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 作者:胡洪俠,張清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私人閱讀史1978-2008》中提到閱讀在這30年中首先是以改變生活的面目出現,當財富和新的夢想向著每個普通人招手的時候,讀書的首要目的就是尋找向新生活靠攏的最佳路徑。高考制度的確立更是為功利閱讀打開了一扇大門,而學位論文、職稱評定等等事關房子與票子的世俗考量,又無不改寫著“讀書無用”的老話,讀書大到使國家振興,小到使生活富足,這些可愛的目的性,恰恰是閱讀改變生活的最初動力。那些生于荒僻鄉(xiāng)野的讀書人,那些在底層掙扎的窮苦書生,正是在書本的召喚和知識的陽光照耀下走向城市,走向耀眼的人生。其實,講讀書改變人生,還有一層意思在于,通過讀書,通過密密麻麻的語詞的世界,國人的視野被最大限度地拓寬了。講世界是平的,講世界變小了,大約就源于知識與信息以書刊的形式在全球的空前的流通。通過閱讀想象或體驗那些遙遠的世界,使平凡人生具有了無與倫比的豐富性。30年問中國人知道的一切也許超過了以往的世世代代。尤其是好奇心驅動下的閱讀,使“知”與對“知”的談論,獲得休閑活動所不可缺少的愉悅與欣快。功利閱讀極大地改變了人生,而休閑閱讀又極大地豐富了生活?! ∵@是中國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中推出的第一本回顧閱讀歷史的圖書,也是第一本關于書的書。該書收集了吳恩、李銀河、沈冒文、周國平、吳曉波等34位國內一流的文化界專家的私人閱讀史,回顧了30年中國出版的及在時代大背景下文化的變遷。該書有較深刻的閱讀價值和文獻參考價值。
書籍目錄
閱讀的陽光(代序)陳思和陳思和書單我的私人閱讀史劉蘇里劉蘇里書單這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年張冠生張冠生書單通過讀書開始自我再啟蒙王魯湘王魯湘書單閱讀趨向個人化沈昌文沈昌文書單“要始終在夾縫里奮斗”李景端李景端書單為中國讀者“打開一扇窗”李輝李輝書單書的價值不在是否暢銷謝泳謝泳書單一時想不起哪本書對我影響最大吳思吳思書單一場為了尋找世界觀的閱讀孟憲實孟憲實書單思潮逐次過思想沉下來陳子善陳子善書單打破讀書“等級制”是最重要的變化止庵止庵書單把“我”和“我們”分開秋風秋風書單哈耶克是我的出發(fā)點揚之水揚之水書單為年開三部書許紀霖許紀霖書單年來的閱讀不斷分化陳平原陳平原書單懷想年前的“讀書”賀衛(wèi)方賀衛(wèi)方書單在閱讀中思考社會的走向梁文道梁文道書單在香港讀內地的書范景中范景中書單我對書籍抱著感恩的態(tài)度江曉原江曉原書單我的年私人閱讀史片段李銀河李銀河書單沒能成為“守望者”,至少不是“螺絲釘”翟永明翟永明書單碰到什么書就讀什么書周國平周國平書單我的寫作來源于讀書中的思考朱正琳朱正琳書單年來與很多書相見恨晚徐曉徐曉書單不再因為一本書而把自己顛覆毛尖毛尖書單從手抄本到電子書劉兵劉兵書單閱讀:得益于經意與不經意間吳曉波吳曉波書單書單決定了我們的過去,同時也指向未來秦朔秦朔書單以閱讀證明無知之無限徐敬亞徐敬亞書單讀到最后,張開翅膀飛徐友漁徐友漁書單專業(yè)閱讀與愛好閱讀相結合曹意強曹意強書單在中西比較的閱讀中走進藝術史殷雙喜殷雙喜書單讓閱讀回歸傳統(tǒng)與經典楊爭光楊爭光書單“兩本中國書”和“一個中國人”編馀零墨
章節(jié)摘錄
李輝 書的價值不在是否暢銷 能夠有一次回憶讀書史的機會,這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結合我的寫作??歷來看,有這么幾本書對我影響最大。我最先想到的一本書是巴金先生的《隨想錄》,開始是散見的,后來才讀到合訂本。1979年我在復旦大學中文系上大二,當時在學校圖書館的香港《大公報》復印件上陸續(xù)讀到了《隨想錄》的連載,基本上在合訂本出版之前,我就已??讀過這本書了。應該說,我在上大學時就從事文學研究和歷史研究,是從這本書開始的?! 峨S想錄》屬于常銷書 現在看來,《隨想錄》提出的許多命題在當時是比較敏感和超前的,比如文革博物館、當代知識分子的懺悔意識、知識分子的良心以及對說真話的呼吁等等,雖然書里有些觀點從現在來看是過時了,但大部分內容還是值得繼承和思考的。我的一些寫作基本上也是順著這些思路來的,包括對文革的研究,對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研究等等。可以說,《隨想錄》是對我影響終身的一本書,它決定了我后來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對于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來講,說真話的勇氣和獨立思考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整個社會的文化思想趨于浮躁、扭曲的情況下,這些最簡單的命題可能往往是最深刻的。雖然有人批評巴金做的事情還不夠,但當時他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做的事情仍然無人能超越。2005年,作家出版社又重新出版《隨想錄》的時候,在少有宣傳推廣的情況下,依然發(fā)行了十幾萬冊。所以,這是一本長期的暢銷書,很多人還是非常認可這本書的?! ∵€有一本是李澤厚的《中國近代思想史論》,這是我比較早了解近代史,尤其是了解近現代史之間如何過渡的一本書。書中的一些見解對當時的我是非常有幫助的,它奠定了我的歷史觀,讓我對近代思想有了一些了解,包括梁啟超等思想家對后來歷史發(fā)展的影響,以及太平天國、嚴復等思想的過渡,這些都是當時的歷史課里沒有介紹的?! ≡跉v史類書籍方面,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和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對我產生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在寫作上,看書可以發(fā)現,如何通過人物來寫歷史。其實,1978年出版的《光榮與夢想》之所以會引起閱讀熱潮,是因為當時全國都有一股“留學熱”,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通過這本書來觀照美國現代社會的歷史發(fā)展變化。其實改革開放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開放,了解一下以前人們攻擊的“美帝國主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這對于當時人們擴大歷史視野、擴大國際視野來看中國,起到了很大的左右?!度f歷十五年》往往通過一個人物來串起一個大的歷史??面,這和傳統(tǒng)的歷史敘述是非常不一樣的,對我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此外,李銳的《廬山會議實錄》在個人寫黨史回憶錄方面開了先風,后來薄一波等中共要員的回憶錄相繼出現。