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3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德] 黑格爾 頁數(shù):514 譯者:王造時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匯輯著名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的多次演講記錄,由其高足愛華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問世以來,學術界公認為進入和研究黑格爾哲學系統(tǒng)的入門書籍;又因原為對應一般大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專業(yè)知識水平而表述,故體例格式不必謹嚴深奧的高頭講章,照搬《哲學的傳記史》作者魯維斯所言,此書乃其“生平所讀這類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而占據(jù)全書篇幅甚多的例證解釋,對于研究哲學不深的讀者也是很熟悉的。其另一個重要價值,就是用一個截然新穎的觀點來論列“歷史”上各種主要事實,從而使人可能比較順利地把握住黑格爾哲學的主導概念,再由此帶動對該系統(tǒng)各個方面的深入認知。王造時先生的譯述,復以平實雅正、忠實本義而著聞。名著名譯,洵為一切從事哲學和哲學史研究者必備經典。
作者簡介
作者:(德)黑格爾 譯者:王造時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ず诟駹?德國哲學家,出生于今天德國西南部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1801年,30歲的黑格爾任教于耶拿大學。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其哲學思想才最終被定為普魯士國家的欽定學說。因此,說他大器晚成毫不過分。1831年在德國柏林去世。
書籍目錄
重印說明英譯者序言干斯博士為原書第一版所作的序言查理·黑格爾博士為原書第二版所作的序言緒論第一部 東方世界 第一篇 中國 第二篇 印度 第二篇(續(xù)) 印度-佛教 第三篇 波斯第二部 希臘世界 第一篇 希臘精神的元素 第二篇 美的個性形態(tài) 第三篇 希臘精神的衰落第三部 羅馬世界 第一篇 從羅馬開國到第二次普尼克戰(zhàn)爭 第二篇 從第二次普尼克戰(zhàn)爭到皇帝當政時期 第三篇 第一章 皇帝專政時期 第二章 基督教 第三章 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第四部 日爾曼世界 第一篇 基督教日爾曼世界的元素 第二篇 中古時代 第三篇 現(xiàn)代附錄一 重要詞語對照表附錄二 人名對照表附錄三 地名對照表附錄四 引用書名對照表附錄五 其他固有名詞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緒論這次演講的題目叫做“哲學的世界歷史”。那就是說,并不是從世界歷史作出一些普遍的觀察,再從世界歷史的內容舉例來闡明這一些觀察,而是世界歷史的本身。為了對于本講的性質從開始就能有一種明白的觀念起見,我們必須先行檢查關于研究歷史的其他各種方法。觀察歷史的方法,大概可以分為三種:(一)原始的歷史。(二)反省的歷史。(三)哲學的歷史。(一)關于第一種歷史,只要舉出一兩位著名的歷史家,便可以給人一個確定的典型。例如希羅多德斯、修昔的底斯和其他同樣的歷史家們。他們的敘述大部分是他們親眼所看見的行動、事變和情況,而且他們跟這些行動、事變和情況的精神,有著休戚與共的關系。他們簡單地把他們周圍的種種演變,移到了精神觀念的領域里去,這樣外在的現(xiàn)象便演成了內在的觀念。詩人以同樣的方式,運用他感覺中的資料造成他的觀念。當然,這些原始的歷史家也利用別人的報告和敘述,因為一個人決不能耳聞目見一切的事情。不過他們只把這些資料當作是一種組合的元素,這和詩人受賜于已經成立的語言文字的遺產,又是同樣的情形。歷史著作家把飄忽的片段聯(lián)系在一起,然后把它們寶藏在泥摩息尼神廟之中,使它們不朽。各種稗史、民歌、傳說都不能列在這種原始的歷史里面。這些稗史、民歌、傳說所表現(xiàn)的歷史的意識還在朦朧的狀態(tài),所以它們屬于觀念朦朧的民族。這里我們要研究的民族,是已經知道他們是什么,和他們在做什么的民族。當真看見的和可以當真看見的現(xiàn)實,是有堅實的基礎的,而產生這些稗史和詩歌的那個飄忽模糊的成分,它是沒有堅實的基礎的,等到各民族的個性發(fā)達成熟,這些稗史和詩歌在歷史上的權威就不能存在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