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完整的生命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  作者:陳陽  頁數:238  
Tag標簽:無  

前言

(一)身為現代人的我們,擁有遠比過去多得多的東西。然而,奇怪的是:我們卻越來越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們和自己漸行漸遠,似乎總是離自己最近,然而事實上卻那么遙遠——面對自己真實的心靈,是如此的困難:你是誰?你快樂嗎?你對自己了解嗎?你有什么感覺?你對自己滿意嗎?你喜歡自己的形象嗎?你的習慣讓你很難受嗎?現在的你是你自己的樣子,還是別人希望你成為的樣子?就“我就是我自己”這個存在性意義而言,一個成年人真正“應該”的,是在每一個當下全然地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真實自我),并真實地面對生活以及為此負起責任。我們之所以出現身體、心理、靈性、情感的各種問題,甚至扭曲了本來的人格,并不是因為我們天生就是如此:更多的影響來自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隨時都在怨恨和報復,也隨時在熱愛和寬恕中。當我們還沒有學會正確地運用心靈的力量的時候,問題將接踵而來。然而,一旦我們學會正視、接納、包容自我的全部,并看清楚自我之所以是這樣,我們就能超越自我。只有察覺和接受真實的自我,你才能夠“自我支持”,順著自己的生命,自然地成長并且把握人生。心理學或者信仰可以幫助你開啟智慧之門,可以為你鋪平心靈成長之路。但是,如果你不打算接受你的全部,沒有解決身心問題的真正誠意,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你。當你用全身心的愛來回應自己時,你才能回應他人,你也就自然而然地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幸福與意義所在。這些,正是本書第一部分要與大家討論的。(二)我自幼學習《易經》,后來醉心于現代心理學,是傳統(tǒng)文化的堅決擁護者。我嘗試從《易經》、禪、現代心理學等不同的角度,通過不同的技巧、方法來探索:人是什么?幸福怎樣才能達到?生命可以自我發(fā)展到何種境界?如何才能有效提升生命的品質?如何才能讓心靈遠離煩惱痛苦?十年來的心靈成長經歷,使我深信:你學會自己看重自己,熱愛自己,生命就有了意義。于是命運也由自己來掌握了。幾年來的心理咨詢與培訓經驗,也讓我了解:這些經驗對追求心靈成長的人多么適合和有效。這些方法都是我個人親自驗證以后,才運用和指導他人的,所以并不只是概念或者理論。我個人期望本書既能滿足您單一的閱讀需求,又能起到實際的心靈探索作用,以盡可能滿足您內心的實際需求。面對和宇宙一樣深遠廣闊的心靈,我們需要基本的謙虛態(tài)度,我們需要各種方法,以便深入探索身體、心理、靈性、情感的各個層面。如此,才是有益的,也是有效的。這些經驗,在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與大家共同分享。(三)一位主教的船,被困在一座人跡罕至的小島邊,他決定善用這一天。就這么著,他在海邊遇到三個補網的漁夫。漁夫們以不流利的英語,告訴他這個島上的人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成為基督徒。三個漁夫自豪地說:“我們是基督徒呢!”主教感動之余,問三個漁夫:“那你們知道主的祈禱文嗎?”“我們不曾聽過?!睗O夫老老實實地回答?!澳悄銈內绾味\告呢?”主教相當驚訝。漁夫們告訴他:“我們抬頭望著天說:‘我們是三個人,您也是三神一體,請憐憫我們吧!’”主教被這怪異的祈禱文嚇了一大跳,他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祈禱文。他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教導他們如何真正地禱告,便很開心地離開了小島。幾個月后,主教的船又經過小島附近。他忽然感到一陣喜悅自心中升起,想到三個漁夫現在能夠真正禱告,必定非常感謝他當時耐心地教導。正這么想著,忽然東方出現一道光芒,直向船身逼近,接著,主教竟然看見三個人在水面上行走。船長于是下令停船,每個人都圍在欄桿旁,對這異象目瞪口呆。