李銳大部分通過當時的日記等史料來記錄歷史,書里少有議論和描述,都是“干貨”,這對我們研究歷史、了解建國以來的發(fā)展來講,都是不可越過的一本書,具有長久的價值。 閱讀對思考方式的影響 從社會??濟的層面上講,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是較早讓中國讀者知道未來將如何發(fā)展的一本書。當時中國社會處在“第二次浪潮”的過渡期,還未進入現代化,所以當時整個中國對外來文化充滿了期待。在那樣的背景和氛圍下,這本書對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對社會的思想、文化、??濟都產生了影響。這里還要提一下“走向未來叢書”,包括《增長的極限》、《看不見的手》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這些都是過了20年、30年后來看,依然讓人覺得是有生命力、有針對性的書。近30年來,中國處在從計劃??濟,到有計劃的商品??濟,再到商品??濟、社會主義市場??濟的過渡階段,在過渡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在西方社會其實已??思考和討論過了。比如《增長的極限》是羅馬俱樂部“關于人類困境的研究報告”,實際上是在講環(huán)保、講社會的和諧發(fā)展,1983年這本書出版后,也影響了一批作家寫報告文學,開始通過寫作來關注一些有關水資源等方面的問題。 從閱讀對思考方式的影響上來講,《劍橋中國史》是改變了中國知識分子很多歷史觀點的一套書,相對于以前我們熟悉的歷史研究,它完全是另外一種研究方式。《第三帝國的興亡》的作者夏伊勒是記者出身,他靠檔案來寫歷史。在“文革”剛結束不久時讀到這本書,會引發(fā)許多關于歷史的思考,這種譯著從現在來看依然影響非常深刻。此外,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則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思考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歷了“文革”大起大落的歷史背景下,那是一個讓人感到迷茫的年代,很多人對人的存在、對社會的存在都會重新思考,《存在與虛無》正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思考方式?,F在看來,60后、70后就是在那個時候長大的,尤其是那些先鋒派作家,就是讀這類書長大的。比如現在讀余華等作家的小說,就會發(fā)現有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在里面。圍繞著這樣的閱讀熱潮,文學、繪??、話劇等文藝形式也形成了相應的潮流, 說到小說,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本書,它也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在里面,對中國小說的影響很大。在敘述方面,不少中青年作家都因這部小說而改變。尤其是它的開頭,非常多的人都在模仿。過去人們用的是狄更斯、托爾斯泰的開頭方式,而當人們看到《百年孤獨》的時候,就被這種敘述方式吸引住了。其實,這種敘述方式就帶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此外,包括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等現代派小說的引進,對當時中國社會、中國文學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學術“娛樂化”敗壞閱讀取向 在上世紀80年代,關于閱讀現代派作品的評判很激烈,引申出來的爭論有西方文化能不能進入中國?西方現代派的小說、繪??、詩歌、話劇等藝術作品究竟該不該引進?雖然后來這些問題都逐漸解決了,但在當時卻讓人如臨大敵、談虎色變。應該說,現代派閱讀不再成為禁區(qū),這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發(fā)展來講,是一種根本性的變化。如果沒有當時一批人的介紹和推動,中國的思想文化發(fā)展就沒有那么積極的變化,這也直接影響了后來流行音樂、文藝電影等領域的發(fā)展,人們也不再認為這些是“頹廢音樂”、“頹廢電影”?! 〉搅松鲜兰o90年代,有一場有關人文精神的討論,但最后沒有進一步深入下去。當時主要是圍繞著“二王”,即王朔和王蒙的一些討論,尤其談到了人文精神的建設。討論中一開始有談到對歷史怎么看,對紅衛(wèi)兵怎么看,后來的討論卻逐漸局限于對具體某一個作家的批判。本來可以進一步深化,但由于各種??因卻沒有深化下去,沒有對后來的閱讀、教育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000年以后的爭論熱點往往圍繞著一些暢銷書。暢銷書好的一面是讓很多草根的寫作者可以發(fā)表自己豐富多彩的見解,也讓很多人產生閱讀的興趣,例如《百家講壇》的書就吸引很多人去讀歷史,其中就包括現在讀民國史的熱潮。但這種閱讀歷史的方式很容易導致歷史的“娛樂化”。一些暢銷書的可怕之處,就在于它們敗壞了閱讀的取向。因此,現在如何讓歷史從“娛樂化”向學術化、嚴肅化轉變,是一個重要的命題。如今網絡的發(fā)展可以讓人隨意地發(fā)表一些看法,而不是在??過認真的研究之后才得出看法。因此,有些從電視、網絡等媒體產生的暢銷書可能會鈍化學術的研究和閱讀的趣味,包括學術的娛樂化、講座的娛樂化等等,這些都是令人擔心的事情。可能娛樂化是為了取悅讀者、觀眾,以獲取更多的點擊率和收視率,但這種取悅方式很可能會改變以往的閱讀方式和閱讀品位,使我們對歷史、文學、思想、文化失去敬畏之心。我認為,每本書的著述都應該盡量沉穩(wěn)一點,這樣,作者的看法才能夠??得起時間的考驗,作者的觀點、論述和考證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以后依然能站得住,到時人們會說這個人不是在胡說八道。這是最基本的標準,但又是很難達到的標準?! ≡陔娨?、網絡等媒體的影響下,讀者的閱讀心態(tài)也??歷了一些變化。當然,媒體本身也在產生變化,包括中央電視臺的《讀書時間》因為收視率問題而停播,這是一種忽視長久價值的做法。此外,一些報刊媒體也逐漸在削減文化副刊版面,轉而增加娛樂版面,現在報紙的書評版、閱讀版已??越來越少了,像《深圳商報》、《新京報》等媒體能夠靜下心來做一些有歷史沉淀意義的報道,這是很難得的。因此,我認為評選“30年30本書”也應該以這樣的歷史標準為角度,去甄選、淘ì?一些書,要考慮每本書的社會性、公益性和延續(xù)性等長久價值,而不是單單考慮它是否暢銷。 吳思: 一場為了尋找世界觀的閱讀 上大學之前,我們能讀到的所有書,都是當時挑選出來的。像托爾斯泰的,萊蒙托夫的,《斯巴達克思》已??算出格了,甚至連《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之歌》,“文革”期間都屬于修正主義,不讓讀了。這些本來是五六十年代那個“格兒”所能容忍的作品。