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中的洛可可

出版時間:2004-05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  作者:馬振騁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有人說,世界是一座舞臺,人生是一出戲。
又有人說,世界是一面鏡子,人人在鏡子里照出自己。
人在世上無時無刻不在表現(xiàn)自己,鏡子里的映象也就無時無刻不在變。
當今據(jù)說是崇尚個性的時代,每個人都怕自己像別人,于是有那么些人變著花樣新立異;但是又怕不像別人,于是又有那么些人追隨時尚的標準去改變自己。
其實這些擔(dān)憂都是多余的;你要是不信,請給我找出一個自己不像自己的人;或者兩個長相、脾氣、性格、經(jīng)歷、遭遇一模一樣的人。
因而你是獨一無二的,他是獨一無二的,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是獨一無二也做不到。各人的事各不相同,對于同樣的人與事,各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鏡子在變幻無常的映象中尋求和表現(xiàn)自己的價值與美學(xué)。何況照到的又是“發(fā)揮到荒謬絕倫才看了順眼”的洛可可(雨果語)。這是宇宙與人間的本質(zhì),沒有什么絕對相同,沒有什么絕對不同;在這兩者之間,具有無邊的空間,存在說不完的故事。
這部小書就是試圖說出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

作者簡介

馬振騁,1934年生于上海,1957年南京大學(xué)了外語系法國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畢業(yè)。先后在北京輕工業(yè)學(xué)院、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xué)任教。教學(xué)之余,退休之后,林林總總翻譯了《人的大地》(1981)、《小王子》(1991)(圣??颂K佩里)、《人都是要死的》(1985)(波伏瓦)、《賀拉斯》(1990)(高乃依)、《瑞典火柴》(1994)(薩巴蒂埃)、《蒙田隨筆》(1997)(部分)、《大酒店》(1999)(克洛德?西蒙)、《如歌的行板》《毀滅,她說》(1999)(紀德)、《慢》(2003)(昆德拉)、《要塞》(2003)(圣埃克蘇佩里)等多部作品。在《萬象》《譯文》等多家報刊撰有數(shù)十篇隨筆。

書籍目錄

小序
定格與蒙太奇
海明威情歸巴黎――在塞納河畔散步,到莎士比亞書店看書,與“書友社”女社長談?wù)巍?br />米拉博橋下塞納水長流――米拉博橋上詩人空惆悵。
“我不在哪兒住,我向黑夜投宿”――開創(chuàng)了象征派詩風(fēng)的魏爾倫,竟成了精神病院收留的流浪漢。
他們總是不到同一張桌子上――菲茨杰拉德與海明威之間的激情和齟齬。
最早賞識畢加索的詩人――雅各布愿為他假扮有錢的收藏家,當裝卸工。
把巴黎當作鄉(xiāng)下的女作家――柯萊特,一個對時尚城市缺乏好奇心的“美女作家”。
薩岡,法國文壇孤單的常青樹――從《你好,憂傷》到《失落的鏡子》。
……
迎客戲與詠嘆調(diào)
陶罐式的法國文化頂撞鐵罐式的美國文化――法國精英文化與美國波普文化的是是非非。
阿佳妮,你說英語嗎?――美法電影的百年戰(zhàn)爭。
天下第一假古董拉斯維加斯――這座城市是賭場、酒店和劇院的三位一體。
花開花落諾貝爾――百年歷史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最出色的一次是關(guān)于??思{。
好好寫,小心獲獎――“最差色情描寫?yīng)劇钡暮谏哪?br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鏡子中的洛可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4條)

 
 

  •     一向認為,馬振騁先生優(yōu)雅到了骨頭里,也難怪,多年愛好、翻譯、研究文學(xué),而且法國!想不優(yōu)雅都難啊。
      
      《鏡子中的洛可可》是馬先生2004年出的著作,我想著以前在馬老的官方網(wǎng)站“藍沙”中(http://www.mybluesand.com/index.html)看過不少文章,所以直到最近才把這本書看一過。
      
      除去后來幾篇隨筆,馬老這本書主要是關(guān)于法國文學(xué)的人和事,而又偏重于人,前面的文章短小精悍,后面的文章稍長,挖掘更充分。對于法國文學(xué),馬先生自然如數(shù)家珍,但是文字上很節(jié)制,夸那些人的好,也不避他們的缺點,這種平視的眼光、這種寫作的姿態(tài)很難得。此類文章如今已成一流派,但很容易感情泛濫,文字濃妝艷抹,如果格調(diào)再差點,跟古人吊起膀子來,簡直如馬老此書中所以前某法國文學(xué)人物,“在紙上跟人睡覺”,也是有的。
      
      感到驚喜的是,馬老這本書中最后有兩篇談翻譯的文章。我心儀的一些好翻譯家,往往對譯事本身談得不多,如蕭乾先生、周克希先生等,以前對馬老談翻譯也沒有印象。不過也可以理解,實踐家未必是理論家,理論家往往實踐方面不怎么樣的情況也很多??磥?,學(xué)翻譯,一個好的途徑就是多看好譯者的作品,再加上自己的實踐,何患無成?
      
