,這些詩的感情都很真摯,讀之令人酸鼻。的確,汪老告訴我們他的家鄉(xiāng)有一位用野菜記錄百姓疾苦的散曲家,他把他的感動帶給了讀者,也把他對故鄉(xiāng)這片土地的愛帶給了讀者??拷耖g的作品,總有人間煙火的味道,說盡世間人情冷暖,說盡百姓疾苦。
       汪老年輕的時候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那段在昆明的日子我想他也是印象深刻吧。不然就不會有《昆明菜》、《昆明的吃食》這些文字了?!独ッ鞯某允场防锩鑼戯堭^“映春時”里的一位堂倌,很有小說人物的味道。“這是一個兩層樓的飯館。樓下散座,賣冷葷小菜,樓上賣熱炒。樓上有兩張圓桌,六張大八仙桌,座位經(jīng)??偸菨M的。招呼那么多客人,卻只有一個堂倌。這位堂倌真是能干??腿它c了菜,他記得清清楚楚(從前的飯館是不記菜單的),隨即向廚房里大聲報出菜名。如果兩桌先后點了同一樣菜,就大聲追加一句:‘番茄炒雞蛋一作二’(一鍋炒兩盤)。聽到廚房里鍋鏟敲炒的聲音,知道什么菜已經(jīng)起鍋,就飛快下樓,(廚房在樓下,在店堂之里,菜炒得了,由墻上一方窗口遞出)轉(zhuǎn)眼之間,又一手托一盤菜,飛快上樓,腳踩樓梯,登登登登,麻溜之至。他這一天上樓下樓,不知道有多少趟。累計起來,他一天所走的路怕有幾十里??腿顺酝炅耍缫言谛睦锇奄~算好,大聲向樓下賬桌報出錢數(shù):下來幾位,幾十元幾角。他的手、腳、嘴、眼一刻不停,而頭腦清晰靈敏,從不出錯,這真是個有過人精力的堂倌??吹揭粋€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興的?!爆F(xiàn)在到哪里去看這樣麻溜的堂倌呢?有的話,我還真想見識見識,絕對的俗世奇人吶!
       回憶了故鄉(xiāng)的食物和昆明的食物,汪老說,食物和文化一樣,要多嘗一嘗。由《五味》這本書的開篇《葵?薤》為證:
       我寫這篇隨筆,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 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于草木蟲魚之名。這最后一點似乎和前面幾點不能相提并論,其實這是很重要的。草木蟲魚,多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對于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第二, 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許多大家都已經(jīng)習以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萵筍,其實原來都是外國菜。西紅柿、洋蔥,幾十年前中國還沒有,很多人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你當然知道,我這里說的,都是與文藝創(chuàng)作有點關(guān)系的問題。
       汪老把對食物的態(tài)度延伸到對人生的態(tài)度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上。他也講過這樣的話“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边@位被稱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作家,我覺得他的思想要比現(xiàn)在很多的人先進的多。
      
