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美] M·斯科特·派克 頁數(shù):230 譯者:劉素云,張兢
Tag標簽:無
前言
或許,你還記得《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的第一句話:人生苦難重重。那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現(xiàn)在,在《少有人走的路Ⅱ:與心靈對話》中,我要說的是:人生錯綜復(fù)雜。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沒有自助手冊,沒有公式,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某個人的正確之路,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的。你在這本書里找不到"走這條路""在這兒左轉(zhuǎn)"之類的指南。生活之路不是由瀝青鋪就的陽關(guān)道,它沒有通明的燈火,更沒有路標,它是荒漠中一條坎坷的小徑。在這本書里,我將盡量寫下過去十年來一些感悟,它們曾使我在走過荒漠時略感輕松。我會告訴你當我迷路的時候,我是通過那些苔蘚重新找到了方向;當然,我一定會提醒你,在紅樹林里有許多樹的四面都生長著苔蘚,所以,很多時候你還得自行判斷。我還要提醒你,不要以為人生之路平坦無阻,只要你一步一步踏出去,就能不斷前進。我個人心靈成長的進程,不一定是每個人成長會經(jīng)過的道路。人生的路像一連串同心圓,從圓心向外不斷擴張,其中的關(guān)聯(lián)無法用任何簡單直接的原理說明??墒俏覀儾槐貓猿瞩狨岐毿?,可以向出現(xiàn)在生命中任何一股超過我們的力量求助。每個人對這種力量的觀點不同,可是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它確實存在。此外,一路行進時,也不妨與他人結(jié)合,同舟共濟。如果這本書能對你有所幫助的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它能夠幫助你避免簡單化的思考、放棄以偏概全的沖動,不要去尋找公式和簡單的答案。人生錯綜復(fù)雜,我們應(yīng)該為生活的神奇和豐富而欣喜,而不應(yīng)為人生的變化而沮喪。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你已經(jīng)規(guī)劃好的事情之外所發(fā)生的一切。所以,我們應(yīng)該對變化充滿感激!
內(nèi)容概要
20世紀末,一股回歸心靈的風潮席卷全球,派克醫(yī)生的《少有人走的路》三部曲就是這一精神風暴的濫觴。繼《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之后,派克醫(yī)生又以其豐富的人生智慧,與您進行一場心靈的深度探討。這就是《少有人走的路Ⅱ:與心靈對話》。這是一本讓人自省的書,是一次真正的心靈洗禮。
作者簡介
M·斯科特·派克,美國著名作家、醫(yī)學(xué)博士、心理治療大師,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yī)生”。
他的杰出不僅在其智慧,更在于他的真誠和勇氣。兒童時,他就以“童言無忌”遠近聞名;少年時,他又勇敢地放棄了父母為他安排的輝煌前程,毅然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終當上了一名心理醫(yī)生。他曾在美軍日本沖繩基地擔任心理醫(yī)生,為美軍軍官做心理醫(yī)生。
