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族傳統(tǒng)禮儀

出版時間:2003-07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作者:費成康  頁數(shù):152  字數(shù):16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歷史研究者不再把目光聚焦于帝王將相及其政治業(yè)績,而是關注民眾的日常生活;同時,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迅速發(fā)展,制圖、攝像越益簡易,現(xiàn)今的人們也越益鐘愛圖文并茂的書籍,閱讀的習慣有了明顯的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出一本配有大量的圖畫來形象地說明幾千年來中國的民眾及其家族如何舉行冠、婚、喪、祭諸禮,使現(xiàn)今的人們重新對中國傳統(tǒng)的家族禮儀有所了解,并可藉以對它們作客觀的評價,這應當是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吧。

書籍目錄

前言祭禮 伯夷典禮 克羞饋祀 適士二廟 士饋食儀 大夫饋食儀 籩、豆 ……冠禮 周歲拿周 總角 辮子,花帽,總角 童子衣服圖 卜稽如臺 蓍 龜 士寢制 簞 ……婚禮喪禮主要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寧國府除夕祠祭(選自民國初年《黃鐘日報》)  《紅樓夢》中有賈府上下于除夕那天在賈氏宗祠中祭祀祖宗的章節(jié)。賈府的祭祖儀式,既不同于《朱子家禮》中設計的在正寢中舉行時祭時的男女同祭,也不同于絕大多數(shù)家族在宗祠中舉行春、秋兩祭時僅有男子與祭的情形。這一家族先由男子在享堂中舉行三獻禮,然后再行進饌之禮。此時,以賈母為首的婦女入享堂,男子退至堂外,于儀門內(nèi)依次排列至享堂廊外。每道祭菜由眾子孫自儀門按次傳至享堂,再由長房長孫賈蓉傳給他的媳婦,再由眾婦女依次傳給賈母,最后由賈母捧放到供桌之上?!都t樓夢》中的這一描述說明,很多家族的祭禮有各自的特點,他們并不完全遵循失子《家禮》?! 」诙Y是成人禮,成人前的童子不戴冠。中國歷來重視冠帶,因而以加冠來作為男子成人的儀式,并用類似的“笄禮”作為女子的成人禮。而古人將冠禮列為民間“六禮”之首,是因為“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因而“冠者,禮之始也”。  先秦的冠禮,傳諸后世的只有士禮,即士人的冠禮。后來,帝王之家以及高官顯貴在行冠禮時,都參照士禮,推而用之。唐代杜佑所作的《通典》對于士大夫等人的冠禮作了詳細記述,但沒有記述庶人的冠禮。事實上,至唐代,在民間已很少有人再行冠禮。在當時,柳宗元  便有“古者重冠禮”,“數(shù)百年來,人不復行”的感嘆。北宋時由朝廷頒行的《政和五禮新儀》首次全面地對冠禮作了規(guī)定。然而,因政和新儀過于繁擾,不久即被朝廷自行廢止。此時,開始在社會上流行的便是司馬光在《書儀》中作了精簡的冠禮。不久,朱熹《家禮》中的規(guī)定又取而代之。到明代初年,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應如何行冠禮,都在《大明集禮》中作了纖  悉皆備的規(guī)定。不過,在明代真正按《大明集禮》來行冠禮的家庭并不多。清代是滿洲貴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皇朝。清皇朝在建立之初,以“留發(fā)不留頭”的暴政迫令漢族居民楚發(fā),使黃河南北、大江上下盡失漢家衣冠。正因為這些原因,清代推出《大清通禮》雖對民間的婚禮、喪禮、祭禮都作出規(guī)定,但有意識地回避了冠禮。即便如此,直到清代末年,仍有少數(shù)知書達禮的家庭按照朱子《家禮》或按照簡化了的禮節(jié)來給子孫行冠禮。  完璧歸趙 (選自清代《點石齋畫報》)  清代后期,江南的一些地區(qū)經(jīng)常有搶親之事。蘇州的一個年輕人于家道中落后無法按禮儀去迎娶新娘,在一個晚上邀同媒妁突然去搶親。女家有一對姊妹花,姐姐早已出嫁,他們要搶的未婚妻是其妹妹。這一天姐姐正回家省親,慌亂中姐姐被誤搶過去。直到交拜成禮,揭開紅蓋頭,新郎才發(fā)現(xiàn)大錯鑄成,只得將姐姐“完璧歸趙”。搶親失敗,新郎固然貽人笑柄,最大的受害者則是被迫再次拜堂的姐姐。  以雞代婿(選自清代《點石齋畫報》)  在東南沿海常有已訂婚的青年男子因出洋謀生久久未能回鄉(xiāng)的情形。兒子未回,又未便讓媳婦在娘家終老,當?shù)厮煨纬梢怨u代替新郎的習俗。也有些青年出洋時尚未訂親,其父母日趨衰老,無人侍奉,也會用此種方式娶個貧家女子來充當老媽子。不少與公雞拜堂成親的新娘至死也未等到自海外歸家的丈夫,她們一生的凄苦可以想見?! ∏宕蕥D女(選自清代《點石齋畫報》)  這張圖畫描繪的是清末滿族的福州將軍的喪禮。通過這張圖畫,可以看到清代身穿喪服的漢族和滿族婦女喪服的一些差異,如漢族婦女穿的是傳統(tǒng)的式樣,滿族婦女則穿白色的旗袍。

