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1 出版社:上海書店 作者:聞黎明 頁數(shù):36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004年總第二輯之一種,由張海鵬先生著意為序熱心介紹。全書旨在考察抗戰(zhàn)時期處于國共兩大政黨之間之第三種力量(或稱中間勢力)的存在狀況,是以寬泛的視野、豐富的資料,對其社會基礎、階層構成、黨派組織以及在當時形勢下它的政治態(tài)度、立場傾向、策略主張、行為活動等作了一次全景式的問題論述。筆力所及,既是對以往研究的薄弱部分予以加強與深化,更是對相關問題的獨立思考之所見,通覽之下,能使人們對于那一時期的中國政治及國共勢力消長原因等會是更深刻的了解與認識。
作者簡介
聞黎明,1950年生,1977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訪問教授、櫻美林大學國際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文學部兼任講師、二松學舍大學大學院客員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現(xiàn)代政治史與思想史研究,專著有《聞一多傳》(中日文版)、《聞一多年譜長編》、《愛國民主斗士》、《中國復興樞紐--抗日戰(zhàn)爭的八年》(合著,中日文版)等多部,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90多篇。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章 問政之初:發(fā)端國防參議會第一節(jié) 應聘國防參議會第二節(jié) 朝野的最初合作第二章 論政舞臺:國民參政會第一節(jié) 戰(zhàn)時民意機關的提出第二節(jié) 在野力量登上政壇一 中國青年黨二 中國國家社會黨三 第三黨四 中華職業(yè)教育社五 鄉(xiāng)村建設派六 救國會七 教授派第三節(jié) 對抗戰(zhàn)建國的期待一 擁護國民參政舉措二 國民參政會性質的分歧第三章 早產(chǎn)的革命:第一次憲政運動第一節(jié) 憲政運動的發(fā)韌一 憲政問題的提出二 在野黨派提案之分析三 激辯中通過的決議四 憲政運動的展開第二節(jié) 具有改革意義的“國民大會議政會”之設計一 昆明九教授的修憲草案二 “期成憲草”的通過與意義三 “期成憲草”的夭折第三節(jié) 戰(zhàn)時是否需要憲政的論爭第四章 力求發(fā)展:中間黨派的聯(lián)合第一節(jié) 力圖走出邊緣: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的建立一 聯(lián)合的外因:黨派問題二 解決黨派矛盾的兩種意見三 初步合作的建立第二節(jié) 走近政治中心: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一 改組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的提出二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誕生三 由十二條到十大綱領的波折第三節(jié) 民主同盟的基本主張一 “政治民主化”與“軍隊國家化”二 “政治民主化”與“軍隊國家化”的順序調整第四節(jié) 政治交換的挫折第五章 居中斡旋:調解國共矛盾第一節(jié) 調解國共關系的最初嘗試第二節(jié) 對待皖南事變的態(tài)度一 反對國民黨制造摩擦三 內戰(zhàn)趨勢的憂心第三節(jié) 介入皖南事變善后處理一 兩重意義的善后意見二 奔走國共之間三 力勸中共忍辱讓步第四節(jié) 冀望于各黨派委員會第六章 溫和改良:第二次憲政運動第一節(jié) 發(fā)動第二次憲政運動一 第二次憲政運動的起因二 憲政實施協(xié)進會的組成與風波第二節(jié) 憲政觀念的大普及第三節(jié) 得之不易的三項成果一 爭取言論自由二 爭取身體自由權利三 爭取參政會預算權第四節(jié) 呼吁奉行《訓政時期約法》第七章 第三種力量的形成:社會力量大整合第一節(jié) 對動蕩時局的反思一 豫湘桂大潰敗造成的社會動蕩二 追尋政治原因第二節(jié) 知識精英走出象牙塔一 堅持學術自由二 貧困生活的刺激三 政治態(tài)度的轉變第三節(jié) 民族工商業(yè)者的變化一 遷徙中的巨大損失二 被迫過問政治第八章 建國模式:政權結構的選擇第一節(jié) 對中共建立聯(lián)合政府建議的反應一 最初的謹慎態(tài)度二 預料之外的空前響應第二節(jié) 中國民主同盟的發(fā)展一 適應形勢需要的改組二 新形勢下的政治目標第九章 嚴峻的考驗:堅持聯(lián)合政府路線第一節(jié) 抵制所謂“還政于民”一 堅持以民意為基礎的民主政治二 取消國民參政會的呼聲第二節(jié) 背離初衷之六參政員的延安之行一 國共雙方對中間黨派的爭取二 延安之行的本來目的三 在延安與中共達成的共識第三節(jié) 反對召集國民大會的斗爭一 國民大會問題的激烈論爭二 抑制國民黨的一意孤行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