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5 出版社:文匯出版 作者:周家明 頁數(shù):225 字數(shù):17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如下精彩片段: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相傳在宇宙剛剛形成的時候,天不成其為天,地不成其為地,日月星辰不成其為日月星辰,一切的一切,全都處于混沌和迷惘之中。初生的嬰兒也是一個“宇宙”,一個微型而精巧的宇宙。初生兒的“混沌”表現(xiàn)在:分不清方位和時間,分不清白晝和黑夜,分不清主體與客體,分不清自我與非我。一切都在自發(fā)的、自然而然的節(jié)律中運行。
這時,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雙親介入了這小生命的生活,開始帶著期待的目光、迫切的心情和縱意的行為趨向干預起原本自發(fā)和自然而然的生命運行來。原先的節(jié)律被打破了。自發(fā)變成了人為,自然蛻化為刻意和縱情。這是好事呢,抑是壞事,似乎一時也說不清,至少不能一概而論吧!
……
書籍目錄
《貝尼檔案》的檔案(代序) 第一章 初生的嬰兒,猶如宇宙初始,混沌初開…… 在生命誕生的第一時間,就讓孩子擁有一個溫馨而美麗的世界。 擁抱孩子,親吻孩子,用父母的身體去溫暖自己的孩子。 多給一個甜甜的笑,多增一份濃濃的情,多添一點幽幽的美。 把嬰兒的身體撐起來,讓他學習站立,讓他張目四望,讓他開拓視野。 讓寶寶的手學得“能說會道”。 當父母的教育的對象是孩子,因此必須順著孩子的心性去做父母該做的事。 為孩子起一個響亮、別致、洋氣的名字,作為孩子生命的呼號。 家庭中不能沒有體育。家庭體育,應該成為家教之本。讓生命的時鐘有節(jié)奏地運轉(zhuǎn)。 第二章 當孩子第一次奶聲奶氣地張口說出“我自己”的時候,父母的責任在于幫助他解讀好這一個也許是人生最重要,使用頻率最高的“我”字。 三歲時候的孩子,奇跡般地擁有了一個“我”。作為家長,教育的目標是使這“我”字圣潔些,更圣潔些。 要關(guān)照孩子:在任何一個社會生活的“共同體”中,你都受著別人的關(guān)懷,同時,你又必須關(guān)懷別人。 熔鑄一個無私的“我”。 熔鑄一個大氣的“我”。 社會正在一步步走向文明,我們應在家教的冊頁上,大書上兩個大字:文明。 “節(jié)儉”是寶。“節(jié)儉”是成才之本。拒絕奢華,這該是教育的一大課題。 獨立是一個過程,作為父母,就要不斷地推進這個過程…… 對個人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這種負責精神,也得從幼小時學起。 勞作后的享用,那也該是生活的正當一頁。 一個也許屬于上流社會的大家族的聚會,既氣派又排場,既有親情的流淌,又是人生向善觀念的展示。 第三章 人們創(chuàng)造了無所不能的上帝,其實,真正無所不能的 卻是人自己?!拔夷苄?,明天我會更行!”——上進心和自 信心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章 人總是要獨立地生活的,與其讓他長大后手足無措地面對生活,不如讓他從小就學著走向生活。 第五章 一個在自我規(guī)范的制約下自覺運行的人,他的生活會是最從容的。 第六章 拓展時空,開闊眼界,贏得無限 第七章 生活中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有一馬平川,讓孩子在坑坑洼洼中跌爬吧 第八章 服務=真正的人生享受。我要讓孩子心領神會的無非是這樣一個簡單不過的數(shù)學公式。 跋——心有一祝 附錄:一個哈佛學子對教育的反思和眷顧
章節(jié)摘錄
書摘檔案紀事: “哇!……”隨著第一聲哭喊,我們的孩子走到了人世。我看一眼產(chǎn)房墻上高懸著的日歷:1977年12月12日,這就是孩子的生日。 對孩子的第一聲哭喊的解讀,真是人各人殊。有人理解為是對生命的呼喚,有人說成是外部世界的氣流對新生兒壓迫所致,而我,卻把哭聲看成是一個新生兒對溫馨世界的企求。 “哇!哇!哇!”在我聽來,那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孩子在說:我要溫馨!我要溫馨!我要溫馨! 是的,應該給孩子以一個溫馨的世界。孩子在出生前原本就擁有一個溫馨的世界,那就是母親的子宮。