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06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徐復觀 頁數(shù):34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新儒家當中,甚至在整個20世紀的中國人文學術史上,徐復觀都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曾為蔣介石的高級幕僚,轉向?qū)W術界以后,不同于思辨型、書齋型的學者,徐復觀以思想史論、時政雜文在歷史與現(xiàn)實、東方與西方、學術與政治之間思考和探索,力圖把儒家政治理想與民主政治追求結合起來。在書中,徐復觀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史上的若干問題進行考證的同時,致力于儒家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民主理念的嫁接問題。思想深邃,立意卓特,文風雄健,并且涵蓋中國經(jīng)學、史學、哲學諸領域。期間一以貫之的主線,即通過對中國文化作“現(xiàn)代的闡釋”,闡揚蘊涵其中的中國人文精神。最近幾年,徐復觀的名字越來越為文化學術界所關注,上海、天津、湖北等地先后出版了他的著作,討論他思想的研討會由海峽兩岸大學聯(lián)合舉辦。本書的出版將對深入了解徐復觀思想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徐復觀(1903—1982) 原名秉常,字佛觀,后由熊十力更名為復觀。湖北浠水人(與聞一多是同鄉(xiāng))。徐復觀在抗戰(zhàn)時期始從政,與毛澤東、蔣介石均有交往,曾任蔣隨從秘書,后厭倦政治,于知命之年專心問學。
書籍目錄
象山學述一 小傳二 象山學術思想的時代課題三 象山思想的結構四 象山對書與事的態(tài)度五 朱陸異同-朱子自身的矛盾六 朱陸異同-知識與道德界域的混淆與厘清七 朱陸異同-由對心性認識的不同而來的修養(yǎng)功夫之各異八 陸王異同九 象山與佛老十 象山的政治思想《中庸》的地位問題有關思想史的若干問題一個歷史故事的形成及其演進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結構及人治與法治問題……
章節(jié)摘錄
象山學術思想的時代課題 象山的學術淵源,在《宋元學案》的《象山學案》中,全祖望謂“程門自謝上蔡以后,王信伯、林竹軒、張無垢至于林艾軒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在《橫浦學案》(張無垢)中,特注明“陸學之先”。是在全謝山心目中,以象山與橫浦的關連最為密切。但象山集中絕未提及橫浦,橫浦思想之中核,為承上蔡之后,以覺為仁,余率多泛語,除重視心一點而外,與象山之精神面貌并不相似,此讀兩家學案時所最易辨認者,象山雖不喜程伊川,但他承認“伊洛渚公得干載不傳之學,但草創(chuàng)未為光明”(《語錄》)。并且他對程明道則略無間然。明道渭學者當先識仁,不須防檢,不須窮索,其與象山思想之相貼切,更遠在橫浦之上。然全謝山不謂其淵源于明道者,蓋上蔡以下之信伯諸人,世多指其人禪,尤以橫浦為甚。洪適刊橫浦之《傳心錄》,朱元晦謂其患烈于洪水、夷狄、猛獸,此與元晦的學生陳北溪之攻擊象山,口吻正復相似。在《宋元學案》中,黃宗羲之態(tài)度近于陸,全謝山受黃東發(fā)的影響最大,其態(tài)度偏于朱,他對陸學的考語為“自成其是”(《困學紀聞》卷十五“東萊象山學術條”全注)。所以他所加上的“皆其前茅”及”陸學之先”等說法,無疑是受廠朱,陸異同的影響,不特對象山學術的淵源無所說明,且徒增加后人誤解。象山的學術,若就廣義的思 想淵源說,則亦可渭與朱元晦同出于伊洛;若就狹義的師傳說,則陸氏兄弟“自為師友”,可謂孤軍特起,不必另有所附麗:若就各人治學之所由啟發(fā),亦即其所最得力處說,則他自己分明說是“因讀《孟子》而自得之,,(《語錄》).此語與其全部學術之精神,最吻合無間。 其實,與其從學術淵源上去了解象山的思想,毋寧是從時代課題上去了解他的思想,更為適當。當時知識分子自身,擺在象山面前的有兩大課題,不能不引起象山的反省、第一是科舉制度,不僅破壞了士大夫的人格,并且破壞了文化精神,破壞了冶國平天下的事業(yè)。一切學問及朝廷的爵位,在此一制度下,都化成了個人追求利欲的工具。讀圣賢書是為作時文,作時文是為考科舉,考科舉是為了做官,做官是為了一人一家的享受。在這種情形下,士人口里說東說西,都是虛語、廢話,謊言,說的內(nèi)容與說的人的自身毫無關涉,真正相干的只是利欲。所以在科舉下的知識分子,照朱元晦的說法,簡直是一個盜賊集團,最低限度也是一個謊言集團(參閱拙著《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命運》一文,見《學術與政治之間》甲集)。象山對此更感到非常迫切。例如他最得意的學生傅子淵說:“夢泉(子淵字)向來只知有舉業(yè),觀書不過資意見耳。”象山說:“今時士人讀書,其志在于學場屋之文,以取科第”,(《象山全集》卷十五《與傅克明書》)又說:“取士之科,久逾古制,馴至其弊,于今已劇。”(同上卷十九《貴溪重修縣學汜》)“后世弊于科舉,所向日陋,疾其驅(qū)于利 欲之途,吾身吾心之事漫不復講?!?同上卷二十《送毛文善序》)“今天下士皆溺干科舉之習。觀其言,往往稱道《詩》、《書》、《論》、《孟》;綜其實,特借以為枓舉之文耳?!?同上卷十一《與李宰》)“科舉取士人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為士者固不能免。然場屋之得失.顧其技與有司好惡如何耳,非所以為君子、小人之辨也。
編輯推薦
本書以“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作為解釋中國近現(xiàn)代史思想史上許多錯綜復雜現(xiàn)象的基本線索,在學術思想界引起巨大反響,毀譽參半。許多青年入學贊之為提供了嶄新的范式變革。緊接此文,本書以數(shù)十年的新文學歷程和哲學上“現(xiàn)代新儒家”等論題,簡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現(xiàn)代中國思想的諸多重要方面和問題,或明或暗地顯現(xiàn)了上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身影、悲歡和坎坷命運。書中論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長文則結合對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思想分析,說明由民粹主義、道德主義的入侵馬克思主義,迷信戰(zhàn)爭經(jīng)驗等等,阻礙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