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6月 出版社: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 作者:[泰] 阿姜查,保羅?布里特編 頁數(shù):228 譯者:賴隆彥
Tag標簽:無
前言
在覺察中安住 杰克·康菲爾德 當?shù)谝慌鞣降茏佑?0世紀60年代抵達巴蓬寺[Wat PahPong]時,阿姜查并未給予他們特殊的禮遇與照顧,不同于泰國以往對待西方僧侶的慣例。他并未放寬寺廟的要求與訓練,而是坐在位于叢林中央之茅棚一隅的板凳上,盯著他們瞧。就像表匠揭開表蓋,仔細檢視里面的精密儀器一樣,關切他們是否了解世間之苦與滅苦之道。然后他會笑著邀請他們聆聽,并參與共修,如果他們夠勇敢的話。 在那幾年,僧團的人數(shù)還不多,很少人聽過阿姜查禪師的名字。25年后,他已經(jīng)成為當代最受敬重的森林禪修大師之一。J993年,在他的寺廟有近百萬人,和泰國國王與王后一起參加他的葬禮,向他表達最后的敬意。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阿姜查的資深弟子保羅·布里特所編譯的阿姜杏一的教法開示。在其中,阿姜查教導我們?nèi)绾位畛龇鸱?、以法為身,并為我們鋪陳了一條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道路:聞法、思法、修法、見法、證法與傳法。聞法而解果,知法而起修,見法而證入,最后內(nèi)心與法合一,如此方可名為悟道與見道。 南傳佛法僧侶可分兩大流派,一是以學習經(jīng)典為主的[學問比丘],一是從實修下手的[修行比丘一。阿姜查屬于后者。與[學問僧]的引經(jīng)據(jù)典不同,阿姜查的說法秉承了國的森林傳統(tǒng),善用日常生活以及森林云游的經(jīng)驗,進行生動譬喻,使人了解外在自然的法則,正足以令人契入佛法,于不經(jīng)意間將人導入智慧與解脫。它們的直接、清晰與親切,對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與佛教傳承的人來說,皆可適用。
作者簡介
阿姜查[Ajahn Chah,1918-1992],近代泰國最著名的法師之一。九歲出家,二十歲正式受成為比丘。一九四六年通過最高級的正規(guī)佛學課程考試后,開始托缽行腳,尋師訪道。一九四八年在森林中與二十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姜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啟發(fā),改變了他的修行方法。一九五四年回到家鄉(xiāng)烏汶省巴蓮寺,追隨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兩者都是延續(xù)迦葉量月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爾德[Jack Komheld]、保羅·布里特[Paul Breiter]、阿瑪洛比丘[Amaro Bhikkhu]、甘比羅比丘等。除本書外,其他著作還有《關于這顆心:戒·定·慧》、《無?!?、《寧靜的森林水池:阿姜查的內(nèi)觀禪修》等。
書籍目錄
序 在覺察中安住杰克·康菲爾德英譯者序 教導苦與苦的止息英文版致謝導論 進附錄法的道路第一章 聞法第二章 思法 現(xiàn)在法 獵人的陷阱第三章 修法 寂滅之道 戒帶來快樂——于松克朗的開示 修習禪定 在家修——別讓猴兒燒了你的房子 出家的生活——人們?yōu)槭裁匆黾遥? 是日已過——對巴蓬寺尼眾之講話第四章 見法 幡陳如覺悟了 摸索第五章 證法 超越因果 讓它成為涅榘之因第六章 傳法附錄 詞匯表
章節(jié)摘錄
有教養(yǎng)的餓鬼 佛陀說像我這樣的一個老師,也可能會變成餓鬼——一個有教養(yǎng)的餓鬼。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說一個故事,一個很有意思的寓言。這個故事有點長,請你們耐心聽下去?!∮幸粋€大善人,只要是有益于人的事,他都會全力以赴。他做事很精細,甚至有些挑剔。每件事都要求整潔有序,當他的小孩、侄女或外甥來訪時,他都會有些不高興。無論是掃帚或水壺,都一定得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如果有人不照著他的方式做,他就會不高興?!〔贿^,他是一位善良而嚴謹?shù)暮萌?。有一天,他想要在森林里蓋一座供人休憩的會堂(sala):“嗯!在這里蓋一座會堂不錯,可以為我累積更多的功德……商賈與旅人都可以在此落腳與休息,他們將會感到非常舒適與感激?!贝蚨ㄖ饕庵?,他便開始建造,供人使用 后來,他去世了。