媒體關注與評論

  前言  禮,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依據(jù)各自的身份所應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儀,是使禮得到體現(xiàn)的具體儀式。自古以來,中國號稱"禮儀之邦",禮儀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時,著名大儒朱熹撰寫了《家禮》一書,其中依據(jù)古時禮儀,并參考北宋時司馬光撰寫的《書儀》,對士大夫的冠、婚、喪、祭四禮作了設計,而加冠、結婚、喪葬、祭祀,確是古代人們在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四件大事;這四方面的禮儀,確是當時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踐行的最重要的禮儀。盡管自元代起就有學者懷疑《家禮》并非這位朱文正公的著作,但此書從南宋時起到清代末年一直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著重大的影響。在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  推重,明代禮典中涉及民間冠、婚、喪、祭的部分幾乎照錄了這部《家禮》。在清代,《大清通禮》中的有關內(nèi)容也大體錄自這一著作。在此期間,不少家族在各自制訂的家法族規(guī)中還明確地指出,他們的家族在日常生活中遵行"文公《家禮》"。自南宋至清末的近千年間,中國傳統(tǒng)的家族禮儀,即當時大大小小的家族所遵行的居家禮儀,大體依據(jù)著《朱子家禮》中的規(guī)定?! ∮捎诩易宥Y儀不僅有代代相承的基本面,也有不斷演化的另一面,后世的人們僅憑古籍的文字記載往往不能真切地了解古代的禮儀。東漢時,著名的大儒鄭康成率先對先秦的《禮記》作了圖注。隨后出現(xiàn)的同類著作有阮諶的《三禮圖》,夏侯伏朗的《三禮圖》,張鎰的《二禮圖》,梁正的《三禮圖》,以及隋代開皇年間由隋文帝敕撰的《禮圖》等。五代時,聶崇義"博采眾家,參以己意",纂成了又一種《三禮圖》。隨后,他又向宋太祖趙匡胤進呈了該書的修訂本。對于聶氏的著作,當時和后世的不少學者都提出了異議,北宋時的禮學名家陸佃因而有《禮像》之作,陳祥道則編纂了《禮書》。此后,配有圖說的禮學著作代有所出。例如,在南宋時,朱熹的學生楊復推出了《儀禮圖》,布衣楊甲纂成了《六經(jīng)圖》。到清代,由于進一  步認識到庶民直至皇室都應依據(jù)禮儀圖來行各種禮儀,并要根據(jù)禮器圖來制作器皿,如果這些圖畫出現(xiàn)錯誤,便會誤導整個社會,動搖皇朝的根基,因而清政府就直接組織了禮圖的編繪。在此期間,便出現(xiàn)了經(jīng)乾隆皇帝御覽的《欽定儀禮義疏》、《禮器圖》,以及始纂于嘉慶年間、增補于光緒年間的《欽定大清會典圖》等。盡管這些配有圖畫的著作不免有若干差錯,但因它們的作者幾乎都是著名的禮學專家,從總體來說,經(jīng)他們確認的圖說都較為精確。有了這些資料,后人對傳統(tǒng)的家族禮儀便可有較為形象的認識?! 〕松鲜鲫U明禮儀的圖畫外,還有一批更為生動的作品可以幫助后人認識傳統(tǒng)的家族禮儀。它們是自古代直至民國初期描繪民間日常生活的圖畫。于明代、清代出版的很多小說、劇本等,如小說《西游記》、《聊齋志異》,劇本《西廂記》、《金釵記》等等,都有插圖。這些插圖顯示的是小說或戲劇的重要情節(jié),其中的一部分反映了當時的各種禮儀。十八世紀后期,關注中國情勢的日本官員中川忠英請中、日兩國的畫工繪制了反映中國民風民俗的《清俗紀聞》,并有意識地展示了"清國"的冠、婚、喪、葬等禮儀。到清代后期,隨著近代新聞事業(yè)的逐步發(fā)達,多種圖說社會新聞的畫報先后問世。其中最著名的是《點石齋畫報》。此外,較有影響的還有環(huán)球社的《圖畫日報》等。由于各地的人們在踐行各種家族禮儀時往往受到地方風俗的影響,這些畫報的繪畫者們所繪的是他們目擊或熟悉的情況,其作品的有些細節(jié)未必符合傳統(tǒng)的家族禮儀。不過,這些圖畫有血有肉,描繪的常常是令人噴飯的社會趣聞,因而有較強的可閱性?! ≡诮?jīng)歷了唐代末年與五代十國的大動亂后,自古以來擁有大莊園的名門望族土崩瓦解,小家庭成為宋初基本的社會細胞。不過,經(jīng)過一二百年的發(fā)展,這些小家庭演化成與以往不同的家族,即是以首先來到當?shù)囟ň拥哪凶訛槭歼w祖、由其繁衍的子子孫孫共同組成的新型的血緣組織。這些家族陸續(xù)纂修本族的族譜,興建本族的宗祠,并大多參照朱子《家禮》制訂了本家的宗祠祭禮。這些宗祠禮儀,以及在家族墓地舉行的祭禮禮儀等 ,無疑也成了傳統(tǒng)家族禮儀組成部分。各個家族在纂修或生修族譜時都會將有關文字,直至繪制的有關圖畫,載入此類家族的史冊??梢姡拮诿髑鍟r期和民國年間的族譜,也是后人藉以認識傳統(tǒng)家族禮儀的重要史料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家族傳統(tǒng)禮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