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作者:作者洪亮,編者劉士林 洛秦 頁數:29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的目光曾久久諦視劉士林先生所起的正題《杭州的一泓碧影》的“碧”字上。我歷來不喜歡攀附洋親,把蘇州比作“東方威尼斯”、杭州比作“東方日內瓦”。不同的風土與歷史,自會產生不同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我心目中的西湖,不純?yōu)樘K小小,也不單是秋瑾,而近于俠骨乘腸的河東君柳如是。受劉士林先生之托,接下這本小書的寫作任務時,頗為爽快,以自己數度去杭,流連湖山,尋勝探幽,神賞心會,焉有不成之理?后來遍涉有關杭州的典籍,再拿到副題《〈西湖游覽志〉的人文闡釋》,又覺過于拘限。作者田汝成生平簡省,只知其為錢塘一今杭州一人,字叔禾,嘉靖五年(1526)進士,官至廣西布政司右參議、福建提學副使。在《游覽志》序中,提及五岳山人黃勉之曾鼓勵他:『西湖無志,猶西子不寫照,霓裳不按譜也?!幌M瓿蛇@項開辟草萊之功業(yè)。從這一點上講,他是勝任了,除《西湖游覽志》二十四卷外,尚有《西湖游覽志余》二十六卷,搜奇標異,蔚為大觀。但比之后起諸作,特別是張岱的《西湖夢尋》,則不但顯得龐雜,而且殊少文采。《西湖夢尋》也有襲用《游覽志》處,但在選擇、敘寫西湖勝景上卻自具只眼,凡屬精華,無不擷取,倘涉瑣細,即便摒棄,遠非《游覽志》所能及。且在《自序》中說:一余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實未嘗一日別余也。一我始終認為,能攝西湖之魂的作品,需要一些距離感、一些神秘感,加上懷舊情調、夢幻色彩。經過明清換季之家國巨痛的張岱,以夢筆寫西湖,其感情之深沉、文字之凄麗,自非田汝成可比。
內容概要
《杭州的一泓碧影(豎排版)》以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西湖游覽志余》為經,以張岱的《西湖夢尋》為緯,串起《西湖志》、《夢粱錄》、《武林舊事》、《四時幽賞錄》等二十余種史籍。加之以詩詞小說、現當代游記,多層次、多側面地向讀者呈現了一個豐美的、人文化的西湖,在綺羅香澤、櫓聲光影里,努力發(fā)掘江南文化柔情俠骨的底蘊,可作為杭州西湖的高品位導游圖經來閱讀、欣賞。
書籍目錄
主編人語內容提示看朱成碧思紛紛(代序)概況:溶溶漾漾年年綠杭州得名西湖沿革湖上:淡妝濃抹總相宜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西泠孤山(一)孤山(二)蘇堤春曉三潭印月花港觀魚西湖定評望湖樓吉祥寺牡丹東坡夜游湖晴湖雨湖曉湖暮湖夢湖月湖雪湖夏湖銷金鍋北山:無數白一石生翠屏葛嶺保俶如美人北山諸洞曲院風荷玉泉九里云松冷泉亭(一)冷泉亭(二)飛來峰 靈隱韜光庵天竺北高峰山溪哲思馬塍西溪南山:孤峰猶帶夕陽紅柳浪聞鶯南屏晚鐘雷峰夕照滿覺隴煙霞三洞雙峰插云龍井虎跑泉吳山:立馬吳山第一峰吳山玉皇山鳳凰山梵天寺勝果寺萬松書院江干及其他:十萬軍聲半夜潮六和塔九溪十八澗五云山云棲錢江潮皋亭山超山人物:西子湖頭有我?guī)熖K小小自居易潘閬與柳永趙構岳王墳施公祠趙孟堅竹枝詞薩都剌于謙寸謗楊孟瑛張蒼水·章太炎馮小青陳洪綬張岱秋瑾月輪樓主夏承燾藕花居·《蕙的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但林逋的《長相思》詞,卻展示了這位隱居高士內心世界中的一片芳草地: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吳山泛指錢塘江北岸的山,因其地古時屬吳國,故名。越山泛指錢塘江以南、紹興以北的山,因其地古時屬越國,故名。詞以“吳山青,越山青”對舉,濡染出錢塘江兩岸蔥郁的風光,由此起興。吳山、越山,年年歲歲,對江上行舟迎來送往,于人間的聚散離合早已司空見慣。“誰知”二字,含憤既烈,寄怨亦深,用擬人手法,向亙古如斯的青山發(fā)出嗔怨,使感情色彩由輕盈轉向深沉。過片“君淚盈,妾淚盈”,正與“吳山青,越山青”對應,一為碧無情,一為恨有聲。“羅帶同心結未成”道出了“誰知”一句怨憤的原因。古時男女通情,常以香羅帶編織成菱形連環(huán)回文,稱“同心結”,送給對方作為信物,以示彼此“同心”,至死不渝。而今,“羅帶同心結未成”,正暗示他們的愛情橫遭不幸,結合無望,將一別永訣,只能各自帶著心頭的累累創(chuàng)傷,風波險阻,天涯飄零。上片怨青山,下片恨江潮。最可惱的是,正當兩人痛傷永別時,不知趣的江水卻悄悄漲到與江岸相平的程度,說明啟航在即,分手在即。小詞至此,戛然而止,只留下一片空茫,發(fā)人無窮遐思。