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談吃

出版時間:2005-02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作者:周作人  頁數(shù):205  字數(shù):11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知堂在本書中說:“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保ㄒ姟侗本┑牟枋场罚?   還說:“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后,再去繼續(xù)修各人的勝業(yè),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yōu)游乃正亦斷不可少?!保ㄒ姟逗炔琛罚?   本書選編者鐘叔河先生也說:“談吃也好,聽談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談吃亦即對待現(xiàn)實之生活時的那種氣質和風度?!?   有如此之論,個中滋味還是請您親自領略吧。

作者簡介

周作人(1885~1967)[編輯本段]簡介  光緒十年(甲申)臘月初一(1885年1月16日)生于浙江紹興。魯迅二弟?,F(xiàn)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櫆壽,又名奎緩,字星杓,自號啟孟、啟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筆名仲密、藥堂、周遐壽等。常以“雨”與“風”一起構成散文的“基本意象”?! ?903年進江南水師學堂學習海軍管理,改名為周作人,畢業(yè)后考取官費留學日本。1906年7月到日本攻讀海軍技術,后改學外國語。此間與羽太信子(1888-1962)結婚。1911年回國后在紹興任中學英文教員。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軍政府教育司視學、紹興縣教育會會長、省立五中教員。1917年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  拔逅摹睍r期任新潮社主任編輯,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1921年參與發(fā)起成立文學研究會,發(fā)表了《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論文章,并從事散文、新詩創(chuàng)作和譯介外國文學作品?! ∷睦碚撝鲝埡蛣?chuàng)作實踐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為《語絲》周刊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寫了大量散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在他的影響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廢名等作家在內的散文創(chuàng)作流派,一個被阿英稱作為“很有權威的流派”(《現(xiàn)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   1927年4月李大釗被殺害,曾保護李大釗之子李葆華避居自家一個月之久?! ?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出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長。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居留淪陷后的北平,出任偽南京國民政府委員、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教育總署督辦等職?! ?9年以后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日本、希臘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寫作有關回憶魯迅的著述。主要著作:  有散文集《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澤瀉集》《談龍集》《談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讀抄》《苦茶隨筆》、《風雨談》《瓜豆集》《秉燭談》《苦口甘口》《過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詩集《過去的生命》,小說集《孤兒記》,論文集《藝術與生活》《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論著《歐洲文學史》,文學史料集《魯迅的故鄉(xiāng)》《魯迅小說里的人物》《魯迅的青年時代》,回憶錄《知堂回想錄》,譯有《日本狂言遜》《伊索寓言》《歐里庇得斯悲劇集》等?! ?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沖擊,曾被紅衛(wèi)兵無恥粗暴對待,于1967年5月6日去世。

書籍目錄

編者序言集內文  北京的茶食  故鄉(xiāng)的野菜  喝茶  談酒  再論吃菜  談油炸鬼  關于《酒戒》  談愛窩窩  記鹽豆  燒鵝  賣糖  談勸酒  炒栗子  松花粉  帶皮羊肉  談宴會  《茶之書》序飯后隨筆  臭豆腐  吃豆腐  吃魚  吃肉  紹興酒的將來  蘿卜與白薯  吃酒  山里紅  咬根菜  點心與飯  南北的點心  糖與鹽  吃燒鵝  腌魚臘肉  鹽茶  八珍之一  吃飯與筷子  吃青椒  關于水烏他  楊梅與筍  三頓飯 愛窩窩 瓠子湯 進京香糕 兒歌中的吃食 羅漢豆 香酥餅 饅頭 藕與蓮花 濕蜜餞 味之素 吃蟹 吃蟹(二) 南京紹興飯館 豬肉 魚臘 家常菜 瓜子 雞蛋 真說涼菜 “總理衙門” 鍋塊 薩其馬 湯料 馬先生湯 古代的酒 牛肉鍋 暖鍋 豆沙 豬頭肉 煎茶 過年的酒 烤越雞 甘蔗荸薺 關于荸薺 再談甘蔗 藕的吃法 雞鴨與鵝 吃白果 天下第一的豆腐 吃鵝肉 吃飯與吃面包 山楂與紅果 糯米食 眷凍肉 腌菜 未刊稿與集外文 再談南北的點心 紹興的糕干 紹興酒 羊肝餅 關于糯米 茶湯 窩窩頭的歷史 中華腌菜譜 日本人談中國酒肴 吃茶 閑話毛筍詩 苦茶庵打油濤 東郭門 炙糕擔 茶食 魯酒薄 兒童雜事詩選