      
  •     一年以前,愛書愛生活的茶茶給我推薦了汪曾祺。很無奈我一度都把這個名字和曾國潘記混,總覺是一沉重的歷史人物,所以久久不曾翻閱汪老的任何一本書。
      1314,發(fā)小要送我一本書。游蕩書架間,看到上中下的《曾國藩》,突然想起一個類似的名字。本也不想看。但心想不能年紀輕輕就開始對生活有所挑剔,便決心拿回來看看。而這一看,頓時覺得相見恨晚,一口氣啃下來,餓著肚子,吞著口水,游走各地,停不下來。汪老這一本平民版的《舌尖上的中國》手筆不小——跨越祖國河山,穿越歷史百年——但是來的著實更親切,更自然。讓人覺著生活真是一桌佳宴,那么樣的有滋有味。
      這一版書,配有插圖,很好。但是選取文章上,多有重復的話題,不免有些遺憾。
      索性汪老最常念叨的幾個地方,也曾逛過,也曾住過。穿梭山水之間,他訴說的是他的回憶,我想起的是我的故事,然后情感上莫名其妙就能產(chǎn)生很大的共鳴。更美妙的是,他寫的是平常人的好吃,平常人的快樂,我也就是一個很尋常的人,山珍海味不常得食,偶遇一處小吃,心里早就美哉美哉了。我的吃里,原來也有我的成長和改變,也有我的回憶。當故事將許許多多的吃的連接起來時,那一串冰糖葫蘆就不是冰糖葫蘆了;那一碗豆花飯也不再清淡無味了;那一頓過橋米線,成了心里的念念不忘;那一口臭豆汁,更是生命中一次難忘的體驗。
      同樣的是,我和汪老一起感慨時代的飛速發(fā)展,很多包含著感情記憶和文化傳統(tǒng)的美食默默退出歷史舞臺時,再回首的每個人,卻再也無法在未來尋到記憶里不變的味道了。兒時,家里的一餐最普通的飯,卻不可避免的會是每個人老去的路上,永遠魂牽夢縈的記憶。
      柴米油鹽醬醋茶,酸甜苦辣咸。朱門狗肉臭,路有餓死鬼。你坐吃你的美味珍饈,我品嘗我的小蔥豆腐。吃不盡的是天下美食,道不完的是五味人生。
  •     老爺子的文筆自是不細說。想當年,我還是被老爺子筆下的大淖等風情“拐騙”到西子湖邊的,以為這里就像老爺子描繪的那樣纖淡雋雅,山水清麗,可人簡凈,淺淺的彌漫著溫醇的人情味兒。到了后才發(fā)現(xiàn)截然不同。老爺子寫的是蘇南高郵,是三四十年代的風味兒。不過現(xiàn)在也深深的眷戀上這份秀麗的山水。
      老爺子的風格是我最鐘愛的類型:溫和,睿智,大氣,寬容。不自卑,不浮躁,不極端,平淡中蘊含意味兒,清淺中滿是關(guān)心。
      《五味》談吃,老爺子出自高郵,求學昆明,后定于北京,中間又南奔北走,吃過的東西不可謂不多,然此書與周作人梁實秋等比,多一分家常,多一分親切。雖然34篇文中有將幾則小吃反復提到,如長沙火宮殿臭豆腐。但也不討厭,會然一笑罷了。
      最喜歡老爺子談自己做菜的時候:
      
      我做的菠菜稍微細致。菠菜洗凈,去根,在開水鍋中焯至八成熟(不可蓋鍋煮爛),撈出,過涼水,加一點鹽,剁成菜泥,擠去菜汁,以手在盤中摶成寶塔狀。先碎切香干(北方無香干,可用熏干代),如米粒大,泡好蝦米,切姜末、青蒜末。香干末、蝦米、姜末、青蒜末,手捏緊,分層堆在菠菜泥上,如寶塔頂。好醬油、香醋、小磨香油及少許味精在小碗中調(diào)好。菠菜上桌,將調(diào)料輕輕自塔頂淋下。吃時將寶塔推倒,諸料拌勻。
      
      讀完,自己都忍不住想按此方法試一下。話說以前我的涼拌菠菜只是焯水-加醋、香油、麻油與蒜蓉罷了。
      當然,像周先生總是在念叨家鄉(xiāng)的筍與莼菜,老爺子也念念不忘自己的高郵咸鴨蛋,而且倍感自豪!瞧:
      
      高郵鴨蛋的特點是質(zhì)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
      
      中間提及江南及云南的飲食,頗感認同。關(guān)于米線與從文先生,牛肉面與雨僧先生的軼聞,頗有趣。先生同意漲牛肉面價格貼紅紙價目表的舉止,著實有民國范兒?!案F雖窮,不廢風雅”。
      讀此書時,每每在夜間將要入睡時,我在上鋪,室友在下,手中美文,腦下宵夜。室友哂笑:你在自虐麼?
      額外提點,山東畫報出版社這版的五味印刷排版很有風味。文配圖,老爺子字畫。字體大小行距安排適當,不薄不厚恰好適合隨意翻閱。圖書館借閱看完,已入手一本。
      
  •     酸甜苦辣咸,種種滋味都是人生的味道。有英雄的,有平凡的,有幸福的,還有心酸的。沒有味道的人生,就如沒加任何調(diào)味的菜肴,不管加了在菜,用了再高深的燒法都于事無補。
  •      汪曾祺有《故鄉(xiāng)的食物》一文,記其家鄉(xiāng)高郵的吃食。我很喜歡汪老的文筆,讀過多次。這次去杭州蕭山出差,生意場上,自然少不了盤來杯往,觥籌交錯。齊秦有過一句歌詞“歡笑之后代價就是冷漠”,用在飯后的感受似有不妥,但是生意場上的吃喝,值得回味的確是不多。而這次在杭州,吃到了汪老所記故鄉(xiāng)食物中的兩種,倒真是可以回味一番了。
      