子宮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溫馨的殿堂。那里有足夠的養(yǎng)料,那里四季如春,胎兒浮游在子宮的羊水中像宇航員在飛行器中處于失重狀態(tài)一樣自由自在、飄飄欲仙。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分娩是一種突變。胎兒被子宮收縮的推力所送,一下拋出了子宮,途經(jīng)陰道,拋出了母體。胎兒失去了自己駐身在母體中十月的那個溫馨世界。于是,孩子便不由自主地“哭”了。 別哭,別哭,你的生身父母會在你失去一個原先的溫馨世界的第一時間,再給你營造一個更溫馨、更廣闊的溫馨而美麗的世界的。 孩子來到人世,面對的第一個世界就是屬于他的那個家。 早在孩子降生之前,我——一個將為人父的“我”,就主動地、積極地為孩子營造起了一個屬于孩子也屬于我們的溫馨而美麗的家環(huán)境: 室內(nèi)被打掃得千干凈凈,一切有礙健康的廢棄之物品,都被掃地出門。墻壁刷成了淡綠色,淡淡的,白白的,白中透綠。窗簾被換成羽翼般薄的紗狀織物,為的使冬日的陽光能更好地灑進室內(nèi)。窗玻璃改成了雙層的,為了保證室溫,室內(nèi)特地還購置了一臺空調(diào)(在當時無疑是一件價值不菲的侈奢品)。在床頭的上方,系上幾根飄帶,紅的、粉紅的、綠的、淺綠的,為的使室內(nèi)平添幾分喜氣,同時也增添些色彩。 孩子從產(chǎn)院移居家庭后,就進入了這樣一個溫馨而美麗的世界。這也可以說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我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 孩子進入這樣一個世界,全身顯得十分的舒展。孩子的身體在床上微微蠕動著,雙腿在被中有力地蹬著。兩眼是閉著的,要到十來天后才發(fā)出視覺的光,但臉頰上的肌肉隨著嘴巴嚅動起起伏伏,顯得十分的生動。這一切都表明,我們的初生兒在如此溫馨的家的環(huán)境中,生活得很是自在。生命和環(huán)境取得了初步的和諧和協(xié)調(diào)。讀檔者言: 波蘭著名的育兒專家佩爾努在《你的孩子的小世界》一文中寫道:“新生兒危機從艱難時刻開始。他被相當于二十公斤的力所推動,從溫度為37℃的溫暖的小環(huán)境中被拋了出來。在那個環(huán)境中他像宇航員處于無重狀態(tài)中,離開母體后他來到了空氣溫度忽冷忽熱的環(huán)境之中,而且在這個環(huán)境中嬰兒必須自己呼吸?!毙律鷥嚎褂饨绛h(huán)境的能力極弱,而外部世界給新生兒卻施加著壓力,造成其種種危機:氣溫的變化,大氣的壓力,病菌的侵襲,聲浪的沖擊,……面對這些,我們必須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世界,以使他安然地度過這“新生兒危機”時期。還有,使初生兒一開始就享有溫馨,對孩子心理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這至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心理撫慰吧!檔案紀事: 貝尼長到三歲時,已經(jīng)積攢了不少的錢——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給的壓歲錢,也有大人給他的零花錢。他把錢壓在枕頭底下,不怎么動用。除了跟我一起外出,走過書店門口時他拉著我進去買些小人書,回家后,硬要花他自己的錢外,幾乎不動用他自己的那個“小金庫”。 我們這個家在上海經(jīng)濟算是寬綽的,但從不亂花錢,這點貝尼是學到家了。 大熱天,別的孩子喜歡吃冷飲,他卻不吃。祖母看他汗涔涔的回到家來,對他說:“貝尼,你也該吃點冷飲什么的,降降溫?!闭f著,從兜里掏出錢來,硬是要塞給他。貝尼在花錢上歷來“公”“私”分明,不領這個情,硬是把錢推回給祖母,說:“我不要,我有錢。我也不是舍不得錢,我不喜歡吃冷飲?!泵恳姷竭@種情況,我就表揚他,說貝尼的習慣好,不亂花錢。 貝尼就那么三四歲的孩子,可在生活習慣上就是與其他一些孩子不一樣。時下,生活條件改善了,好多孩子喜吃零食,花在零食上的錢比花在正規(guī)吃穿上的錢還多??韶惸岵贿@樣,他不吃零食。糖和巧克力也不吃。一次香港一位客人送來一盒巧克力,放了好幾個月都放在那里不動,最后還是轉(zhuǎn)送給了別人。我對此常常表揚他:“貝尼有很好的生活習慣,一日三餐外,不吃什么別的。這樣既節(jié)省,又對身體有好處?!必惸嵝π?,說:“爸爸媽媽不也這樣嗎?”