《游覽志余》評:”和靖,隱士也,而亦為華艷之詞,失其體矣。”未免言重。俄國詩人勃洛克說過:”只有戀人才有權叫作人?!睕]有愛情的“高人”,連完整的人都談不上。正因為留下過這些情癡之語,林逋才顯得親切近人。孤山北麓,曾有一座曼殊塔?,F在只留下遺址。如果說林和靖是有情的高士,蘇曼殊則真是多情的詩僧了。蘇曼殊始名宗之助,后名玄瑛、元瑛,父母皆為日人,“父宗郎,不詳其姓,母河合氏。……玄瑛生數月而父歿,母子煢煢靡(無)所依。會粵人香山蘇某商于日本,因歸焉(柳亞子《蘇玄瑛新傳》)。香山(今廣東中山)蘇某指蘇杰生。他當時在日本橫濱經商。玄瑛五歲到中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又赴日本求學,結識了許多革命志士。后因女友蹈海而逝,就跑到廣州長壽寺剃度為僧,法號曼殊。他一生漂泊無定,曾到過南洋,常往返于中、日之間,也多次來杭州小住。在南屏山下的白云庵,曾留詩云:白云深處擁雷峰,幾樹寒梅帶雪紅。齋罷垂垂渾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鐘。白云庵的意周和尚回憶說:蘇曼殊真是個怪人,來去無蹤,他來是突然的來,去是悄然的去。你們吃飯的時候,他坐下來,吃完了顧自走開。他的手頭似乎常常很窘,老是向庵里借錢,把錢匯到上海一個妓院中去。過不了多少天,便有人從上海帶來許多外國糖果和紙煙。于是他就不想吃飯了,獨個兒躲在樓上吃糖、抽煙。他在白云庵,白天睡覺,到晚來披著短褂子,赤著足,拖著木屐,到蘇堤、白堤上去散步,有時直到天亮才回來。他除了吟詩外,也喜歡畫畫。他畫得很多,紙不論優(yōu)劣,興之所至,手邊的報紙也會拿來涂鴉。不過若有人誠心誠意去向他求畫,他又變得非常矜貴了。蘇曼殊詩畫皆絕,風流倜儻,迷倒過不少女子,一旦對方向他表達刻骨銘心之愛時,他又退縮了,使得她們對他哀怨有加。禪心一任娥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嗔。俞平伯極賞曼殊的《簡(柬)法忍》:來醉金莖露,胭脂畫牡丹。落花深一尺,不用帶蒲團。落花既深一尺,可作坐墊用。飲酒作畫,沉醉花下,何須蒲團耳。我則喜歡曼殊寫于日本的《本事詩》: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湖。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民國七年(1918),曼殊患腸胃病,醫(yī)治無效,病逝于上海廣慈醫(yī)院,年僅三十五歲。以后,由南社社友柳亞子、陳去病等集資葬于杭州孤山山麓、西泠橋南堍,并建了曼殊塔。當代作家熊召政在《孤山踏雨》一文中,獨具只眼地指出:孤山之于曼殊,其品位與韻致應該是極其吻合的。曼殊之“孤”,孤在內心,既有孤苦,也有孤憤,更多的恐怕是孤情了?!瓱o愛無嗔,倒的確表現了一個出家人無情無欲的菩提境界。自己不能愛人,而又撩撥得這么多女子愛他,曼殊的奇,就奇在這里;曼殊的孤,也孤在這里。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大乘佛教的萬千叢林中,曼殊依然是一座無傍無依的“孤山”。
后記
十載西湖,傍柳系馬,趁嬌塵軟霧。溯紅漸、招入仙溪。錦兒偷寄幽素。倚銀屏、春寬夢窄,斷紅濕,歌紈《金縷》。暝堤空,輕把斜陽,總還鷗鷺。詞中回憶自己在西湖上的情事?!八菁t漸、招入仙溪……”指舍陸登舟,借錦兒傳情示意,招入“仙溪”的伊人居處。錦兒是錢塘名妓楊愛愛的侍婢,此處借代。“紅漸”形容沿溪漂流的桃花落瓣?!按簩拤粽痹煺Z奇警,有情長緣短、難得歡聚之意。這里的“斷紅”指眼淚和胭脂。在回憶的薄霧里,兩種紅色都是溫馨迷人的。放大了看,有幸一睹西湖這位絕世仙妹的玉容,親近芳澤的游人,都可能會對這首詞產生共鳴。古人的詩句“舞裙紅皺如春波”、“濕云如夢畫西湖”等等,也聯袂而至。還想起今人汪靜之用“蕙的風”吹拂的西湖,艾青筆下的“西湖”——在清澈的水底桃花如人面是彩色繽紛的記憶《鶯啼序》的結句是:“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借用了《楚辭·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按照美國漢學家斯蒂芬·歐文的饒有新意的解讀:信息非常清楚:回來你就繼續(xù)活下去,遠留在外你就命歸黃泉?!敖蠎?,最憶是杭州。”杭州是古代士人最為向往的溫柔之鄉(xiāng)。感謝劉士林和洛秦先生給我這個機會,玉成我此次親近杭州和西湖的詩性人文之旅。王玲真、曹茶香和王曉靜分別做了本書的中文摘要和英文翻譯,馬尹川校對了全稿,劉永做了圖片和全書的統稿工作,在此一并致謝。此外,還要感謝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的夏楠女士,書衣坊的朱贏椿先生和他的全體同仁,他們的工作使拙作增色良多。
