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百首解讀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張曙霞、李正堂、 高宏存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張曙霞  頁數(shù):285  

前言

唐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千余年來一直受到世人的愛重,傳誦不歇。今天,不少家長用唐詩作孩子的啟蒙教材,從孩子牙牙學語時就開始教以唐詩,不為昕懂,只為讓孩子感受那份節(jié)奏之美、韻律之美。小學、中學、大學語文教材中唐詩也無一不占重要一席。這些都說明了唐詩是如此深入人心,體現(xiàn)了唐詩在中國文學和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唐詩是美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麗清新的景致讓我們的胸腔潤澤了一千多年。唐詩是真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觸目驚心地“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令人不寒而栗,使我們對無論中國還是外國,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的一切非正義戰(zhàn)爭都深惡痛絕,對戰(zhàn)爭這一人類最丑陋的疤痕心懷怵惕。唐詩是善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哲理讓我們歲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惆悵在“異代不同時”的同感中會心一笑,心情也隨之輕松了不少,生命的焦灼感得到緩解;“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也可以為徘徊在情感或人生的兩扇門之間的人們提供一個有益的借鑒,同時也是難得的心靈撫慰。正如四海本是一家,而古今也并不隔閡!晚唐詩人薛能在《嘉陵驛見賈島舊題》中驕傲地說“唐人獨解詩”!這是唐人對自己時代的自信。跟此前的朝代比,這是無愧的。唐代在不到300年的時間里,給我們遺留下50000余首詩歌,為唐以前有文字記載以來遺留下的所有詩篇總和的三倍有余,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有五六十個,也大大超過唐以前著名詩人的總和。跟唐以后的各朝相比,其數(shù)量也是可觀的。提及古代文學,人們習慣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詩歌已成為唐朝的“品牌”。

內(nèi)容概要

  書籍,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幼學蒙讀,在歷經(jīng)千年之后依然散發(fā)著智慧的光芒,其意義便在于此。讓我們成為閱讀的主人,在快樂中增學問、廣見識,這部浸潤著中國千年文化道德傳統(tǒng)的國學解讀叢書將會帶給你快樂和力量。

作者簡介

高宏存,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代文化思潮與批評、文化產(chǎn)業(yè)與文化政策研究。有多部著作出版,并主編圖書近百卷,成功策劃實施多個文化產(chǎn)業(yè)項目,現(xiàn)于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部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李正堂,中國作協(xié)會員,資深出版人。曾任《報告文學》編委,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總編助理,現(xiàn)為教育科學出版社副編審,并著有作品多部。張曙霞,首都師范大學博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研究?,F(xiàn)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師。

書籍目錄

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沁人心脾的山水詩二、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生意盎然的田園詩三、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異彩奇情的邊塞詩四、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暴露殘酷的戰(zhàn)爭詩五、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感時撫事的詠懷詩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詠情悟理的情理詩七、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談古喻今的詠史詩八、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放口直言的時事詩九、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賦寫繁華的都市詩十、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曲徑通幽的閨情詩十一、樓前百戲競爭新,惟有長竿妙入神——嘆美驚技的詠藝詩十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傳神寫照的繪形詩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孟浩然似乎是個特別戀鄉(xiāng)的人。他40歲前壓根就沒離開過家鄉(xiāng),40歲后雖然為了求官開始出遠門,卻似乎總有無窮無盡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鄉(xiāng)愁。建德江邊,孟浩然的船停泊在煙水繚繞的江邊,孤獨之情油然而生,何況又正值傍晚,“黃昏效應”把這種惘惘愁思又進一步放大了。寬闊的原野,低垂的天幕,清澈的江水,近在手邊的明月的倒影,是足以強化這種孤獨、清寂之感的。也正因為孤獨之情才使他對江邊曠野的景色觀察得如此細膩精確。孟詩中這種鄉(xiāng)愁比比皆是:“浦上搖歸戀,舟中失夢魂”;“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峴山不可見,風景令人愁”;“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家本洞湖上,歲時歸思催。客心徒欲速,江路苦遭回”;“今宵有明月,鄉(xiāng)思遠凄凄”;“鄉(xiāng)園萬余里,失路一相悲”……終身未仕的孟浩然也許確實不適宜城市生活、官場生活。他在《北澗泛舟》中說“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又在《問舟子》中說“灣頭正堪泊,淮里足風波”,性情淡泊的他不適合去名利場中與人爭競。他還常常在山水與功名之間、官場與家園之間徘徊,“中年廢丘壑,上國旅風塵。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親”。這是天性所然。他自述“我愛陶家趣,園林無俗情”,“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征君,日眈田園趣,自謂羲皇人”,“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如此率性認真的生命怎么可能在“風波一蕩薄,魚鳥不可依”的宦海沉浮呢?“只應守索莫,還掩故園扉”也許不僅僅是一句失意的牢騷,更是其心靈深處真正的呼喚。一旦回到他“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生活里,他就如魚得水,詩歌也沖和淡遠,風神超邁起來。如果孟浩然真人仕了,他還能寫出如此大量語淡味醇的詩篇來嗎?簡直無法想象。看來,作為唐代著名詩人中少有的終身未仕的詩人,失意處也許正是得意處。就算孟浩然通過考試或推薦進入了官場,結(jié)果大概也只能是多了一個失敗的官員,而少了一個惠澤千古的詩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與失之間,孰重孰輕?

編輯推薦

《唐詩百首解讀》:國學解讀叢書·第2輯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唐詩百首解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