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作者:嚴耀中,虞雲(yún)國 主編 頁數(shù):656
Tag標簽:無
前言
近兩年來,上海師范大學中國古代史重點學科主辦或合辦了幾個國際學術研討會,即2009年9月由上海師范大學主辦的“中古地域社會與文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3月與日本上智大學在東京聯(lián)合召開的“中國中近世的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同年6月與大阪市立大學在大阪共同舉辦“關于唐宋社會的文化力國際學術研討會”。其中,與日本學者合辦的兩次國際研討會,日本中國史研究的知名學者大澤正昭教授與平田茂樹教授熱情襄舉,出力尤多,這是十分令人感念的。這本論文集所收的就是在這些會議上發(fā)表的一些文章,校內與校外的作者幾乎各占一半。校外撰者的大作,無論是國內學者,還是日本學者,多為首次刊布之作,令本論集大為生色。校內作者的論文,我們要求都是初次殺青的。盡管現(xiàn)在不盡合理的評估體系往往忽視在論文集里的首發(fā)文章,而要求所謂權威雜志、核心期刊云云,但學術論文畢竟不是寫給那些掌握行政權力的評估者看的,一篇論文是否真有價值,最終還是論其質量與內容,而不是其刊發(fā)的載體。
內容概要
《中古社會文明論集》所書的論文主要圍繞著兩個環(huán)節(jié)交集展開的。其一,在論題時代上集中于魏晉到兩宋(日本頗多學者以為兩宋乃中國“近世”之起始),這是一個可供學者們作為用武之地的歷史長時段,不僅因為其涉及中古時期社會文明的形態(tài)兩次較大變化,漢晉之間是一個轉折,唐宋之間又是一個轉折,還在于百年以來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屬于這一時段的占著很大比重。其二,則圍繞著當時的“文明”。文明這個觀念內涵甚廣,其所達到的程度其實也就是社會發(fā)展的程度。我們探索歷史,從縱向來說,是為了廓清它的客觀真相,梳理它的演變脈絡,從橫向來說,是試圖了解社會各個側面在發(fā)展中的關系,社會在此如何縱橫交錯,就有了不少需要探明的地方。
書籍目錄
西漢時期傅籍、始役和終役的年齡研究略論東漢末地方割據(jù)形成的原因略論兩晉統(tǒng)縣政區(qū)長官之官名問題十六國時期的冶鐵業(yè)晉宋皇室血親集團與中央執(zhí)行機構關系略論——以列卿為中心的考察魏晉南北朝宗族組織領導核心淺論魏晉南北朝崇重舊望價值觀的形成及對士風的影響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權與監(jiān)獄六朝的漕運、地域格局與國家權力略論六朝的錢幣之爭唐中葉江淮地區(qū)縣鄉(xiāng)吏治的富豪化趨勢與農(nóng)民起義劉洎之死原因新析——兼論唐太宗對李治繼位的準備論唐代儒學重心的轉移與科舉唐格后敕修纂體例考晚唐范攄《云溪友議》的史料價值也談吐魯番文書中的“部田”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僧寺與尼、尼寺社會地位的比較五代北宋におけゐ複都制の研究——文化都市洛陽形成の背景唐宋變革視閾中文學藝術的新走向唐代文人與《楞伽經(jīng)》歷史如何闡釋——范呂解仇公案再回首于闐與北宋的關系關于宋代縣令抽差的地域性實態(tài)——從宋元時期的地方志入手宋代江南沿海市鎮(zhèn)の形成——近世澉浦鎮(zhèn)の展開宋代老虎的地理分布朱熹《家禮》的真?zhèn)渭皩ι鐣挠绊懰未咳思彝D女在宗族聯(lián)系中的作用宋代風俗詩及其學術價值《宋史·循吏傳》探究景跡與警跡——“近世”中國的治安維持制度斯姓簡史——越漢交替期以來東南地區(qū)族姓變遷之一葉中國東南山區(qū)的地域社會結構:以明清的浙江泰順縣為例編纂族譜時——明代中期廣東羅虞臣案的審判
章節(jié)摘錄
另外,東漢末年地方割據(jù)局面的形成,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即東漢士人的道義觀念比較狹隘。曾有學者指出:“他們似乎只注重個人、家庭和朋友,而忽略了社會和國家。孝與廉為東漢士人道德之大節(jié)目,然此二者全屬個人和家庭的,非國家和社會的?!雹儆捎诋敃r的郡太守可以自辟郡吏,所以東漢士人在道義觀上往往只重視對自己有恩的地方官員,而對中央政府相對淡薄,除非是去中央任職。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說:“漢人有以郡守之尊稱為本朝者?!雹谡J為漢代的士人擁有二重的君主觀念,并沒有把東漢的中央政府作為唯一的君壬:這一看法應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例如《后漢書·劉表傳》載:劉表派部下韓嵩去探察曹操虛實時,“(韓)嵩對日:‘嵩觀曹公之明,必得志于天下。將軍若欲歸之,使嵩可也;如其猶豫,嵩至京師,天子假嵩一職,不獲辭命,則成天子之臣,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不復為將軍死也。惟加重思?!硪詾閼勈?,強之。至許,果拜嵩侍中、零陵太守。及還,盛稱朝廷曹操之德,勸遣子入侍。表大怒,以為懷貳,陳兵詬嵩,將斬之……”③。當時的士人對舉薦自己的官僚頗懷感恩之情。如名士荀爽在黨錮禁解之后“五府并辟,司空袁逢舉有道,不應。及逢卒,(荀)爽制服三年,當世往往化以為俗”④。荀爽雖然沒有應召,但仍然為司空袁逢服喪。又如傅燮“少師事太尉劉寬。再舉孝廉。聞所舉郡將喪,乃棄官行服”。還有桓鸞,“時太守向苗有名跡,乃舉鸞孝廉,遷為膠東令。始到官而苗卒,鸞即去職奔喪,終三年然后歸”。這類例證還有不少,此不一一列舉?!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