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2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三環(huán)出版社 作者:威廉.布賴特 譯者:柯祥河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是18位著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自述演講結集,之所以將他們收入本書,是因為他們都有三個共同的特性:首先,他們都是經濟學家;其次,他們都曾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三,他們都到得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的三一大學親自講述個人的生平事跡。諾貝爾經濟學獎雖然以諾貝爾的名字命名,但并不是他本人親自所設立。1901年,依據他的遺囑設立了物理、化學、醫(yī)學或心理學、文學及和平獎五個獎項。諾貝爾希望獎勵的是特殊的成就,而不是杰出的個人。因此,在自然科學方面,諾貝爾獎獎勵的是重大的“發(fā)現(xiàn)”、“發(fā)明”以及“改進”。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慶祝其成立300周年,出資設了一個新的獎項,全名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簡稱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獎項在新設立時,實際上參照了原先的諾貝爾獎給獎標準。按照瑞典中央銀行的規(guī)定,“這一獎項每年頒發(fā)給在經濟學上的杰出貢獻達到諾貝爾在遺囑中所提到的人士”。這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自述演講系列,出自本書資深編輯的構想。他將他的大半的學術生涯,都放在對美國當代主要經濟學家的生平與思想的研究、教學以及著述上。由于他長期以來對經濟學家的生平及其學術研究過程之間的關聯(lián)深感興趣,因此,很自然地會想到開辟一個論壇。于是,便向這些杰出的經濟學家發(fā)出邀請,請他們以“我的經濟人生之路”(MyEvolutionasanEconomist)為題,用自己的語言以及自認為適宜的方式來做生平自述演講。這樣的論壇,不僅可以保存一些重大經濟研究成果的記錄,還有助于我們去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經濟學的發(fā)展方向與特點。但是更大的目的在于,為有關科學發(fā)現(xiàn)的理論提供重要的背景資料。對于一些最初的觀念由醞釀成熟到最終為同行所接受的過程,我們可以說知道得不多。比如,社會科學的研究內容有多少是反映了理論創(chuàng)造者的實際生活?對他們有影響的老師及同事,分別起到了什么作用?這些思想家所探討的問題,有多少是和他們的背景及當時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有關?引導他們產生出真知灼見的主要力量是什么?簡而言之,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他們能發(fā)現(xiàn)一些引起科學界廣泛關注的研究成果?舉辦這一系列演講背后的重要理由,就是希望能有助于解答上述問題。但是,要邀請哪些人來參加演講呢?很明顯,預算及時問都會限制我們所邀請的人數,因此演講人的選擇基本上必須符合兩項條件:一是宣布獲獎時就在美國各大學任教,二是所邀請的人應該力求廣泛,以充分代表經濟學不同的研究領域、分析方法與意識形態(tài)。這意謂著如果有兩位以上的共同獲獎人,那么只有一位會受到邀請。1983年,我們開始規(guī)劃這項活動時,共有12位諾貝爾獎得主符合第一項條件,但有一位因為重病不能前來。接著我們按照第二項條件進行了艱難的篩選,把人數縮小到8位。令我們感到驚喜的是,其中只有一位婉言謝絕了邀請。本書初版的內容,是1984至1985學年應邀前來三一大學發(fā)表演講者的講稿匯編。由于受到這個項目成功的鼓舞,我們請求羅納德·卡爾加德(:RonaldCalgaard)校長讓這一系列的演講繼續(xù)辦下去。本身也是經濟學家的卡爾加德校長很快就答應了。此后,每年10月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年度得獎人后,我們就向這位新產生的美國經濟學界的桂冠得主發(fā)出邀請函,請他前來發(fā)表個人生平自述的演講。