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黃山書社 作者:方錫球 頁數(shù):238
前言
中晚明時期,古代文學批評進入總結(jié)和融合階段,流派林立,異說紛呈。就主流而言,明代詩學存在著兩條主線:復古論與情感論。復古論以“格調(diào)說”為代表;而情感論以李贄的“童心說”、李夢陽的“情真說”、湯顯祖的“神情合至說”、公安、竟陵派的“性靈說”、馮夢龍的“情教說”為代表。不同的理論流派在相互影響、相互激發(fā)中,不斷豐富各自的理論內(nèi)涵,也不斷地在進行整合,初步顯示出理論上趨于集大成的生動局面?! ≡S學夷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人物。他一生歷嘉靖、隆慶、萬歷、天啟、崇禎五朝。他的文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詩源辯體》這部詩論著作中。作為正統(tǒng)儒家思想堅定的擁護者和弘揚者,在思想融合方面,他以儒學為基本立場,兼容釋道之學,對不同流派的詩學,也能廣泛吸納。這使得他的《詩源辯體》在晚明詩學領(lǐng)域,成為既有寬闊理論視野,又符合當時詩歌創(chuàng)作實際的詩學理論?! ≡谠妼W方法上,他以儒家“中和”觀作為闡釋文本的基本方式,在各種批評方法之中,運用“和而不同”的思想,選取那些符合文本實際的批評方式,對詩歌文本和詩學文本進行中肯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頗具新意的見解。在整合當時詩學成果、吸納傳統(tǒng)詩學精華、開拓中國詩學的新境界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對《詩源辯體》這樣一部詩論著作,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學術(shù)界才逐漸予以關(guān)注。杜維沫先生在八十年代對《詩源辯體》進行整理點校,1987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隨后,在一些研究中國古代詩學的著作中,有所引用。但相較而言,在大量研究古代文論和批評史的論著中,專門論及許氏及其詩論的只有較少的幾部著作。而且,還多認為許學夷的詩學思想在蹈七子舊轍,對他的評價也不夠公允。
內(nèi)容概要
中晚明時期,古代文學批評進入總結(jié)和融合時期,流派林立,異說紛呈。許學夷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人物。他一生歷嘉靖、隆慶、萬歷、天啟、崇禎五朝,他的文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詩源辯體》這部詩論著作中。在詩學方法上,他以儒家“中和”觀作為闡釋文本的基本方式,在各種批評方法之中,運用“和而不同”的思想,選取那些符合文本實際的批評方式,對詩歌文本和詩學文本進行中肯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頗具新意的見解。他在整合當時詩學成果、吸納傳統(tǒng)詩學精華、開拓中國詩學的新境界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方錫球老師的這本著作,能貫徹比較的研究方法,將許學夷的詩學放到歷史的維度進行考論,論證許學夷對中國古代詩學的發(fā)展,是國內(nèi)研究許學夷及其詩學專著的第一本論著。
作者簡介
方錫球,1962年生,安徽樅陽人。1985年畢業(yè)于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現(xiàn)為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文學院在讀博士生。2003年被選拔為安徽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長期從事中國古代詩學研究,曾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chǎn)》、《文學評論叢刊》、《文藝研究》、《社會科學輯刊》等刊物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四十余篇,出版過專著《文藝發(fā)展機制論》。