章節(jié)摘錄

請讀片段1北京的茶食     在東安市場的舊書攤上買到一本日本文章家五十嵐力的《我的書翰》,中間說起東京的茶食店的點心都不好吃了,只有幾家如上野山下的空也,還做得好點心,吃起來餡和糖及果實渾然融合,開舌頭上分不出各自的味來。想起德川時代江戶的二百五十年的繁華,當然有這一種享樂的流風余韻留傳到今日,雖然比起京都來自然有點不及。北京建都已有五百余年之久,論理于衣食性方面應有多少精微的造就,但實際似乎并不如此,即以茶食而論,就不曾知道有什么特殊的有滋味的東西。固然我們對于北京情形不耳熟悉,只是隨便撞進一家勃勃鋪里去買一點來吃,但是就撞過的經(jīng)驗來說,總沒有很好吃的點心買到過。難道北京竟是沒有好的茶食,還是有而我們不知道呢?這也未必全是為貪口腹之欲,總覺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歷史的精煉的或頹廢的點心是一個很人的缺陷。北京的朋友們,能夠告訴我兩三家做得上點心的勃勃鋪么?    我對于二十世紀的中國貨色,有點不大喜歡,粗忍的模仿品,美其名曰國貨,要賣得比外國貨更貴些。新房子里賣的東的,便人免都有點懷疑,雖然這樣說好像遺老的口吻,但總之關十風流分樂的事我是頗迷信傳統(tǒng)的。我在西四牌樓以南走過,望著異馥齋的丈許高的獨木招牌,不禁神往,因為這不但表示他是義和團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陰暗的字跡又引起我一種焚香靜坐的安閑而豐腴的生活的幻想。我不曾焚過什么香,卻對于這件事很合趣味,然加終于不敢進香店去,因為怕他們在香合卜已放著花露水與日光皂了。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否,喝下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蓱z現(xiàn)在的中國生活,卻足極端地干燥粗鄙,別的不說,我在北京仿彷徨了十年,終未曾吃到好點心。 1924年5 月3 日載《晨報副刊》請讀片段2故鄉(xiāng)的野菜     我的故鄉(xiāng)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對于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情分,只因釣于斯游于斯的關系,朝夕會面,遂成相識,正如鄉(xiāng)村里的鄰舍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別后有時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東住過十幾年,南京東京都住過六年,這都是我的故鄉(xiāng);現(xiàn)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鄉(xiāng)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單市場買菜回來,說起有薺菜在那里賣著,我便想起浙東的事來。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xiāng)間不必說,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采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游戲的工作。那時小孩們唱道,“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后門頭”。后來馬蘭頭有鄉(xiāng)人拿來進城售賣了,但薺菜還是一種野菜,須得自家去采。關于薺菜向來頗有風雅的傳說,不過這似乎以吳地為主?!段骱斡[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養(yǎng)菜花。諺云,三卷戴英花,桃李羞繁華。”顧祿的《清嘉錄》上亦說,“薺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諺有三月三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涇上,以厭蟲蟻。侵晨村童叫賣不絕?;驄D女管髦上以祈清目,俗號眼亮花”。們浙東卻不很理會這些事情,只是挑來做菜或炒年糕吃罷了”。    黃花麥果通稱鼠鞠草,系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采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糕,稱黃花麥果糕。小孩們有歌贊美之云:    黃花麥果韌結結    關得大門自要吃:    半塊拿弗出,    一塊自要吃。    清明前后掃墓時,有些人家——大約是保存古風的人家——用黃花麥果作供,但不做餅狀,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曰繭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蠶上山時設等,也用這種食品,故有是稱,亦未可知。自從十二三歲時外出不參與外祖家掃墓以后,不復見過繭果,近來住在北京,也不冉見黃花麥果的影子了。日本稱作“御形”,與薺菜同為春大的七草之一,也采來做點心用,狀如艾餃,名曰“草餅”,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總是日本風味,不復是兒時的黃花麥果糕了。    掃墓時候所常吃的還有一種野菜,俗名草紫,通稱紫云英。農(nóng)人在收獲后,播種田內,用作肥料,是一種很被賤視的植物,但采取嫩莖油食,味頗鮮美,似豌豆苗。花紫紅色,數(shù)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如鋪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為小孩所喜。間有白色的花,相傳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徘句大辭典》云,“此草與蒲公英同是習見的東西,從幼年時代便已熟識,在女人里邊,不曾采過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罷”。中國古來沒有花環(huán),但紫云英的花球卻是小孩常玩的東西,這一層我還替那些小人們欣幸的。浙東掃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們常隨了樂音去“上墳船里看姣姣”;沒有錢的人家雖沒有鼓吹,但是船頭上篷窗下總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鵑的花束,這也就是上墳船的確實的證據(jù)了。 1924年4月5日載《晨報副刊》

編輯推薦

《知堂談吃》選編者鐘叔河先生也說:“談吃也好,聽談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談吃亦即對待現(xiàn)實之生活時的那種氣質和風度?!?   有如此之論,個中滋味還是請您親自領略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知堂談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2條)

 
 