就在第一階段的系列講座結束后,連續(xù)有三位美國的經濟學家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的莫迪利亞尼(1985年)、喬治梅森大學的布坎南(1986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索洛(1987年)。他們三位都接受了演講的邀請,詳述了通向經濟學術界最高榮譽的歷程。本書1990年的第二版就收入了這三場講座的內容。本書1995年的第三版中,收人了又連續(xù)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經濟學家:他們分別是1990年的夏普(系共同獲獎)、1991年的科斯及1993年的諾思(系共同獲獎)?,F(xiàn)在這個第四版收入了五篇新的三一大學講座,包括1994年的海薩尼(系共同獲獎)、1997年的斯科爾斯(系共同獲獎)、1992年的貝克爾、1995年的盧卡斯和2000年的赫克曼(系共同獲獎)。對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來說,接到這一邀請是一件棘手的事。通常,他們不樂意公開暢談自己在知識發(fā)展上的成就與貢獻。有一位受邀者就說過:“我既想盡可能表現(xiàn)出自我最好的一面,又擔心會有夸大其詞之嫌,這之間的分寸實在不好把握。”此外,他們的研究領域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沒有受過經濟學訓練的人很難進入他們的世界。然而,我們的演講是向整個社會開放,讓一般人都能昕瞳。當然,這樣的要求對其中某些學者是比較困難的。薩繆爾森及阿羅的貢獻,絕大部分是在數理經濟學領域,克萊因、弗里德曼、施蒂格勒、托賓、夏普及諾思則擅長運用統(tǒng)計技術以及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他們一向都使用專業(yè)領域的符號與術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盡管如此,看過本書的讀者便可發(fā)現(xiàn),每一位主講人都用了最淺顯的方式來說明他們在經濟學上的貢獻及其重要性。(本書18篇演講,均按照各位主講人前來三一大學發(fā)表演講的時間先后編排。)要把握阿羅“不可能理論”的精髓,最輕松的方式莫過于親自聆聽(或是閱讀)他本人的現(xiàn)身說法。在談到計量經濟中的模型建構的概念時,還有什么能比克萊因的演講更清楚呢?施蒂格勒對其信息理論的精彩解說,讓每一個對這項豐富而創(chuàng)新的理論感興趣的人,都能清楚領略要旨。科斯通過他的演講,讓聆聽者對企業(yè)理論以及法律與經濟學有深遠的影響及貢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事實上,每位參與演講的學者,都達到了清楚闡述這些高難度內容的目標。凡參加演講的諾貝爾獎得主,都獲得巨大的成功,從來現(xiàn)場聽講的人數和對他們的肯定,便可以看出。有些人從遠方專程來聆聽大師的演講。受邀的經濟學家也都和學生及老師進行了非正式的交流。無論是在小小的接待室里、餐廳里,還是在演講休息區(qū)、家庭晚餐等場合,許多聽眾都與這些20世紀最受肯定的經濟學家交換了意見。盡管他們在經濟學界備受肯定,卻毫無傲慢之氣,給所有接觸過他們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這個講座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收獲,那就是,讓我們了解了大部分當代經濟學界的頂尖人物,畢竟還是有其作為普通人的一面。只要回顧一下這些演講的內容,便會對當代經濟學巨流中眾多的支流感到驚訝。讀者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支流經常是不期而遇,觀念迥然不同的思想家卻經常是師承相同的老師,還可發(fā)現(xiàn),運氣、毅力和努力在他們學術知識的創(chuàng)新成就上,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這些自傳性的文章也揭示了作者一些真實的心理層面,也許連他們本人也未曾意識到,不過感受特別敏銳的讀者卻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蛛絲馬跡。整體而言,本書提供人美國當代豐富多彩而深刻的經濟思想全貌。
內容概要
《我的經濟人生之路(第4版)》是18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受經濟教授威廉·布賴特的邀請,在美國三一大學以“我的經濟人生之路”為題所做的演講的一個結集。他們以近乎口語化的語言講述了自身成長的心路歷程,并通俗地概述了他們的經濟思想是如何產生和變化的。