直到這三個人靠近,主教才認出他們就是那三個漁夫。他們叫著:“主教先生,我們聽說您的船會經過附近,就趕快來找您!”“發(fā)生了什么事?”驚訝之余,主教心生敬畏地問?!皩嵲诤鼙?,我們忘了您教的祈禱文,只會說‘天上的父?。》钪饕d之名……’其他都忘光了,請再教我們一次祈禱文好嗎?”主教謙遜地說:“我的朋友們,回家去吧!以后禱告還是說你們原來的‘我們是三個人,您也是三神一體,請憐憫我們吧!’”心靈的偉大,不在于我們改善了世界多少,而在于我們對自己的基本信念。我們認定自己是什么人,結果我們將變成那樣的人。我們認定自己是什么人,起決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形諸表面的部分——事實上,更有力量的是我們內在的部分——那些內在的、隱藏的,我們往往回避和否認的部分。每個人的心中,其實都有一個溫柔的角落,這里隱藏著理解、寬容和愛。這諸多人性的美德,就隱藏在我們一直回避和否認的地方——就像圣徒隱藏在荒島上,就像金子隱藏在金礦中,就像森林隱藏在種子中。問題只在于,我們能不能面對,能不能真正接納——自我的另一面?我們能不能進入那個角落,注視一下長久以來,我們避開和否認、一味打壓的“我”呢?我們能不能掬起內心的溫柔,感動自己,也感動世界?當你掬起這捧溫柔,遵循正確的技巧,將那個部分整合進自己的內在,你將擁有一個真正健康的自我。完形治療之父波爾斯用詩意的語言描述出這樣充滿欣喜、令人耳目一新的“健康的自我”:在(健康的)自我擁有可資運用的力量時,他確實不再會有固定的安全感。他也許會有一種隨時隨地準備好的感覺:接受驚喜的發(fā)生,對于可改變的現實有某種執(zhí)著的樂觀主義,從不停止探索或是感到厭倦……”生命的圓滿并非誕生自不真實的操控,例如控制他人與環(huán)境;而是誕生自真實的自我實現。而擁有健康的自我,你必然會收獲圓滿的生命、幸福的人生。“健康的自我”由這樣一些心靈的品質構成:活在當下;保持察覺;耐心有恒;自覺改變。這正是本書第三部分要重點與大家討論的。

內容概要

作為成年人,我們唯有察覺和接受真實的自我,才能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負起責任。隨順生命的湖流,自然地成長并且把握人生?!痘畛鐾暾纳返闹攸c即在于探索我們生命的根源——童年經驗、“自我”的形成、生命里的“未完成事件”,通過作者十多年來在心理咨詢及修行領域的理論探索和實際經驗,并輔以易經、禪、瑜伽等智慧解讀,為讀者提供了一幅身心靈療愈和成長的入門地圖。    書中介紹有各種實用的自我治療及修行方法,并配合大量翔實的咨詢與治療個案,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堪稱為在中國本土語境中的身心靈啟蒙力作。

作者簡介

陳陽,自幼習《易》,繼承家學,酷愛傳統(tǒng)文化,浸淫《易經》二十多年,始有所得。及長,師從四川成都文殊院釋寬霖大和尚,先后受教于多位高僧大德,潛心修行一二年。后遠赴海外求學,于二00六年獲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陳陽博士多年來專注于對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整理與研究,并長期從事心理咨詢及團體治療工作,具有非常豐富的實務經驗。他致力于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高明的智慧與適合現代人的西方心理學療愈,萬法熔于一爐,發(fā)展出適合中國人的身心靈成長之道。已出版著作有《和佛陀一起去修行》,《易理乾坤》《呼吸之間:李謹伯論靜坐與修道》等。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部 我是誰  一 我是我,還是我的形象?    你了解自己嗎?    案例1:分裂的身心    案例2:我是我的陌生人  二 不想長大綜合癥    某某人讓我來    案例3:退行性行為    攻擊性需求    案例4:天國的父親  三 生命里“未能完成的”    人為何秉性難移?    