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太白文藝  作者:司馬遷  頁數(shù):630  字?jǐn)?shù):750000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史記”本是古代史籍的泛稱。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史學(xué)巨著,當(dāng)時稱為《太史公書》,或稱為《太史公記》。東漢末年開始將之簡稱為《史記》,直到魏晉南北朝期間,才以《史記》作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司馬遷(前145--前90),字子長,我國西漢著名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自幼跟隨任太史令(掌天文星歷、占卜祭祀及文獻圖籍)的父親司馬談在長安讀書,之后游歷數(shù)年,調(diào)訪古跡遺事。司馬談之后,他正式繼任太史令,得以有條件廣泛接觸宮廷藏書、檔案等史料。有了上述經(jīng)歷和準(zhǔn)備之后,司馬遷即著手《史記》的編撰。天漢二年,司馬遷因李陵事觸怒武帝,被處腐刑,遇赦出獄后便發(fā)奮著述《史記》,終于成就了這一史學(xué)名著?!妒酚洝肥侵袊穼W(xué)發(fā)展史上一座不朽的紀(jì)念碑,因為司馬遷開創(chuàng)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史學(xué)方法--紀(jì)傳體的史學(xué)方法。所謂紀(jì)傳體的史學(xué)方法,就是以人物為主體的史學(xué)方法。這種方法是將每一個他認(rèn)為足以表現(xiàn)某一歷史時代的歷史人物的事跡,歸納到他自己的名字下面,替他寫成一篇傳記。這些人物傳記,分開來看,每一篇都可以獨立;而合起來看,又可顯示某一歷史時代的全部的社會內(nèi)容。司馬遷就用他所創(chuàng)制的本紀(jì)、列傳、世家、表、書五種新體例,通貫古今,包羅萬象,寫成了一部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天漢年間(前100一前97)近三千年的社會變化和自然變化的百科全書武通史。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jì)、書、表、世家、列傳五大部分。本書約成書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后曾給當(dāng)時的大學(xué)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疤贰笔撬抉R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本書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本書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本書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xué)史綱》)

書籍目錄

史 記 卷 一 五帝本紀(jì)第一
史 記 卷 二 夏本紀(jì)第二
史 記 卷 三 殷本紀(jì)第三
史 記 卷 四 周本紀(jì)第四
史 記 卷 五 秦本紀(jì)第五
史 記 卷 六 秦始皇本紀(jì)第六
史 記 卷 七 項羽本紀(jì)第七
史 記 卷 八 高祖本紀(jì)第八
史 記 卷 九 呂太后本紀(jì)第九
史 記 卷 十 孝文本紀(jì)第十
史 記 卷 十一 孝景本紀(jì)第十一
史 記 卷 十二 孝武本紀(jì)第十二
史 記 卷 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 記 卷 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史 記 卷 十五 六國年表第三
史 記 卷 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史 記 卷 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史 記 卷 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 記 卷 十九 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史 記 卷 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史 記 卷 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 記 卷 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 記 卷 二十三 禮書第一
史 記 卷 二十四 樂書第二
史 記 卷 二十五 律書第三
史 記 卷 二十六 歷書第四
史 記 卷 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史 記 卷 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史 記 卷 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史 記 卷 三十 平準(zhǔn)書第八
史 記 卷 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史 記 卷 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史 記 卷 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史 記 卷 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 記 卷 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 記 卷 三十六 陳杞世家第六
史 記 卷 三十七 衛(wèi)康叔世家第七
史 記 卷 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 記 卷 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
史 記 卷 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 記 卷 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史 記 卷 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史 記 卷 四十三 趙世家第十三
史 記 卷 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 記 卷 四十五 韓世家第十五
史 記 卷 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 記 卷 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 記 卷 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史 記 卷 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 記 卷 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 記 卷 五十一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 記 卷 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 記 卷 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史 記 卷 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史 記 卷 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 記 卷 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 記 卷 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 記 卷 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 記 卷 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 記 卷 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 記 卷 六十一 伯夷列傳第一
史 記 卷 六十二 管晏列傳第二
史 記 卷 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史 記 卷 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史 記 卷 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史 記 卷 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第六
史 記 卷 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史 記 卷 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
史 記 卷 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
史 記 卷 七十 張儀列傳第十
史 記 卷 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史 記 卷 七十二 穰侯列傳第十二
史 記 卷 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史 記 卷 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史 記 卷 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史 記 卷 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史 記 卷 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史 記 卷 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史 記 卷 七十九 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
史 記 卷 八十 樂毅列傳第二十
史 記 卷 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史 記 卷 八十二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史 記 卷 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史 記 卷 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史 記 卷 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史 記 卷 八十六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史 記 卷 八十七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史 記 卷 八十八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史 記 卷 八十九 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史 記 卷 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史 記 卷 九十一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史 記 卷 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史 記 卷 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史 記 卷 九十四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史 記 卷 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史 記 卷 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史 記 卷 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史 記 卷 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史 記 卷 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史 記 卷 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史 記 卷 一百一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史 記 卷 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史 記 卷 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史 記 卷 一百四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史 記 卷 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史 記 卷 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史 記 卷 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史 記 卷 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史 記 卷 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史 記 卷 一百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
史 記 卷 一百一十一 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史 記 卷 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史 記 卷 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史 記 卷 一百一十四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史 記 卷 一百一十五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史 記 卷 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史 記 卷 一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史 記 卷 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史 記 卷 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史 記 卷 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第六十
史 記 卷 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史 記 卷 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史 記 卷 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史 記 卷 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史 記 卷 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史 記 卷 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史 記 卷 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史 記 卷 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史 記 卷 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史 記 卷 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章節(jié)摘錄

史記·五帝本紀(jì)第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wèi)。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fēng)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jì),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zhí)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fēng)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shù)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兇,不用?!眻蛴衷唬骸罢l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眻蛟唬骸肮补ど蒲?,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眻蛴衷唬骸班?,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fù)命毀族,不可。”岳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眻蛴谑锹犜烙悯?。九歲,功用不成。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yīng)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北娊匝杂趫蛟唬骸坝旭嬖诿耖g,曰虞舜?!眻蛟唬骸叭唬蘼勚?。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于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于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fēng)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彼醋層诘虏粦?。正月上日,舜受終于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于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辯于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fù)。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于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徧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zāi)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于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quán)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皇诘ぶ?,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編輯推薦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嵇其成敗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史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正文排版很不錯,紙張也挺好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