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云南美術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李昆聲 頁數(shù):316
Tag標簽:無
前言
余致力于考古學研究,凡四十載。涉足銅鼓研究,業(yè)已三十多年矣。銅鼓,乃我國南方諸多少數(shù)民族和東南亞的越南、老撾、泰國、緬甸、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諸多民族自古及今都崇拜的重器、神器。國際考古學界研究銅鼓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余出生晚矣,無緣面聆先賢教誨。然于銅鼓研究,頗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 ∠日f“地利”。1975年10月,余從先前供職之安徽省博物館調動回位于出生地昆明之云南省博物館,當年底至翌年初,云博文物隊發(fā)掘楚雄萬家壩79座古墓,獲5面后來被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命名為“萬家壩型”的銅鼓,也就是美國學者埃瑪·邦克和日本學者今村啟爾教授命名的“先黑格爾I型銅鼓”,這是銅鼓研究的“鼻祖”一奧地利學者弗朗茨·黑格爾在一百年多前從未見過的最早的銅鼓,依與鼓共生器物和c14斷代,最早可早到春秋早期。余曾躬逢其事。參加該次田野考古發(fā)掘月余時間,目驗科學發(fā)掘出土之萬家壩型銅鼓及其共生器物,為云博以外之國內(nèi)學者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在其后歲月里,有大量觀察、測量銅鼓的機會,對“萬家壩型”銅鼓之標準器,有比較多的感性認識。 再說“人和”。1975年9月,黃德榮君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yè)分配來云南省博物館工作,黃君與余既為“同道”,又是校友、學弟。彼于是年底與館內(nèi)數(shù)人共同主持了楚雄萬家壩79座古墓的發(fā)掘,其中包括出土銅鼓之Ml和M23兩座春秋時期的墓葬。當時,黃君與余均對銅鼓研究產(chǎn)生興趣,于銅鼓研究“志同道合”。以后共同研究銅鼓長達三十余載,對“萬家壩型銅鼓”之研究頗有心得,于1980年在《昆明師院學報》第3期上發(fā)表《談云南早期銅鼓》一文,提出古代銅鼓的起源地為“云南滇西至滇中一帶”。1990年又在《考古》第5期上發(fā)表《論萬家壩型銅鼓》一文,2007年在《考古學報》第2期上發(fā)表3萬多字長篇論文《再論萬家壩型銅鼓》,對此類型銅鼓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和總結。
內(nèi)容概要
《中國與東南亞的古代銅鼓》系《中國云南古代銅鼓的起源、傳播及其與越南東山銅鼓的關系研究》該項課題結項報告的基礎上,更加系統(tǒng)、深入地進行一次全面的總結,實質上是一本進行比較研究的著作。全書共分7個章節(jié),具體內(nèi)容包括世界銅鼓研究簡史、石寨山型銅鼓的改裝及改裝后的功能、越南東山銅鼓(A型和B型)、東南亞發(fā)現(xiàn)的中國石寨山型和越南東山銅鼓(A型和B型)等。
作者簡介
李昆聲,1944年生云南大學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yè)?! ≡卧颇鲜〔┪镳^副館長、館長(1984-2002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高級訪問學者(1988年),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教授(1995-1 996年),臺灣逢甲大學客座教授(2005年、200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著述和主編各類學術著作17部?! 〈碜饔小独罾ヂ曃奈锟脊耪摷罚ㄅ_灣逢甲大學出版社,2007年)、《云南藝術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1年再版)?! -mail:kunshenqli@tom com 黃德榮,1948年生,云南省博物館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yè)?! ≡鴧⑴c主持1975-1976:年云南楚雄萬家壩古墓群大型發(fā)掘,參加20世世紀80年代云南曲靖八塔臺古墓群若干次大型發(fā)掘,以及諸多田野調查及考古發(fā)掘?! ⒓又骶幒秃暇帉W術著作3部,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考古學集刊》和《古代文明》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發(fā)掘報告、學術論文及英文、日文考古譯作數(shù)十篇。