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的變革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閻云翔  頁數(shù):282  譯者:龔小夏  
Tag標簽:無  

前言

  1948年,美國人類學家許烺光發(fā)表了他的成名作《祖蔭之下:中國的親屬關系,文化人格,和社會流動》。他認為中國的文化人格受五種因素影響而形成:1.家庭生活中以父子關系為軸心;2.因強調男女有別而形成的兩性之間的緊張;3.將兒童作為成人來培養(yǎng)的育兒方式;4.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5.父母的絕對權威和權力。在個人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過程中,祖先崇拜和家族組織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個人的利益必須服從于家族的利益。家并不因個人而存在;恰恰相反,個人為了家的利益而存在。換言之,每一個個人都是生在祖蔭下,長在祖蔭下,并通過延續(xù)祖蔭的努力而賦予短暫的肉體生命以永恒的意義。由于中國的倫理體系強調個人利益必須服從于從家到天下的大大小小的集體利益,那種獨立、自立、自主的個人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也幾乎不可能存在。  因為它以生動的民族志描述和系統(tǒng)的人類學分析向讀者解釋了為什么中國文化以集體主義價值觀為取向,所以《祖蔭之下》一書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對英語世界的讀者一直影響很大。但是,許著的觀點絕非標新立異之說;它代表的實際上是晚清以來立志改革的中國知識分子的主流看法。近百年來中國文化的歷次變革都是以覺醒的個人反抗祖蔭的控制為特征的。

內容概要

  本書榮獲2005年度“美國亞洲學會列文森獎”。全書是以東北的下岬村為調查對象,分別從縱觀下岬村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變化、農(nóng)村青年擇偶過程的變化、這一轉變過程的各種細節(jié)、家庭財產(chǎn)分割過程中三種相互關聯(lián)的習俗沿革以及在彩禮上體現(xiàn)出來的巨大變化等,討論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個人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和國家在私人生活的轉型以及個人主體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結論是在過去半個世紀里,農(nóng)民的私人生活經(jīng)歷了雙重的轉型,這一轉型的核心在于個人作為獨立主體的興起?! ∽鳛橐徊苦l(xiāng)村民族志,該書探究了一個從未被研究過的課題——中國村民家庭生活中的個人與情感問題。閻云翔教授曾于上世紀70年代在東北一個農(nóng)村當了7年的農(nóng)民,1989年他以人類學專家的身份再次回訪該地,并進行了長達十年多的田野調查。閻教授研究范圍很廣,從社會關系、家庭財產(chǎn)和贍養(yǎng)老人等比較公共的話題,到像風流韻事、兩性關系、節(jié)育和性動力等私密的話題。

作者簡介

  閻云翔,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類學教授。閻云翔先生系著名學者張光直的學生,早年著作有《禮物的流動》,最近,他的英文專著《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1949~1999》獲得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學術著作獎-列文森獎。這是為紀念美國著名漢學家列文森而設立的,每年只頒發(fā)給兩本亞洲研究專著的作者。閻云翔先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裔學者。

