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5 出版社:海天 作者:馬千里 頁數(shù):309
Tag標簽:無
前言
《論語》問世后的近2500年來,還沒有任何一本有關《論語》的書籍能夠像《于丹心得》這樣瞬間風行天下,也沒有任何一位作者像于丹教授這樣因為其作品涉及到了《論語》而一舉成名。面對這樣罕見的文化怪現(xiàn)象,直如圣人所言,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愈來愈多的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認同精神;憂的是,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風潮,有太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由于缺乏必要的經(jīng)典知識儲備,正冒著被誤導甚至被戕害的危險。但無論是喜是憂,在當前的國學熱和《論語》熱中,每一個有素養(yǎng)的學術研究者或文化工作者,都應肩負起一份社會責任,去思索和反省像《于丹心得》這樣的以釋讀《論語》為名、以體會《論語》為號而走紅的作品,以及像于丹教授這樣的因為釋讀《論語》而成為“學術超女”的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以弄清它們背后的東西究竟是什么,認清它們的消極影響究竟在哪里。 第一,是“心得”還是“心魔”?不知于丹教授是不是意識到自己對《論語》的理解太主觀、太隨意,所以,在許多場合,她都強調自己所做的不是學術研究,而是個人“心得”。但是,心得畢竟不同于心魔,不應該是隨心所欲的代名詞?!靶牡谩笔莻€專有名詞,是以深思熟慮、入情入理為前提的,并不是任何個人想法、任何奇思妙想都可以稱為心得,都可以公諸于眾,登諸大雅之堂。一句話,萬不能以心得取代學問的真理性和真精神,更不能說我的心得是什么,事實就是什么。無論什么人,教授也罷,演說家也罷,當他把自己的作品冠以“《論語》心得”的時候,一定要以對《論語》的敬重對待、深入研究和全面理解為前提。不管是對于《論語》,還是其他古代典籍,不能說因為有皓首窮經(jīng)之憾,我們就可以對其章句望文生義,隨意解釋;不能說因為歷代的經(jīng)典注釋家每每對經(jīng)義存有歧見,我們就可以隨便篡改字句,引伸字義;不能說因為歷史上有所謂“ 六經(jīng)注我”的說法,我們就可以將經(jīng)典文句斷章取義,唯我所用?! ¢喿x于丹教授《于丹心得》有關《論語》章句字詞的釋讀,我們不得不遺憾地說,盡管于丹教授口頭上對像《論語》這樣的經(jīng)典推崇備至,但從她的演講和著作中對《論語》章句的釋讀來看,根本看不出她對經(jīng)典原著懷有敬重之心,更缺乏深厚的學識和練達的掌握。于丹教授真正關注的是自己的“心得”而不是《論語》的本義,并為此而不惜憑借上好的口才表現(xiàn)和混亂的邏輯推演,偶爾誦讀若干古語、古詩詞以嘩眾取寵,蒙蔽不明就里的廣大聽眾和讀者。我們認為,這絕不應該是當代學者教授的學術之風和教學之風,更不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讀書之風和讀經(jīng)之風。 像于丹這樣的教授,應該遠離“批林批孔”時代的遺風,杜絕各取所需式地引用經(jīng)典語句;她還應該平心靜氣地面對經(jīng)典,不必以不能對經(jīng)典章句隨意發(fā)明為辱,而一定要以歪曲經(jīng)典本義為恥。在中國古代,固然不乏以孔子思想和《論語》字句裝點門面的時期和做法,并且類似做法在其他類型的思想史上都是難免的。但是,當有人真要這樣做的時候,至少應該把理當裝飾在“門”的東西放在門上,裝飾在“面”的東西放在面上,而不應該隨意堆放,鬧出常識性的笑話。愛思索的人都會有心得,讀《論語》有心得也屬正常,不過,我們想奉勸于丹教授的是,最好是去掉心魔,以平常之心認真地研讀經(jīng)典,以求獲得正解。即使真想用《論語》裝飾自家門面,也應該在正確理解《論語》原義的基礎上去進行?! 〉诙?,“放鄭聲”、“遠佞人”。孔子在世時,與得意門生顏回有過一場著名對話。顏回請教治國之道時,孔子主張,在吸收傳統(tǒng)文化精華之外,還要著眼于現(xiàn)實,做到“放鄭聲,遠佞人”,即去除不健康的時尚,讓佞人靠邊兒站。