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心到邊緣

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作者:孟凡玉  頁數(shù):447  

內(nèi)容概要

  孟凡玉,博士后、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多年來從事音樂人類學、音樂教育學、視唱練耳等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曾主持、參與國家級、省級、廳級、校級科研項目多項。目前已在《紅樓夢學刊》、《中國音樂學》、《中國音樂》、《人民音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民族藝術》、《音樂藝術》、《戲曲研究》、《鋼琴藝術》、《交響》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著述近百萬字。本書《從中心到邊緣(音樂學研究的文化視野)》是孟教授從事音樂學術研究以來部分成果的集結,內(nèi)容涉及:理論·方法,歷史·考古,教育·教學,評論·探索,音樂學·紅學,儺·儀式音樂等。

作者簡介

孟凡玉,博士、副教授。1964年生于安徽蕭縣。2003年8月,以《紅樓夢》中社會音樂傳承的考察與研究》一文(約36萬字)獲中國音樂學院文學碩士學位;2007年6月,以《假面真情——安徽貴池蕩里姚儺儀式音樂的人類學研究》一文(約36萬字)獲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博士學位。多年來從事音樂人類學、音樂教育學、視唱練耳等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曾主持、參與國家級、省級、廳級、校級科研項目多項。目前已在《紅樓夢學刊》、《中國音樂學》、《中國音樂》、《人民音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民族藝術》、《音樂藝術》、《戲曲研究》、《鋼琴藝術》、《交響》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著述近百萬字。

書籍目錄

第一章理論·方法
Ⅰ.音樂人類學的范疇、理論和方法
Ⅱ.民族音樂學的學術范疇、理論、方法和目的——美國威斯里安大學鄭蘇教授在2000年民族音樂學論壇上的報告
Ⅲ.音樂和舞蹈人類學:關于表演人類學的研究——安東尼·西格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學術報告
第二章歷史·考古
Ⅰ.桓譚樂事考略
Ⅱ.淮北漢畫像石中的儺形象考辨
Ⅲ.南宋《大儺圖》名實新辨
第三章教育·教學
Ⅰ.節(jié)奏聽寫、模唱的心理分析與訓練
Ⅱ.除了技術還有什么——視唱練耳文化屬性談
Ⅲ.在鋼琴教學中運用比喻
Ⅳ.音樂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
Ⅴ.20世紀美國課程改革與音樂教育的發(fā)展
第四章評論·探索
工.“原生態(tài)民歌”與文化語境
Ⅱ.“原生態(tài)民歌”的底線在哪里
Ⅲ.工尺譜仍然活在民間
Ⅳ.大草原的底色——齊·寶力高和他的馬頭琴藝術
Ⅴ.認識中國音樂視角的更新
Ⅵ.中國傳統(tǒng)音樂缺少低音樂器的原因探析
Ⅶ.民間祭祀儀式音樂研究的重大收獲——評《神圣的娛樂一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
Ⅷ.論李叔同學堂樂歌《送別》的審美意象
第五章音樂學·紅學
Ⅰ.《紅樓夢》中的樂人群體及其社會狀況分析——兼論《紅樓夢》音樂資料的研究價值
Ⅱ.《紅樓夢》中的儀式音樂及其文化內(nèi)涵管窺
Ⅲ.賈母的音樂審美思維
Ⅳ.論曹雪芹的音樂修養(yǎng)及其對《紅樓夢》創(chuàng)作的影響
第六章儺·儀式音樂
工.論儺歌噦哩嚏的生殖崇拜內(nèi)涵
Ⅱ.兩腔三調(diào):蕩里姚儺儀式音樂唱腔的原生分類概念及其文化內(nèi)涵解析
Ⅲ.從貴池儺戲唱腔《姑嫂行路》和《月子彎彎照九州》看民歌的傳播與變遷
Ⅳ.貴池儺儀式音樂研究三題
Ⅴ.從安徽貴池儺儀式看音樂活動中的個人創(chuàng)造
Ⅵ.儺戲、目連戲分野談
Ⅶ.禁忌——神圣屬性的符號表記——安徽貴池蕩里姚儺儀式樂舞中的禁忌現(xiàn)象研究
Ⅷ.祠堂的象征與隱喻——安徽貴池蕩里姚儺儀式音樂場域文化內(nèi)涵研究之一
Ⅸ.河流的象征與隱喻——安徽貴池蕩里姚儺儀式音樂場域文化內(nèi)涵研究之二
Ⅹ.“遺俗”的當下功能——以安徽貴池儺儀式音樂為例
后記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從中心到邊緣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