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3 出版社:廣陵書社 作者:黃繼林 頁數(shù):18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近幾年來,在揚州市委、市政府的是堅強領導下 ,經過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努力 ,揚州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國際影響逐步擴大,各級領導和全體市民對此給予了由衷的贊嘆。建設更加富裕 、文明、秀美的新?lián)P州,是時代賦予揚州人的嶄新使命。文化揚州的建設,是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為建設揚州文化大市,我們愿意,也能夠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稉P州歷史文化叢書》的出版,是有益的嘗試,也體現(xiàn)了一種責任和追求。自2005年年初集中出版《揚州名園》等系列圖書以后,由于選題視角較好,又是一次性整體推出,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令我們倍感欣慰。得到讀者的鼓勵,我們籌劃將揚州的“名”字系列圖書加以豐富擴充。因為既要考慮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弘揚揚州優(yōu)有文化的根本宗旨,又要兼顧為今天的城市建設、名城保護工作提供借鑒與參考的現(xiàn)實需要,因而題材的甄別選擇顯得尤為棘手。經過反復商議,最后確定了包括《揚州名山》在內的六種新書。
書籍目錄
何山不自西南來 昆侖地脊支派開——引 言由山而起——源頭篇重來三月青山道 一片風帆萬柳絲——古長江的入海口青山歷代興亡付劫塵 宮殿煙霞舊時春——揚州的起始蜀岡因山而美——景觀篇綺羅何處空隋苑 風景依然在蜀岡——蜀岡東峰觀音山蜀岡可是希吳苑 永叔何曾遜謝安——蜀岡中峰平山堂尋山而息——歸宿篇蜀岡中峰連西峰 司徒五烈聳其中——西峰及蜀岡其它諸景漢室和親第一人 江都公主嫁烏孫——西山地區(qū)的漢墓群甘泉七星墩連墩 墩墩多是漢家墳——西山其它墓群依山而戰(zhàn)——英雄篇東南半壁尚堪支孤忠無復返家時——抵御外侵的諸山小山一角城東南百年舊是詩人龕——結束語后 記--
章節(jié)摘錄
關于紅山的來歷還有另一個故事。若干年前十里長山下有一條沙河,河 里有一條黃鱔,經千年修煉成精。這條黃鱔精順著沙河游進長江,冒充東?! ↓埻跖d風作浪,掀翻船,搶船家金錢美女。有時還把江堤鉆破到圩里作亂, 大江兩岸的老百姓恨天恨地,咒罵龍王無道。玉帝知道了以后,就叫東海龍 王去查明真相。龍王來到長江一查,發(fā)現(xiàn)是黃鱔精在為非作歹,調來蝦兵蟹 將捉拿。黃鱔精見大勢不好,慌忙向老窩逃去。龍王拿著寶劍親自追趕。黃 鱔精逃到山下洞口,急忙向洞里鉆,被龍王趕上一劍砍下黃鱔頭,鮮血直流 ,這樣就把山上的土染紅了?! ‘斎贿@都是傳說,龍山的得名蓋是這座山勢宛如一條黃龍,從西往東臥 在長江之濱。民國年間有個地名叫“臥龍坊”,也就是因此而得名。青山濱 臨江口,儀征曾是淮鹽的倉儲和轉運基地,江口是淮鹽出江的咽喉,也是私 鹽出沒咽喉。雍正十三年(1735)設青山營,江口初置官兵120名,專司堵御 緝私。乾隆元年(1736)增加兵力,將奇兵營所轄水陸七汛撥給了青山營,設 守備1員統(tǒng)轄,駐扎在龍山頭。原有駐兵150名,后隨著鹽業(yè)的衰敗,屢經裁 汰,至宣統(tǒng)二年(1910)只剩下官弁兵丁36名,辛亥革命后撤銷。當?shù)匕傩諏ⅰ ∈貍漶v扎地稱為衙門,駐扎馬兵和牧馬的地方稱馬場。今龍山腳下仍有以“ 衙門”、“馬場”命名的村莊。原來龍山頭之巔還有一座“斬龍廟”,建于 明代初年,清咸豐年間被太平軍燒毀?! ↓埍緛砭褪羌榈南笳鳎堃泊_實給龍山帶來活力。紅山上的紅砂自然 不可能是龍血或是黃鱔精的血染成的,之所以是紅色那是因為砂中含有礦物 ,是翻砂鑄件的主要材料。紅山的紅砂曾使“德國造”的進口紅砂遜色,風 靡了上海?! ↓埳筋^上還安息著太谷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周太谷和他的弟子李光忻,著名學 者盛成和他的母親郭汝功?! √葘W派又稱“新泰州學派”,產生于清代嘉道之際,延之民國年間, 它以創(chuàng)始人周太谷而得名。當代的研究者認為,他是中國儒家的最后一個學 派,在傳授的方式和學術思想上又與傳統(tǒng)儒家學派有所不同,他以儒家思想 為主,雜糅佛、道二教的一些觀點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學派。這個學派的“教 天下”與“養(yǎng)天下”,對以后的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都具有啟導作用。太谷 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太谷、張積中、李光炘、黃葆年、劉鶚、李泰階、 黃壽彭等?! 20-21
編輯推薦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揚州又是全國名城研究組織的主要發(fā)起城市之一,多年來一直非常重視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建設。這套叢書本著對揚州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結合的關注而編輯的,較全面、概括地反映了揚州城鄉(xiāng)文化建設的歷史和現(xiàn)狀,再現(xiàn)了揚州文化的魅力。 該叢書通過圖片和文字詳細介紹了揚州歷史文化的由來與發(fā)展,從微觀和建筑技術的角度,充分展示了揚州的名山、名橋、名花、名圖、名書、名產的文化和歷史沿革,使廣大讀者深入了解揚州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