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作者:陶磊 頁數:271 字數:27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陶磊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實施期間招收的博士學位研究生之一?!跋纳讨軘啻こ獭笔菄摇熬盼濉逼陂g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當時要求不但要出成果,也要出人才,從而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等有關學位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特別招收了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工作人員。陶磊入學后,由中國科學院席澤宗院士和我一起指導。我們強調學科交叉培養(yǎng),因此他的論文題目選定為《淮南子·天文》的研究。這個題目是相當困難的,由于他的知識基礎頗好,學習又很勤奮,終能順利完成,取得學位?! ∽錁I(yè)以后,陶磊博士堅持繼續(xù)研究,不斷有新的成果。讀者看現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印行的他的這本《思孟之間儒學與早期易學史新探》,其“自序”開頭就說“這是我的第三本書”。陶磊博士的第一本書,是在他的博士論文基礎上寫成的《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2003年齊魯書社出版;第二本書是《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歷史嬗變》,2008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印行。這兩本著作視角新穎,內容充實,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尤其是后一本,撰稿于他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期間,較多征引外國漢學家的各種成果,更是引人注意。
內容概要
《思孟之間儒學與早期易學史新探》這本新著,著眼點仍在于中國文化的形成演進,而集中闡述“從宗教到哲學”的過渡歷程。作者自己講,這本來是兩部書,融合到了一起。實際上,所云“思孟之間”,子思乃孔子之孫,相傳師承曾子,曾子系七十子后進,子思居七十子弟子之列,而作為“早期易學”中心的《易傳》,亦應于七十子及其弟子時定本形成。由此足見,這兩個題目之間,彼此實有內在互補的聯(lián)系,無怪乎合為一書之后,讀來并沒有不自然的感覺。
書籍目錄
上篇 禮與儒家哲學的展開——思孟之間 緒論 從宗教到哲學 第一章 人道的展開——郭店儒簡的思想世界 第一節(jié) 天命與性 第二節(jié) 性與道 第三節(jié) 為政與修身 第四節(jié) 心一貫論 第二章 性之德.合內外之道也——早期儒家的弘道之路 第一節(jié) 性合內外 第二節(jié) 性、行分梳 第三節(jié) 德、性之遞嬗與禮 第四節(jié) 心合內外 第三章 《內業(yè)》與《大學》 第一節(jié) 釋“致知在格物” 第二節(jié) 釋“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第三節(jié) 禮與格物致知 第四章 子思《中庸》思想新論 第一節(jié) “中庸”直解 第二節(jié) 與天地參 第三節(jié) 君子道 第五章 “思孟五行”辨析 第一節(jié) 儒家的兩種五行說 第二節(jié) 《五行》與思、孟 第三節(jié) 又一種子思五行 第六章 《五行》與神秘主義 第一節(jié) 圣與君子道 第二節(jié) 《五行》與神秘主義 第三節(jié) 早期儒家中的神秘主義 第七章 思孟之辨 第一節(jié) 從氣性到心性 第二節(jié) 從修心到養(yǎng)氣 第三節(jié) 從心意分別到二心合一 第四節(jié) 內在主體性的發(fā)揚 第八章 試論儒家思孟一系的主體性論說 第一節(jié) 早期儒家的鬼神觀 第二節(jié) 內在向度的拓展:慎獨 第三節(jié) 外在向度的展開:行 第四節(jié) 內外之間:知 結語 禮與理下篇 早期易學史新探——以出土文獻為基礎 引言 第一章 《系辭傳》“易有太極”章與數字卦——卦為圓體理論 第一節(jié) 卦為圓體 第二節(jié) 易有太極章與卦體分析法 第三節(jié) 重卦說、四畫卦與今本卦序新論 第四節(jié) 卦為圓體與系辭規(guī)則 第二章 《周易》用九用六與數字卦用“十”含義試解 第一節(jié) 尚乾與用九 第二節(jié) 用六與尚艮 第三節(jié) 洛書與用十 第三章 《連山》試解 第一節(jié) “連山”直解 第二節(jié) 《連山》與時 第三節(jié) 《連山》之義 第四章 易象源起論 第一節(jié) 從物象到卦象 第二節(jié) 卦象的繁衍 第三節(jié) 漢易象學之流派 第五章 理性與神秘之間:《周易》卦爻辭的地位 第一節(jié) 卦爻辭的出現 第二節(jié) 尚中與斷志 第三節(jié) 理性與神秘的分離 第四節(jié) 卦爻辭所體現的文化特征 第六章 孔子論易與三易融合 第一節(jié) 三易損益 第二節(jié) 三易融合之一:統(tǒng)一卦體的出現 第三節(jié) 三易融合之二:完整易道的表述 第四節(jié) 三易融合之三:器用層面的表現 第七章 巫史之辨:易在占卜中的運用 第一節(jié) 史易與巫易占卜的不同 第二節(jié) 觀象系辭的再認識 第八章 《易傳》與孟京易學 第一節(jié) 漢易學派別問題 第二節(jié) 孟京易學以歲時配卦思想尋蹤 第三節(jié) 易家候陰陽災異學說溯源 第四節(jié) 巫易數術化與孟京易學 結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就早期儒家而論,他們并沒有形成純粹的哲學趣味,我們今天所以能看到他們的一些哲學性的思考,大多與他們對禮的闡發(fā)有關。學者討論孔子的思想中心,有主仁與主禮兩說,或者認為仁與禮之間存在著關聯(lián),不能割裂。如果可以將孔子對仁的思考看作是一種哲學性的思考,很顯然,他的這個思考并沒有與禮徹底脫離,其中最典型的表述,“克己復禮為仁”,直接將仁與禮掛鉤。禮在早期儒家的論說中,一直是被關注的焦點。在哲學趣味濃厚的思孟心性學中,關于心性的哲學性論說,也可以說是為論證禮的必要性與必然性而展開的。換一種說法,早期儒家的哲學,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用儒家的術語來表述,是論道與行道的統(tǒng)一?! ≌軐W的出現,即人類理論思維的突破,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也不例外。在中國,這種突破并沒有發(fā)生與此前文明的斷裂,而是表現出了很強的連續(xù)性,尤其是在儒家文明中,哲學的出現并沒有與此前的文化母體斷裂開,而是呈現出了連續(xù)的圖景,這主要表現在禮是理論哲學突破前后的文化的共同載體。當然,這種連續(xù)性限制了儒家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Y從來不單純是儀式、禮器、身體周旋動作等可見之物的簡單組合。從它一產生,其中即包含了很強的精神性的內涵。我們講的從宗教到哲學,主要是立足于禮本身所包含的精神性內涵來說的。這種精神性的內涵,筆者認為,首先是對行為主體的德的強調。孔子說,“人而無仁如禮何”,這是理論思維突破后的人們關于禮與德必須匹配的認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