實際上,我們上大學前讀的所有書,都沒有超過五六十年代劃定的框框。所有正宗的“資本主義”讀物(即馬克思列寧沒有夸獎過的),中國古典的儒釋道學說,基本都沒讀過。這就是我們文科的知識背景?! ∩洗髮W意味著,可以放開讀書了 1978年上了大學之后,第一輪讀書恰好就是沖開這個框框。讀什么書呢?先讀以前看不到的,例如傳說中的“灰皮書”。像德熱à?斯的《新階級》,當年作為批判修正主義的內部參考資料,印給少數人看。我不記得那本書是不是“灰皮”,那時也尚未解禁,但在學校閱覽室可以讀到。因此上大學對我們那一代人來說,就意味著——可以放開來讀書了。 這一大類還是馬克思主義這條線索,不過向左右拓展了,我們看到了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這條主線之外的新學說。上學不久,人大名教授吳大琨就推薦了《馬克思與第三世界》,談的是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作者是個意大利人,他詳細介紹馬克思對東方社會的分析框架。以前我們熟悉的都是斯大林的“五階段論”,現在看到了這個體系外的異端說法?! ≡偻伦撸烷_始流行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早年馬克思主義著作。青年馬克思最熱門的作品是《1844年??濟學哲學手稿》,重點談“異化”理論。人是怎么異化的,勞動是怎么異化的,這又是我們以前聞所未聞的一個分析框架。讀起來非常吃力,但還是啃了一遍。然后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更多學說,像法蘭克福學派,讀了一些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的文章。 尋找“什么是對的” 第二大類是以前完全被封鎖的所謂“資產階級”學科,比如社會學和心理學。我在插隊的時候聽說“心理學”這個詞,覺得特別神往,當時想是不是有一門學科,學了之后就能洞悉人們的內心世界。我曾??拿了母親的借書證,去首都圖書館借一本蘇聯人寫的《心理學》,圖書管理員不借,說是修正主義的書,還追問我的身份。那是1976年前后,社會學、心理學都是資產階級學科,要單位開證明,打著批判的旗號,才有可能借出來。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就把社會學和心理學取消了,就是因為這兩個學科的階級性有問題。1978年以后,我開始帶著神秘感讀這些書。讀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正是一本蘇聯人寫的《普通心理學》。很快,大學里又開始流傳弗洛伊德、馬斯洛等學派的心理學觀點了?! 〈送饩褪巧鐣W,建國以后中國幾乎沒有社會學的書。我從學校圖書館借出的《社會學??理》,還是中國早期的社會學家孫本文在上世紀30年代寫的一本教科書。隔了一兩年,中國開始引進蘇聯的社會學著作,《社會學和現時代》上下兩本給我印象很好。 第三大類是對中國傳統(tǒng)典籍的補課。那時市面上還很難見到《論語》,我從圖書館借出一本,3?了一遍。《莊子》也是借了幾個版本對著讀,還有《六祖壇??》等等,儒釋道的基本功開始補了一點。中國古典文學更是我們的專業(yè)課,就不用說了?! 〈髮W期間的讀書不僅僅是為了擴展知識面,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還存在一個動力,即解決世界觀崩潰的問題。以前的社會實踐,比如我們開門辦學,上山下鄉(xiāng),整個生活??歷好像都失敗了。那什么是對的?究竟出了什么問題?列寧斯大林如果不對,馬克思恩格斯對不對?所以回過頭來追馬克思,實際上是清理自己的疑問;讀西方和中國古典,則是為了尋找“什么是對的”,是為了在過去的理論框架引起強烈懷疑之后尋找一個新的世界觀。 感覺最好的是制度??濟學 大學畢業(yè)以后,我進了《農民日報》,當了記者,之前的三條閱讀線索還在延續(xù):深究馬克思主義是什么,西方學術繼續(xù)瀏覽,中國古典繼續(xù)補課。在西方學術方面,“走向未來”叢書介紹了很多新學科新著作,如“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系統(tǒng)思想》、《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新的綜合》等等,都是以前從未接觸的西方各種流派的簡介。緊接著,國內又出了好幾套介紹西方學術流派的叢書,如“20世紀文庫”、“西方學術文庫”、“現代社會學比較研究叢書”、“作家參考叢書”,我買了很多來讀。印象比較深刻的幾本書,有布勞的《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和《健全的社會》,還有貴州人民出版社“現代社會與人”譯叢,是心理學色彩較重的一套譯叢,包括《反抗死亡》、《存在的勇氣》、霍妮的《我們時代的神??癥人格》等等。 這時,我的閱讀又開辟了一個??濟學的新系列。以前對??濟學毫無興趣,覺得那是像帳房先生一樣,一門很俗的學科??墒钱斄擞浾撸蛔x??濟不行。于是開始讀農村??濟學、發(fā)展??濟學的基本知識。最初還在社會主義??濟學的基本框架內,但很快就轉入西方??濟學的框架。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走市場??濟道路,??濟學的地位越來越高,成了顯學,加上我1996年開始炒股,于是,??濟學的閱讀量越來越大。上海人民出版社有一套市場??濟學普及叢書,微觀??濟學,宏觀??濟學,計量??濟學,都有簡明的介紹。??濟學里讓我感覺最好的是制度??濟學。最早我從盛洪那兒聽說“制度??濟學”這個詞,最初讀的是盧現祥寫的一本小冊子,后來德國人柯武剛的《制度??濟學——??濟秩序與公共政策》已廣為流傳了?!爸贫??濟學”代表人物諾斯的《??濟學中的結構與變遷》,也是這個學派的必讀書。微觀??濟學方面,比較流行的是斯蒂格利茨的《??濟學》,后來是曼昆的《??濟學??理》,最近我看的一本是《??濟學的思維方式——??濟學導論》。張五常的《科學說需求》等一套三本書也很有新意。??濟學史方面,我讀的是熊彼特的《??濟分析史》三卷,對這個學科的歷史形成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碌氖澜缬^漸漸浮現出來 上世紀90年代初,以前一些閱讀線索已??斷了,之后,心理學、社會學的書也不讀了。當我試圖用它們來解釋中國社會、解釋我們看到的歷史時,總是感覺其解釋力不足,力量不夠。它們不能提供一種世界觀,不能代替我們??過試錯,已??被證偽、已??崩潰的世界觀。1978年以后的十幾年間,我粗粗瀏覽了西方各種理論,再回過頭補上中國古代??典。做完這一切之后,還是不能形成一個對世界的、完整的、說服力很強的、有系統(tǒng)的看法。上世紀90年代初,我放棄了這些努力,盡管還是不知道那個世界觀在哪兒?! ≡趺崔k?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我轉向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比如學大寨運動為什么失敗,比如從炒股票到理解公司和??