在近20年的職業(yè)生涯中,他治愈了成千上萬名病人,他以其人生智慧和從業(yè)經(jīng)驗為基礎(chǔ)寫作的《少有人走的路》三部曲,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xù)上榜近20年,創(chuàng)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在痛苦中成長 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 痛苦地成長 積極的痛苦 意識及康復(fù) 沙漠中的綠洲 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 責備與憤怒 責備與判斷 不知所措的苦惱 責備的規(guī)則 廉價的寬恕 自毀模式 寬恕的必要性 第三章 復(fù)雜的人生 拒絕簡單的思考 本能和人性 擺脫自戀 責任與人生 使命與人生 感恩與人生 第四章 感受神秘 神秘的旅程 心理學(xué)與煉金術(shù) 好奇與冷漠 神秘的心靈之旅 第二部分 心靈探索 第五章 自愛與愛 自愛與自負 罪惡感的功用 不破不立 自己是無價之寶 準備工作 愛是什么 愛不是依賴 自我犧牲不是愛 愛與獨立 第六章 神話:人性的旅程 傳說 神話和童話 責任的神話 萬能的神話 《圣經(jīng)》里的神話 善與惡的神話 英雄的神話 詮釋的選擇 第七章 上癮:神圣的疾病 榮格與匿名戒酒協(xié)會 皈依的程序 心理重建計劃 世俗的精神療法 公共計劃 酗酒者的福分 早一點面對危機 第三部分 尋找自己的歸宿 第八章 了解死,才明白生 怕死的心態(tài) 生命可以預(yù)期 心理轉(zhuǎn)變的奇跡 身病與心病 第九章 心靈成長的階段 對抗與信仰 表象的欺騙性 人的發(fā)展與心靈的成長 檢查你的地牢 第十章 物質(zhì)與精神 宗教與科學(xué)的分離 分割的不幸 什么被忽略了 心理醫(yī)生的“隔離” 抑郁與幻想
章節(jié)摘錄
意識和痛苦第一章以前,我一直都在想,長大后我會變成什么樣。大約七年前,我意識到我將永遠不會長大——因為成長是一個永不停歇的過程。于是我常自問:“斯科特,到現(xiàn)在為止,你變成了什么樣呢?”每當思及這個問題,我都會大吃一驚,因為我意識到我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福音傳播者——我曾一直認為此生最不可能做的事。人們對這樣的人總是敬而遠之?!案R魝鞑フ摺边@個詞帶給人的聯(lián)想很糟糕。你腦海中可能會出現(xiàn)這么一幅畫面:一個油頭粉面、指甲修剪得整整齊齊的牧師,西裝革履,戴滿金戒指的手捏著仿皮封面的《圣經(jīng)》,忘情高喊:“救救我,主啊!”別擔心,我并沒有變成那種福音傳播者。我所說的“福音傳播者”,只是借用了這個詞最原始的意義——一個散播好消息的人。不過,我還得提醒你,我也會傳播壞消息。簡而言之,我是一個既傳播好消息、也傳播壞消息的福音傳播者。如果你與我一樣,習(xí)慣于推遲滿足感。當有人問你:“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一個?”你一定會說,“嗯,就請先說壞消息吧。”那么我就先宣布那個壞消息:我什么也不知道。一個福音傳播者,謂之“真理的使者”,竟然親口承認他一無所知,這似乎很荒唐。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他的確什么也不知道,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神秘莫測的宇宙中。除了一無所知的壞消息外,我還有一個關(guān)于人生旅途的壞消息,那就是人生苦難重重。痛苦作為人的一部分,從伊甸園開始就有了。人生離不開痛苦,它與生俱來。當然,伊甸園的故事只是一個神話。但如同其他神話一樣,它也蘊含著真理,蘊含著人類意識產(chǎn)生發(fā)展的進貨過程。我們吃了善惡樹上的蘋果,就變得有了意識,而一旦有了意識,自我意識就會隨之產(chǎn)生。上帝就是憑這一點知道我們偷吃了禁果——因為偷吃禁果后,我們馬上就變得矜持和羞怯了。這個神話告訴我們的真理之一就是——害羞是人性的一部分。我是個心理醫(yī)生,近年來又從事寫作和演講,有許多機會接觸大量優(yōu)秀的有思想的人,這些人都很害羞。當然,也有個別人認為自己不害羞,但當我們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時,他們就會覺察到自己實際上還是害羞的。偶爾遇到的幾個不害羞的人,都因為在某方面受過傷害,已經(jīng)喪失了部分的人性。人都是害羞的,在伊甸園里產(chǎn)生自我意識后,害羞就一直伴隨著我們。人有了自我意識便開始害羞,害羞讓我們擁有了人性,成為真正的人,但為此我們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我們被逐出了伊甸園,從此便失去了與自然、宇宙同為一體的感覺。