案例5:將女兒“投射”成自己    案例6:將情人“投射”成罪犯    “未完成事件”    喪失察覺與逃避  四 被丟掉的“我”    案例7:創(chuàng)業(yè)的女強人    投射    內射    敏感遞減  五 重塑自我    省察童年經驗    誤區(qū)一:一定要責備    誤區(qū)二:代理父親,代理母親    誤區(qū)三:我只想看見你快樂    誤區(qū)四:自我實現的預言    誤區(qū)五:被強加的“核心信念”    誤區(qū)六:再賺一把    心靈的水池    案例8:找出“本來的我”    重楚你的內在第二部 整合之道  一 身心分裂    片斷化的人    我了解我的身體嗎?    “暴露一切”的身體    比竇娥還冤的脖子    “見不得人”的后面  二 身心合一    “身心整合”療法    案例9:體內的“黑洞”    心創(chuàng)造你的身體    超越極限,以痛為師    逐級開發(fā)人體的脈輪    案例10:“越級”修行的弊病    呼吸與能量啟動    冥想與能量釋放    整合與完全接納    陰陽和諧之道  三 生命“完形”的技巧    優(yōu)勝者與劣敗者    案例11:永遠不敗的“劣敗者”    空椅法    心理劇    案例12:錯位的家庭關系    夢境解析    改變的吊詭  四 我愛我家    超越完形    你屬于你,也屬于你的家庭    案例13:無意識的家族認同    家庭系統(tǒng)排列    超越“孩子的愛”    家庭內部的“優(yōu)勝者”和“劣敗者”    療愈幼年創(chuàng)傷第三部 完整的生命  一 你會愛自己嗎?    你真的愿意嗎?    經常肯定    做個勇敢誠實的人  二 活在當下,保持察覺    當下是唯一實存    全然接納,不去控制    案例14:破除自我防衛(wèi)系統(tǒng)    風的察覺    心察覺心    無我的修行  三 跳脫輪回,日新又新    當下的輪回    改變則通達    水井的情懷    生命的渴求    永遠的再開始  四 慢下來,直接體驗    反復是道    生命是過程    互即互入    尊重生命    止觀雙運  五 禪定與高峰經驗    高峰經驗    世俗化的禪定    調息入定  六 轉識成智    穿越    真實滿足需求    轉識成智    煩惱即菩提

章節(jié)摘錄

三、生命里“未能完成的”人為何秉性難移?人類的一生都是在追求“離苦得樂”——我們活著,就會想方設法遠離痛苦,獲得歡樂。在西方完形(Gestalt)心理學的理論中,認為所有的生命體,都有朝向自然、健康與成長的趨動力。然而,人為什么又會固化在某種模式中,產生所謂的“執(zhí)著”?并且這種模式明顯不是趨向于“離苦得樂”,毋寧說只是習慣使然。即使是這種習慣性的舊模式導致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挫折,人們仍然舍不得改變和放棄。人類為什么會明顯地、公然地與“離苦得樂”的生命方向背道而馳呢?在被固化的舊模式中,人們的執(zhí)著因何而起?又是怎樣發(fā)展成“秉性難移”的?心理學有一個試驗,在白紙上畫一段圓弧,醒目地放在孩子們走過的地方。這時候,經過的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拿起筆補上線段,讓原先的圓弧成為一個完整的圓。更令人驚奇的是,大猩猩也有此癖好。并且小孩子或者大猩猩都會盡力使自己畫的線段平滑,以使完成的圖形與原先的弧完美接合。人類天生就有將事情做完,讓需求得到完全滿足的趨向。所以,人類有許許多多身體的、感情的、心靈的需求,它們各自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并且列隊等待著我們去滿足。人類和其他所有的動物一樣,首先都有對生存的需求。一旦滿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之后,就會興起滿足下一個需求的愿望。例如,饑餓時我們就會找尋食物;吃飽以后,如睡覺或交友等第二需求便會接著浮現。又例如,你計劃要去看電影,此時突然有人通知,你的母親生病住院了。于是去看電影的需求立刻退為次要,而到醫(yī)院去看母親便成為最迫切的需求。滿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之后,接著轉向次一個需求,這一機制不斷地發(fā)生在我們身體、感情、心靈的所有領域。每當滿足了一條需求以后,已滿足的需求后退,讓出一條路給下一個需求——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但我們都知道,理想的情況并不多。