濟形勢,再如朱元璋大力反腐敗,為何還是垮臺。從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出發(fā),做具體的利害計算,又讀了大量歷史資料,這才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隨后才有了《潛規(guī)則》和《血酬定律》。不想再靠在別人身上,借別人的框架去解釋問題。最近十幾年,我的見解隨著這些具體問題一寸一寸地生長,一寸一寸地建構,不理睬別的什么主義,只是去解決問題,從??濟學、博弈論、生物學、生態(tài)學、行為學之中尋找啟發(fā)?! ≈钡角澳辏鋈灰庾R到我有一種世界觀了。在我尋找它20多年未果、已??放棄尋找的情況下,這種新的世界觀正從一個個具體問題的答案中,漸漸浮現出來?! 榱藢ふ覇l(fā)而讀的書 我的工作是編《炎黃春秋》,當了十幾年編??,也讀了大量近現代史和當代史方面的東西。它們不斷加深我對中國歷史的感覺,會發(fā)現,一個人生活在10年前、100年前或是500年前,往往沒有多大區(qū)別,他們在相同環(huán)境下的行為非常一致,歷史在不斷重復。 1996年以后,我的閱讀重點是中國歷史。以明史為核心,把重中之重放在明以來直至近現代的政治??濟和戰(zhàn)爭史上。同時也讀些世界史,《羅馬帝國衰亡史》、《封建社會》、《十五世紀的物質文明、??濟和資本主義》、《槍炮、病菌與鋼鐵》,都是印象深刻的好書?! ∥辶昵?,我又開始讀生態(tài)學的書。人類總是神圣化自己,從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角度去看人類社會結構,會有讓人眼亮的收獲。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必讀書,還有《生態(tài)學》、《生態(tài)行為學》,更具體的,如《野生短尾猴的社會》、勞倫茲的《所羅門的指環(huán)——與鳥獸蟲魚的親密對話》和《狗的家世》、《與狼共度》、《黑猩猩生活探秘》、《細胞生命的禮贊》、《螞蟻帝國》等各個物種的書,都是我為了尋找啟發(fā)而讀的書。 人類學的書,也有幾本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格爾茲的《文化的解析》。還有費孝通的《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從大學時代就開始當作社會學來讀?!??村??濟》則是正宗社會人類學的路數?,F在書桌上還擺著一本《地球上的人們》,也是這一類的。 除此以外,知識界流行的書也會涉及。上大學時一度流行“美學”,讀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中國近代思想史論》是個時髦。還有些大名鼎鼎的小說,像《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日瓦戈醫(yī)生》、《癌病房》、《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大??健三郎和博爾赫斯的書。阿瑟?黑利的《航空港》、《錢商》、《汽車城》那一系列,都當作“閑書”看著玩兒。讀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也是種好消遣?! ∏镲L 哈耶克是我的出發(fā)點 我1984年上大學。那正是“新啟蒙運動”風起云涌的時候,反專制的呼聲卻是以反傳統(tǒng)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所謂文化比較、文化批判的書比較熱門。這方面的文章和學術活動都很多。印象比較深的是“走向未來”叢書。記得當時有一本《增長的極限》,最早介紹羅馬俱樂部,又出了一本《沒有極限的增長》,反對羅馬俱樂部的觀點,這場討論,直到現在還留有深刻印象,因為,中國的人口政策始終是個值得討論的學術問題?! ∵€有一本印象比較深的是金觀濤、劉青峰的《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wěn)定結構》,他們提出,從秦以來兩千年中,中國社會不變,是一個超穩(wěn)定結構。當時自然科學的“三論”(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橫掃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領域,這本書是國內外較早運用系統(tǒng)分析方法研究歷史的著作,被稱為“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解決了中國歷史之謎”。但真的解開了嗎? “80年代”缺乏真正的學術積累 我這一代人是在恢復高考以后上的中學。我們一上大學,就接受到一大批新鮮思潮,像劉小楓、甘陽、劉小波、金觀濤等一批文人、知識分子,已??開始做大量文化反思工作。我們是看他們的書成長的。和他們不同,我們不存在“沖開”什么的問題,那時大家試圖解開的是“中國為什么會落后?”“中國為什么會長期專制?”的疑惑。我在大學學的是歷史,自然更關心這些。印象比較深的是陳鼓應先生的演講,記得我和一個同學去北大,聽他講《老子》。陳先生是比較早從臺灣到內地來講學的學者,他的比較研究方法正好契合了上世紀80年代“文化比較研究”盛行的大趨勢?! 〈髮W高年級的時候,還有幾本書印象深刻,余英時先生的《士與中國文化》、林毓生的《中國意識的危機》。后一本提出,中國現代思想史上存在“全盤性反傳統(tǒng)主義”趨勢。這些書在整個知識界影響很大,不僅帶來新的觀點,還帶來新的研究方法,因為它們完全突破了主流的學術話語體系?! ‰m然從上世紀80年代一路成長起來,對這個年代,我并不想作太高評價。那是一個很浮躁的時代,比如,用“三論”來分析歷史,從學術角度看,是比較荒唐的嘗試。又如,把傳統(tǒng)文化和專制捆綁在一起批判,隔了20年來看,也很幼稚。整個80年代,在我的印象中很“激蕩”,不斷有各種新的思潮和概念在流行,但真正的學術積累卻沒留下太多,也沒有什么思想可言。因為,人們的思考普遍缺乏足夠的資源準備,缺乏足夠的耐心和深度。這樣的“80年代邏??”走到極端便是《河殤》。 當代中國學術景象的兩個源頭 上世紀90年代以至于整個30年,學術思想界最為引人注目的現象是民國文化重新進入內地中國人的視野。最早,周作人、錢鍾書、陳寅恪、張中行、季羨林等人開始流行,他們都是民國的“孤兒”和“遺腹子”,其學術思想都形成于民國時代。他們的重新被發(fā)現,使得中國人在一定程度接上了自己的學術傳統(tǒng)、思想傳統(tǒng)和文化傳統(tǒng)。另一個比較重要的現象,是嚴格意義上的西方社會科學的介紹更多了?! ∵@個階段,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活”加之大量西方社會科學的引入,對整個中國后來的學術景象,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如果說今日中國還有一些學術,應該是從這兩個源頭發(fā)展而來,而不是上世紀80年代?! ≈茏魅说纳⑽奈也畈欢嗳x了。岳麓書社的《知堂書話》大概最早,止庵編的周作人選本也讀了,還有周作人的??譯作品。