       先說昂嗤魚。我在西安生活多年,對這種魚從未有見聞,本不足怪。來上海之后,某日老婆說其同事告知昂嗤魚好吃,這才到市場買了兩條汆湯,味道甚好。從此昂嗤魚常上家中的餐桌。引汪老的原句,“昂嗤魚的樣子也很怪,頭扁嘴闊,有點像鯰魚,無鱗,皮色黃,有淺黑色的不規(guī)整的大斑。無背鰭,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銳的骨刺。用手捏起這根骨刺,它就發(fā)出昂嗤昂嗤小小的聲音。這聲音是怎么發(fā)出來的,我一直沒弄明白。這種魚是由這種聲音得名的?!卑亨汪~算是長得有些兇的魚,扁方頭帶兩根長須,卻是不帶鱗片,洗起來如果抓著魚身,倒是頗易脫手。洗干凈下平鍋略煎,然后汆湯?!皽兹缗H椤保鈽O細嫩。而且除了背上一根貫通的長骨外,幾無小刺,甚合我意!我家汆昂嗤魚湯,總是配以豆腐。記得某日,恰逢老婆在廚汆湯,我在汪老的散文集《寄意故鄉(xiāng)》中讀到此篇,立刻跑到廚房讀給她聽,身邊的湯鍋被火舌舔得嗞嗞作響,熱氣騰騰,香氣入鼻。
      
       而這次在杭州所吃的昂嗤魚湯,卻是配以梅干菜,不好不好。一則白湯全失,湯盆中全是梅干菜的土褐色;二則梅干菜的味道太重,壓住了昂嗤魚的鮮味。從北方來到南方八年,有時也是極想在寒冷的冬晨喝上一大碗西安坊上的肉丸胡辣湯,滿口又麻又辣,真是過癮。但口味不知不覺中已有變化,比如也愛上了昂嗤魚湯。誠如李慶西所說,同樣一道菜,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品評是不一樣的。南方人愛說鮮不鮮,要原汁原味,北方人愛說香不香,要靠作料去腥提味。求“鮮”還是求“香”,是南北口味的基本分野。故此,配以梅干菜的昂嗤魚湯,雖香卻不鮮,料都是南方的料,但湯卻不是南方的湯,我很懷疑汆湯的廚子原籍北方吧。
      
       再說野鴨。以前在西安很少吃鴨,偶爾吃,也是買來的鹽水鴨或者湘味的鴨脖,而上海的超市里所賣的各種鴨的部位明顯多于雞的部位。我和老婆的手藝都做不好鴨子,總覺得有股味道。但是做好了,鴨子還是很好吃的。上海張生記的老鴨煲那是做得真好,頭道招牌菜,我吃過多次,鴨酥筍嫩,湯味濃郁而鮮香,后味綿長——張生記就是杭州的著名餐館在上海的分店,生意不錯。老鴨煲如果不電話預定,堂點基本上是吃不到的。而野鴨,這次卻是第一次吃到。
      
       汪老文中記,“野鴨的吃法通常是切塊紅燒。清燉大概也可以吧,我沒有吃過。野鴨子肉的特點是:細、‘酥’,不像家鴨每每肉老?!F(xiàn)在我們那里的野鴨子很少了。前幾年我回鄉(xiāng)一次,偶有,賣得很貴。”
      
       高郵都賣得很貴了,而且是幾年前,更不用說如今的杭州了。三百多元一盤的紅燒野鴨端上桌,我夾了一塊,入口確實是又細又酥,好吃極了。席間只顧著推杯換盞,席罷想起竟然只吃了這么一塊。但是總比豬八戒吃人參果好吧,至少細細地品過。席間,我說起某此去慈溪,見到一個工廠老板的辦公室里,門邊的角落擺著兩只木雕的野鴨。我甚好奇,那老板告訴我這是美國客戶寄來的樣品,要求他們按樣制作。這種木雕野鴨顯然不是工藝品,很粗糙。干什么用呢?原來是雕刻成母野鴨的樣子,狩獵季節(jié),擺放在野外的湖中,吸引公鴨,招徠喜愛打獵的人們來此獵鴨。
      
       汪老的文中也說到“野鴨子是槍打的(野鴨肉里常常有很細的鐵砂子,吃時要小心)”。哈,我倒是沒有吃到什么鐵砂子。飯桌上就有人問這真的是野鴨子嗎,或答誰知道啊。我的感覺倒是這真的是野鴨。唉,餐桌上有此一問,不知道是不是每個點野鴨的餐桌上都有人這么問過,也有人這么答過……
      
