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

出版時間:2005-05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倪玉平  頁數(shù):552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和倪玉平博士相識已經(jīng)七年多了。那是1996年秋,他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找我,說想報考我的研究生。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聰明上進。次年,他以高分考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攻讀中國古代史專業(yè)清史研究方向碩士學位。我作為他的導師,從上第一堂課開始,就提出清史研究不要局限于1840年以前,要把清朝興起、定鼎北京直至滅亡的全過程打通去研究。其中,嘉道時期的研究相對薄弱,值得用力去研究,定有所作為。同時希望他加強理論修養(yǎng),掌握研究方法,關注史學前沿,及時了解清史研究動態(tài),打下扎實基礎,解決好點與面、博與專的關系,不要閉門造車,多與外界交流,開拓視野。我還鼓勵他勤于獨立思考,切莫人云亦云,包括我在內(nèi),都可以與之爭辯,在學術研究和真理面前,我們是平等的。三年期間,他學習刻苦認真,勤奮踏實,我們教學相長,共磋學術,甚至合作著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以良好的思想品德風貌和出色的成績,多次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榮譽稱號。我的一些朋友、同事都十分贊賞他。1999年冬,他決定繼續(xù)深造。屆時,我已退休,他只好離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到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凱老師門下攻讀博士學位。此后,我們繼續(xù)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他不斷成長的情況,我都十分了解。由于北大有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和濃厚的學術氛圍,有名師的指引,加之他自己的加倍努力,終于在學業(yè)上有了很大進步,在清史研究方面上了一個臺階。《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正是他在北大三年苦讀博士學位的辛勤結晶。作為清朝田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其特殊形式,漕糧問題是清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它包括“運”和“政”。作為漕糧運輸,既有河運又有海運,是清代一項重要經(jīng)濟活動;作為漕政,它同時是清朝政府一項重要的財政與稅收制度。它在清代傳統(tǒng)社會及其晚清轉型時期都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清代漕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更多地偏重于河運方面,海運研究則相對薄弱,涉及較少。玉平在做碩士研究生時,就開始關注漕運問題,并把道光初年的漕運制度改革作為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當時,我曾建議他不要把漕運問題僅僅當成一個經(jīng)濟史研究課題,應提高到政治高度去認識。在碩士論文通過之后,參加答辯的諸位老師建議他把漕運研究繼續(xù)做下去,延伸到近代,著重探討海運問題,可以作為將來博士論文的一個選項。現(xiàn)在看來,他沒有辜負昔日老師們的期望。他的這部新著,在詳細占有資料和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正確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研究方法,清晰地勾畫出了中國歷史上漕運的由來、發(fā)展、演變軌跡,著重探討了清代漕糧海運興衰原因、漕運體制及其運行機制、漕糧海運的歷史作用和影響,以及它和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相互關系等等,內(nèi)容充實,全面系統(tǒng),敘述細密,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專門研究清代漕糧海運的厚重之作?! ≡谝酝那迨费芯恐校瑥氖抡问费芯?,更多關注政治事件、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及其思想本身,往往忽略從社會經(jīng)濟層面上去加以深入分析,揭示政治與經(jīng)濟、社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事經(jīng)濟史研究,往往單純從經(jīng)濟史角度加以探討,忽略它同社會政治的關系,從政治高度去認識問題。漕運史研究也有這種傾向。倪玉平博士在二者結合上下了相當?shù)墓Ψ?,反復強調(diào)漕糧既是經(jīng)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是晚清政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把自己的研究對象放到當時國際國內(nèi)社會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去考察,努力探究政治經(jīng)濟諸因素在政府決策中的作用,各種利益集團矛盾斗爭、政治勢力消長、中外交涉、晚清政局走向對漕糧海運的手段、方式和成效的影響;漕糧海運的推行又如何反過來推動了社會變遷,以至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  作者對行政干預、市場機制和國家海洋戰(zhàn)略關系作了大膽探索,尤其值得稱道。在作者看來,鴉片戰(zhàn)爭以降,中國如何由內(nèi)陸走向海洋,由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轉為海洋經(jīng)濟,是近代中國社會面臨的巨大考驗。漕糧海運為這種選擇提供了絕佳機會。可是,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長期缺乏發(fā)展海洋貿(mào)易、推動海運事業(yè)、開發(fā)海洋資源、掌握制海權的原動力。盡管晚清漕糧海運問題上的河海之爭,已明顯帶有了國家安全戰(zhàn)略、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性質,然而,即使是在當時的朝野上下,依然沒有什么海權觀念,或者說海權觀念淡薄。清朝統(tǒng)治者僅僅視漕糧海運為河運的替補手段和權宜之計,這就錯過了以漕糧海運來實施海洋戰(zhàn)略的歷史契機。書中相關論述文字雖然不多,但卻發(fā)人深省,極富開創(chuàng)性和歷史借鑒意義。在我看來,從政治史角度論述經(jīng)濟問題,把漕糧海運提高到政治高度去認識,甚至提到國家安全戰(zhàn)略、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高度加以檢討,可以說是倪玉平博士這部新著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涌動,學術研究也出現(xiàn)了浮躁之風,種種腐敗作為也不斷侵襲著學術研究這塊凈土。許多專家呼吁凈化學術空氣,反對和抵制學術腐敗,提倡嚴謹踏實的學風。倪玉平博士用他的研究實踐作出了積極響應。為了寫好本書,他潛心搜集大量文獻、檔案等第一手資料及外文資料,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詳細占有資料的基礎上。他的這部新著旁征博引,史料豐富翔實,格外引人注目。他對搜集的大量史料加以爬梳整理,索隱鉤沉,厘清了前人研究的某些失誤乃至錯誤,運用較為熟練的史料駕馭能力和可貴的理性思維,精辟分析闡述,創(chuàng)見迭出,決不是偶然的。艱辛付出,才可能獲豐厚的回報。商品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如此,學術研究又何嘗不是如此?! ∧哂衿皆诒贝螳@得博士學位之后,又回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F(xiàn)在,我們還成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典志組的工作同事。欣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一致通過將《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列為該所研究??环N提交出版,謹向倪玉平博士致以祝賀。書稿付梓之際,我不計淺陋,寫下一些感想。是為序?! ?004年1月16日于北京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將漕糧海運的施行納入晚清社會變遷的宏大歷史環(huán)境中加以細致的考察,在詳盡占有史料的基礎上,爬梳史事,鉤沉索隱,厘正前人之誤,同時,運用經(jīng)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較透徹的剖析了漕糧海運制度的產(chǎn)生、運作、規(guī)制、運輸工具等與當時政治、經(jīng)濟、中外關系各層面的發(fā)展關系,辯證的分析了清代漕糧海運興衰和廢而不止的因由,論述了由此引發(fā)的晚清社會變遷,揭示了政府在市場經(jīng)濟生活中職能的轉變和決策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本書是一部史實翔實、敘事縝密、所論新見的學術力作,填補了清代經(jīng)濟史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