在他死后,因為執(zhí)著于自己的善行,他的意識回來住在這里,這個過去他生活與行善的地方。他常去審視那間會堂,看看有沒有整理好。當他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凌亂時,他就很沮喪。當他看見那里整齊清潔時,他就很高興。因為他的心就像這樣——善良、整潔與一絲不茍。 有一天,好幾百個商人來此逗留,吃完飯后,就去睡覺,躺成一長列?! ∵@個會堂的主人,現(xiàn)在成了“有教養(yǎng)的”餓鬼,前來審視他們的睡相是否整齊。上下左右環(huán)顧之后,他發(fā)現(xiàn)他們的頭沒有排成一條直線,于是他開始拉他們的腳,以將頭排正。他不停地拉,一列接著一列,直到都調(diào)整好為止。但是,接著他看他們的腳,現(xiàn)在腳又參差不齊了,怎么辦?因此他又開始拉他們的頭,以調(diào)整腳的位置?! 『貌蝗菀淄瓿珊?,他發(fā)現(xiàn)頭的位置又歪了。他很納悶:“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就這樣折騰了一整夜,片刻也不得安寧。終于他放棄了。他試著坐下來檢討其中的原因,忽然靈光一現(xiàn):每個人都不一樣。他們的身高不同,因此無法排成一條直線。他心中的石頭終于得以放下,因為他看見有些人高、有些人矮,事實就是如此?!∷畔铝?,并且覺得好一點,因為他看見每個人都不一樣。先前,他期望他們都一樣。當他們不一樣時,他就想要讓他們一樣。不過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才會痛苦。接著他停下來思維這件事,才看見實相:“啊,人就像那樣,他們都不一樣高?!彼庞X得好一點?! ?zhí)著之苦 我們的情況也是一樣。我們必須看見事情的因,必須看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因為有些事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不能砍掉他們的腳,好讓他們都一樣高。執(zhí)著會讓我們陷入錯誤的欲望與想象中。 我們每個人就像這樣,有不同的工作與職責,有些人比較快速而有效率,有些人則比較慢——存在著各種差異。如果見解錯誤,很容易就淪為餓鬼。我也一樣,一不留意就會變成餓鬼,但是我會很快覺醒:“嘿!你快變成餓鬼了,快斬斷它?!薄∥矣械茏樱蚁M麄冞M步,能照著我的訓練方式發(fā)展。有時候我會為此而苦惱,當這種情況出現(xiàn)時,我會提醒自己:“我已經(jīng)再一次變成餓鬼了?!蔽译S時都這樣教導自己?! ∮眠@樣的方式,我們可以經(jīng)?!稗D生”成餓鬼。但是我們不會輕易放棄,我們必須教導自己更嫻熟地處理事情,了解其間的因果。接著,我們才可以如實地看待眾生,隨順他們本來的樣子,并且可以放下,保持輕松自在。我們可能會希望他們成為某種樣子,不過問題不在他們,而在我們。我們的心被遮蔽了,因此才會歸咎給他人。事情不是那樣,都是我們的緣故。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我們卻期望他們一樣,如果我們能根據(jù)看見的事實去處理事情,問題就解決了。 有些人騎摩托車,因為失去控制而摔倒,他卻說:“是摩托車讓我摔倒?!笔聦嵣希撬屇ν熊囁さ?,因為他沒騎好,但是他卻歸咎給車子。 放逸者無法受教 總結來說,小孩與成人的情況不同。如果小孩犯錯,你愿意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懂事,如果是成人犯錯,人們就不愿意原諒,因為他們應該更懂事才對。佛陀說不知道對錯的人,可以教他們知道;但是知道卻不照做的人,就無可救藥了。那些人被稱為放逸者,無法受教?! ∧切┙Y局悲慘者,都是不知自省的人。我們總是看其他的人與事,看外面迷人的事物,想從外界尋找快樂,從來沒有向內(nèi)挖掘,沒有在自己身上用功,讓它變得光明與澄澈。結果當然就是經(jīng)常陷入挫折與迷惑中。
編輯推薦
法,是什么,我們所追求的法——戒律與教導,是幫助我們了解的工具。教導是語言,法并不存在于語言中。語言是一條道路,為人們指出方向,引導心去認識與了解法。因此教導本身并不是法?! 〉侥睦锶デ蠓??無論前往一問寺廟,或再往其他寺廟尋找,或到森林行腳與參訪,它都一直在那里。法,就在你自身之內(nèi)——就在你的身上?! ∑疵Γ湍茏C法嗎?刻意追求放下,則永遠放不下,無論嘗試多久,都辦不到。但是,在那一刻,當阿難決定停下來休息時,他放棄追求成就,只是用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正念進行休息,心一放下,他就看見并覺悟了?! 蹲C悟:阿姜查的見道歷程》給您指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