  •     首先喜歡汪曾祺是因為喜歡《受戒》明快清新,更喜歡他是因為他貪吃。
      讀他的散文集,完全是一派煙火氣息。整本書大部分都是和吃的有關(guān),感覺就是用油鹽醬醋,鐵鍋木材炒出來的,噴香噴香。一邊讀一邊流口水,心里還得恨恨地想作家實在是可惡……
      這本完全是談吃的,買來作為同學的生日禮物:生日不能給你買好吃的,送你本書解解饞!
  •     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咸菜,一打量,居然不少都吃過。
      
      小時候家里在菜市場買大頭菜,也叫芥疙瘩(我們這里念JIE這個音,實則是念GAI)就是芥菜的根。那是事先他們腌好了的。黑色(該是醬油泡的,這兩年自家買的芥疙瘩,都是白色的,直接下鍋炒了吃)。拿回家,紅辣椒切斷,一炒,黑色的大頭菜油光發(fā)亮,配上紅色的辣椒,還有蔥花之類,吃方便面和米飯,我都要就上。
      后來是雪里蕻,炒法也一模一樣,都是也是下飯菜。顏色翠綠,口感也清脆。
      這上面兩個都是咸菜,完全就是個利口菜,吃的多了,就不喜歡了。
      這兩年老媽迷上了酸豆角,買回來洗干凈放在露臺晾干腌上。前幾天天天下雨,露臺上扯得繩子掛的豆角,也忙得天天換位置。
      酸豆角是真不喜歡吃,但老媽偏說我每次都不少吃,只是有時實在沒什么下口的菜,才吃的。
      今年腌酸豆角,一并腌上了自家種的各色辣椒(我也好奇,這一根苗上長的辣椒,居然有三四種顏色,但配菜,還是紅的好看)。
      這次炒酸豆角,也配上了酸辣椒,豆角是不吃的,里面切碎了的配色的紅辣椒,都被我撿的干干凈凈。
      自家種的辣椒真是好東西,新鮮,夠味,餃子、面條、火鍋,都可以就著吃,想吃了,去露臺現(xiàn)摘,洗好了,直接放在嘴里,過癮!
      這樣一來,過去家里買的瓶裝的小山椒,是再也吃不下了。前幾日,老媽不知在哪買的大個紅椒,不算辣,也打算泡了吃,晚上我餓極,不知吃什么,就拿了根辣椒(個頭不小,和小個兒紅蘿卜差不多,當真是要論根兒了。)從冰箱里翻出剩下的肘子肉,就著吃了。昨天晚上,也是家里沒什么菜,洗了個露臺上的辣椒,把剩下不到半杯的酒倒了,也算下酒菜。
      后來有次吃熬菜(類似大鍋燉菜),往里面放上些酸豆角,有些膩的菜,吃起來又多了酸辣口感,讓本來就愛吃這菜的我,更是一下子食欲大開,放下碗筷時,路已經(jīng)是要走不成了。這才算是迷上了酸豆角。
      父母去了一趟四川,更加迷上了酸泡菜,今年除了酸豆角,包菜、紅蘿卜、黃瓜、辣椒。簡直就是向四川泡菜靠攏。剛才說話,還打算放進去竹筍,那當真是個酸鮮的好開胃菜。
      這酸菜也不是我們一家獨愛,親戚朋友來了,都是要捎回去點兒的,去年的酸豆角,更是家家派送,然后大家一致鼓勵,還要繼續(xù)。
      韭菜花也是腌過的,具體怎么吃,我忘記了,和涮羊肉被打成糊的韭菜花不一樣,腌好的韭菜花,都是一粒粒的,咸。
      榨菜是一直都不少的,這兩年老媽又買起了鮮榨菜,自己腌,味道自然是比真空包裝的要強。要我說,什么三江,還是自己腌的好。
      老爸常說,我們家里的人,一門心思都放在了吃上,說的不差,單我們一個個膀大腰圓的模樣,就知道不僅胃口好,吃食也好。
  •      文人做菜就像文人畫一樣,隨性,卻又有雅致的講究。
      
       這種味道,大師傅做不出,他們有匠氣,小保姆更做不出,她們?nèi)狈ο胂蟆?br />   
       老爺子的文字也像他形容的菜,有清新的豆香。里面的一些幽默就更鮮爽啦。
      