為什么要這樣呢,孔子的依據(jù)是,“鄭聲淫,佞人殆”,以鄭衛(wèi)之地流行音樂為代表的時尚失之于過度放縱,而以佞人為代表的思想作風太危險。那么,為什么說佞人的表現(xiàn)是危險的呢?因為佞人是辯給便辟之人,巧舌如簧,言之無物,對于和諧社會是一種不言而喻的威脅?! 柏弊值谋玖x是有口才,本不涉及善惡。在孔子時代,“佞”字與 “仁”宇有相通之處,有時人們也會混用,認為仁入應該具備上好的口才。然而,為避免有人以佞代仁,泥沙俱下,孔子特別強調了佞人與仁人的區(qū)別,告誡弟子們要“仁而不佞”,因為“不知其仁,焉用佞”?仁是實質,佞只是表達仁的方式。一旦言語的內容與形式相分離,一味追求口才捷利,純粹以口才勝人,就背離了仁,就出現(xiàn)了善惡。當然,孔子并不是一概而論地反對口才,弟子子貢有口才,孔子認為他在邦國外交中可以盡情施展其這方面的才能。但是,孔子更主張“辭,達而已矣”,出言吐語,能夠讓人通達易曉即可。有口才的目的是通達地表述實際意義,而不是片面地以巧言勝人、以美辭繞人,更不是要以曲解他人之義而為自己的主張服務。于丹教授表述的《論語》“心得”的方式,是以其滔滔不絕的辭藻堆砌和危言聳聽,直讓聞聽者應接不暇,根本沒有獨立思索、靜心回味的余地,而只能沉溺在其高談闊論之中,旋轉在其似是而非的對《論語》章句的曲解誤讀之內,滯留在其空洞無物的所謂勵志教條之間。不客氣地說,這樣的《論語》“心得”,基本符合孔子所定義的佞人之行,使我們不得不“一言以蔽之”日:“是故惡夫佞者!”有口才并不是罪過,令人厭惡的是言之無物,甚至言之乖謬。佞人的問題出在了“佞而不仁”,沒有用口才表述仁道,而是表現(xiàn)了詭道。比如說“幸?!保`以為幸福就是幸福,未聞尚有于丹教授所說的“清亮的幸福”。難道世上還有“濁暗的幸?!保蚱渌恍腋5男腋??再比如說,“寬恕”之“恕”與“忠恕”之“恕”本來不同,就不應該像于丹教授一樣,以一番巧言使之混同。凡此種種,都在提醒我們一定要遠離“佞人” 。我們想提醒于丹教授的是,即使你瞧不起以學者的身份踏實鉆研學問,也不必以教授的大名糟蹋學問。 第三,釋讀經(jīng)典與社會責任。“佞人”之“殆”,最危險的莫過于無視士人的社會責任。盡管目前有所謂“國學熱”,但在這個國學之“熱” 的背后,卻是此前半個多世紀的國學之“冷”。由于這半個世紀的遠離傳統(tǒng)文化、不尚誦讀經(jīng)典,致使絕大多數(shù)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沒有機會專門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大約50歲以下的人們,對于傳統(tǒng)經(jīng)典近乎一無所知,遑論比較全面和可靠的理解。在當前全社會都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僅想自己補上這一課,也希望子女們不要再有當年的遺憾。同時,還有更多出身社會的年輕人也迫切要求以傳統(tǒng)文化充實自己。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以為,廣大的專業(yè)工作者,無論是授業(yè)解惑者,還是鉆研學問者,都應該從端正社會風氣、關心青少年成長的角度出發(fā),把這樣的社會需求看作義不容辭的神圣責任,以認真的態(tài)度,踏實的學風,正確的知識,把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呈現(xiàn)給渴望的人們。而絕不能以“心得”為由,把個人膚淺的理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廣為散布,從而把一份應負的社會責任拋在腦后?! ∮腥苏f,于丹教授的《于丹心得》擴大了《論語》影響、提升了《論語》的知名度,可我們依稀記得,當年的“批林批孔”運動,不也是使孔子家喻戶曉,成為盡人皆知的“孔老二”了嗎?也有人說,于丹教授的《于丹心得》使高高在上的傳統(tǒng)經(jīng)學研究走出了純學術的象牙塔,可我們感覺到,象牙就是象牙,不必要等同于朽木;還有入說,于丹教授憑借《于丹心得》所獲得的名與利,令那些皓首窮經(jīng)的學究們汗顏無語,可我們恪守的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順便說一句,孔子在此所說的“義”,并不是于丹教授所理解的“道義”,而是“適宜、妥當”。