      馬老這篇文章(全文附后)倒是可以多咀嚼兩遍,在書中,我就重點挑出了一些段落:
      
      “任何一部語法修辭書中的例子都可以說明:單獨的詞在句子中才有明確意義,句子結(jié)合上下文才能完全理解。所謂‘直譯’,那是不存在的,一切詞義與句于的理解都是通過有意識或下意識的推理思考而得到的。這是翻譯的大前提。
      ……
      翻譯,首先靠正確理解,其次是適當表述。談到翻譯理論,也應(yīng)該跟閱讀理論與寫作理論交織在一起。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造與欣賞歸根結(jié)蒂是主觀的。文學(xué)作品好比嬰兒,到了世界上有自己的生命軌跡,不是生身父母能夠預(yù)見或左右的。我們說不同的人閱讀《紅樓夢》有不同的體會,哪種體會是曹雪芹的初愿呢?自古以來對莎士比亞說了那么多,莎士比亞當年真有那么多要說的嗎?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說,貝凱特和斯特拉文斯基不愿意別人對他們的作品有不同于他們自己的理解,生前努力但無可奈何地“追尋失去的現(xiàn)在”。昆德拉在同一部書里還說:“美學(xué)愿望表現(xiàn)在作者寫的東西內(nèi),也表現(xiàn)在作者刪的東西內(nèi)?!边@樣的話,讀者可以在作者的作品內(nèi)和作品外去尋求發(fā)現(xiàn)。這是主觀中的主觀了。不過一部作品能夠引發(fā)好多議論,何嘗不是文學(xué)的奧秘,欣賞的真諦。
      
      表述方面,同一語種的古文今譯或方言轉(zhuǎn)譯,也很難做到完全復(fù)現(xiàn),更不用說是不同語種的翻譯。所以恕我主觀地說,一切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都摻有主觀成份的理解和表述。譯者對原作的閱讀可以稱為一次閱讀,讀者對譯作的閱讀可以稱為二次閱讀。譯者能夠做到的只是盡量縮小自己一次閱讀與讀者二次閱讀的差距。即使面對同一個物體,十名攝影家眼睛里看到的,在膠片上反映的也不會是同樣的意象。因而,譯者不要奢望、讀者不要苛求譯作能夠不折不扣提供原作同樣多的內(nèi)涵。
      
      這樣說的目的,不是強調(diào)翻譯是不可能的任務(wù),而是要求把不可能的任務(wù)盡量做好。我們常說:“人生有涯,學(xué)海無涯?!边@不是要人放棄學(xué)習(xí),而是鼓勵人更加奮發(fā)追求知識。譯者記住這個道理,只會加強尊重原作的意識,明白兢兢業(yè)業(yè)也未必做得十全十美,更不用說不懂裝懂、粗制濫造了。除非他存心這樣做。
      ……
      為了理解和表述,譯者對待原作就像導(dǎo)演對待劇本,指揮對待樂曲那樣。要研究作品的主題,感覺文筆的風(fēng)格,分析人物的個性,體會語言的品位與節(jié)奏。還要像作者那樣沉浸在角色和情境中。這時開始譯者對原作的再創(chuàng)造工作。
      ……
      文學(xué)翻譯家要樂意接受約束,這種約束是原作的主題、風(fēng)格、氣勢、情韻;若不愿接受,那就放棄,他可以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作,不能既說是介紹人家又不尊重人家;夾帶私貨是不道德的。至于追求詞的對等、句子的對等、音節(jié)多少的對等都是舍本逐末。形式的對等只是相對的、偶然的。一絲不茍的工筆肖像畫也會缺乏生氣成為一件劣作。羅丹的巴爾扎克雕像,五官四肢都大大失實,卻被公認為最能表現(xiàn)文豪風(fēng)采的杰作之一。
      