痛苦地成長被逐出伊甸園,就是永遠地放逐,我們再也不能回頭,再也無法重返樂園。歸途已被天使和灼熱的利劍阻攔。我們不能回頭,我們只能前進。想回到伊甸園就像試圖回到母親的子宮,回到嬰兒期一樣,根本無法實現(xiàn)。歸途已斷,我們不能回到母親的子宮或嬰兒時期,所以我們必須長大。我們只能向前,穿越人生的沙漠,痛苦地走過灼熱而荒蕪的大地,漸進達至更深入的意識層面。這是一個嚴重的事實,因為大量的人類精神問題,包括吸毒嗑藥等,均源自于返回伊甸園的企圖。在雞尾酒會上,我們會喝上一杯酒,借此削弱我們的自我意識,消除羞怯。難道不是這樣的嗎?適量的酒精、大麻、可卡因或其化合物,能讓我們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nèi),暫時找回已失去的、與宇宙融為一體的感覺,再一次重溫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時的溫暖和亦真亦幻的感覺。但是,這種重溫決不會持續(xù)太久,其代價通常也讓人難以承受。正如神話所說,許多人望而卻步,我們的確不能夠重返伊甸園了,我們必須徑直向前穿過沙漠。這是個艱難而痛苦的旅程,他們找到一個看似安全的地方,刨出一個沙坑,呆在那兒止步不前,根本不愿再去穿越那令人痛苦的、遍布仙人掌、荊棘和礫石的沙漠。雖然多數(shù)人都聽說過富蘭克林的名言:“唯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但真正能踐行的人卻很少,橫穿沙漠的痛苦讓他們難以忍受,于是都早早中斷了這一旅程。疾病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失調(diào),它也可以表現(xiàn)為心理上的拒絕成長。而這種心理失調(diào)完全可以通過心智的成長而加以調(diào)節(jié)。那些在生活中早早就停止了學(xué)習(xí)和成長,拒絕改變而故步自封的人們,經(jīng)常會陷入那種被稱作“第二童年”的境況。他們變得牢騷滿腹、吹毛求疵并且以自我為中心。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二童年”期,而是他們“第一童年”的延續(xù),陳舊而脆弱的成年掩飾下,暴露出的是潛伏的情感上的孩子氣。心理醫(yī)生都知道,很多外表已成年的人,實際上內(nèi)心還是個情緒化的孩子,他們是情感上的孩子裹在成人的衣裝下徘徊。之所以有這樣的結(jié)論,并不是因為來找我們治療的人不及一般人成熟。正相反,那些渴望成長而來做心理治療的人,恰恰是想擺脫幼稚和孩子氣的人,他們只不過一時還沒有找到出路而已。說實話,這種人為數(shù)不多。至于其他的人,則拒絕去想如何成長,或許這就是他們特別討厭談?wù)撽P(guān)于變老話題的原因。記得1980年1月,在我寫完《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后不久,在華盛頓特區(qū),我包了一輛出租車去很多電臺和電視臺做節(jié)目。走了幾家后,出租車司機問我:“嗨,伙計,你是干啥的?”我告訴他,我正在推廣一本書。他問:“說什么的?”于是我對他談了一些關(guān)于心理學(xué)和信仰的大道理。大約半分鐘后他發(fā)表了看法:“啊哈,聽起來好像人生的許多屁事還真有可能兜得攏!”雖然他是個粗人,但卻有洞察事物的天賦。于是在做下一個電視訪談節(jié)目時,我問編輯能不能說說這個事。他們說不行。想必他們是忌諱那句臟話,我提出可以用“廢話”之類的詞代替它,可他們還是說不行。人們就是不愿意談?wù)撜嬲某墒欤驗樗钊送纯嗔?。一個成熟的人一定經(jīng)歷過許許多多痛苦,沒承受過太多痛苦的人一定不會成熟。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逃避痛苦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因為人人都有逃避痛苦的傾向,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心理疾病。心理大師榮格說:“逃避人生的痛苦,你就會患上神經(jīng)官能癥”。