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作者:付粉鴿 頁數(shù):195
前言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語錄》系列叢書與讀者朋友見面之際,我想簡要說明一下有關情況,作為這套叢書的總序。一從上個世紀末開始,隨著我國在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華文化日益受到國內外和各界人士的關注。中華文化典藏浩如煙海,要進入這座精神寶庫,殊非易事。近年來,我國學人們在研究:如何在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準確地向公眾普及中華文化?我國不少專家學者寫出了闡釋中華文化的著作,其中有學術提高性的,也有通俗普及性的。學術性與普及性如何結合得更好,大家正在探索中。這也引起身在海外學者的重視,余英時先生在北京出版的《中國文化》雜志2008年春季號“學人寄語”中說:“中國人文研究的‘提高’和‘普及’是一項不可分割的迫切任務,承擔它的不僅是‘普及’作者,人文專家同樣義不容辭。”我對此是深有體會的。十多年前,我在清華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為學生作講演,講中華文化悠久豐富的人文精神,當時嘗試在文化研究與普及上做些工作。我將中華人文精神扼要地概括為若干方面,以可靠的資料做基礎,力求加以切實的解剖和分析,為年輕學子和讀者朋友提供關于中華人文精神的知識。
內容概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語錄》以主題為立意,以中華人文經(jīng)典史籍為素材,以普世價值為編選標準,以語錄、令譯、時析為呈現(xiàn)方式,以圖文相結合為特色,以大眾讀者為對象,旨在闡釋最具民族性、時代性的中華民族核心價值現(xiàn)。
本叢書是中國古代思想家論著的選編,分別考察了中國古代關于天人關系的基本認識及其對人類政治倫理生活和社會理想的影響,大體能夠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性、民族性,是中華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今天的學人加以闡釋,體現(xiàn)時代性,成為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思想資料。
本書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語錄》的第三冊?!渡幌ⅰ罚幾呤俏鞅贝髮W社會科學系付粉鴿博士。生生不息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質之一,它塑造了中國人獨特的精神面貌,贊頌了人的生命尊嚴,展現(xiàn)出民族的自強不息精神,它也是中華文化保持長久活力、綿延不絕的內在原因。古人認為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天地化生的推動力,這種辯證思維具體表現(xiàn)為“有對”精神、“會通”精神和“中和”精神。
作者簡介
張豈之,著名史學家、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務院古籍規(guī)劃辦公室秘書長,教育部古籍管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陜西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主席等,現(xiàn)任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名譽校長,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等。他長期致力于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學術史等諸多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葉國華,著名實業(yè)家、教育家,曾任香港事務顧問和特別行政區(qū)籌備委員會委員及推選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特別顧問。現(xiàn)任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香港基本法基金會主席,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名譽教授及亞歐研究所理事會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教授及上海東亞研究所名譽理事長,耀華國際教育機構主席,耀中教育機構文化委員會主席等,近年來,他致力于全球化、東西方文化融合、新儒家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等問題的研究。
書籍目錄
序
序
導讀
生機勃勃的宇宙
陰陽化生
生以載義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有對
時中
日生日新
參考文獻
跋
章節(jié)摘錄
【今譯】圣人體盡人事天地法則并且與天地的德性相符合。符合天地德性的人,能夠剛健有為,保存了化生的理法;體盡人道的人,動變時能夠順應化生的細微變化?!緯r析】這是王夫之對《周易》剛健有為思想的繼承和進一步提升?!吨芤住逢U述了一個思想:“天地之大德日生”,天地的德性在于化育萬物,人的價值在于參贊天地之化育。人若能體盡和通曉天地這種化生之德,就能夠以天地化生之德要求自己,成就自己,如此,可謂是合天德而盡人道了,那么,人生的價值也就實現(xiàn)了,所以,王夫之稱這樣的人為圣人。在這里,王夫之給予儒家傳統(tǒng)的理想人格以新的理解,圣人不再是高不可攀、令人望而卻步的人,而變得人人可為。去除歷史的因素,以現(xiàn)代的立場來看,王夫之的這種圣人思想值得人們去追求?!熬又^,如日月之食”,更新而趨時爾。以向者之過為悔,于是而有遷就、補綴之術,將終身而僅給一過也。(《思問錄?內篇》)【今譯】“君子的過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改過而處于新的狀態(tài),以趕上時機的變化。如果為過去的過錯悔恨,一味地只知去遷就、彌補過去的錯誤,這樣將終身只改了一次過錯而已?!緯r析】王夫之告訴人們,錯誤人人會有,但不要一直為一個過錯而悔恨。要及時改過,更要面向未來,抓住前面的好機遇才是更重要的。如果你錯了一次,那么絕對不應該一味地后悔,否則將可能錯誤不斷。只有勇往直前,發(fā)揮和調動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改正錯誤,才能避免重蹈覆轍。但總有一些人錯了一次,就失去了信心,唉聲嘆氣,止步不前,而使自己一錯再錯,造成終生悔限。
后記
2007年春,有幸拜讀了葉國華先生主編、香港耀中出版社出版的《論語今譯時析》。此書是香港耀中教育機構學習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參考圖書之一。讀后感受良多,因而產(chǎn)生了以中華人文經(jīng)典為素材,以主題為線索,以語錄為體裁編一套叢書的想法。在與西安出版社社長、編審張軍孝先生和陜西師大國際漢學院院長、教授陳學超先生進行多次認真磋商和交流探討中,碰撞出一些火花,使意念逐漸成為工作目標。緊接著,請學超先生草擬了一個初步編寫設想,又約請香港同仁一起討論,對初步編寫方案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鑒于編寫女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語錄》任務艱巨,頗有難度,軍孝先生建議請著名史學家、教育家張豈之先生擔綱。張先生聽了我們的動議后,非常興奮,并愉快地答應主持編寫這套叢書。隨后,由張豈之先生主導召開了三次大型的專家討論會,形成了具體的、操作性很強的意見。豈之先生自始至終參與了編寫大綱、選題、選人和初審、終審的全過程。葉國華先生在百忙中,專門召開了黃山會議,對全書的編輯和出版發(fā)行工作提出了中肯意見,并派出學養(yǎng)深厚的中西學者參與了策劃編輯全過程??梢哉f,他們二位主編可不是只掛名的。
編輯推薦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語錄3:生生不息》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吨袊鴤鹘y(tǒng)文化經(jīng)典語錄》以主題為立意,以中華人文經(jīng)典史籍為素材,以普世價值為編選標準,以語錄、今譯,時析為呈現(xiàn)方式,以圖文相結合為特色,以大眾讀者為對象,旨在闡釋最具民族性,時代性的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生生不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語錄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