      *********
      附:翻譯理論: 理論不理論的問題
      
      馬振騁
      
       把石頭上下堆砌不是建筑,把字句前后排列也不是文章。各國語言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愈是成熟的語言,詞的內(nèi)涵與外延愈豐富,句式的選擇與運用也愈奧妙。一詞多義。多詞一義在常用詞中俯拾即是。一詞的更易可以使整句面目全非,句式的轉(zhuǎn)換可以使語氣根本改變。這同時也表明語言的嚴謹性和脆弱性。任何一部語法修辭書中的例子都可以說明:單獨的詞在句子中才有明確意義,句子結(jié)合上下文才能完全理解。所謂“直譯”,那是不存在的,一切詞義與句于的理解都是通過有意識或下意識的推理思考而得到的。這是翻譯的大前提。
      
       翻譯,首先靠正確理解,其次是適當表述。談到翻譯理論,也應(yīng)該跟閱讀理論與寫作理論交織在一起。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造與欣賞歸根結(jié)蒂是主觀的。文學(xué)作品好比嬰兒,到了世界上有自己的生命軌跡,不是生身父母能夠預(yù)見或左右的。我們說不同的人閱讀《紅樓夢》有不同的體會,哪種體會是曹雪芹的初愿呢?自古以來對莎士比亞說了那么多,莎士比亞當年真有那么多要說的嗎?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說,貝凱特和斯特拉文斯基不愿意別人對他們的作品有不同于他們自己的理解,生前努力但無可奈何地“追尋失去的現(xiàn)在”。昆德拉在同一部書里還說:“美學(xué)愿望表現(xiàn)在作者寫的東西內(nèi),也表現(xiàn)在作者刪的東西內(nèi)。”這樣的話,讀者可以在作者的作品內(nèi)和作品外去尋求發(fā)現(xiàn)。這是主觀中的主觀了。不過一部作品能夠引發(fā)好多議論,何嘗不是文學(xué)的奧秘,欣賞的真諦。
      
       表述方面,同一語種的古文今譯或方言轉(zhuǎn)譯,也很難做到完全復(fù)現(xiàn),更不用說是不同語種的翻譯。所以恕我主觀地說,一切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都摻有主觀成份的理解和表述。譯者對原作的閱讀可以稱為一次閱讀,讀者對譯作的閱讀可以稱為二次閱讀。譯者能夠做到的只是盡量縮小自己一次閱讀與讀者二次閱讀的差距。即使面對同一個物體,十名攝影家眼睛里看到的,在膠片上反映的也不會是同樣的意象。因而,譯者不要奢望、讀者不要苛求譯作能夠不折不扣提供原作同樣多的內(nèi)涵。
      
       這樣說的目的,不是強調(diào)翻譯是不可能的任務(wù),而是要求把不可能的任務(wù)盡量做好。我們常說:“人生有涯,學(xué)海無涯?!边@不是要人放棄學(xué)習(xí),而是鼓勵人更加奮發(fā)追求知識。譯者記住這個道理,只會加強尊重原作的意識,明白兢兢業(yè)業(yè)也未必做得十全十美,更不用說不懂裝懂、粗制濫造了。除非他存心這樣做。
      
       關(guān)于翻譯,意大利有一句最著名的名言: Tradurre,tradire。這句話譯成法語是Traduire Cést trahir。意思吻合,形式與發(fā)音也相近。漢語中這樣貼切的譯句絕無僅有:這也不是誰的錯。漢語的譯文是:翻譯就是背叛。Tradire和trahir在原文中有“背叛”,也有“泄露”的含義。如果說翻譯是把別人的意思泄露給你,那也就不像“背叛”那么絕對了。(寫到這里想插上一句,有的人還提出翻譯的形似與神似的問題,我很奇怪拉丁字母的法語和方塊象形的漢語在哪一點上有形似的地方。)
      
       為了理解和表述,譯者對待原作就像導(dǎo)演對待劇本,指揮對待樂曲那樣。要研究作品的主題,感覺文筆的風(fēng)格,分析人物的個性,體會語言的品位與節(jié)奏。還要像作者那樣沉浸在角色和情境中。這時開始譯者對原作的再創(chuàng)造工作。(是再創(chuàng)造,不是改造)。再創(chuàng)造自然有一定的限制,類似芭蕾舞演員或京劇演員,在臺上遵循一定的程式,同時找尋空間來發(fā)揮自己的才華傳遞藝術(shù)的精神。這不能說“戴了鐐銬”跳舞,因為一切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都是有約束的,誰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即使鄧肯在跳即興發(fā)揮的現(xiàn)代舞時也不能享受完全的自由:突破舊法則的同時也是創(chuàng)造新法則的開始。新法則對于突破舊法則的人是自由的,對于未來的創(chuàng)新者又是一種約束。
      
