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浮世

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上海遠東  作者: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頁數(shù):20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錢紅麗,安徽安慶人。 1970年代出生,筆名再見蘇絲黃等,1990年代進入常態(tài)寫作,近年來,于數(shù)十家媒體開設體育、音樂、讀書隨筆、娛樂八卦等專欄,計有一百多萬字。本書為其新近生活讀書隨筆集。分“草木課“、“風物志“、“枕邊記“、“聲聲嘆“。作者的文字堅硬而華麗,其實骨子里,盡是暗香疏影。喜愛文學、對隨筆情有獨衷的讀者不能不讀。

作者簡介

錢紅麗生于20世紀70年代,先于安徽安慶一個叫做稻圩的村莊長大,后遷居蕪湖。從事過多種職業(yè),90年代初開始沉溺于文字的鋪排組合,著有《華麗一杯涼》等?,F(xiàn)居合肥,繼續(xù)寫作,一直寫作。

書籍目錄

輯一  草木課  四君子  味道  與樹為鄰  添色木芙蓉  霜冷霧自  立春以后  薔薇的合唱  盛事  桂花課  跟土在一起  可深究的日常  秋日和  秋天的栗子輯二  風物志  哭嫁  婚禮  葬禮  貨郎  相親  融化的幸福,飛旋的水漂  手藝人  業(yè)已消逝的游戲  殺豬  從方言到圖書館  畫匠  黃金的稻  甜  去往溫暖的地方  冬天的事  集鎮(zhèn)的走法  走親戚或者其他  山芋的前世今生  我所熱愛的豆腐  植物或者花朵  農(nóng)事  八月的安慶輯三  就邊記  虛谷的貓真肥  風的畫家中島潔  邪與媚  蕭紅的意義  阿城的燒餅  潘玉良的兩級臺階  我看鮑爾吉·原野  被呈現(xiàn)和被喚醒的輯四  聲聲嘆  我們家族的女性  謀生與謀心  欲回天地入扁舟  轉(zhuǎn)身  風吹浮世  終無言  獨自  城市的味道  徽州之美  行走浙東北  跋:替換與剔除