       越看越覺得這老頭可愛,走到哪吃到哪,吃得那叫一個香!直到他寫到自己也老了,感嘆:
      
       “活著多好呀。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覺得:活著多好呀!”(P167)
      
       然而,他就是在寫下這句話的1997年過世的。
      
      
      
       在書封底的推介中學到一個詞:“從中看出其作為郇廚的‘別樣才情’。”
      
       ——郇廚:譽人膳食精美。(《辭源》四P3104,商務印書館1996年5月)
      
  •     翻來覆去就那幾樣東西,吃得還不夠豐富。書中收集的文章重重復復,汪曾祺換了多個誘人的標題談同樣的東西,比如心里美蘿卜、豆腐、手把肉等等,相似的段落和描述在不同文章中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次。
      
      發(fā)現(xiàn)汪曾祺寫文章有個特點,就是素材重復多次使用,比如《汪曾祺談戲》也是,觀念就那幾點,很容易說清楚,但卻能妙筆生花弄出幾十篇文章,內(nèi)容相似但每篇又略有不同。
      
      這本書還是看電子版吧,不推薦買
      http://www.ifanshu.com/book/read/483/15056.asp
  •      這本書不適合一口氣讀完,非要一口氣看完書中講述的眾多美食,估計會感覺“脹氣”,少些小情調(diào)。
      
       我就是在坐地鐵和飯前的間隙讀完它的,每當看完一種美食后,合上書開始期待迎接我的晚飯,感覺便妙極了。如同歐陽應霽所說:“半飽:生活高潮之所在?!?br />   
       書中介紹到了各色野菜,蘿卜,苦瓜,豆腐,干絲,栗子,面茶,豆汁兒,菌……昆明菜(氣鍋雞、宣威火腿等)提到的較多,源于作者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的日子。除了單說食物的烹法外,汪曾祺還穿插著講述了一些食事,比如在《吃的自由》序中提到“蕭衍禁僧食肉”,在《果疏秋濃》中大贊江陰的水果店,因為作者那年正值初戀,說米線時兩次提及沈從文常光顧的那家文林街米線店……
      
       書中有三處叫我覺得:“恩,這本談吃的書還藏著新鮮?!?br />   
       在《手把肉》中,作者說:“在我一生中吃過的各種做法的羊肉中,我以為手把羊肉第一。如果要我給它一個評語,我將毫不猶豫地說:無與倫比!”看后,當場爆笑。這篇文章載于一九九三年,不知道《大話西游》的編劇是否看過這本書呢?
      
       在《家常酒菜》中,有個名為“炒苞谷”的小標。開篇便寫道:“昆明菜,苞谷即玉米?!边@不到100字的段落,解開了我對自家名菜“炒苞谷”的疑惑。之前一直以為是我媽獨創(chuàng),因為每當談及此菜時,對方總會疑惑:“玉米能炒么?”于是,我就為不能向別人表述這道菜的美味而感到遺憾??吹酵粼鲗懙健俺窗取睍r,不夸張地說,我找到了“考古”的快樂,同時恍然大悟,是奶奶從昆明把這道菜帶給我的。
      
       剛買這本書時,我就看到了有《豆汁兒》這篇,一直忍著沒看。我個人在飲食上算得上“海納百味”了,沒有什么講究。但至今不敢再嘗“豆汁兒”。很多人都說:“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不愛喝豆汁兒,不算北京人?!蓖粼鞑皇潜本┤?,但對豆汁兒評價不差,我就在想,是不是要給豆汁兒一個機會,就像我對變蛋、豬腳、菠菜等一樣,從不喜歡到喜歡需要一個過程?遂決定,再去品嘗一回!
      