媽媽是高興的,逗著他說:“貝尼和我們不一樣,你是小孩,你有時可以吃一點閑食。”媽媽雖然開了這個口子,可是貝尼還是很克制自己。 錢越攢越多了,老壓在枕頭底下也不是事。后來,我給他出了個主意,把錢存在一個活期銀行折子上,放在那里可以生一些小錢,要用,就去取。小的時候,是我陪著他去銀行存錢、取錢。稍大一些,大約是七八歲吧,他就自己去存、去取錢了。人都沒有銀行的柜臺高,便懂得存錢、取錢,銀行的服務員也對這個小客戶感興趣,常與他交談一陣子才放他走。 這個活期存折一直使用到貝尼去美國求學。存折上的錢很少取走,只有在抱回一大疊書時,才從銀行里取走那么幾十元。 這里附帶說上一句:日積月累,貝尼的“小金庫”到高三畢業(yè)為止積了大約五千多元。在美國求學期間,一次回來度假時,他說要把這些錢捐出去。后來,他自個兒送到慈善基金會去了。為了幫助貧困的孩子們,他愿意。讀檔者言: 關(guān)于節(jié)儉,中國有兩句話國人是不能忘記的。一句話寫在《左傳》上:“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通洪即大,全句意思是,節(jié)儉是道德中是最高尚的,而侈奢是罪惡的淵藪。另一句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說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辈还苁菄?、社會、家庭、個人,成敗皆取決于勤或侈。貝尼這孩子從小就懂得節(jié)儉,對此的評價是兩句話: 很不簡單。 很有出息。 人的無所不能,指的是人的潛能。人的現(xiàn)實能量是有限的,但人——差不多一切人——的潛能卻是無限的。潛能是一種可能性,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性會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性。 人之所以無所不能,是因為人有一顆無所不能的大腦。 我們的大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豐富、最有活力的物質(zhì)。大腦約有1000億個活躍的神經(jīng)細胞組成,其中每一個神經(jīng)細胞本身就是一臺功能齊全的“電腦”。每一個神經(jīng)細胞還可長出2000—20000個分支,這些分支在人腦科學上稱為樹突,每個樹突都可以儲存信息、接收信息、轉(zhuǎn)換信息。而大腦中的每一個細胞又可能生長、發(fā)育、繁衍。 大腦,對我們來說真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富礦”。有這樣一個概率:一般人大腦開發(fā)率為3%—5%,最多為10%,杰出人物、偉大人物為15%。 還有85%以上呢?正等待我們?nèi)ラ_發(fā),開發(fā)人腦的這種“超剩余性”,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鼓動你的孩子:“我能行,明天我會更行!”正是為了開發(fā)那人腦的“超剩余性”。檔案紀事: 貝尼從四歲開始就學外語了,他后來外語學得那么出色,一是與學得早有關(guān),雙語的學習差不多是同步的,一是外語的學習與環(huán)境的教育的相結(jié)合。貝尼初期的外語學習完全是脫離書本的,也不講什么語法,只是識字,學外國人講話。我對貝尼說:“你那次在國際飯店碰到幾個外國人,他們很喜歡你,與你交談,可是你不會講外語,不能交流,多可惜。你學會了外語,就能與外國人交流了。”貝尼的“胃口”一下吊了起來,他說:“我要學外語,我相信一定能學好的?!边@是一種上進心,一種“我要學”的激情,是最可貴的。 我和我妻都不是專業(yè)搞外語這一行的,但為貝尼搞外語啟蒙還可以。同時,我們認為,環(huán)境的教育是最好最深刻的教育,如果讓他處身于外語學習的語境中,那學習的速度與效能會好得多。我與我妻堅信這一點。 我們在家里的幾乎一切物件上都標上了外語字簽。門、窗、墻、壁、床、床頭柜、櫥、桌、椅、筷、碗、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反正家中的東西都給標上了。這樣,就構(gòu)成了一種外語學習的物理環(huán)境。每天早晨,我們就指著每一物件讓貝尼與我們一起用外文讀一遍。在然后的一天時間里,隨機碰到什么物件,就用外語復習一遍。比如開啟電視機,就用外語講電視機,有誰推門而入,就講外語的門。