也讀過錢鍾書的小說、他的《宋詩選》。至于《管錐編》,實話實說,還讀了兩遍。陳寅恪的一些史學著作,他的《柳如是別傳》也讀過。當然還有陸健東寫的《陳寅恪的最后20年》。這本書在當時產生了不小的價值觀震動,人們突然發(fā)現,在那個年代還有這樣堅守自由的人。 上世紀90年代發(fā)掘了好幾個人。一個是陳寅恪先生的精神價值,當然也包括吳宓先生。另一個是顧準的發(fā)現。后者對中國思想界尤其是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很大。實際上,自由主義思想也正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明晰起來。陳寅恪對自由主義思想本身,并沒有太多貢獻,他的價值在于人格和精神;顧準卻不同,他的思想對許多學人的價值取向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他主張??驗主義的轉向,這對中國當代自由主義的基本思路有重大影響。因而,此后的自由主義就和“五四”運動、上世紀80年代的自由主義分道揚鑣了,朱學勤后來所講的“自由主義浮出水面”,應該就是這個自由主義。 這里涉及到當代中國自由主義另一個源頭,即哈耶克。與之相伴,還有布坎南、波普爾思想的引入。波普爾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布坎南關于憲政??濟學的一些書,像《同意的計算》,都在那時被引進。他們都是屬于??驗主義的自由主義思想譜系內的成員,與顧準、陳寅恪等中國自有傳統(tǒng)結合起來,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形成一股潮流,最終塑造了當代中國自由主義的品質?! 」讼??濟學、法學領域 哈耶克對中國的影響既在??濟學領域,又在法學領域,包括政治學領域,他應該是上世紀90年代對中國思想界影響最大的西方學人。如果說我的學術研究還有一些想法,那主要是來自哈耶克。 哈耶克最早對中國知識界產生沖擊的一本書是《通往奴役之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內部發(fā)行本。這本書對中國人從根本上理解“為什么計劃??濟不可行?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國??濟為什么會失敗?”等問題,給出了一個可信的答案。他的著作還有幾本比較重要,《個人主義與??濟秩序》主要集中在??濟學思想上,《自由秩序??理》和《法律、立法與自由》則體現了他的法學與政治學思想?! ≈袊姆▽W體系是以蘇聯體系為基礎的,上世紀80年代對西方法學的介紹相對較少。蘇聯法學體系所強調的和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政治法律制度一致,就是國家本位。到了上世紀90年代,哈耶克等英美法學體系被引進,整個社會的法律觀念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中國人從理念上搞清楚了,民主究竟是什么,市場究竟是什么,以及法制究竟是怎么回事,最終落實到憲政究竟是什么。人們開始放棄“法制”,而使用“法治”一詞。從這里開始,一個現代政府、一個現代社會的模樣才逐漸清晰。 其實,不只是中國,在東歐的所有轉型國家,哈耶克的影響都是最大的。直到近幾年,他的影響才開始衰減,因為在許多人看來,社會所面臨的挑戰(zhàn)已??不是打破專制,而是如何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 邊緣學派在中國的大熱 對我來說,哈耶克是一個出發(fā)點,我不斷重溫哈耶克。我最近一些年的閱讀、研究,也正是沿著他的學術脈絡,向上溯源。由此找到了奧地利學派??濟學和英國普通法傳統(tǒng)。近幾年來,閱讀了英國十六七世紀的法律著作和政治文獻,形成了普通法憲政主義的一些初步觀念。至于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作,則有門格爾的《國民??濟學??理》。我這兩年主編了一套《奧地利學派??濟學譯叢》,新星出版社去年出了五本,今年又在浙??大學出版社出了兩本?! 皧W地利學派”在當代西方??濟學體系中,是一個比較邊緣的學派,包括芝加哥學派,新制度學派的科斯、諾斯在內,都是比較邊緣的。但在中國,往往是邊緣學派影響更大。這不難理解。這些學派更為關注制度問題,而這恰恰是中國社會面臨的難題。國內??濟學大家,如周其仁、張維ó?、吳敬璉等,關注的也都是制度問題,而不是宏觀??濟?! ∩鲜兰o90年代中后期,芝加哥學派??濟學著作也被大量引入。弗里德曼的《資本主義與自由》和《自由選擇》,科斯的《社會成本理論》,對整個??濟學、對市場制度的建設影響都很大。熊彼特的《??濟發(fā)展理論》提出“企業(yè)家理論”,對中國上世紀90年代涌現出的企業(yè)家群體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 民國學術傳統(tǒng)再次復興 最近出版界出現一個新現象,民國學術的復興。和上世紀90年代的民國人文復興不同,這次偏重社會科學。像陳衡哲的《西洋史》,蕭公權、張君勱、錢端升先生的著作,都成批地出版。雖然之前也陸續(xù)有不少民國學術著作被出版,但似乎主要集中在文學、歷史等領域。剛去世的瞿同祖先生的《中國的法律與社會》倒是出版很早。現代新儒家的著作也在上世紀90年代被大量出版了。這些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文、哲學、歷史研究的思路?! ∽罱匦鲁霭娴膭t是民國時代的政治學、法學著作。這對中國當代學術思想發(fā)展而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讀了七八十年前學者的著作,你會發(fā)現,過去幾十年的許多所謂“學術”幾乎一無價值。因為,我們迄今似乎還沒有資格與蕭先生、張先生、錢先生對話。人們應該反省,中國當代學術為什么如此軟弱無力,沒有生產力?! ∫苍S就是因為,這個傳統(tǒng)曾??徹底斷裂,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張君勱先生、蕭公權先生寫了多么偉大的著作。這些著作重新出版是個好現象,我們終于可以銜接上一個偉大的學術思想傳統(tǒng),它有助于我們去思考中國學術思想的淵源。這批民國學術思想大師們真正做到了中西知識傳統(tǒng)的融合,他們向現代學人揭示了中國學術發(fā)展的基本思路?! ●T友蘭的《貞元六書》出版了。蕭公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是我迄今看到的最好的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著作,它既有高屋建瓴的視野,又有細致的文本分析。歷史方面有錢穆的《國史大綱》,我認為,迄今沒有任何一部通史比這本書更值得推薦?! 埦齽觋P于“憲政”、“新儒家”的著作也值得稱道。在我看來,他是現代中國思想、政治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最重要的著作是《立國之道》,探討現代中國立國之道,奇怪的是,我們的出版社卻把其名字改成《政制與法制》。