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世界銅鼓研究簡史第一節(jié) 歐美學者的研究第二節(jié) 日本學者的研究第三節(jié) 越南學者的研究第四節(jié) 中國學者的研究第二章 中國萬家壩型銅鼓第一節(jié) 在中國和東南亞的發(fā)現(xiàn)與分布第二節(jié) 標準器、年代及其在分類中的位置第三節(jié) 萬家壩型銅鼓的分式第四節(jié) 萬家壩型銅鼓上的鼉紋第五節(jié) 金屬成分分析和鑄造工藝第六節(jié) 鉛同位素檢測第三章 中國石寨山型銅鼓第一節(jié) 在中國的發(fā)現(xiàn)和分布第二節(jié) 標準器、年代及其在分類中的位置第三節(jié) 石寨山型銅鼓的分式第四節(jié) 石寨山型銅鼓上的船紋第五節(jié) 石寨山型銅鼓中的“綠漆古”銅鼓第六節(jié) 金屬成分分析第七節(jié) 鉛同位素檢測第四章 石寨山型銅鼓的改裝及改裝后的功能第一節(jié) 銅鼓形貯貝器第二節(jié) 裝飾功能銅鼓第三節(jié) 實用功能銅鼓第四節(jié) 連接功能銅鼓第五節(jié) 特殊功能鼓形器——祭器第六節(jié) 其他地區(qū)銅鼓的改裝及功能第五章 越南東山銅鼓(A型和B型)第一節(jié) 越南東山文化第二節(jié) 東山銅鼓(A型和B型)的發(fā)現(xiàn)和分布第三節(jié) 標準器、年代及其在分類中的位置第四節(jié) 金屬成分分析第五節(jié) 鉛同位素檢測第六章 東南亞發(fā)現(xiàn)的中國石寨山型和越南東山銅鼓(A型和B型)第七章 中國萬家壩型銅鼓、石寨山型銅鼓、越南東山銅鼓(A型和B型)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有關銅鼓之間的關系第一節(jié) 石寨山型銅鼓是萬家壩型銅鼓的直接繼承者第二節(jié) 中國石寨山型銅鼓與越南東山銅鼓(A型和B型)是黑格爾Ⅰ型銅鼓的兩個亞型;兩者基本上是平行發(fā)展的關系第三節(jié) 越南東山銅鼓(A型和B型)是在中國萬家壩型銅鼓影響下出現(xiàn)、在越南本土制造的銅鼓第四節(jié) 中國萬家壩型銅鼓、石寨山型銅鼓、越南東山銅鼓(A型和B型)以及泰國、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銅鼓之間的關系結論后記主要參考文獻附錄一 萬家壩型銅鼓登記表附錄二 石寨山型銅鼓登記表附錄三 越南東山銅鼓(A型和B型)登記表附錄四 東南亞發(fā)現(xiàn)的中國石寨山型和越南東山銅鼓(A型和B型)登記表插圖目錄
章節(jié)摘錄
(五)呈貢 U33:28鼓 1979年出土于呈貢縣天子廟M33。出土時倒置,已被壓變形,體小,鼓面無紋,帶煙炱,有補釘多處,足內(nèi)壁有線刻鳥紋。高約20、面徑18,5、足徑28厘米。現(xiàn)藏于昆明市博物館。 M41:117鼓 1979年出土于呈貢縣天子廟M41。出土時倒置。鼓面中央飾十芒太陽紋,芒間填以斜線紋。芒外五暈,雙弦分暈,第一暈飾同心圓紋,第二暈為主暈紋,飾四只逆時針飛翔的翔鷺紋,第三暈飾點紋,第四、五暈飾鋸齒紋。胸上部、腰下部紋飾相同,各飾三暈鋸齒紋、點紋,腰上部被鋸齒紋帶縱分成八格,格聞無紋。足內(nèi)沿有折邊一周。胸、腰部之間鑄扁平繩紋耳兩組各二個。高25、面徑34.4、足徑43.2厘米?,F(xiàn)藏于昆明市博物館。 ?。┰瓶h 云縣曼品鼓 1972年出土于云縣幸福公社下曼品生產(chǎn)隊?!」某鐾習r倒置。鼓面中央飾十二芒太陽紋,芒間填以復線角形紋。芒外九暈。第一、三、五、九暈飾點紋,第二、七暈飾同心圓紋,第四暈為主暈紋,飾六只逆時針飛翔的翔鷺紋。第六、八暈飾鋸齒紋。胸部四暈,第一、三暈飾鋸齒紋,第二暈飾同心圓紋,第四暈飾四組船紋,劃船者頭戴羽冠、項髻、裸體。腰上部被點紋與切線圓圈或切線同心圓紋帶縱分為十格,其中八格有高峰牛紋。腰下部五暈,第一、五暈飾點紋,第二、四暈飾鋸齒紋,第三暈飾同心圓紋。繩紋夾耳兩對,鼓面為陰紋,身為陽紋。無共生物,內(nèi)有燒炭。高30.5、面徑40,,3、足徑48.4厘米?,F(xiàn)藏于云縣文管所?! 。ㄆ撸v沖 古永鼓 1979年出土于騰沖縣古永公社猴橋大隊大橫山的耕土層中。鼓面己失,鼓身完整。胸部近面處有同樣兩暈鋸齒紋夾一暈同心圓紋的紋帶,其下環(huán)以六條船紋,船紋首尾高翹,首尾頂端有的各飾一同心圓紋,每船皆二人,或對坐或同向坐,雙翎插于椎髻,雙手平伸握槳作劃船狀。
編輯推薦
《中國與東南亞的古代銅鼓》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