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年6月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王曉明 頁數(shù):34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由十三篇文章和兩組圓桌討論合集而成,作者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城市,既有全球聞名的思想大家,也有年輕的學術新銳。他們分別結合自己的“在地”經驗,將觸角深入到文學、博物館、房地產廣告、影視、酒店空間、城市、工人、街道、音樂、小報等等層面,既有對“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現(xiàn)實的思考,也有對當代都市歷史想象的探討,更有對上海幾十年間空間變化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的挖掘??梢哉f,本書集中展現(xiàn)了世界當代學者對東亞城市文化的關注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 ”緯鴥热葸x自2003年召開的“當代東亞城市:新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構成”的學術討論會,收錄了13篇來自海內外的學者關于當代東亞城市的文化狀況的論文。這些論文的觸角深入到文學、博物館、房地產廣告、影視、酒店空間、城市、工人、街道、音樂、小報等等層面,既有對“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現(xiàn)實的思考,也有對當代都市歷史想象的探討,更有對上海幾十年間空間變化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的挖掘。
書籍目錄
編者的話第一輯 當代都市的歷史想象從“張愛玲熱”到“上海夢”“香港中國人講香港故事”: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新加坡:編造歷史,建構國家“臥底世界”——殖民地香港的(非)歷史想象第二輯 上海:新的空間和意識形態(tài)酒店、高度美學或者現(xiàn)代性從建筑到廣告——最近十五年上海城市空間的變化襄陽路與淮海路——從兩種商業(yè)形態(tài)看上海消費文化走向“孽債”、大眾傳媒與外來妹的上海故事——關于電視紀錄片《毛毛告狀》略談建國初期上海媒體對工人的塑造——以上海第一鋼鐵廠為個案第三輯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現(xiàn)實和批判實踐我們跑到哪里去?——東亞諸城市的亞文化與全球化,并論現(xiàn)代文學的誕生和終結地方狹隘主義的未來:全球化、《古惑仔之四》以及屯門的電影研究都市文化?大眾音樂?現(xiàn)代性在“小報”的字里行間附錄附錄一:“當代東亞城市:新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構成”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程附錄二:各場論文的講評和問答附錄三:圓桌討論
章節(jié)摘錄
從“張愛玲熱”到“上海夢” 倪文尖(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張愛玲在1980年代中期浮出歷史地表的時候,應和著當時中國大陸文壇“重寫文學史”的吁求;張愛玲在文壇的迅速普及,緣于其特出的文學性,尤其是技巧上的獨創(chuàng)性與陌生化,如所謂“意象”、“意識流”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其時,最受青睞的作品是《金鎖記》,而不是更具張愛玲本色的《傾城之戀》之類,這說明,最初接受張愛玲還是在原有框架(如“反封建”、“啟蒙”等)內所做的“加法”之一種?!颂攸c,甚至迄今仍在學界的部分圈子里延續(xù)著。 事情的另一面是,張愛玲在1980年代后期更逐漸占領了大眾的閱讀。在各式版本的張愛玲作品重復出版了一個階段以后,以安徽文藝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的《張愛玲文集》(四卷本)為標志,“張愛玲”越來越成為吸引眼球的“賣點”。在圖書市場上,1990年代以后的相當長時間里,出現(xiàn)了一種不妨稱之為“王朔十蘇童=張愛玲”的現(xiàn)象,即,如果說風行的王朔代表了“世俗”的潮流,媒體所塑造的蘇童意味著“懷舊”氣息的話,那么“張愛玲”,以一人之力統(tǒng)領著那一個時代的風尚?! ≡谶@個意義上,今天回過頭去看,“1992年”出版《張愛玲文集》,雖是時間上絕對的巧合,但還是顯得意味深長:我們不會忘記,正是在“1992”這一年,鄧小平視察南方重要講話,對中國的時局和發(fā)展道路都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苍S吧,這也構成了我們研究的一個“底子”。
編輯推薦
《當代東亞城市:新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內容選自2003年召開的“當代東亞城市:新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構成”的學術討論會,收錄了13篇來自海內外的學者關于當代東亞城市的文化狀況的論文。這些論文的觸角深入到文學、博物館、房地產廣告、影視、酒店空間、城市、工人、街道、音樂、小報等等層面,既有對“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現(xiàn)實的思考,也有對當代都市歷史想象的探討,更有對上海幾十年間空間變化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的挖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