張先生在關注憲政的同時,還投入很多精力研究儒家,試圖實現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他一生建構了十分完整的學術體系,既是保守主義的,又是民族主義的,還是憲政主義的,張君勱把三者完美結合在一起,這才是現代中國的“正統(tǒng)”。如何接續(xù)這個正統(tǒng),是當代學人所面臨的挑戰(zhàn)。 賀衛(wèi)方 在閱讀中思考社會的走向 對歐洲中世紀文化產生興趣 要說30年來讀過的那些書,其實是不大容易談的,因為雜七雜八的,看過很多。回憶起來,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最初是受到一本英文版的《中世紀史》啟發(fā),作者的名字仿佛是Sidney Painter,對于我這樣一個上大學后才開始從ABC開始學英語的人來說,讀這樣的書真正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雖然由于背景知識的匱乏,讀得很慢,也很粗,不過,這樣的書讓我對于歐洲中世紀文化社會的各個方面有了一些認識,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興趣。我還讀了北大哲學所編的《西方哲學??著選讀》,感覺很有趣味,我也很喜歡讀。另外,楊真的《基督教史綱》對我影響也很大,因為當時關于基督教歷史的書并不是特別多,國內學者寫的尤其少,那時我對基督教比較感興趣,所以找來仔細讀了一番?! ∥覍懷芯可厴I(yè)論文期間,很喜歡看美國學者湯普遜著的兩卷本《中世紀??濟社會史》,商務印書館較早前就已出版,這部書非常仔細地描述了歐洲中世紀的羅馬教廷和王國之間的斗爭。同時,我也讀一些文藝方面的書,比如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編》,之前讀大學時我讀過錢鍾書發(fā)表的一些論文,也讀過《圍城》,所以后來就想讀一讀他另外的一些著作。記得當時我在北京讀研究生,四卷本的《管錐編》已??出版,我很想全部買下來,但由于當時助學金有限,我只能一個月買一本,四個月才湊齊了。當時那種對書特別渴望的感覺,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钍堋豆鈽s與夢想》文筆的影響 還有一本書在我求學期間讓我特別喜歡,估計很多人在這次訪談中都會提到,就是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應該說我們這一代人都對這本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本書分為四冊,我一冊一冊地讀了下來,覺得作者的文筆特別好,??樂山等人??譯得很好。應該說,這本書有助于我們了解一個非常陌生的世界,了解美國這個國家在現當代的??歷,作者的筆調也讓人覺得很新鮮,尤其是對人物的描述,以及對時代變化的反映。作者的語言非常幽默風趣,后來我在寫作上也追求一種幽默的風格,跟這本書有著密切的關系?! ≡谡麄€上世紀80年代,我的閱讀一直繼承了本科求學階段對于中世紀、基督教的興趣,比如一些探求基督教與西方文明、法律之間關系的書,包括后來我主持??譯伯爾曼的作品《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tǒng)的形成》,也是受這種興趣影響。最近幾年我比較關注早期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歷史,比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那套相關叢書,丁韙良的《花甲記憶:一位美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國》,還有衛(wèi)三畏的《中國總論》等,前不久我還在《南方周末》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黑船上的漢學家》,就是專門談衛(wèi)三畏的。此外,在一些老學者的回憶錄里,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是我看到的關于中國學術百年歷史最有價值的一本書?! ≡趯W術方面,斯金納的《近代政治思想基礎》在我們重新理解西方法律思想的過程中,進行了一種非常細致、具體的分析。此外,《聯邦黨人文集》,以及托克維爾的兩本重要著作《論美國的民主》和《舊制度與大革命》對我的影響都非常大,這些書對我的觀念形成也極其重要?! 缽团c胡適帶來的啟發(fā) 在法學領域,關于閱讀的爭論熱點往往集中在對國家法律制度演變的看法上。改革開放30年,也是逐漸建設民主法制的過程。民主法制如何建立,以及在這個建立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很多爭論都與這些方面有關聯。例如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在刑事法律之中如何去解決“罪”與“非罪”之間的關系?國家的權利要如何去限制?國家的憲政體制現狀如何等等。我個人更偏向于在更深的層面去思考:我們的國家從兩千年來的專制統(tǒng)治歷史,如何過渡到憲政的、保障個人自由的歷史。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特別值得閱讀的書是《嚴復集》。我覺得嚴復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一直在思考中國跟英國這樣的國家之間,文明的差異究竟是什么。現在的譯者很少在??譯之間穿插自己的東西,但嚴復在??譯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加入一些自己對一些問題的判斷和思考,包括傳統(tǒng)中國社會政府的權利、結構等等。我在讀嚴復的一些按語時,收獲了非常多純粹的觀念,并不斷地理解他的思考和觀念?! ≡谶^去的十多年里,我對胡適有一種特別的興趣,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在他曾??做過校長的學校里當教師,特別重要的是因為胡適對中國社會有一種獨特的認識理解,對現代中國如何過渡到自由民主的社會有許多思考。我大致上把胡適的作品都讀過了,覺得他是一個能夠深刻理解我們這個社會邏??的學者,同時,他對于中國社會的走向,以及如何避免走一些彎路,他給出的一些觀點至今仍然值得我們關注。余英時曾說,其實胡適在學術上從今天看來已??有點過時,甚至有些缺陷和錯誤,但是他關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一些觀念是值得我們認真去對待的。關于胡適的書,現在已??出版了許多。余英時對胡適思想歷程的論述的作品,是迄今為止我看到的相關作品中最有深度的。