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倫理

出版時間:2007-4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一行  頁數(shù):229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本詩學文集中收錄的文章,寫于2000—2006年間,它們都是從我閱讀和寫作詩歌的經(jīng)驗而來。對我而言,盡管漢語新詩尚未完全成熟,但它仍然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有真正成就的領域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更是誕生了一批杰作。閱讀這些作品是幸福的,它構成對一個人心智和理解力的煅煉,構成對他自身經(jīng)驗邊界的拓展。這本文集因而帶有一種還愿的性質:這些詩篇曾贈予我對美妙事物的經(jīng)驗,而我有義務將這種經(jīng)驗帶給更多的人?!  霸~的倫理”這一書名,顯示了本書的關切所在:對詞語的傾聽,對詞語所蘊含的倫理一政治性經(jīng)驗的挖掘。這是書中全部細讀、評論和書寫的立足點。因此,這本文集的關注點集中于“經(jīng)驗”。詩歌所要處理的經(jīng)驗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對歷史性世界的經(jīng)驗,這類經(jīng)驗具有歷史一社會學性質(當然必須經(jīng)過詩藝的轉換);第二類是對生命(內在性)和自然的經(jīng)驗,它具有生命形而上學或現(xiàn)象學的性質。第二類經(jīng)驗可以被視為超歷史的,盡管它實際上并不能完全獨立于歷史。在本書中,第一輯“論歐陽江河”主要關注的是歷史性的經(jīng)驗,我選擇當代詩人歐陽江河為個案,試圖說明漢語新詩在面對現(xiàn)代世界圖景時,所經(jīng)歷的詩學理念和詩歌方法上的巨大轉換,以及在這種轉換中生成的新的經(jīng)驗世界的方式。第二輯“經(jīng)驗的上升”中解讀的詩人(穆旦、魯西西、蔣浩等),相對而言則是朝向內在生命和自然的,因此我的關注點就聚焦于這些詩人的獨特生命經(jīng)驗是如何發(fā)生,又是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不斷變形的。在第三輯“詞語”中,我所書寫的則是我個人對某些來到我身上的詞語的經(jīng)驗,在其中,歷史性和內在性的經(jīng)驗交織在一起。無論是對具體詩作的分析和闡釋,還是對詞語所包含的歷史和生命經(jīng)驗的梳理,都只有通過對細節(jié)及諸細節(jié)之關聯(lián)的理解才是可能的。因此,嚴格意義上的批評只能從細讀出發(fā)。這就是為何本書中的大多數(shù)篇章,都是對單獨作品的解讀和評注?! 烂C的詩學批評,其任務不僅在于揭示詩歌的經(jīng)驗方式,而且要剖析使得這種經(jīng)驗方式得以顯現(xiàn)的技藝構成——詩歌對經(jīng)驗的展示和探究,只能在語言中進行,而語言的精純和活力取決于詩人的技藝。因此,詩歌批評建立在對一個基本事實的領會之上:詩歌的品質,最終取決于它所包含的技藝的高度和經(jīng)驗的深度。對批評家來說,技藝與經(jīng)驗乃是批評之橢圓圍繞其展開的兩個焦點。鑒于本書對“經(jīng)驗”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在這個序言中,我將把主要的篇幅放在對“技藝”的理解上。而在今天,談論技藝在詩歌中的重要性,首先就要面臨許多人對當代新詩之“技術化”傾向的指責。因此有必要先澄清一下公眾對詩歌“技藝”的誤解。

內容概要

  《詞的倫理》是一本當代詩學文集,對漢語新詩的文本閱讀和寫作經(jīng)驗給予詩學意義上的鑒別與考量。作者從歐陽江河等當代詩人的多個典犁立本出發(fā),展現(xiàn)出當代漢語詩歌所達到的精神高度、技藝難度及經(jīng)驗的復雜和精純程度。與此同時,也展現(xiàn)出當代詩歌的經(jīng)驗是如何發(fā)生的,又是如何在詩人那里轉換為語言,并在他的生命中不斷變形的。更讓人欣喜的是,作者對漢語詞語的敏感和關注、對方塊字所蘊含的日常倫理意味的挖掘和解讀,形成了《詞的倫理》詩學批評的特色和基點。

作者簡介

  一行,本名王凌云。1979年生,江西湖口人。2006年獲海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現(xiàn)任教于云南大學哲學系。譯有《黑暗時代的人們》(阿倫特著,2006年)、《設計論證: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合譯,吉爾丁著,2006年)。

書籍目錄

自序:詩歌中的技藝第一輯:論歐陽江河曖昧時代的動物晚餐——論歐陽江河傾聽《一夜肖邦》歌聲的中止與歷史中的寂靜深掩裂隙對未知的迷戀第二輯:經(jīng)驗的上升經(jīng)驗的上升對暴力與苦難的沉思口語詩:可能性及其限度穆旦的“根”變形及其終結——穆旦的《春》與《詩八首》朗一誦,或顯現(xiàn)的聲音——試論孫磊的《朗誦》觀看中的自由——評《柳樹的五種形式》體現(xiàn)——對魯西西《喜悅》的十五點評注靜觀其變——蔣浩《小圓石》釋義地道的詩歌與詩歌的地道——評彩虹《蛇》第三輯:詞語詞語聲音問題河流白骨尋物啟示燈的精神分析積木手跡飲的精神分析

章節(jié)摘錄

  詩起始于這樣的句子:“站在冬天的橡樹下我停止了歌唱”。這首詩(還有《傍晚穿過廣場》)寫于九月的成都,正好是在夏天與秋天的轉換之間(這對應著從“青春期寫作”向“中年寫作”的轉換?),為什么要說“冬天”?顯然,這首詩所處的乃是精神所感受到的季節(jié),而非自然的季節(jié)。精神對時代氛圍變化的敏感使得自然的季節(jié)已經(jīng)不再重要。  從另一方向看,《寂靜》受多多《歌聲》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這從二者在措詞上的多處相同或相似上可以看出。但是,《寂靜》所要說的和《歌聲》有根本性的不同,可以說它們分別屬于兩個截然相反的世界?!陡杪暋肥加诟璩?,而《寂靜》始于“停止了歌唱”。這意味著,在歐陽江河這里,寂靜已經(jīng)不再是由歌聲帶來,它不再是那種使人返回自然的力量,而是另外的東西。同時,歌唱的停止也意味著,《馬》所代表的那種浪漫主義詩學被突然中斷。這是一個切口,它喚起了某種“渾然無告”的感覺,使人不知所措。好像有什么東西在成形,但又尚未成形——一種臨界的寂靜,它包含著某種不確定的成分,就像水珠在冰點上旋轉但又沒有凝結。我們知道,《傍晚穿過廣場》是這種精神狀態(tài)的最終凝結物。而只有在《寂靜》先行打開的黑暗而寒冷的空間中,這種凝結才是可能的?! v史中的寂靜  多多的《歌聲》聽到了一種自然性的寂靜,但是,還有這樣的一些時刻,我們會聽到與此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寂靜。它不是自然的天籟,也不是我們內心的懷舊,而是來自歷史中的真空般的創(chuàng)痕。這是歷史性的寂靜。傾聽這樣一種寂靜,要求我們首先停止歌唱,甚至是內心的歌唱。但是,這種寂靜也具有一種逼迫的性質,它迫使我們去聽,因為我們不可能老是在歌唱中自欺欺人,尤其是當這種歌唱對于我們身處的世界圖景的變化已經(jīng)喪失敏感之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詞的倫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