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08月 出版社:廣陵書社 作者:(清)吳淇,汪俊,黃進德 頁數(shù):488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自有聲詩以來,上下數(shù)千年,難以統(tǒng)紀(jì)。而昭明有《選》詩之目,世尚紛綸,《風(fēng)》《雅》異轍。才智之士各趨其一,以為質(zhì)的?!斑x詩”之體遂與蘇李、顏謝、建安、開元以及李杜、錢劉、元白諸體爭道分馳,而譏呵之言至謂如“齊梁小兒”;或極為推崇,宜熟精其理。兩義交衡,迄無定旨然。要之,網(wǎng)羅數(shù)代,折衷雅則,其于詩道殫悉能事,蓋有不可沒者。觀有唐一代,輩起杰出,啟變化于無方,得之“選詩”者固十之六七也。乃世之論者詳于唐而略于《選》,溺流而忘源,夫豈說詩之正則哉!惟余鄉(xiāng)伯其吳先生雅能會其全,因推論往昔,溯虞夏以迄元明,條為三際,而以自漢迄梁昭明所選為中際,適與前際、后際相為流通,如龍門之有譜牒、涑水之有編年。其說深為有據(jù),燦哉備矣!乃尤于“選詩”獨加詳說。蓋以三代尚矣,《商頌》、周《雅》、《關(guān)雎》以下,刪定出之孔子,復(fù)經(jīng)漢、宋諸儒之闡繹,則亦可以止矣。而繼《三百》之微文,顧不能揚挖風(fēng)旨,以砥流極之趨夫非事之闕如者乎?因為揭其旨要、領(lǐng)其菁英,條分縷析,使聲與情偕適,辭與事俱安。自非通敏博綜、心知其意,亦烏見臻斯至精者。后世知宗趣三唐,而不知唐音全盛固已隱隱隆隆于“選詩”中,無所復(fù)遣。蓋自伯其之論出而始彰,伯其之功不可誣也。夫?qū)W《選》體得真唐,學(xué)唐音其流將至不可挽,故學(xué)唐而規(guī)規(guī)于唐,與不必規(guī)規(guī)于唐而從《選》體人者,其功則有間矣。此伯其論詩之旨也。
內(nèi)容概要
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是繼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劉履《風(fēng)雅翼。選詩補注》之后,全面詮釋評論“選詩”的別開生面之作?!斑x詩”,特指《文選》輯錄的上起漢魏下迄南朝梁代的詩壇名作,凡432首。就其所產(chǎn)生的時代而言,縱貫漢、魏、晉,以及南朝宋、齊、梁六個朝代,故書名冠以“六朝”二字,與通常史家所指定都建業(yè)(今南京)的東吳、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之“六朝”判然有別?!岸ㄕ摗闭?,按照吳淇自己的解說是:“昭明業(yè)有定選,余不過從而論之,所以尊《選》也?!薄坝嘀畬U撛娬?,蓋尊《經(jīng)》也?!痹谡y(tǒng)衛(wèi)道者看來,《文選》不選經(jīng)史子類學(xué)術(shù)著作而以“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為人選標(biāo)準(zhǔn),致力于遴選先秦以迄南朝梁代的情辭并茂的文學(xué)作品,是對宗經(jīng)、征圣、明道儒家教化中心說的大膽悖逆,因此不能登大雅之堂。吳淇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書籍目錄
點校說明周亮工序吳偉業(yè)序卷之一 六朝選詩定論緣起卷之二 統(tǒng)論古今之詩 總論六朝選詩卷之三 漢 高帝 大風(fēng)歌 武帝 秋風(fēng)辭 韋孟 諷諫詩 李陵 與蘇武詩三首 蘇武 詩四首 班姬 怨歌行 張衡 四愁詩四首并序卷之四 古詩十九首 古辭四首 楊憚 詩 班固 明堂詩辟雍詩靈臺詩寶鼎詩白雉詩卷之五 魏 武帝 短歌行 苦寒行 文帝 芙蓉池作 雜詩 善哉行 燕歌行 曹植 責(zé)躬詩 應(yīng)韶詩 朔風(fēng) 雜詩六首 三良詩 情詩 公譙詩 贈徐干 贈丁儀 贈王粲 贈丁儀王粲 贈丁翼 送應(yīng) 氏詩二首 贈白馬王彪七首 名都篇 美女篇 白馬篇 箜篌引 ’卷之六 王粲 贈蔡子篇 贈文叔良 贈士孫文始 公譙詩從軍詩 詠史詩 七哀詩 二首雜詩 劉楨 公譙詩 贈五官中郎將四首 贈徐干 贈從弟三首雜詩 應(yīng)場 侍五官申郎將建章臺集詩卷之七 嵇康 贈秀才入軍五首雜詩幽憤詩 阮籍 詠懷詩十七首 應(yīng)璩 百一詩 棗據(jù) 雜詩 繆襲 挽歌詩卷之八卷之九卷之十卷之十一卷之十二卷之十三卷之十四卷之十五卷之十六卷之十七卷之十八附
章節(jié)摘錄
古詩十九苜 此漢人選漢詩也,乃一切諸選之始,其于建安之際乎?夫詩之為體,因時而變,故一代之詩,必有一代之專體?!度倨敷w不雜,蓋一道同風(fēng)之世也。漢詩體錯出,唯五言純乎一朝之制,亦猶諸體備于唐,而獨七言律為唐之專制也。至于建安之際,當(dāng)涂父子倡于鄴下,群彥和之,于是曹、劉之壇幟聿盛,而漢道寢微矣。識者憂之,此古《十九首》之所由選也,并古樂府四篇,凡二十三首,是宜合為一編。然而弗合者,詩與樂府之體異也。夫樂府之名防于漢,其體不惟與五言漢道不合,即與漢之四言、七言及雜言之詩體亦不合。而樂府四篇,卻與五言漢道同體,何也?漢道五言倡于蘇李,樂府四篇本于班姬,而班姬之源,又出白李都尉。是以樂府四篇,不合樂府《十九章》及《安世》、《房中》諸歌,而與《古詩十九首》合。正惟其合也,愈不得不分耳,恐久而混也。昔孔子生周之季,其于周之天下稱今,而前代則古之。此以漢人選漢詩,乃于詩及樂府之上,各標(biāo)一“古”字者,所以別乎建安鄴下諸體也。故選者于一切漢四言、七言及雜體,概置不錄,所收專以五言漢道為至。蘇李以還,作五言者不知凡幾,所存止此二十三首,揀之又揀,罔非精金美玉,要使后之學(xué)詩者知五言漢道如此,又有詩與樂府之辨如此。不惟建安鄴下之體不得混,即百世之后,愈趨愈變,終得而識漢道如此也。然《十九首》出蘇李而不錄蘇李,猶唐人選唐詩而不選杜少陵。故樂府四篇亦不及班姬《怨歌行》。今再以此二十三首,合之蘇李七首、班姬一首,凡三十一首,而漢道五言盡于斯矣。 此二十三首不著作姓氏,蓋亦猶《三百篇》不著姓氏之遺也。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