       本書的不足之處,可能就是很多地方略有重復,因為這是散文集嘛~
      
       如果你覺得吃需要態(tài)度,并且認為菜譜上昂貴的報價并不能代表什么。只要你用心,普普通通的豆腐也可以出美味。那么,在做飯前看上一小段汪曾祺的談吃,心情便會大好,食欲也將隨之而來。
  •     不錯的一本小書,之所以說小是因為談得東西老爺子在描述的時候三言兩語一筆帶過,都是過往的生活中的小片段。老爺子在描述的時候自然而然是帶著一種比較神往的情緒在里面,也多了對故人的懷念,以及念及往事的哀傷。文筆清新簡單不拖泥帶水,格外清新質(zhì)樸!
  •     最為選本,但文圖相配,讀來有趣有味。
      比較要命的事情是讀時雖為上午,可在汪老近乎生香的文前肚子大鳴,中午奔到食堂發(fā)覺全沒有書中所講之食之味,腹中更饑,方知此書原應飽餐后選讀方不受罪……
  •     汪老如果能少些一些可能會更好。寫得太多的人經(jīng)常就忘了自己已經(jīng)說過好幾遍的話了。這樣的文章也許放在某個雜志里,讓人讀一次,感覺很好。如果收在集子里,薄薄一本書,就顯得很煩。讓人覺得作者視野太窄,就懂那么一點兒事。這一點兒阿城就比他好...很少有一句話說幾次的情況。
  •     《五味》汪曾祺先生關(guān)于吃的作品集。很輕松,很簡單,但有的句子又透著一點兒失落,因為他曾經(jīng)喜愛的一些美味,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了。老爺子每一篇都寫得很簡單,連寫自己創(chuàng)作的菜譜,也三言兩語即結(jié)。但仍然能透出那種舊舊的,香香的,濃濃的……那些美味食物的靈魂仿佛都附在文中,給你更多享受和感覺。
      
  •     他的這本書我沒看過,但其中的有些文章卻是讀過的。依稀記得汪老曾在書中提過昂茨魚。這是江浙一帶常見的淡水魚,初秋清晨若是大霧,該魚往往浮在水面上換氣(氣壓低,水中的氧氣少),輕輕地劃船過去,用網(wǎng)兜一撈,沒準就能撈到。這種魚不需要魚苗,淡水河里多得很。老家通常有兩種做法:1.紅燒;2.做湯。尤其是做湯,乳白色的,加點胡椒粉,臨出鍋之時放上幾片菠菜,別提有多好了。
  •     汪曾祺的老師是沈從文
        沈從文的老師是廢名
        他們都喜歡明代的小品文
        歸有光是最愛
        外國有個阿索林
        大概是西班牙人
        古代的筆記小說
        是精髓
        汪曾祺的學生也有
        大概是湖南的何立偉
        
        山西大同的曹乃謙
        受過汪的指教
        曹乃謙雖然不為世人所知
        可是馬悅?cè)煌瞥缢?
        馬悅?cè)皇侵Z貝爾文學獎的老評委
        鳳毛麟角的漢學家
        汪曾祺最有名氣流傳最廣的是
        京劇《沙家浜》
        汪曾祺嗜酒、抽煙、品茶
        好玩
        吃喝拉撒都有異秉
        總是先解大手然后解小手
        或者先解小手然后解大手
        不是屎尿一起來
        
        他的文章離不開吃喝拉撒
        很有味道
        如果想寫他的論文
        就研究他的吃喝拉撒
      
      
      