大多數的需求無法及時滿足,因此它們就卡在那里,無法后退。無法滿足的需求,將一直牽引著我們心靈的注意力。例如,今早你想為昨天的吵架,向你的伴侶道歉。雖然你有很多話想說,但卻什么都沒說。之后,你的心里便一直想著、惦記著這些要說而沒說的話。你在公司里與他人說話時,心神恍惚,因為你仍將注意力集中于過去尚未解決的問題上。在完形理論中,將這些未解決的問題,未滿足的需求,稱之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人們會自然地追求滿足原先未得到滿足的需求,但當未得到滿足的需求在當時的情景中無法滿足時,人們會將它帶到日后的生活中。這時,麻煩來了。由于這一需求產生于過去的情景中,所以這一需求現在變成了“失去基礎”的“未完成事件”。當我們要完成時,就只能將它建立在某種類似的基礎上,成了“投射”或者“內射”,結果殃及無辜,造成更大的問題。于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形成了。案例5:將女兒投射成自己姜小姐每到周末都很難過,有很多年了,可是還得面對現實生活,她說自己只好搖搖晃晃地活著。她不知道自己出了什么問題——自殺未遂過兩次,又得過癌癥——卻又堅強地活了下來。自小,姜小姐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和,家里充滿了爭吵與戰(zhàn)爭。她的母親經常性地暴發(fā),歇斯底里,大吵大鬧。她對姜小姐管教得很嚴厲,處處找茬批評,甚至會用不堪入耳的言詞侮辱女兒。姜小姐好容易才長大逃開,但在自己的婚姻里,她似乎更無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比如,她一直渴望能遇到一個男人,可以不管他的外貌,他的經濟實力,他的性能力——只要他不嫌棄,認真待自己,把她當他的女人,那她就愿意為他做很多事——為他委屈自我,為他放棄錢財,甚至做他的情人。無論是怎樣的感情,每一次姜小姐都是全情投入、認真對待的。她期待得到真情,可是卻每一次都遭致失敗。我面對姜小姐的時候,也忍不住對她的不幸與堅強重重嘆了一口氣。當年,姜小姐的母親面對著她人生巨大的不幸——她完全不愛姜小姐的父親。然而在那個年代里,離開這個男人,她的生活卻又很成問題。姜小姐的母親是一個喜怒形于色、毫無城府的人,對喜歡的人會熱情洋溢,對不喜歡的人,則理都懶得去理。一個情緒能量如此暢通無阻的女人,性能量往往同樣生機勃勃??墒?,女人必須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接受對方,才能敞開自己,享受性愛——顯然,面對姜小姐的父親,她根本無法忍受。被壓抑著的性能量并不是從此消失不見了。相反,這股能量因為這壓抑變本加厲,更加肆虐。時不時冒出來的性欲念,讓姜小姐的母親憤恨無比。因為,日常觀念告訴她,如果女人不愿意尋找自己的伴侶來解決性欲,那她活該受罪,她的性欲就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是可恥的、罪惡的。那就是姜小姐的母親變得越來越情緒化,越來越歇斯底里,越來越熱衷于找姜小姐父親麻煩的原因——“我不好過,你也別想好過”。再后來,經過她的努力,她形成了這樣一套自動化機制——一旦性欲念生起,在被她的顯意識感知到以前,就被自動地、立即地修正成攻擊性行為。她立即橫眉怒目、尋釁找茬——對姜小姐的父親,或者姜小姐。這樣一來,令人難堪的、不可接受的性欲念,就搖身一變,從丑惡的白骨精變成了“正?!钡睦掀牌呕蛘呃瞎膬仍谑澜绫环埏椞?,只是家里從此“民不聊生”。但能夠繁衍種族的性能量是如此強大猛烈——它四處游走,冷不防就會伺機出擊,以令她無比難堪的性意象、性欲念、性沖動表現出來,讓她的顯意識逃無可逃——盡管她已經如此不遺余力地圍追堵截并且粉飾太平。這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戰(zhàn)爭。姜小姐的母親與她的生理本能猛烈較量,妄圖戰(zhàn)勝她的荷爾蒙分泌,成為一個超越生物學意義的存在。她屢戰(zhàn)屢敗又屢敗屢戰(zhàn),無比英勇——堅強而勇敢的姜小姐,似乎在這一點上遺傳自她。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心,她就會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世界。