要把握阿羅的“不可能理論”、克萊因的計量經濟模型建構、施蒂格勒的信息理論等的精髓,最輕松的方式莫過于親自聆聽(或閱讀)他們本人的現(xiàn)身說法。通過他們的精彩演講,每一位對這些豐富而創(chuàng)新演講,每一位對這些豐富而創(chuàng)新的理論感興趣者,都能清楚領略其中的要旨。
作者簡介
作者:(美)威廉.布賴特 譯者:柯祥河
書籍目錄
導讀:走進經濟學大師的心靈世界第四版 前言1 劉易斯發(fā)展經濟的成就者2 克萊因計量經濟模型的創(chuàng)建人3 阿羅帕累托最優(yōu)及不可能定理提出者4 薩繆爾森最后一個經濟學通才5 弗里德曼現(xiàn)代貨幣主義理論的締造者6 施蒂格勒“管制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7 托賓資產組合選擇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8 莫迪利亞尼生命周期說及“MM”定理的提出者9 布坎南公共選擇理論的創(chuàng)建者10 索洛增長理論的杰出構建者11 夏普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奠基者12 科斯經濟體制結構的突破者13 諾思“新制度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14 海薩尼經濟分析工具先驅15 斯科爾斯現(xiàn)代期權理論之父16 貝克爾“經世濟民”的經濟學家17 盧卡斯理性的經濟學天才18 赫克曼微觀計量經濟學的鼻祖后記 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借鑒些什么譯后記
后記
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快速瀏覽了書中的一些篇章,其中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布坎南等一代經濟學大師馬上映入我的眼簾。在讀了一些近乎口語化的原文之后,其中字里行間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當時心想,這正是我要翻譯的書,我早就想借助他們的經濟思想來認識我周邊的這個世界。另外,在擔任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經濟管理編輯后,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知識,也想翻譯這方面的著作。說來也真是機緣巧合,今年年初,我剛好編完了一本企鵝出版集團出版的《西方經濟學史》,作者羅杰·巴克豪斯,是英國伯明翰大學經濟學教授和經濟史家,他曾對《我的經濟人生之路》一書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假如你想了解偉大的經濟學家的成功秘訣,閱讀本書定當讓你受益匪淺?!痹诰庉嫛段鞣浇洕鷮W史》這本通俗性的著作時,我第一次系統(tǒng)地接觸了經濟思想的發(fā)展脈絡以及大師們的經濟思想。有了這些知識積累之后,再來翻譯這本我仰慕的書,我的信心一下倍增了很多。美國三一大學布賴特教授主辦這個講座的目的,在于增強人們對傳記(特別是自傳)和現(xiàn)代經濟思想的發(fā)展之間聯(lián)系的理解。自1984年這個講座開辦以來,諾貝爾獎得主們欣然接受挑戰(zhàn),“用自己的話講述”自己學術上的主要成就,讓一般未受過經濟學訓練的聽眾了解。正如布賴特教授所說:“他們精辟的見解,使我對大師的生平經歷與其創(chuàng)造力的關系,有了更深人的感受以及更廣泛的了解?!北緯g歷時一年多,恰逢中國股市創(chuàng)歷史新高,股票成了2007年人們口頭上經常談到的話題。翻譯完本書,我感受最深的是,經濟觀念隨著時代總在不斷發(fā)生變化,而偉大的經濟學家也應時而生。在翻譯的過程中,除了參考了和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外,還得到了經濟學專業(yè)人士的幫助和指導,使我較完善呈現(xiàn)演講者所傳達出來的思想。另外,葉紅婷在翻譯上、鄧敏華在文字輸入上也給予了專門協(xié)助,從而加快了本書的翻譯進程,在此一并表示感謝。盡管如此,本書翻譯的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和行家批評和指教,以便出版社在本書重印時訂正。
編輯推薦
閱讀《我的經濟人生之路(第4版)》,不僅有身臨其境之感,還能深刻體會到經濟理論的形成是如何和他們的人生及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的?!段业慕洕松?第4版)》是一本讓專業(yè)和業(yè)余的讀者都能輕松掌握的當代重要經濟思潮的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