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作者:吳兢 頁數(shù):320
Tag標簽:無
前言
唐代可謂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而開啟唐代輝煌歷史的無疑是被歷代所稱頌的“貞觀之治”,同樣,“貞觀之治”的締造者也是一批有著遠見卓識與開山破土之功的非凡人物,他們就是貞觀年間的政要們,《貞觀政要》這部書便汜載了這些非凡人物的非凡舉動?!敦懹^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其作者為吳兢。吳兢生于唐高宗總章三年(公元670年),卒于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一生經(jīng)歷了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他因“勵志勤學,博通經(jīng)史”而受到器重。吳兢一生著述豐富,據(jù)《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有《唐書》100 卷、《唐春秋》30卷、《唐史備闕記》10卷、《太宗勛史》1卷、《貞觀政要》10卷、《中宗實錄》20卷、《睿宗實錄》5卷、《唐名臣奏》10卷;此外,他還參與《則天皇后實錄》20卷的修訂和《唐書》130卷的集體撰述工作。吳兢的史學風格敘事簡潔,秉筆直書。他因敘事簡明、準確,被人稱為“良史”?!敦懹^政要》寫作于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xiàn)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他深感有必要總結(jié)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jīng)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敦懹^政要》正是出于這種目的而作的。全書十卷四十篇,分類編輯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與瑰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時的問題,大臣們的諍議、勸諫、奏議等,以規(guī)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軍政思想,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jīng)濟上的重大措施。作為史書,《貞觀政要》有其獨到之處,其并不以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jié)唐太宗治國施政經(jīng)驗,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fā),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戒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shù)、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nèi)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涵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jīng)驗。這部書是通過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的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是一部獨具特色,對人富有啟發(fā)的歷史著作。《貞觀政要》以歷史經(jīng)驗、歷史智慧“再現(xiàn)”了“貞觀之治”的面貌和唐太宗君臣論政的風采?!敦懹^政要》全書強調(diào)臣僚諫勸帝王的作用,設(shè)置以諫諍為內(nèi)容的專篇,不僅要諫諍帝王,而且也要諫勸教導太子及諸王。從這個角度來說,《貞觀政要》一書就是吳兢通過樹立唐太宗及其“ 貞觀之治”的榜樣,用以開異和諫勸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繼承者。正是因為此書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所以書稿完成之后便受到唐、宋、元、明、清歷代帝王的推崇,歷代帝王都從中吸取經(jīng)驗,以期長治久安。吳兢一生著述良多,流傳至今的卻只有一部《貞觀政要》。這部書之所以能夠經(jīng)歷1200多年流傳下來,不僅是因為其帶有傳奇的色彩,而且在千百年歲月的砥礪中,越發(fā)顯示出它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作為一種精神產(chǎn)品,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受到上自皇帝、下至普通人的推崇、重視,以至于效法,可見它的歷史分量是很重的。雖然現(xiàn)在時代不同了,但人們從認識“貞觀之治”與《貞觀政要》的關(guān)系中,仍然可以獲得許多啟示,這正是其至今依然受到人們重視的原因所在。本書將這部偉大的歷史著作用現(xiàn)代的語言加以翻譯,并在每篇結(jié)尾用解讀的方式配以簡短說明,以酬讀者青睞。
內(nèi)容概要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全書共十卷四十篇,分類編輯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時大臣們議諍、勸諫、奏議的問題,此外,還記載了一些政治、經(jīng)濟上的重大措施?!敦懹^政要》作者吳兢生于唐高宗總章三年(670年),卒子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一生經(jīng)歷了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他因“勵志勤學,博通經(jīng)史”而受到人們的敬重。吳兢一生著述豐富,因敘事簡明、準確,被人稱為”良史”。
作者簡介
作者:(唐)吳兢
書籍目錄
卷一君道第一政體第二卷二任賢第三求諫第四納諫第五直諫(附)卷三君臣鑒戒第六擇官第七封建第八卷四太子諸王定分第九尊敬師傅第十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卷五仁義第十三忠義第十四孝友第十五公平第十六誠信第十七卷六儉約第十八謙讓第十九仁惻第二十慎所好第二十一慎言語第二十二杜讒邪第二十三悔過第二十四奢縱第二十五貪鄙第二十六卷七崇儒學第二十七文史第二十八禮樂第二十九卷八務(wù)農(nóng)第三十刑法第三十一赦令第三十二貢賦第三十三辨興亡第三十四卷九征伐第三十五安邊第三十六卷十行幸第三十七畋獵第三十八災祥第三十九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政體第二【原文】貞觀初,太宗謂蕭踽曰:“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近得良弓十數(shù),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迒柶涔剩ぴ唬骸拘牟徽?,則脈理皆邪,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奘嘉蜓伞k抟曰∈付ㄋ姆?,用弓多矣,而猶不得其理。況朕有天下之日淺,得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猶失之,而況于理乎?”自是詔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nèi)省.每召見,皆賜坐與語,詢訪外事,務(wù)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譯文】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蕭踽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張弓射箭,自以為懂得如何識別弓箭的好壞。近來得到十幾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們拿給做弓箭的師傅看。弓箭師傅說:‘都不好?!以儐柶渲械脑?。弓箭師傅說:‘木頭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脈理就是歪斜的。用這樣的木頭做弓箭,弓即使很結(jié)實,射出的箭都不會直,所以我說它們不是上好的弓?!瘡倪@件事我領(lǐng)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過戰(zhàn)爭取得天下的,所用過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識別弓箭的要領(lǐng):更何況我得到天下的時間還很短,對于治理國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對弓箭的知識掌握得多。然而,我對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頗,更何況治理國家的要領(lǐng)呢?”從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見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書內(nèi)省的官員。每次召見,唐太宗都要賜給他們座位井與他們悉心交談,仔細詢問宮廷外面的事,以便對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的得失有全面詳細的了解。【原文】貞觀元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蛴凶o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茍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卿輩特須在意防也。隋日內(nèi)外庶官,政以依違,而致禍亂,人多不能深思此理.當時皆謂禍不及身,面從背言,不以為患。后至大亂一起,家國俱喪,雖有脫身之人,縱不遭刑戮,皆辛苦僅免,甚為時論所貶黜。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pre>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每閱《貞觀政要》,見其君臣議論,大可規(guī)法。 ——金熙宗《金史·熙宗本紀》其論治亂興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為鑒戒。 ——明憲宗《貞觀政要》序余嘗讀其書,想其時,未嘗不三復而嘆曰:貞觀主治盛矣?! 甯咦凇敦懹^政要》序編輯推薦
《貞觀政要》是古代統(tǒng)治者治國安邦的政治教材。中國傳統(tǒng)論政的實用寶典,研究大唐歷史的珍貴史料。典藏《貞觀政要》四大理由:輝煌的歷史:“貞觀之治”締造了中國最輝煌的歷史時代。偉大的人物:明君賢臣造就了歷史最奪目的“貞觀主治”。睿智的思想:《貞觀政要》閃耀著古人最睿智的思想光芒。歷史的明鑒:“文治武功”已成為今人最透徹的歷史借鑒。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