書籍目錄

中文版自序前言導論中國家庭模式與私人生活的研究一、“合作社模式”與缺席的個人二、研究私人生活的新模式三、本書的結構安排第一章 下岬村的經(jīng)濟體制、公眾生活與社會關系一、村干部以及國家角色的變遷二、公共生活的起落三、親緣結構與社會關系第二章 擇偶:獨立與浪漫的年輕一代一、關于擇偶的本土定義二、1946-1962年:年輕一代的獨立自主趨向三、1963-1983年:集體化體制下的浪漫愛情四、1984年至今:改革開放以后的新發(fā)展五、介紹型婚姻中的愛情六、從自主到浪漫第三章 性愛、情感及其語言藝術一、訂婚后的戀愛與婚前性關系二、愛情的語言和姿態(tài)三、擇偶理想的變化四、愛情的表達問題五、擇偶中的浪漫革命第四章 兩性互動以及夫妻關系重要性的增長一、家庭結構的變化二、夫妻間的親密關系與愛情三、家庭勞動分工與家庭決策四、家庭內部性別角色的重新定位五、大家庭的民主化六、家庭關系的結構性變化第五章 私人空間與隱私權一、老宅子的空間安排二、80年代以來的裝修熱三、內外之別與家庭隱私權四、個體成員的私人空間五、空間格局與人際關系六、下岬村個案與隱私權觀念第六章 家庭財產(chǎn)與個人財產(chǎn)權利一、提前分家與“從父居”的消亡二、系列分家方式的影響三、彩禮與遺產(chǎn)預支四、彩禮支配的變化五、新娘在彩禮交換中的角色六、從禮物到預支的遺產(chǎn)七、個人權利的上升與父權的衰落第七章 老人贍養(yǎng)與孝道的衰落一、老人的生活狀況二、虐待老人與代際沖突三、關于代際互惠的爭論四、父母防老的措施五、孝道的衰落六、無效的法律與自相矛盾的意識形態(tài)七、沉默的公眾輿論八、信仰世界的倒塌九、經(jīng)濟剝奪與無情的市場邏輯第八章 人口政策與新型生育文化一、計劃生育20年二、個人選擇與生育模式三、新型生育觀的出現(xiàn)四、性別因素:妻子地位上升的影響五、社區(qū)因素:村風的作用六、從人口控制到計劃生育結論 國家、家庭與個人一、家庭的私人化二、自主性、情感、欲望與無公德的個人三、情感、欲望、消費要求四、社會主義國家與私人生活轉型的悖論五、關于國家作用的爭論六、個人的崛起與國家的關系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下岬村的經(jīng)濟體制、公眾生活與社會關系  自1989年以來,我就一直在黑龍江省下岬村做田野調查。下岬在哈爾濱市南面大約50公里處,離所在的縣城25公里,是個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nóng)業(yè)村。60年代以前,該村只有北面是耕地,東、西、南三面均被沼澤地環(huán)繞。70年代時,這些沼澤地被開墾出來種植稻谷。下岬與鄰近的各個村莊相隔1至3公里不等。南面5公里就是黑龍江省與吉林省的界河拉林河。在歷史上,這里夏季常常發(fā)洪水,村里地勢低的耕地總是受威脅。70年代建設的水利網(wǎng)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沒有洪水威脅的情況下,下岬有著極其肥沃的黑土地?! ∨c關內的農(nóng)村比較,下岬村的歷史非常短,只有大約100年。其實,整個縣城也只有這么短的歷史。在19世紀以前,這里原來一直沒有人定居。清代允許人們前來定居之后,下岬的第一批移民在19世紀開始建房居住。這塊地方后來就成了下岬村的中心。下岬在20世紀30年代正式成為行政村。從那以后,村子規(guī)模不斷擴大。集體化時期,下岬村被設為下岬大隊,內分4個生產(chǎn)隊,非集體化之后它又還原為村。根據(jù)1998年夏天的統(tǒng)計,村內有381戶,共1492人。  不過,對于這里的村民來說,下岬村的意義遠遠不止于其行政功能。這里也是他們生存的精神空間,是他們的本土道德世界。借用Kleinman夫婦的話,在這個世界里,“權力、地位、威望、物質資源、民族認同、社會秩序等等生存的基本要素得到了確實的體現(xiàn)。由于涉及到人們的根本利益與價值體系,所有社會行為都與道德有關?!保ˋ.Kleinman與J.Kleinman 1997:102)。我在這里不打算對當?shù)氐木竦赖率澜缱骺偫ㄐ缘恼撌?,而是要集中描述下岬村中與私人生活有關的三個方面(如果有興趣了解其他方面的情況,參見Yan 1996:24-38)。我將首先考察下岬的政治經(jīng)濟體制,而且會主要集中在村級領導以及國家政權對本土世界的介入這兩個問題上。之后,我將描述當?shù)氐墓采?,并追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它在社會生活、公共道德、政治參與、公共物品分配等方面的變化。在第三部分,我將討論當?shù)氐挠H屬組織以及社會關系,因為它們是1949年以后當?shù)刈钪饕纳鐣越M織形式?! ∫?、村干部以及國家角色的變遷  在1949年以前,下岬的土地所有權集中在少數(shù)幾家滿族地主與漢族富農(nóng)手中。村里只有不到25%的耕地為自耕農(nóng)所有。大部分村民以給地主當長工或打短工為生。①1946年至1947年間,黑龍江南部被解放,下岬村也因此在建國三年之前就提前開始經(jīng)歷了那場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 ?946年,下岬村一帶開始了土地改革運動。在這次革命性的社會轉型里,原有的社會等級制度從根本上被扭轉。地主遭到斗爭,他們擁有的絕大部分土地和財產(chǎn)被沒收并重新分配給窮人。更重要的是,從這時開始,根據(jù)每個人在此刻的經(jīng)濟或職業(yè)狀況,人們都被劃了成份,包括“貧農(nóng)”、“中農(nóng)”、“富農(nóng)”、“地主”。地主、富農(nóng),再加上反革命與壞分子,被稱作“四類分子”,屬于敵對階級。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六七十年代,成份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每個人的命運。①  土地改革的另一重大后果是,財富不再是當?shù)貦嗔εc威望的基礎。相反,貧窮成了在新社會里的政治資本。據(jù)說,在一次斗爭會上,當上了村長的羊倌一本正經(jīng)地發(fā)言說:“多虧了黨,如今我們這些拉綠屎的人才說了算?!薄袄G屎”是他的一種形象的說法,因為革命前窮人的主要食物是野菜。  與中國的其他地區(qū)一樣,在土改過程中,窮人、單身漢、年輕人成了村里新的領袖人物。由于這些人過去社會地位低,他們對黨極其忠誠。在1953年至1958年的集體化運動里,下岬村走得相當極端,因為村領導決心要將這里建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模范村莊。結果是,在大躍進與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下岬比周圍的村子吃了更多苦頭。幸好,在六七十年代,下一代的村領導糾正了從前的做法,集中精力搞生產(chǎn)而不是搞運動。

媒體關注與評論

  作為一部杰出的鄉(xiāng)村民族志,該書探究了一個以前從未被其他學者研究過的課題:中國農(nóng)民家庭生活中的個人與情感問題。閻教授曾在上世紀70年代在中國東北的某個農(nóng)村里當了7年的農(nóng)民,并在1989年作為訓練有素的人類學家再次回到那里進行了長達十年多的田野調查,因此,他能以知情人的視角,展示出一幅關于個人經(jīng)歷及普通村民精神世界的充滿微妙變化的圖景。他的研究范圍很廣,從社會關系、家庭財產(chǎn)和贍養(yǎng)老人等比較公共的話題,到像風流韻事、兩性關系、節(jié)育和性動力等私密的話題。該文研究深入徹底,分析說理發(fā)人深省,文風直白、敏感而感人?!  勣o

編輯推薦

  《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1949-1999)》作為一部鄉(xiāng)村民族志,《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1949-1999)》探究了一個從未被研究過的課題:中國村民家庭生活中的個人與情感問題。 《私人生活的變革》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私人生活的變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