章節(jié)摘錄

  霜冷霧白  當坐在電腦前,足下一雙老棉鞋,像提前進入晚境的臃腫的老嫗,腿上搭一床薄被——當敲下霜一冷一霧一白四個字,眼前顯得異樣——仿佛看見了稻草垛在一夜間白頭,它在打谷場邊沿高高聳立,是一面風也吹不走的正黃色旗幟,老水牛一冬的糧食。我還看見了火缽通體明亮,木屑在青灰的掩護下高調(diào)燃燒,為手足送去暖意——隆冬里,鄉(xiāng)下人的身上始終散發(fā)著一種柴禾的味道,它來源于火的余燼,溫厚又綿醇?! ∏宄?,路過足球場,我看見了霜,那一刻,是田間秋菘被一片片折斷所發(fā)出的低吟。霜,是流動的,當你走近它,早巳荒蕪一片。它始終有一種遠意,仿佛一種精神,寓意著孤標脫塵,修身獨高?! ≡趺礃樱拍馨阉稳轀蚀_呢?寫作的強大與自信在霜面前都要悄悄低下頭來。喬治·奧威爾回憶5歲時就意識到以后肯定會寫作,卡森·麥卡勒斯17歲就寫出了出色的短篇小說,瑪格麗特·杜拉年輕時的一場場艷遇仿佛為日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搜集著素材……  ——可是,在霜面前,他們同樣無能為力。霜會為難所有的人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風吹浮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她在天涯網(wǎng)上,曾經(jīng)叫做再見蘇絲黃,一直在潛水,看她的博客。買過她的三本書,低眉,華麗一杯涼,還有這本風吹浮世。很喜歡她的文字,安靜,能夠直抵人心。
  •   很喜歡,錢紅麗的文字總給人一股鄉(xiāng)間的氣息。好喜歡!一如既往的支持當當!
  •   幫朋友買的,她很喜歡錢紅麗的書
  •   樸素的文字。
  •   很好,喜歡她的風格。
  •   相較于低眉,此書的好看,在于有鄉(xiāng)村濃郁的風情,緩慢的節(jié)奏,恬淡的心境。
  •   故鄉(xiāng)物事滿目馨香這是一本散發(fā)清香的書比低眉多了一份天然比華麗少了一點學究氣好書就應該是這樣的真的感覺真的性情
  •   尋求已經(jīng)久的書,終于在當當上購得,不勝歡喜。
  •   平凡、瑣碎,卻處處有詩意,簡單、重復,構(gòu)造成復雜的人生。風物放眼量,草木有精神。孤枕邊,聲聲嘆,人到中年,漠然回首,一陣風過,浮生若夢。遠東版的圖書,質(zhì)量不好,遺憾!
  •   先在網(wǎng)上看到作者的文字后才決定要買的,還可以
  •   還是保留了作者的水準,尤其是找到了我一直想找的一篇文章。
    開心 感動
  •   剛看了幾頁,文筆還好,就象在和讀者聊天,只是“丑魚爛蝦,柔柳扶風”,第一次讀到這樣的詞匯。
  •   與《低眉》相比,我更喜歡低眉。
  •   因為潔塵的書才知道了這個作家,所以買了她的這本書。但看過后,有點失望。文章很散,有些文字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這些文字的聯(lián)系是什么。這種文字的感覺我也不太喜歡。
  •   有文筆但太沉重讓人心情郁悶
  •   喜歡這個作者!
  •   感覺不如低眉精彩.依然是本好書.
  •   不如《低眉》
  •      我們總是習慣于將人群歸類劃分,比如,僅僅依據(jù)出生年代便籠統(tǒng)地稱之為“八零后”、“九零后”,而不去細究其內(nèi)部成員之間的個體差異,這種簡單的圈定,除了指涉的方便并不過多考慮其內(nèi)在的趨同。
       依我個人的理解,以“文革”結(jié)束的1976年為界,七零年代生人實則應被歸為前后兩類。前半截出生的人,多少接觸過一些歷史大事件的尾聲余韻,童年的視域中,色調(diào)單一,物質(zhì)貧乏,其文化背景和理想主義的精神追求,似乎更接近生于六零年代的家中兄姊;而后半截出生的人,則相對接近八零年代的整體氛圍,畢竟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巨大變革是從這一時期正式開始并提速發(fā)展,其心智的定格顯然與時代的步調(diào)一致。所以,即便統(tǒng)稱為“七零后”,首尾兩端的風景其實迥然不同。
       我想說的話題——七零年代女子的寫作與生活——具體所指,是1970年左右出生的這撥女性作者,而今已到了漸近中年的實齡。
       與文字的結(jié)緣,對于她們而言,應該得益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文氣質(zhì)。朦朧詩,校園文學,鋪天蓋地的文學期刊,一封剪角免郵資的投稿信,天南海北的筆友,青春年少的浪漫輕愁,往往借助手中的一支筆來縱情揮灑。當“文學女青年”的頭銜不再時髦,當文壇的焦點已然被更為年輕的后生們?nèi)〈?,她們,一路心無旁騖地走下來,深陷文字的迷宮難以割舍,或者除了寫作再別無長處。以筆代言,以文字謀生,從外在的探尋、訴求逐漸回歸內(nèi)心和內(nèi)省,寫作的抵達,讓這樣一批寫字的女子,慢慢有了屬于自己的沉靜與芬芳。
       像田曉菲、袁筱一,從初露崢嶸的詩文開始轉(zhuǎn)向更為縱深的學術(shù)領(lǐng)域,報章書坊中偶然遇見,親切之余又添一絲敬畏;寫小說的金仁順、魏微,筆力越發(fā)沉穩(wěn),出手不凡的當年情景隱至文字背后,成為拓展更大上升空間的基石;閆紅、錢紅麗,兩位皖籍女子,曾被冠以“江南才女”的美稱,文筆清麗,蘭心蕙質(zhì),尤以近年進入常態(tài)寫作后的作品惹人關(guān)注。
       曾以“指尖微涼”的筆名出版《華麗一杯涼》時的錢紅麗,相繼又有《低眉》問世,最近的這本書名為《風吹浮世》。從“花言俏語”式的專欄寫作發(fā)軔,華麗、迷離,敏感、沉溺,稍有炫技之嫌的鋪排文字,這是《華麗一杯涼》給我留下的印象。從《低眉》開始,“自斑斕到簡潔”(《低眉》自序),從《詩經(jīng)》到《閑情偶記》,從永井荷風到川端康成,閱讀與寫作的相互作用,筆端文字便也慢慢簡短峭拔起來,不知不覺抽離了刻意矯飾的為賦新辭強說愁,還原至漸趨平和的心態(tài)。及至《風吹浮世》的亮相,終于欣喜地看到,花草樹木、鄉(xiāng)村記憶,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平常文字亦有了來自生活本身的彈性與張力。
       “寫作是一種漫長的抵達”,經(jīng)年累月,文字的疊加,歲月的留痕,隱約透射出七零年代女子的寫作與生活。不再濃妝艷抹,故作深沉,一旦決心褪去華麗的外表,自覺“替換與剔除”了年輕時的秾艷與矯情,摒棄了雕琢與鋪張,取而代之的,則是草木榮枯的自守,家居日常的怡然和人情事理的殊途同歸。隨著年歲的增長,以素顏示人的坦然,真正找到了寫作的本質(zhì)與內(nèi)核,文字的溫潤感油然而生。
       之所以關(guān)注錢紅麗和她的文字,還另有一層緣故。她現(xiàn)在定居的城市,也曾是自己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地方。赤闌橋、金寨路、環(huán)城公園……文中屢屢提及的每一處地名,都承載有太多不常想起卻不會忘記的諸多人事,仿佛那座不大的城市中曾經(jīng)蓊郁旺盛的梧桐樹、廣玉蘭,隔著時空的距離,依然清晰如昨,歷歷在目?!拔淖值拿}絡與人生的脈絡逐漸相融重疊”,借助她的文字,回望南方,竟也生出幾分近似思鄉(xiāng)的情愫。
       當閱讀與寫作成為日常,當生命的饋贈如期而至,和風細雨,水流云在,微醺般的愉悅,是我們這些緊趕慢趕即將從前半場退役的七零年代女子,最覺心安的感受。至于那些浮世的塵埃,猶風過耳,大可不留痕跡,無需百般掛念。調(diào)整呼吸,享受現(xiàn)在,穩(wěn)穩(wěn)地朝向人生的后半程放心邁去。
       寫到這里,也許你也發(fā)現(xiàn)了,話題的由頭是一本《風吹浮世》的書,其實說的是像作者那樣七零年代女子的寫作與生活,也包括我自己。很慶幸,在人生這條必經(jīng)之路上,我們被編成一組一路同行,用文字記錄生活,以寫作安身立命。
      