此外還有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適日記全編》,還有北大出版社出版的《胡適文集》,胡頌平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以及唐德剛系列,我認為這些書在今天都很值得我們去讀?! ∧切﹂喿x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對于我來說,讀書一直有“開卷有益”的意義。1979年,《讀書》雜志提出“讀書無禁區(qū)”。這里要特別說一下《讀書》,它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領時代風潮的一個刊物,既引導著大家去讀書,又啟發(fā)大家去思考一些很深層的問題;既有社會科學的深度,又有人文精神的傳播。在我看來,當時這本雜志對于許多的年輕學者來說,幾乎是一個精神的家園。 應該說,我們這一代人讀書也很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風潮影響,比如說鐘叔河先生編的那套“走向世界叢書”。這套書帶我去關注近代中國那些出使西方的人,指導我如何去觀察西方、理解西方、閱讀西方。我非常喜歡,讀得很認真,后來也一本本買齊了,這個過程也非常不容易。在上世紀80年代,鐘叔河先生在出版界應該是一個旗幟,一個符號。另外還有一些“叢書”的編者總是默默地為我們帶來一套套具有深刻意義的書。我們在回顧個人閱讀史的時候,不應該忘記這些曾??為我們的閱讀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物?! 膶I(yè)上看,應該說整個上世紀80年代中國法律書籍的出版不是特別景氣。到了上世紀90年代,法律著作的?-譯就變得非?;钴S。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親身參與,并鼓勵學生們去讀這些書。做我們這一行,讀書就是職業(yè)的一部分,并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在讀這些書,而是如果不讀這些書,就沒有辦法教好自己的學生。在這個閱讀過程中,既包括正襟危坐地讀一些專業(yè)的書,也包括閑閑散散地讀一些輕松的書。總而言之,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讀書時代,每次到書店里都可以看到許多非常讓人喜歡的書,很多出版社不論大小,都堅持在出版一些非常好的書。作為一個讀者來講,這些都是十分令人欣喜的?! ∶蠎棇崱 ∷汲敝鸫芜^?思想沉下來 其實我真正開始有覺悟地讀書,那是到了上大學的時候。我是1979年上大學的,當時一方面讀了老師列出的專業(yè)書目,另一方面也受到一些思潮的影響,讀了不少不是本專業(yè)的書,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反思”的書。在“文革”剛剛結束的時候,社會上很多“文革”習慣還保留著。現在看那個時候,就像那時看“文革”,“今之視古,如后之視今”。 回顧過去這30年,其實整個社會是處在漸變的過程中,并不是從1978年一夜之間變成了2008年,這期間是比較緩慢地在發(fā)生變化。應該說,其中思想界的變化比較劇烈,從而帶動??濟、社會的變化。從讀書這個角度講,“‘文革’之后如何看待‘文革’”是當時“反思”的書里最主要的課題。在黨中央沒有做出決議的時候,學術界和社會已??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對“文革”的批評聲浪很大,直到后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重大歷史問題的決議》公布,為這些討論“定了個調”,但這些討論仍在繼續(xù)?! 端勾罅謺r代》讓人觸目驚心 在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有人認為“開放過頭”了,要“收一收”。當時的人對于改革開放是否能進行下去,并不是??都看得很清楚。不像現在,大家都覺得改革開放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應該說,“文革”之后社會上進行了比較深刻的反思,認識到“文革”對社會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對于接下來要如何前進,當時社會上基本是支持改革開放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些書就伴隨著“如何看待社會主義”的問題出現了,我記得當時有一本書叫《斯大林時代》,揭露了斯大林時代的肅反運動等等,當時這種悲劇性的歷史讓人感覺觸目驚心?! 〔痪煤?,國際上發(fā)生了兩件事對我的沖擊很大,一是柬埔寨共產黨宣布解散,當時我認為,柬埔寨共產黨也屬于共產國際的一部分,而在我受教育的過程中都認為共產主義運動代表著人類發(fā)展的方向和先進的未來,那么柬埔寨的共產黨怎么可能解散呢?二是波蘭出現了“團結工會”,那是一種工人運動,與當時執(zhí)政的共產黨合法斗爭,這讓我又面對了另外一個問題:本來共產黨就是工人階級的先進組織,代表著工人的利益,可是在波蘭卻出現了工人階級和共產黨政府對峙的局面。后來這些問題伴隨著我一邊讀書,一邊面對一些現實問題。應該說,通過一系列的閱讀之后,我看待歷史和現實開始有了一種深刻、嚴肅的態(tài)度?! ∶缹W和心理學重新流行起來 在我從小求學受到的教育中,對于我們中國自身傳統(tǒng)文化基本上是否定的?!拔逅摹币詠淼幕{,都認為傳統(tǒng)文化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中國的前進與拋棄這個包袱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拋棄越多,進步就越快。但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接觸到一些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覺得這其實并不那么“可恨”,比如唐詩、宋詞,真的會成為現代化的絆腳石嗎?這些通過閱讀而獲得的小小體驗,就會轉化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很有名,這本書沒有用以前一貫的做法,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筆否定,而是為每個時代的藝術都做一段很美妙的描述,比如青í?器、傳統(tǒng)文學等,都有美的問題,其中也確實有中國的審美情趣問題,這也是中國文化獨特的部分,這是無可否認的。所以當時這本書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在圖書館要預定、排隊,才能借閱,許多人也紛紛去購買。在那段時間里,美學似乎成了一個新生事物,每個人都希望能了解一點、說一點?! ≡谖掖髮W畢業(yè)前后,弗洛伊德作品重新進入中國,這也是改革開放的結果,美學和心理學在上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曾??