作者簡介

倪玉平,1975年11月生,湖北漢川人。1997年、2000年、2003年,先后從蘭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相續(xù)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F(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已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現(xiàn)主要從事清代政治史、經(jīng)濟史方面的研究。

書籍目錄

緒 言一 選題意義 1  問題的提出 2  研究概況評析二 幾點說明 1  研究對象的界定 2  史料運用 3  研究思路第一章 完備與補漏:清代漕運規(guī)制 第一節(jié) 古代漕運規(guī)制 第二節(jié) 清代河漕制度的演變 第三節(jié) 嘉道之際的漕弊第二章  權宜與成案:道光年間的漕糧海運 第一節(jié) 道光六年海運:制造“成案” 第二節(jié) 道光末年海運:西方首次干涉沖擊與回應:第三章 沖擊與回應:木帆船時期的漕糧海運 第一節(jié) 海運再起:別無選擇 第二節(jié) 海運的繼續(xù):另辟蹊徑 第三節(jié) 恢復海運:向輪船過渡第四章 變通與代價:輪船參與下的漕糧海運 第一節(jié) 招商局創(chuàng)設:非為運漕專設 第二節(jié) 輪沙并運:后來者居上 第三節(jié) 河海并運:戰(zhàn)爭的影響第五章 廢而不止:清末漕糧海運 第一節(jié) 庚子漕運:轉折點 第二節(jié) 漕糧改折詔:進退維谷 第三節(jié) 海運的繼續(xù):最后的歲月第六章 漕糧海運與政治變革 第一節(jié) 晚清漕制的變革 第二節(jié) 漕糧海運與中外交涉 第七章 漕糧海運與經(jīng)濟演變 第一節(jié) 漕糧海運與經(jīng)濟區(qū)域轉移 第二節(jié) 漕糧海運的補充形式第八章 漕糧海運與社會變動 第一節(jié) 漕糧海運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jié) 漕糧海運與招商局 第三節(jié) 漕糧海運與社會問題結論:制度、市場與國家戰(zhàn)略附表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此表清晰顯示,這種財政體制會對實際的賦稅操作產(chǎn)生怎樣的負面作用:當每個州縣都被迫以相當細碎的數(shù)額征稅,而倉場又須為朝廷的各個獨立機構分配同樣細微的稻米時,將會產(chǎn)生怎樣的不便!而這還尚且是針對整個縣或州的情況而言??紤]到納稅數(shù)額還要細化到土地面積相當小的平民頭上,小數(shù)點后面的長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說,定額制的僵化,使得征稅過程絲毫不能顧及納稅人、中間環(huán)節(jié)及上層分配情況,各方面均受其苦。另一方面,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征漕當然不會如此細屑,以上表單最多只是作為上呈戶部以備稽核的手冊,現(xiàn)實中并不在起作用。只要總數(shù)不發(fā)生錯誤,就根本不會有任何一個戶部尚書或郎中,會真正關心每個縣征收白糧的具體情況。平民在納稅過程中遭受苛索,在所難免?! ?.京通受兌的矛盾  河海并兌糾紛此次欽差驗米大臣是戶部尚書孫瑞珍和倉場侍郎慶祺。孫瑞珍奏稱,他于三月初四日抵天津,而一天前已有1只沙船進口,至十六日天津共到沙船102只,漕米133000余石。江蘇委員梁逢辰、朱鈞已帶鐵斛來津,糧道倪良耀尚在途中,不日可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