  •   "用文字記錄生活,以寫作安身立命",很高興你能葆有這個狀態(tài),不容易.
  •   “我們總是習慣于將人群歸類劃分,比如,僅僅依據(jù)出生年代便籠統(tǒng)地稱之為“八零后”、“九零后”,而不去細究其內(nèi)部成員之間的個體差異,這種簡單的圈定,除了指涉的方便并不過多考慮其內(nèi)在的趨同。 ”
    好像有點筆誤,“除了指涉的方便并不過多考慮其內(nèi)在的趨同”, 應是“內(nèi)在的不同”吧?
    這句話很熟哦,在cnki的碩博論文上讀到過,芃誠寫過有關(guān)“70后”的文?
  •   這我倒沒注意過,專業(yè)不是文學方面的,所以論文也不會是我的。只是同齡人,所以關(guān)注。謝謝提醒,這篇還在繼續(xù)寫。
  •   最近在車上,一直在看她的低眉。
    雖然她自己有反省,還是略炫技了。
    我不知風吹浮世素凈坦然到什么程度,恐怕要先見著翻著看看才敢買。
    說起關(guān)注她的那層緣故,巧了我也有那么一層
    那是我成長于斯的城市,十八年,故鄉(xiāng)。
    我總覺得,有一天要回歸那種溫潤、市井和平和的
    皖中小城。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