不少人為逃避痛苦正遭受著神經(jīng)官能癥的折磨,值得慶幸的是,許多人也能坦然面對,及時尋求心理治療,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正常的痛苦。人生的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你就能超越自我,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健康。積極的痛苦我愿意談?wù)撏纯啵⒉灰馕吨沂莻€受虐狂。正相反,我不認為消極的痛苦會對人有所裨益。如果我頭疼的話,第一件事就是到廚房去服用兩片強效鎮(zhèn)痛定。我壓根兒不相信普通的緊張性頭痛會有什么好處可言。不過,還有一種是積極的痛苦。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是,成長的痛苦是人生必須承受的;而消極的痛苦像頭疼之類,則應(yīng)該盡力擺脫。我喜歡用“神經(jīng)官能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來定義上述兩種痛苦。舉例來說,孩子長大后,他們要離開父母開始自己的人生,這時父母會覺得很痛苦。早夕相處了十幾年,孩子突然離開,父母會感到寂寞、失落和難過。但我們必須承受這些痛苦,我們不能為了不承受這樣的痛苦,而去阻礙孩子開始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存在性痛苦”。人一生要承受許許多多這樣的痛苦,心靈之痛和肉體之痛一樣劇烈,有時甚至更加難以承受,但我們卻必須面對,我們正是在經(jīng)歷這些痛苦中逐漸走向了成熟。然而如果你為孩子離開家庭整日坐立不安,一會兒擔心他出門會出車禍,一會兒擔心會碰上歹徒的襲擊,甚至還為沒能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而自責,那么,你正在經(jīng)受的就是“神經(jīng)官能性痛苦”。這種痛苦不僅無助于我們心靈的成長,反而還會妨礙它。大約40年前,弗洛伊德的理論首先在知識分子中間傳播并被曲解,有一群前衛(wèi)的父母,當他們得知敬畏之心有可能引發(fā)神經(jīng)官能癥時,決定要培養(yǎng)沒有敬畏之心的孩子。這樣的想法多么讓人擔憂!我們的監(jiān)獄里之所以人滿為患,就是因為那里的人沒有敬畏之心。我們需要有某種程度的敬畏之心才能在社會中生存,這就是我所說的“存在性痛苦”。然而,我要強調(diào)的是,太多的痛苦不僅不能提升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還將妨礙我們的生存,這就是神經(jīng)官能性痛苦。這就像是在袋子里裝上87根而不是14根球桿在高爾夫球場轉(zhuǎn)悠,而14根是打出理想的高爾夫球所需要的數(shù)目,其他完全是多余的負荷,你應(yīng)該盡快地丟掉。如果這代表著你需要接受心理治療,你也應(yīng)該照辦。神經(jīng)官能性的痛苦是多余的,它只會妨礙你通過沙漠的旅程。不僅敬畏之心如此,其他形式的心靈之痛,例如焦慮,同樣也有存在性和神經(jīng)官能性兩種形式,關(guān)鍵在于做出明確的判斷。面對心靈的痛苦和人生的災(zāi)難,有一個簡單但有點殘忍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清理問題,克服障礙。它包括三個步驟。首先,無論何時,只要你感到了心靈的痛苦,就可以自問:“我的痛苦——是存在性的還是神經(jīng)官能性的?這一痛苦幫助我成長還是限制了它?”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難以回答這些問題。但假以時日,再自問這些問題,答案就會非常清楚。例如,如果我要到紐約去演講,我會為如何才能到達而焦慮,于是我的焦慮便會促使我去看地圖。如果我不焦慮,我也許會迷路,讓上千名聽眾在紐約空等。所以,我們需要一些焦慮才能好好活著。然而,如果我這么想:“要是我的輪胎漏氣或發(fā)生意外,怎么辦?就算我到達了演講的地方,我找不到停車位,怎么辦?很抱歉,紐約的聽眾,這超過了我能力所及?!边@種焦慮性的恐懼沒有為我的生活帶來幫助,反而帶來限制,顯然是一種神經(jīng)官能性痛苦。