在中國流行過,但后來中斷了,美學受到批判,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的美學,而心理學也被認為是不科學的。直到改革開放才重新出現并流行起來,包括叔本華、尼采等等也是這樣重新講起來的。當時??要是到大學去做一個有關弗洛伊德的講座,聽眾一定會爆滿?,F在回憶起來,弗洛伊德系統(tǒng)講心理學的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書涉及到怎么看個人心理,其實心理也是有規(guī)律可??的,是可以研究、把握和分析的?! ±顫珊竦闹袊枷胧贰叭摗蓖τ杏绊懥Α ≡谖掖髮W畢業(yè)后不久,史學界有一個口號叫“史學危機”,認為我們??來堅持的史學理念有問題,史學范式出現毛病,出現危機了,大家就各想各的辦法。當時打開國門后,各種新的理論紛紛傳進來,其中金觀濤他們有一個做法,就是所謂的“三論”,即系統(tǒng)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用外來的方法來直接研究中國歷史,他們在一本叫《興盛與危機》的書里講,中國古代是一個超穩(wěn)定的結構,幾個系統(tǒng)之間如何進行互動,從而形成一個超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這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當時我則覺得心理學非常有用,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古代的歷史人物,但是心理學無法分析一切,比如社會結構就無法用心理學來分析。同樣的,用系統(tǒng)論來分析歷史也有不合適的地方,有時前面分析準了,后面就不準。當時我通過使勁讀這些書認識到,越是整齊劃一,看起來很嚴謹、很系統(tǒng)的理論,運用起來就越有問題,越會出現破綻?! 〉缴鲜兰o80年代中后期,李澤厚又出了幾本書,就是三本中國思想史論,包括古代、近代和現代。李澤厚的特點是沒有一個嚴謹的理論體系,但有一些非常核心的觀點,比如他分析古代的思想家,會綜合出一些說法,如“實踐理性”等等。不管你同不同意,但是他的分析有點道理。所以他的觀點比系統(tǒng)論那些更有說服力。他談到現代思想史的時候,有個觀點非常出名,就是救亡與啟蒙的關系問題。中國要前進,一方面要救亡,另一方面要啟蒙,救亡是反帝,啟蒙是反封建。這兩個主題本來是近代的基本問題,但又是相互沖突的,后來的結局是救亡壓倒了啟蒙。李澤厚認為,現在救亡問題已??解決了,關鍵是要啟蒙。這種思想是很有震撼性的,它作為一種理論上的成果,卻提出了現實性的問題。所以,在當時的“文化熱”中,李澤厚、龐樸等人的著作都挺有影響力的。從1985年到1986年,有那么一段時間幾乎整個學界、媒體都在談文化,其實這就是有關文化問題談論的熱潮。所以,在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里,可以說實現了一個非常完整的過渡,就是從以開始反思“文革”,提出“中國向何處去”,到后來“文化熱”的時候,大家認定方向找到了,所以當時的思潮非常多?! £愐『皖櫆实乃枷雴⒚梢饬x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們認識到社會還是需要發(fā)展??濟,大家不再急于求成了,認為中國還是需要點滴建設,而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掉長期積累的一些問題,包括環(huán)境問題、人口問題、社會結構問題等等。很多人也認識到,“五四”之后的進步青年往往都比較著急,總是試圖用革命的方法來解決建設問題,其實這種方法是不合適的。在這以后,應該說中國社會真正成熟了,知識界討論問題也不再那么急躁了。當然,也出現了一些分野,大家各做各的專業(yè),“下?!币渤蔀橐环N潮流。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再復和李澤厚一起在國外發(fā)表了一篇談話叫《告別革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知識界、讀書界的思考。李澤厚總結了一句話,大意是思想沉下去,學術提上來,用學術代替思想?! ∴囆∑健澳涎病敝?,開始重新重視??濟建設。這個時候讀書界最大的變化是陳寅恪被重新提出來,當時最重要的一本書是陸鍵東的《陳寅恪的最后20年》,這本書的意義在于,它透露了一些建國之初的事情,非常讓人震動。當時共產黨政權剛剛建立,需要搞統(tǒng)戰(zhàn)工作,鑒于陳寅恪在歷史學界的名氣很大,想請他當歷史研究所的所長。但陳寅恪提出了一個條件,他希望史學研究要有思想自由的保障,不能抹殺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他的條件就是歷史所不能搞政治學習,還要求領導人給他在保證書上簽字??押??上攵?,最后他沒有當成這個所長。陳寅恪是一介書生,竟然敢于向當時的領導人提出這樣一個顯然不會被答應的條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的膽識令很多人欽佩,而且人們發(fā)現他的學問還真大,他不僅通曉多種外語,還對許多歷史問題、文化問題有深刻的見解。他絕對是一個書齋式的嚴肅學者,但對整個國家的許多問題也非常關心,這在他著作的字里行間都能看出來。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讀陳寅恪也成為了一種潮流,陳寅恪的人格魅力、治學態(tài)度也影響了許多學者。這背后也反映出了許多問題,比如說在做學問上,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把想法付諸于實踐,而應該像陳寅恪一樣,慢慢地沉淀下來,厚積而薄發(fā)。另外,陳寅恪也是有感情的,在做學問的過程中同樣可以體現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應該說,陳寅恪最可貴的地方在于,他是一個文化保守主義者,從他的著述里就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他的許多觀點、想法也都是站在文化本位的角度和立場來展開的,所以他認為中國文化要發(fā)展,也要保留,他主張珍惜中國文化。陳寅恪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歷史,用自己的行為為中國做了一個注釋,讓大家不再隨意否定傳統(tǒng)文化了?! ≡陉愐≈匦率艿疥P注的同時,顧準對很多人的影響也很大?!额櫆饰募泛汀额櫆嗜沼洝肥钱敃r很風行的兩本書。顧準思考的是全世界的問題,他從古希臘民主政治角度去思考,得出中國也要實現民主的結論。這是他在文革那種狀態(tài)下寫的東西,一個人在最黑暗的時候,思考著國家最光輝的問題。而且他個人受了很多的苦,他的孩子都跟他決裂了,但他仍然為國家做很多思考。所以,顧準也被喻為“黑暗時唯一在思考的人”。當代中國有沒有思想家呢?如果有的話就是顧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