也就是說,以曲解和誤讀《論語》所獲得的名與利,是不適宜的,不妥當?shù)?。在此,我們并不想做思想保守的衛(wèi)道士,只是想強調一份讀書人的責任心?! W棣馬氏千里,孜孜研讀《論語》有年,著成《的管理智慧》等大作,力圖以《論語》思想指導企業(yè)管理,良有以也。千里釋讀《論語》雖有異于余,但他之兩項原則略勝于丹教授的“心得”旨趣。一項原則為,先去盡力弄懂(《論語》之所云,再言說自己之心得;再項原則為,《論語》所講乃《論語》思想,《論語》思想對企業(yè)管理之啟發(fā)則為現(xiàn)代人眼中的《論語》思想之現(xiàn)代意義,二者絕不混同。有鑒于此,余與千里頗能交流,以期使《論語》之學術研究與現(xiàn)代精神相融通也。千里之新作《當遭遇于丹》,直指于丹教授釋讀《論語》之舛誤、荒謬之處,論證詳博,說理透徹。余讀之,多有共鳴,故遵囑作此小序,庶幾盡書生之責耳?! ?007年3月6日 于山西省社科院
內容概要
《當〈論語〉遭遇于丹》從揭露硬傷、糾正錯解人手,全面批駁了《于丹心得》一書對《論語》思想的歪曲和所宣揚的“新阿Q精神”?! 懂敗墩撜Z》遭遇于丹》旨在讓廣大讀者清晰認識《于丹心得》一書的謬誤,進而準確理解《論語》章句、孔學思想,對樹立獨立思考、不唯權威的治學精神和批判精神,大有裨益?! 懂敗墩撜Z》遭遇于丹》既可供學術研究者參考,亦可作為《論語》愛好者的入門讀物?! 〗遗诘ぶ囌`,還原經(jīng)典真相!《當《論語》遭遇于丹》作者馬千里在深圳開了一家企業(yè)管理咨詢機構,曾出版過《論語的管理智慧》一書?! 懂敗墩撜Z》遭遇于丹》完全按《于丹〈論語〉心得》的結構來寫。全書從揭露硬傷、糾正錯解入手,全面批駁了《于丹心得》一書對《論語》思想的歪曲和所宣揚的“新阿Q精神”?!懂敗墩撜Z》遭遇于丹》旨在讓廣大讀者清晰認識《于丹心得》一書的謬誤,進而準確理解《論語》章句、孔學思想。
書籍目錄
引子第一篇 非孔子的“天地人之道”第一章“予欲無言”是說孔子行的是“無言之教”嗎?第二章“民信之矣”是“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嗎?第三章不得不說的“顏回之樂”第四章莫名其妙的“拿得起,放得下”第五章“能近取譬”就是“從身邊小事做起”?第二篇 小妮子的“心靈之道”第一章“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孔學含義。第二章“患得患失”所說的是何“得”伺“失”?第三章子路“無所取材”是“別的什么都沒有”嗎?第四章“君子”不應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第五章什么是真正的勇敢?第六章說說“泰”和“驕”第七章“可與言”和“不可與言”所指伺“言”?第三篇 侏儒式的“處世之道”第一章“以直報怨”豈能麻木般的“坦然”?第二章“事君數(shù)”章不能證明“豪豬的哲學”第三章“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到底是什么?第四章把孔學的“義”翻譯成“道義”準確嗎?第五章于丹最缺乏“慎言其余,-則寡尤”的精神第六章“敬”和“安”被矮化,故意還是無意?第四篇 半截子的“君子之道”第一章寬和不爭的“隱君子”第二章“窮并幸福著”的“君子儒”第三章“無恒產(chǎn)者”的自我安慰和麻醉(上)第四章“無恒產(chǎn)者”的自我安慰和旆醉(下)第五章坐井讀《論語》,經(jīng)典成怪論第六章矮化《論語》后,于丹仍難自圓其說第五篇 不須友的“交友之道”第一章益者何益?損者何損?第二章“于丹式快樂”的三步曲:“修身、自欺、窮樂呵”第三章“侍君之論”成“鬧聊技巧”純屬婦人之見第四章強拉硬扯說“三戒”第六篇 隱士式的“理想之道”第一章于丹焉知曾點之志哉!第二章下崗職工的“甜棗核”第三章挑破理想之道的“虛晃一槍”第七篇 苦行僧的“人生之道”第一章“志于學”:做好“舍棄”和“歷練”的準備第二章“三十而立”:內心修煉的于丹心法第三章“四十不惑”:放棄外在追求第四章“五十而知天命”:聽天由命第五章孔子最終成為“于丹教”宗主附錄好圓滑的老頭子《于丹(論語)心得》引文釋義硬傷大觀《論語》原文及部分詮釋后記感謝于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