       文學(xué)翻譯家要樂意接受約束,這種約束是原作的主題、風(fēng)格、氣勢、情韻;若不愿接受,那就放棄,他可以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作,不能既說是介紹人家又不尊重人家;夾帶私貨是不道德的。至于追求詞的對等、句子的對等、音節(jié)多少的對等都是舍本逐末。形式的對等只是相對的、偶然的。一絲不茍的工筆肖像畫也會缺乏生氣成為一件劣作。羅丹的巴爾扎克雕像,五官四肢都大大失實,卻被公認為最能表現(xiàn)文豪風(fēng)采的杰作之一。
      
       在藝術(shù)中像在生活中,誰都無法做到另一個。演什么像什么的演員是藝術(shù)家,角色創(chuàng)造中個人風(fēng)格明顯的演員也是藝術(shù)家??ɡ瓝P和伯恩斯坦指揮的莫扎特樂曲很不一樣,但都是莫扎特。克萊特曼演奏的則不是。雖然節(jié)目單上是這樣寫的。這里面自有一種更可以意會而難以確定的東西:靈魂、氣韻、或什么別的。這也不是簡單的“信、達、雅”所能概括的。我不敢挑戰(zhàn)這個百年來奉為臬圭的準則,但是這個準則是要達到的目的,理論更重要的是指導(dǎo)如何達到。這個準則在今天看來的確也很不全面,或許需要重新闡述?!靶拧笔鞘裁??“達”是什么?對“雅”這條更有探討的余地。用南北朝文筆寫不出《金瓶梅》的俗人世情,薛蟠的粗話怎樣說就應(yīng)讓他怎樣去說,不要為了雅而勞駕妙玉開口。語言要按照原作的本色去用。還要通篇一致。若問一位雕塑家這只鼻子做得精致不精致,他必須知道那張臉是怎樣的,身軀又是怎樣的,這尊像放在什么情景中,那時他才能回答。
      
       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作,不是工藝作坊的產(chǎn)物。因而翻譯理論不應(yīng)是限制性的,而是開放性的;不應(yīng)是條例式的,而是啟發(fā)式。
       (1997年6月)
  •      那天在書店看到此書,不意竟是國人所寫,就隨便翻了幾篇,驚訝地發(fā)現(xiàn)里面至少有兩篇是抄襲法國人達恩?弗蘭克的《巴黎的放蕩:一代風(fēng)流才子的盛會》,其一是寫詩人魏爾倫的,一是寫詩人馬克思·雅各布,當時我剛讀完弗蘭克的書,因此對書中細節(jié)記憶猶新,兩相對比一下就看出其中曖昧。再看封面上毫無愧色的“馬振聘 著”四個字,不禁又好氣又好笑,大概翻譯家都以為自己資源壟斷,別人都不知道他是“編”出來的!加之一般人都對名家缺乏免疫力,因此文章不論好壞一概泥沙俱下視若珍寶,其實卻被蒙在鼓里當了文抄公的幫兇!
  •       馬振騁(http://www.mybluesand.com/)翻譯好,和他本人氣質(zhì)好有很大關(guān)系。氣質(zhì)好的人不一定要在偉大的外國作者身下顯智慧,自己寫一下就很好看。
        一本關(guān)于法國文化的八卦書,他為什么拿《鏡子中的洛可可》做書名,很值回味。似乎取了“映照出一個存著說不完故事的文化圈”的意思。
        高更和凡高的爭吵,畢加索的女人,杜拉斯的走紅,巴爾扎克的窮困和咖啡,雜七雜八什么事都有。他們充滿想像力變幻不可測的生活背后有些東西存著共性的,這種共性是什么,大約是個問題。
        文字洗練,多少顯出老派文字工作者的風(fēng)范來,不做語不驚人的架子。避免了時下文化八卦人的通病,故紙堆里東掏西挖的,加上文字上的編排,再拿出來嚇人。一切娓娓道來,不急不徐間提出了問題,羅列了證據(jù),擺明了觀點。
        為什么奇書《小王子》會誕生圣埃克絮佩里手里,又能寫成眼下這個樣子,我以前想不明白,別人八卦出來的資料也說明不了問題,看了這本書恍然大悟。
        老馬同學(xué)眼光確實高人一等,我等一點就透之人喜歡他的書。
        