編輯推薦
《杭州的一泓碧影(豎排版)》為江南話語叢書之一。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想好好地做一點江南的書,這個愿望實在是不算短了。每登清涼山,臨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燦爛云錦,聽秦淮河的市井喧闐,這種想法就會更加難以抑制……更不要說在揚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輕搖起滿湖漣漪、在蘇州的網師園聽藝人朱唇輕吐『月落烏啼霜滿天』,以及在杭州的斷橋邊遙想許多已風流云散的一三生石上舊精魂一了。這是一片特別容易招惹起閑情、逸致甚至是幾分荒涼心的土地,隨便一處破敗不堪的庭院,也許就是舊時鐘鳴鼎食的王謝之家,而山頭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墳塋,也許深埋的就是曾驚天動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詩性細節(jié)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當然要算是還鄉(xiāng)感了。特別是在明月之夜、風雨之夕的時候,偶爾走進一個陌生的水鄉(xiāng)小鎮(zhèn),它一定會勾起那種『少小離家老大回』的人生滄桑。在這種心情和景物的誘惑下,一個旅人會很容易陷入到一種美麗的幻覺中,搞不清楚此時此刻的他和剛才還在紅塵中勞心苦形的那個自我,誰的存在更真實一些,誰的音容笑貌更親切溫柔一些……然而,畢竟是青山遮不住逝水,一如江南佳麗總是難免于“一朝春殘紅顏老”的命運,像這樣的一種詩性江南在滾滾紅塵中的花果飄零,也仿佛是在前生就已簽下的悲哀契約。而對于那些生逢其時的匆匆過客們,那交集的百感也不是詩人一句“欲說還休”就可以了斷的。一方面是“夜深還過女墻來”的舊時明月,另一方面卻是“重過閶門萬事非”的江邊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頭桂花的叫賣聲、桂花酒釀的梆子聲聲聲依舊,另一方面卻是少年時代的長干、橫塘和南浦卻早已不可復聞;一方面是黃梅時節(jié)的細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約而來,另一方面卻是采蓮、浣紗和晴耕雨讀的人們早已“不知何處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時序中的莼菜、鱸魚、荸薺和茨菰仍會歷歷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陽之后卻再也沒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啞的說書藝人,還有那良辰美景中的舊時院落,風雨黃昏中的客舟孤侶,淺斟低唱的小紅與蕭娘,春天郊原上的顏色與深秋庭院中的畫燭,以及在江南大地上所有曾鮮活過的一切有聲、有形、有色、有味的事物。如果它們的存在不能上升到永恒,那么還有什么東西更值得世人保存呢?對于這個世界上存在的萬物來說,還是蘇東坡的《前赤壁賦》說得好:“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倍鴮τ谝磺幸呀泦适镔|軀殼的往昔事物,它們的存在和澄明當然只能依靠語言和聲音來維系。用一種現代性的中國話語去建構一個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勉勵我們策劃“江南話語”并將之付諸實踐的最高理念和實踐力量。就像東山魁夷在大自然中寫生時的情況一樣,漫步在美麗的江南大地上,我們也總是會聽到一種“快把我表現出來”的悲哀請求。而有時這種柔弱的請求會嚴厲得如同一道至高無上的命令,這正是我們必須放棄許多其他事務而首先做這樣一件事情的根源。記得黑格爾曾說古希臘是“整個歐洲人的精神家園”,而美麗的江南無疑可以看作中華民族靈魂的鄉(xiāng)關。盡管正在人們注目中的這個濕潤世界,已經更多地被歸人歷史的和懷舊的對象,但由于說話人本身是活的、正在呼吸著的生命,因而在他們的敘事中也會有一種在其他話語空間中不易見到的現代人文意義。讓江南永遠是她自身,讓江南在話語之中穿越時光和空間,成為中華民族生活中一個永恒的精神家園,這就是“江南話語”希望達到的目標和堅持不懈的人文理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