和自我賣力作戰(zhàn)的母親,當然會將戰(zhàn)火擴大延伸到她的親情世界里,當然也會將這場戰(zhàn)爭“投射”出來。“投射”是個古老而普遍的心理把戲,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草繩是無辜的,然而它卻成了那條惹禍的蛇的替罪羔羊。就人類的心理而言,母親很容易把女兒看成另一個自己,就如同父親會把兒子看成另一個自己一樣。那就是母親如此賣力地羞辱姜小姐的原因。于是,姜小姐穿得稍微有點露,母親就會破口大罵;姜小姐仰躺在床上,兩腿分得有點開,母親就說姜小姐想勾引男人。姜小姐發(fā)現自己從此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地生活在母親無處不在的“毒眼”里。她總是能夠立即從“白胳膊”聯想到“偷男人養(yǎng)漢子”——那種無遠弗屆的道德防范意識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性壓抑導致姜小姐母親的性能量四處出擊,讓她由哪怕最細微的意象都能聯想到性上面去。性借此提醒她性自身的存在,她對姜小姐的惡毒語言表達了她將戰(zhàn)斗進行到底的決心。很不幸,她進行的這場戰(zhàn)爭將姜小姐也徹底地拖進了戰(zhàn)場。隨著姜小姐母親更年期的結束,性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她變得平和多了——她的戰(zhàn)爭告一段落,姜小姐的戰(zhàn)爭卻在繼續(xù)。那些與性相關聯的羞辱性語言、眼神、動作,嚴重地扭曲了姜小姐的性意識——性是如此地丑陋和罪惡,當姜小姐長大后居然就產生了這種可恥的需求時,姜小姐的內在覺得自己簡直是罪孽深重。那么,接下來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是:去滿足這么罪惡的欲望,簡直是在綁架和污染那個男人。為了讓自我好過一點,姜小姐的內在心靈決定,必須為此付出“贖罪”的代價。于是她驚訝地發(fā)現,自己招來的男人差不多是同一型號的:冷漠、自私,有虐待欲和權威欲。更糟糕的是,即便她像個女奴一樣侍候對方,拿錢資助對方,默默地當對方的情人——他們仍然一個接一個地跑掉了。老實說,當姜小姐帶著贖罪的心理,一邊很唾棄、一邊又試圖努力地進行性愛的時候,那只能叫“性恨”,不能算“性愛”。那就是為什么每次事后,她都是那么地失落沮喪、意氣消沉的原因。對男人們來說,和姜小姐的性能量交匯,實在是日甚一日的苦差——度過最初的身體吸引,他們發(fā)現她事后的表現和被強奸實在沒什么兩樣。他們的離開,讓姜小姐更加覺得了無生趣。姜小姐母親的“離婚,并且找到合適的性伴侶”的愿望變成了“未完成事件”以后,又以“投射”的方式將苦難擴展給了整整兩代人。而除非姜小姐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心靈歷史和性意識歷史,并且在此基礎上重新構建,否則,她將帶著自己僵化的內在經驗,繼續(xù)著兩代人的苦難。案例6:將情人“投射”成罪犯陳小姐來找我時,正是第四位男朋友動手打她之后。她的這四段感情最后都以男方施暴而結束,為此她深感痛苦。陳小姐也找過其他心理咨詢師,有人建議她應該深入了解男人的真正需要;有人告知她應該改變她的性格,變得更溫柔和體貼一些……這些似乎沒能變成靈丹妙藥,她依舊被打,來找我時,正頂著明顯是挨了耳光之后的青黑眼瞼。我們慢慢建立了良好的咨訪關系。我聽著她的種種陳述,盡量只聽不說。這樣過了兩個月,我準備冒險進入正式的治療。于是有一次我直截了當地問:“陳小姐,你遭受過性侵害嗎?”她猛然一愣,吱唔了一聲,搪塞幾句后就匆匆離開了。我等了她三個月,感覺基本上不會再見到她了,不料她又來找我,向我坦承她念初中的時候,曾經被同校的一個混混型同學脅迫并且被猥褻。事情發(fā)生以后,她羞憤不已,但覺得羞恥,難以告人,只好默默把這件事隱藏在心底——這件事情,也就成了她內心世界的“未完成事件”。人類在遭受性侵害以后,會有明顯的創(chuàng)傷性后遺癥,這尤其會影響個體后來的人際關系和情感運作。個體很可能無法真正信任他人,在親密關系里尤其困擾重重。成年以后的陳小姐,在與男友發(fā)生親密關系之后,總會莫名其妙得婦科病。于是,陳小姐會十分憤怒,指責男友洗澡不夠徹底,或者在外面搞過不干凈的女人,言語激烈。剛開始,男友還會自我檢討,但她不依不饒,男友在她嘴里越來越十惡不赦。她的男友由剛開始的拼命洗澡,到后來的不耐煩,再到后來的反唇相譏——雙方互相譴責和攻擊,接著爭吵升級,最后拳腳相向、一拍兩散。