人類是天生逃避痛苦的生物。就像歡迎一切痛苦是很愚蠢的,逃避所有痛苦也同樣愚蠢。我們在生命所做的基本抉擇之一,就是必須分辨神經(jīng)官能性與存在性痛苦。如果你確定正在經(jīng)歷的痛苦屬于神經(jīng)官能性,并妨礙了你的生活,那么第二步你就要自問:“如果我沒有這些焦慮和痛苦,我會怎么樣呢?”接著,便要進入第三步:按照這一方法去行動。就像嗜酒者互誡協(xié)會教導(dǎo)的那樣:“拉開架勢”或“假戲真做”。我第一次領(lǐng)教這套方法的功效,是應(yīng)付我自己的害羞。是人就會害羞,但是我們能夠應(yīng)付它。在聽某些著名人士演講時,我常想提一些問題,一些急欲知道的問題,并表達一些自己的看法——不管是公開說,還是在演講后私下交流都行。但是我常常欲言又止,因為我太害羞了,害怕被拒絕或擔心別人看我像個傻瓜。經(jīng)過一段時間,我終于問自己:“你這樣害羞,什么問題都不敢問,這會改善你的生活嗎?你本應(yīng)該提問,但害羞讓你退縮了回來,你仔細想一想,害羞究竟是在幫助你,還是在限制你?”一旦我這樣自問,答案就一清二楚了,它限制了我的發(fā)展。于是我就對自己說:“嗨,斯科特,如果你不是這么害羞的話,你將會怎么做呢?如果你是英國女王或美國總統(tǒng),你將會怎么表現(xiàn)呢?”答案是清楚的,即我會走向演講人說出我要說的話。所以接下來我告訴自己:“好的,那么,走向前去,按那個方式去表現(xiàn),假戲真做,像你從不害羞那樣去行動?!蔽页姓J做這事讓人膽怯,但這正是勇氣之所在。讓我十分驚訝的是,沒有幾個人真正理解什么是勇氣。多數(shù)人認為勇氣就是不害怕。現(xiàn)在讓我來告訴你,不害怕不是勇氣,它是某種腦損傷。勇氣是盡管你感覺害怕,但仍能迎難而上;盡管你感覺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對。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戰(zhàn)勝恐懼不僅使你變得強大,而且還讓你向成熟邁進了一大步。究竟什么是成熟?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盡管我描述了大量不夠成熟的人,卻從沒有給成熟下一個定義。在我看來,多數(shù)不夠成熟的人的特征是:他們坐而論道,牢騷滿腹,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活的不幸,在他們看來似乎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而別人都幸福美滿。這樣的人從來就不明白人生苦難重重這個真理,他們認為人生本該既舒適又順利,所以,一旦痛苦來臨,他們不是勇敢奮起,而是盡力逃避。正如理查德?巴赫在《幻覺》中所寫:“為自己的極限辯護,你就會永遠受制于它?!迸c這些人形成鮮明的對照,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完全成熟的人,他們從不逃避人生的問題和痛苦,相反,這些問題和痛苦總能啟發(fā)他們的智慧,激發(fā)他們的勇氣,他們把成熟視為一種責任,甚至作為一個機會,勇敢地去實現(xiàn)生活的目的。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20世紀末,一股回歸心靈的風潮席卷全球,派克醫(yī)生的《少有人走的路》就是這一精神風暴的濫觴。它仿若一股清流喚醒人心,引起了世界各地讀者的重視。 ——美國亞馬遜網(wǎng)站第一次閱讀該書是2000年,當我在書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影子,我選擇了逃避。七年后,我選擇了勇敢面對,因為我從書中讀出了力量和勇氣。——加利福尼亞讀者我不知道該怎樣評價這樣一本書,若說是一本跟心理學(xué)有關(guān)的書,我怕會嚇跑很多人,說他是一本暢銷書,又怕讓覺得自己品味還不錯的人繞道而行,以至于錯過了。 只能講,它能讓人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愛、責任、懶惰以及恐懼的根源。 ——豆瓣網(wǎng)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