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雍容典雅”的詩學追求與晚明儒家詩學的文化特質(zhì)一 從“中和”哲學觀到“雍容典雅”的詩學追求二 中國古代詩學中藝術(shù)理想的兩個層面:從風骨論到意境論三 晚明儒學復興語境與中國詩學思想的融合第二章 許學夷生平、交游、思想與詩學活動一 許學夷生平、交游與詩學活動概況二 許學夷的思想與詩學價值取向三 許學夷的詩歌、詩學成就與接受現(xiàn)狀第三章 許學夷詩學思想總論一 詩歌雙重本體論:情興與詩體二 正變兼得的發(fā)展論:主體、理勢與時代三 接受批評論:既論其“要”、亦得其“偏”其“詳”第四章 許學夷“詩體”論的文化整合特點一 許學夷論“詩體”的特征:文化與審美二重因素共生二 許學夷詩體論所體現(xiàn)的發(fā)展論意識與整合文化的意圖三 許學夷文化整合方法論與詩歌終極理想形態(tài)第五章 許學夷的元批評與儒家詩學審美化進程一 “好遠兼愛,通方廣恕”的元批評與儒家詩歌批評的現(xiàn)實化二 “詩道”走向美學:許學夷對歷代詩學思想評判的核心理念三 許學夷對詩論家素質(zhì)的見解:“及乎規(guī)矩”與“變化從心”的結(jié)合四 “識見議論”,“代日益精”:許學夷對儒家詩學價值取向的修正與完善第六章許學夷“破三關(guān)”的詩學價值與“正變”之辨的理論意義一“破三關(guān)”的理論內(nèi)涵與詩史意義二 “正變”與許學夷的“正變”之辨三 許學夷“破三關(guān)”和“正變”之辨與詩歌發(fā)展觀念的初步確立第七章從“感物吟志”說到“情興”論一 “感物吟志”說生成的文化語境及其基本內(nèi)涵二 “情興論”的詩學蘊涵和理論特征三 “情興論”在詩歌批評中的意義四 “情興論”的發(fā)展與詩歌演變第八章許學夷對初唐詩歌中唐詩精神的審視一 初唐詩歌“才力”與“氣象風格”所顯示的唐詩格調(diào)特征二 初唐五七言律詩的“造詣”與唐詩精神中的“化境”三 初唐詩歌“氣象風格始備”與盛唐之音第九章從“興趣”到“意興”:盛唐詩歌向縱深發(fā)展的審美方向一 許學夷論盛唐詩歌的“興趣”及其基本特征二 許學夷論盛唐詩歌由“主興不主意”到“意興極遠”三 從“興趣”到“意興”:兩種盛唐精神的文學淵源四 許學夷對盛唐“興趣”詩歌認識的理論局限性第十章 盛唐詩歌的“入神”與“人圣”一 “入神”與“入圣”的詩學內(nèi)涵及其在詩歌文本中的表現(xiàn)特征二 李杜詩歌“變而入神”的主體條件三 李杜詩歌之“變”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詩性特質(zhì)四 李杜詩歌“變而入神”的詩體特征五 李杜詩歌“變而入神”的歷史和文化語境分析第十一章“詩史”之辨:“述情切事”與“悉合詩體”一“詩史”之說與詩評的價值取向二 “述情切事”與“詩史”之作的唐詩精神三 “悉合詩體”與“詩史”之作的唐詩話語特質(zhì)四 “詩史”之辨的理論與批評意義第十二章“詩到錢、劉,氣骨頓衰”與唐詩在中唐的轉(zhuǎn)折一 “才力既薄”與“風氣復散”二 錢、劉諸子“才力既薄”與中唐面目三 “風氣復散”與中唐詩歌“氣骨頓衰”四 錢、劉“氣骨頓衰”與唐詩“正變”五“元和其派各出”與唐詩“大變”第十三章許學夷對宋人“以才學為詩”二重性的認識一 詩歌“源流正變”論與宋詩之“變”二 對“以才學為詩”之“美”的辨析三 對“以才學為詩”之“惡”的分析四 許學夷論宋詩二重品格的詩學意義主要參考書目和文獻目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 許學夷生平、交游與詩學活動概況 許學夷,字伯清,又稱許山人,明末江陰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農(nóng)歷七月十四日,卒于崇禎六年正月(1563-1633)。據(jù)晉陵惲應翼所撰《許伯清傳》和《江陰志》、《金瓶許氏宗譜》記載,其先世汴梁許堂,曾任宋室太醫(yī)院判。建炎初,隨高宗趙構(gòu)南渡,提升承仕郎,掌太醫(yī)院事,被賜金瓶貯藥?! ≡S氏至宋代移居江陰。許學夷的祖父名璨,字世華,有陰德。祖父生三子,次子名道,字汝達,是為許學夷之父。其父以歲薦,授聞喜丞,性廉直,不能順上旨,于是又遷王官。此后,歸著《綱目緒言》。許學夷的父親先是娶了章姓夫人,生許學閔,為諸生,以孝友聞名鄉(xiāng)里。繼娶韓姓夫人,生許學夷。至許學夷的祖父,許家已由世醫(yī)變?yōu)橐栽姸Y傳家的文士之家?! ?jù)乾隆《江陰縣志》載,許學夷當為元代江陰著名詩人許恕之后,少時從沈鵝江先生學詩。沈鵝江“博學宏才,為邑諸生,嘗游燕數(shù)載而歸,海內(nèi)名士多所結(jié)納”①,具有較為寬闊的視野和胸懷,它直接影響了許學夷的詩歌創(chuàng)作。許學夷雖然自幼有高識,但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天性比較遲鈍,總角為詩,必經(jīng)日乃得。其言自己作詩“乃破堅磨鈍而成”,因此,所作詩歌“必無墮壞”。直到五十歲以后,詩歌創(chuàng)作才有大進,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作為詩人,許學夷年輕時可能缺少才華,而要到知天命之年才煥發(fā)出創(chuàng)作生機,為大器晚成者。 從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許伯清詩稿》看,現(xiàn)存詩歌以古、律為多,古詩學漢、魏、李、杜,而律詩雅尚初唐和盛唐,間人中晚唐。雖然與格調(diào)論所倡大體一致,但其詩歌技巧幾乎集合了以往的所有遺產(chǎn),融會精純,其間亦多性情發(fā)舒之作。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