除了第一任男友,后面三任男友都是先挨了陳小姐扇過去的大耳光,然后才勃然大怒動手回擊。她對自己的暴力傾向解釋說:“我就是忍不住,跟中了邪似的?!敝行暗漠斎徊皇顷愋〗愦蛉说氖?,而是那個“未完成事件”。因為少年時期遭受的侵害,陳小姐很難對男人產生真正的信任,她的指責、憤怒和攻擊,也只不過是對當年情景的“投射”。這顯然表現了當時未能完成的憤然自衛(wèi)。只不過,她的內在意識搞錯了對象,她的男友們很不幸被當成了那個當年侵害她的混混。由于曾經被侵犯過,而且一直沒有完成應該完成的、對侵犯者的懲罰,陳小姐通過“投射”,不自覺地把對侵犯者的憤怒和自衛(wèi)動作轉移到男友身上,企圖從對方身上實現當年沒能實現的公正。至于她的婦科病,除了做愛帶來的敏感菌感染;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她當年遭受侵犯后,產生“性不潔”的厭惡心理在身體上的具體表現。這也合理化了她對男友們的憤怒和怨恨:她自覺正義在手,于是拼命譴責對方,表現出對親密關系的疏離和言語行為上的攻擊性。在“投射”這個古老的把戲中被冤枉的男友們當然不服氣,覺得陳小姐簡直不可理喻。她的歇斯底里讓他們忍無可忍。雙方的暴力相向,甚至重現了陳小姐當年被侵犯的場景。結束一段關系以后,她帶著受害的心情,繼續(xù)談戀愛,然后“投射”,于是相同的場景一再上演。陳小姐內心的“未完成事件”,通過“投射”使場景再現,并且迫使她不斷努力“完成”。這種注定徒勞的努力導致更大的痛苦,她更執(zhí)著于在現在的模式中“完成”……甲和乙之間的恩怨,卻要丙來承受懲罰,結果當然行不通。即使男友忍氣吞聲,陳小姐內心的癥結還是無法平復,因為她內心里需要的其實是當年那個侵犯者受到懲罰。陳小姐需要認識到“未完成事件”的巨大威力,需要勇氣,需要用愛和智慧的能量加以解決,由此才能真正擺脫受害者的“投射”模式,正確對待自己人生中的親密關系,靠信任和成熟的心智獲得自己的幸福。

編輯推薦

《活出完整的生命》:我們隨時都在怨恨和報復,也隨時在熱愛和寬恕中。當我們還沒有學會正確地運用心靈的力量的時候,問題接踵而來。然而,一旦我們學會正視、接納、包容自我的全部,并看清楚自我之所以如此的根源,我們就能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圓滿。以身心靈整合為架構,融合完形心理療法、易經、禪、瑜伽等智慧解讀,中國本土語境中的身心靈居蒙力作!分裂,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活出完整的生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以精分和完形的理論為指導,結合案例,幫助人們更好的尋找內心最真實的自我。這個是我看過的關于自我成長的最好的一本書。
  •   很受益.
  •   正版很贊,包裝不錯,可讀性很強。
  •   本書是陳陽老師的杰做,對于真正要心靈成長、修煉自己的人非常有幫助,內容具體,有很多可操作的方法。
  •   好的書值得讀 ,認識自己,認識人生
  •   很熟很老的書你知道的
  •   難得的是作者的立足點在中國人當下的心理現實,所以比張德芬等人從西方人的思維角度來介紹身心靈要貼切、親和、有針對性得多。書里面那些實際的心理咨詢或治療案例,確實透露了很多具有時代特點和典型性的心理問題,讀起來很有啟發(fā)
  •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兩句話,總體而言還是很不錯。中國人寫的入門級身心靈成長圖書,讀起來舒服多了。不過介紹的“家庭系統(tǒng)排列”“整合心理學”“完形心理學”等學派的知識太少了,很多都是一筆帶過,再深入一點就更好了。
  •   值得愿意自我探索者一看。
  •   總的來說還不錯。以完型理論和能量學理論為主,不過方法介紹得不太具體細致,對于咨詢師來說,可以學到一些基本理念,卻很難學到可操作的方法。對于非心理專業(yè)的人,倒是可以開闊眼界、轉換視角。
  •   如果想買的人手上已經有了他的那本《和你的心靈去賞花》的話,千萬就不要買這本書了,因為重復性達到90%,這本書只是增加了一些易經、多一兩個案例而已,反正肯定是好書的,但是覺得為什么做著既然為何把90%內容相似的書寫成兩本呢?
  •   這本書和陳陽的“易經課”一樣,都沒有讓我失望!強烈推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