  •     和汪先生一樣,是旅居北京的南方人??吹轿闹泄枢l(xiāng)的野菜,特別的親切,會歡喜的說‘我們那里的什么什么菜就是叫這個名字的,就是這樣吃法的’,然后惆悵的想到北京沒得賣。先生的文字和先生描述的菜品一樣,清淡,有味。
  •     中國人愛吃,也愛談吃。在中國,大抵有點文化的人總免不掉“為事立言”的癖好,如果湊巧他又精于飲饌,即使不在雅舍,恐怕談吃的文字也會綿綿不絕。古往今來,兼文學家與美食家于一身的代有其人,不說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如何創(chuàng)制了豆腐,也不說大文豪蘇軾的東坡肉和東坡肘子,更不說只會吃不會做的袁枚的《隨園食單》,他們畢竟離我們的生活有些遙遠,談起來不免有不在“現(xiàn)場”的困難。單說當代有一個叫汪曾祺的老頭,到外地采風時,嘗遍各地小吃,閑暇之余就寫出了多篇有關(guān)飲食的散文,就成了現(xiàn)在手頭的《五味》。
      汪曾祺既不是達官貴人,又不是商賈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食,他談蘿卜、豆腐,講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來,從容閑適;讀的人則津津有味,滿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里說,自己小時候讀漢樂府《十五從軍征》“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怡阿誰”時,盡管他“未從過軍,接觸這首詩的時候,也還沒有經(jīng)過長久的亂離,但是不止一次為這首詩流了淚”。想見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動,有憤慨。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見花流淚,感別傷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種,他從《毛詩品物圖考》追到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恰巧在武昌見到了古書中的葵——冬莧菜,終于放下了一件心事,總算把《十五從軍征》真正讀懂了。當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僅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就是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一嘗”,“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中國人講究寓教于樂,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幾篇談美食例如《吃食與文學》的文章里,他猶如鄰家老嫗,絮絮叨叨地講自己的創(chuàng)作觀點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點也不討厭他,反而覺得他是一個挺可愛的小老頭。
      汪曾祺可以說走遍了祖國各地,新疆、內(nèi)蒙古、昆明、蘇杭等地都有汪老的足跡。汪曾祺每到一個地方,不吃會議餐,專揀僻靜小巷,去尋當?shù)氐母黝惓允?。有一次在長沙,他與幾個朋友想嘗嘗毛澤東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就循味跟蹤,忽覺臭味漸濃,幾個人格外興奮,“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個公共廁所!每每讀到這里,我都忍俊不禁,想汪曾祺真是好可愛的一個老頭兒。汪曾祺愛吃,會吃,也喜歡嘗試。他曾經(jīng)夸口,說自己什么都能吃,結(jié)果還被人作弄過兩次。不過挨人作弄后,他反而對先前不吃的芫荽、苦瓜有了興趣,從此都吃了。這也是一種福氣。
      自從孔夫子講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話以后,飲食烹飪就和文人搭上了關(guān)系,久而久之竟成為了一種文化、一門藝術(shù)。歷史上很少有文人不會做幾個精致的小菜,汪曾祺在家也經(jīng)常做菜,而且往往有心得,比如拌菠菜、芝麻醬拌腰片,他不僅會做,還記述得很詳細,生怕別人學不到他的手藝。除了做這些家常菜,汪曾祺還有自己的絕活,他琢磨出了好幾種吃法,像塞餡回鍋油條和醬豆腐肉。醬豆腐肉不知味道如何,可塞餡回鍋油條據(jù)他自己說是“嚼之酥脆,真可聲動十里”。想來汪老是頗為得意的??粗粼骼项^在佳筵席上自得其樂、顧盼自雄的樣子,覺得不會吃也是一種罪過,好像辜負了天地造物的美意。
      汪曾祺不是只會吃喝的蠢漢,當然更不是不食人間五味的神仙,那樣就一點生活情趣也沒有了。不論何時讀汪曾祺,也不論讀他的什么文章,總感覺心靜如水,整個人通體澄明,像他的文字不加雕飾,也像他做的家常菜可隨意親近。有時就想,也許汪曾祺老頭在樓臺高處正醉眼陶然地看著這個紛然的世界。
      贈人玫瑰,余香在手。汪曾祺就是這樣的老頭兒。
      
      
      《五味——汪曾祺談吃散文32篇》/汪曾祺著/2005年4月版/13元
      
  •      因為朋友的推薦,買了這本小書。原來一直想買汪曾祺全集的,所以,對這類選集并不十分在意。然而這本山東畫報出版的小書,從賣相上來說,就很吸引我這種嚴重“以貌取書”的人了。
      從頂部向底端方向近4/5的橙黃色,留白處左下角一串水墨畫的豆角(或其他豆類植物)的藤架。與它呼應的對頂角的位置是老頭汪曾祺的素描小頭像。素雅而艷麗。
       這本談“吃”的書,不是純文人談吃“文化”,不是純散文,某些篇章也兼及“食譜”,而且有些小菜材料和做法都很簡單。當然口感因人而異,例如我嘗試做了一次老頭汪先生稱“得之海拉爾一曾治過國宴的廚師”的小菜——扦瓜皮??茨亲龇?,確實精致誘人,所以試了一下。結(jié)果,味道一般。想是做法和配料不到位的緣故。又比較有意思的是,只做過一次,但偶爾想起來時,覺得還挺有回味。
       還喜歡汪老頭的辛辣、率性的筆,在《尋常茶話》里,有個片段,著實好笑了半天,說,老舍先生一天也離不開茶。在莫斯科開會,他們知道中國人愛喝茶,倒特意準備了一個熱水壺但剛沏了一杯茶,還沒喝幾口,一轉(zhuǎn)臉,服務員就給倒了。老舍先生很憤慨地說:“他媽的!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br />    汪曾祺喝茶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雖不茍同,但比起張岱先生“品”茶的姿態(tài)來,還是更喜歡“牛飲”的豪爽。
       書中還提到“旅食”,旅游和美食一起,心都動了,可惜只有一篇泛泛談,不過癮呢。好在有一些諸如云南美食的文章,互相照應。
       說不上完美,但是好文字。
      
      
  •   “像是一個文筆略可的老年人,仗著自己走過一些路,記性也還不錯,于是把自己吃過的東西雜雜地記下來。記得方式不盡相同,詳略不盡相同,描述著重點不盡相同。東拼西湊地攢在一起。 ”
    這段話說的有趣!
      