  •   求形似易,求神似難。如何求得神似,那才叫高超藝術(shù)。就拿現(xiàn)今藝壇那些個領(lǐng)袖人物演員來說,即使最惹人注目的唐某,不論是形還是神,都無法企及作品中人物的十分之一。至于跟歷史原型比,那就更不知是什么滋味了。這可怎么得了,我們后來者怎么去尋找人物的靈光?
  •   Traduire, c'est trahir.
    那句法語譯文應(yīng)該這么寫,應(yīng)該是錄入時的錯誤。
  •   優(yōu)雅需要文學(xué)的積淀,看問題的態(tài)度。
  •   說到文學(xué)翻譯 我就想撞墻
  •   呵呵,這樣啊……這本書我倒是看得津津有味的,如廁時常翻翻。不過像這類掌故文章,要求它完全采用第一手材料,也有點難為作者吧?
  •   嗯。有點贊成樓上說的。
    我倒是覺得他對于翻譯的看法很讓人贊同。
  •   上廁所通便用還不錯……不過,讀起來還是蠻通暢的;部分同意樓上
  •   買過他譯的《慢》。感覺還不錯。
  •   http://www.mybluesand.com/saint-exupery.html
    他的網(wǎng)站。文字是相當強以外,有自己中肯而獨到的觀點,難得一個譯家。
  •   強力推薦,因為連他轉(zhuǎn)的文章我都很喜歡?。海?/li>
  •   :)確實是喜歡,這個人本身非常有神采,從他的文字里看得出來。
  •   我說,如果你的書評講的恰是我未讀過的書,我是不會去讀它的,因為害怕先入為主。
    但昨天我鬼使神差地買了這本洛可可,看來,小風(fēng)同學(xué)魅力難當?。。海?/li>
  •   我明白了,鬼使神差里面的鬼,就是我這號人。榮幸
  •   買了以后,還是稍感后悔。因為此類八卦書并不少見。我想,如果他也寫一本《譯邊草》,我肯定更有興趣。
  •   八卦不少,大氣不多。
  •   買了,和xiaojing的感覺一樣,有點后悔,我還是在網(wǎng)上看過他的一些文章的呢。大概有些文字,網(wǎng)上看起來熠熠生輝,一旦成書就有些失色,輕靈有余,厚重不足。
    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其中敘述國外藝術(shù)家和文學(xué)家的生平太多,作者的“自我”發(fā)出的聲音太少。馬振騁先生的淵博在字里行間處處展現(xiàn),如他講述海明威在巴黎度過的青年時代,以及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交往,我看過《不固定的圣節(jié)》,是海明威年輕時在巴黎生活的正版回憶錄,但從馬振騁的文章里還是能讀出新意來,這就是轉(zhuǎn)述者的功力和學(xué)問了,也許從這些隨筆在歷史和文學(xué)中的選料,多少已可看出作者的褒貶之意,嘆惋之情,作者本人無須出面太多,但這些文章給我的印象就是“小文”,才剛開了頭,馬上結(jié)了尾,沒來得及從容鋪展。
    董橋和余光中也學(xué)貫中西,一貫會掉書袋,但文章卻鮮明和深厚得多,也許是他們的文章,始終不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guān)懷?而馬振騁的文章,僅僅敘述國外的名人逸事,文化現(xiàn)象,未免有無根之木的感覺。
  •   有道理,別的不說了。
  •   喜歡,作者很多東西只是沒有明說,其實早已寓于字里行間.但國學(xué)底蘊確不如前輩大家深厚,這是要承認的暇疵,不過還是當今浮躁之世難得一見的好書,于我們這些正在思考相關(guān)問題的人更是矛塞頓開,"如聽仙樂耳暫明".總之,很喜歡這本書,但其中的妙處,沒有一定文學(xué)涵養(yǎng),對世事人情沒有一定洞見的人,恐還是難以體悟的.
  •   看得輕松愉快啊!半天就看完了.還不錯,不擺知識分子的譜.我覺得很稱其叢書名:星光咖啡,一二友人,閑聊以度.
  •   2007-04-07 14:46:07: 采香南蒲
      喜歡,作者很多東西只是沒有明說,其實早已寓于字里行間.但國學(xué)底蘊確不如前輩大家深厚,這是要承認的暇疵,不過還是當今浮躁之世難得一見的好書,于我們這些正在思考相關(guān)問題的人更是矛塞頓開,"如聽仙樂耳暫明".總之,很喜歡這本書,但其中的妙處,沒有一定文學(xué)涵養(yǎng),對世事人情沒有一定洞見的人,恐還是難以體悟的.
    ------------
    同意
  •   我剛看完,被大師的魅力所傾倒,文筆淡雅,很少直接道出自己的觀點,但是字里行間的情感卻非常鮮明,讀來真是很舒服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