  •   知堂作文以簡單、本色、不做態(tài)為宗旨,這本書很好地體現(xiàn)了作者在這方面的修養(yǎng)。談普通食品,說普通話語,顯普通架勢,讀來滋味雋永,不是文筆達到化境的人,怎會有如此功夫!
  •   文人談吃當然有書香味了。
  •   看著書中的淡淡筆觸,那對吃食細膩平實的描述,讓人不由的幸福起來。很喜歡周作人,愛生活會生活
  •   大師寫“吃”都很不一般
  •   十塊錢的書,又能學到不少東西,值。
  •   汪曾祺的更好
  •   不錯的文章,只是偶有重復。
  •   補充哦,謝謝
  •   有人喜歡,有人嫌抄來抄去。
  •   記憶里,第一次讀到周作人有關談吃的文章,是那篇《故鄉(xiāng)的野菜》。那時候,其實也沒有覺得他談得多么有情趣,多么有風味。倒是斷章取義的,對于開篇那句“我的故鄉(xiāng)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對于我并沒有特別的情分”,一直耿耿于懷。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楓林晚書店買了本《知堂談吃》,通讀下來,才發(fā)現(xiàn)他對他的故鄉(xiāng)“浙東的一個地方”———紹興———其實特別的有情分。在他背井離鄉(xiāng)的涼薄的失望里,隱約又強烈地含著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與深情。談起紹興的吃食———臭豆腐、薺菜、紹興酒、烤越雞、燒鵝,鲞凍肉———他于筆尖紙上揮毫潑墨,毫不吝惜。甚至興趣盎然地說起“做老酒的技巧”,他說:“凡做酒都是一樣,在于審定煮酒的時候,早了沒有熟,遲了酒就要酸了?!痹诠枢l(xiāng)面前,他開始變得像孩童一樣,充滿了俏皮與歡樂。他在《吃燒鵝》里說:“小時候掃墓采杜鵑花的樂趣到了成年便已消失,至今還記憶著的只有燒鵝的味道?!?
      
        對于他的故鄉(xiāng)的吃食,周作人覺得連蘿卜與白薯都是珍貴的?!拔蚁爰僭O天天能夠吃飽玉米面和白薯,加上蘿卜鲞幾片,
      
        已經(jīng)很可滿足?!比缓笥终f起了瓜子花生,“鄉(xiāng)下新年客來,在沒有香煙的時候,清茶果茶之后繼以點心,必備瓜子花生?!笨傊悄钅畈煌枢l(xiāng)的吃食?!叭〈位▍矐谢仡?,半緣修道半緣君”,對于故鄉(xiāng)的偏愛,使他成了名副其實的挑剔的食客———北京的吃不能滿足他,日本菜也不能使他滿意?!侗本┑牟枋场防?,他說:“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終未曾吃到好點心。”
  •   選編者鐘叔河先生也說:“談吃也好,聽談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談吃亦即對待現(xiàn)實之生活時的那種氣質和風度。”
  •   不知道為什么有人不喜歡,我覺得是很好的,較之梁實秋、汪曾祺的談吃文章,苦雨齋的文字可能是沒有那種簡潔和淡淡的幽默在里面,不過一樣不差。另外,本書中大量的博引旁證,引經(jīng)據(jù)古,真讓人學習了!
  •   一直很喜歡周作人的散文,讀起來感覺他的思想很細膩,很富有紹興水鄉(xiāng)的氣味兒。這不僅僅是一本食譜,而是將文化述諸其中,頗有意味,能學到很多東西,很喜歡。
  •   11.07.10

    很好的關于美食的隨筆,字字珠璣,很有意思。把日常的生活都融入到了美食中,值得細細品味。
  •   我姑父看了說還可以
  •   終于買到一本現(xiàn)在缺貨的書了
  •   書挺好的,一個個小短篇,隨手翻到那一頁都可以開始讀那時候好多吃食,可以讓人幾十年后依然想念,幸福
  •   我提交了又沒貨了,囧。
  •   文肯定是好的;整體感覺還成,但不夠精致;
  •   或者沒胃口吃的,周作人這本書筆觸很平,不知道為什么
  •   本來想買雅舍談吃的,但是一直缺貨,就買了這個。但談吃的部分不細,大多在談感覺,所以覺得有點空。如果要買,還是喜歡雅舍談吃的。
  •   全是半文言,看起來太不輕松。所說的也沒什么趣味。不過是些客觀的陳述而已,感覺太過平淡無味,沒有美食的感覺。雖然寫的是吃,但是還是覺得不應歸入美食書一類,歸到隨筆什么的還算合適。個人還是喜歡《雅舍談吃》的風格和感覺,比較輕松,生活氣息濃些。
  •   一點談吃的熱情都沒有,怎能寫出令人垂涎的文章,更遑論談吃。
  •   雖然是大家但文字不喜歡,不如雅舍談吃
  •   周作人的文章有獨特的韻致,尤其小文,清淡不乏味,
  •   喜歡這本書的包裝和觸感初識周樹人的美文是在硬邦邦的教科書重不看近代文學的人一下覺得那時噢~原來也有那么文這么人這么心態(tài)雖然從這后 都不再有接觸教科書的機會周樹人的文 卻還會一直一直陪伴我走下去·
  •   有那個時代的風味,拋卻人品,寫的還真不錯
  •   不是很喜歡他的風格 一般
  •   不喜歡,很不喜歡。不如雅舍談吃來得好看。
  •   看知堂的文章是精神享受
  •   有些太過閑適了。有些觀點似乎有些頹廢。這與當時的知堂主人的生活有關。不如他后來的《苦茶》有味道。
  •   讀著它,仿佛是墻根樹影下的閑人,與作者圍坐一圈,話語家常,悠閑自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