  •   LZ真是刀子嘴啊:-)
    十年前自己還常搭著辦公室?guī)孜慌客獬銎醋澜怵?,某日某人狂推此書,于是人手一冊。讀后郁悶,真真與LZ感覺一樣!
    “可惜寫吃食,寫到最后總離不開鄉(xiāng)愁和懷念,胃總是連著心?!?br /> “這本書說談吃卻沒有吃客的內(nèi)涵”
    見血。
  •   @琥珀
    作者別的書我沒怎么翻過不敢亂講,但是胡亂揣測起來總覺得給此書高評價的人是沖著對作者其它作品的熱愛來的吧。
  •   LZ言之有理,其實即便是汪老散文也是見仁見智的。
    這本書是選集,汪曾祺談吃散文32篇,各樣年頭各樣心情之下的文字被無端吹哨集合了~
    不過,畢竟歷來會吃愛吃且情趣盎然的大有人在滴,相比之下這《五味》真夠五味的了。
  •   @琥珀 小時候讀過一本雅舍談吃覺得很不錯,現(xiàn)在想想講吃食的書里也沒能相提并論的,您喜歡可以看看哈~
  •   過年好:-)
    謝謝!
  •   人家是白日消磨腸斷句,文兄卻是夜深消磨饞腸句,勾死人了
  •   @星條旗永不落
    還有好多想寫...又不愿寫.. 提筆畫餅,一不小心自己就跟著陷進去了..^^
    書不錯,有圖有味有考據(jù)..厚薄適宜消遣,可以讀來試試..
  •   正好半夜肚子餓卻沒有存糧的時候,看到這樣的書評。里面寫的那些吃貨我小時候老家那邊都有,現(xiàn)在在上海好多年都吃不到了。平時不想覺得無所謂,到一個地方就吃慣一個地方的東西,但是偶爾讀到這樣的描寫,饞起來卻沒得吃,陡生悵惘!
  •   磨牙霍霍……
  •   額……沒吃早點…看了好餓~
  •   看著都是視覺上的饗宴,雖然家鄉(xiāng)吃的不是這種食物~
  •   ewewrewrwerwerwe
  •   汪老的書沒看過,但第一段深得我心:)
  •   看的不是這本, 但這些文章基本看過.
    不知道為什么, 總覺得汪老爺子寫美食的文章是最耐看的.
  •   看了之后,心想這孩子一定在什么旮旯角落里面呆著,才會大半夜自虐地邊敲字邊咽口水……一看簡歷,原來在德國,立刻就明白了,不容易啊……
  •   美食,故人,舊事,還有小說里清新的人物,都是我的心頭愛,超愛汪曾祺這個老頭~~娃哈哈
  •   所以說強大的碼字者先要有強大的記憶儲備……^^
  •   昨天剛吃了炒紅莧……
  •   高郵出過私鹽販子張士誠等等
  •   看了之后,心想這孩子一定在什么旮旯角落里面呆著,才會大半夜自虐地邊敲字邊咽口水……一看簡歷,原來在德國,立刻就明白了,不容易啊……
    你好過分哪~~~~~~
  •   汪老的散文看著真的很舒服
  •   我得看看這本書
  •   汪曾祺寫散文愛重復,有些段落會出現(xiàn)在不同的文章里,但老頭寫的幾乎一字不差,倒是佩服他好記性。
  •   嚴重同意。
  •   這道也是。不過這本書畫面精美,值得收藏
  •   找來讀了哈~~
  •   只是純簡
  •   不論何時讀汪曾祺,也不論讀他的什么文章,總感覺心靜如水,整個人通體澄明,像他的文字不加雕飾,也像他做的家常菜可隨意親近。有時就想,也許汪曾祺老頭在樓臺高處正醉眼陶然地看著這個紛然的世界。
    是的,這樣的一個好吃的可愛小老頭,不論寫什么,文字總是平如水,溫如茶。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