這就形成了一種學外語的人文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中有我,我妻,我父,我母,還有貝尼。不是硬逼著貝尼一人學,而是大家一起學,這就形成了一種自然而濃郁的人文環(huán)境。這是一種十分強勁的推動力。尤其貝尼看到爺爺、奶奶年齡那么大了,還在一起學,自己更有一種一定要學習的激情了。 家里有了物理的和人文的學習外語的人文環(huán)境,還得推而廣之,把這種環(huán)境推到家門外去。出了家門,是更豐富的社會大環(huán)境。花、草、樹、木、汽車、電車、電線、電桿、行人、藍天、白云、空氣、大地……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學習資料。 再后來,把人文環(huán)境中的一切,也都列入了外語學習范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外公、外婆,還有走出家門碰到的清潔工、飯店服務員、廚師、理發(fā)師、商店服務員、汽車駕駛員、人民警察,等等,都可作為外語學習的資料。 每天學一點,每天都在學。學習與生活同在,學習與年歲與時俱進。學習外語成了貝尼學前期生活中的一門必修課。 我們不給他定硬任務,我們要求他細水長流。就是一天記住三個外文單詞吧,一年不就是一千個單詞嘛,三年呢,三千來單詞,基本上就可應付過去了。貝尼在堅持這點上就是了不起,他堅持下來了。他在學前年齡段,就大致把英語的日常用語拿下來了。 要營造這樣一種物理的和人文的學習環(huán)境,看來家長的素養(yǎng)也很重要呵!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代序《貝尼檔案》的檔案 我們的孩子貝尼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葉去的哈佛,距今已有七八個年頭了。 高中畢業(yè)的時候,像所有的孩子一樣,貝尼面臨著一個大的抉擇。他除了在一本百多所大學的名冊上反反復復地勾劃外,思想得最多的是對上海這所城市的去留問題。作為家長,我們考慮得也不少。貝尼是我們的惟一,但我們給他的惟一選擇是必須離開這所城市。上海是美麗、富庶、舒適的,對一個公民來說,贏得這樣一座城市的居住權(quán)也許是一種幸福,但如果一輩子戀居于斯,則可能是一種禍害。我不能允許我的孩子成年以后還只是在這座城市中轉(zhuǎn)悠,他必須暫離這里的美麗、富庶和舒適,去獨立地尋找屬于自我的生活。我對兒子說: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遠離父母而去吧!至于北方的清華、南開,南方的科大、南大,那隨你選擇,最好是走得更遠一些,去異國他鄉(xiāng)更好。 其實,我們父子間的心是鍥合的,貝尼的回答干脆而爽直:爸,我去美利堅。 貝尼是上海外國語學校公認的高材生,擔任著學生會主席之職。他一下向美國八所大學投寄出了報考信。他的優(yōu)異的成績征服了哈佛、斯坦福、康奈爾、哥倫比亞、賓州、密特伯雷等六所全美優(yōu)秀大學,這六所大學都答應向他提供全額獎學金。貝尼最終選擇了哈佛。哈佛是嚴格的,《華盛頓郵報》駐上海辦事處的負責人作為哈佛的代表,面試了貝尼。結(jié)果使對方感到驚訝。貝尼的英語熟練程度,以及口語的純正,使對方懷疑他是否是個出生于美國的青年人。就這樣,貝尼順順暢暢地去了哈佛。 哈佛這塊招牌無疑是極為誘人的。它是世界名校中的名校,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哈佛對學生有著極高的要求,它要求學生能夠清楚、有效地進行思考和寫作;對專業(yè)有一定深度的認識;具備文學、藝術(shù)方面的審美能力和理性知識,能用歷史的方法認識現(xiàn)實問題和人類社會歷史的進程;能運用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掌握物理學和生理學的計量方法和實驗方法;必須對道德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思考的經(jīng)驗;必須有更為廣闊的社會經(jīng)驗。這一連串的“必須”對一般學生來說,也許是橫在面前的一道道難題,可貝尼對此都處之泰然。他在給我和我妻的信中說:這一切對我來說是那樣的熟悉,因為在過去的十八年中,父母就是這樣要求于我的。 在哈佛,貝尼成了出色的優(yōu)等生。這“出色”,當然不只指成績,甚至主要不是指成績,而是指人品、人格。貝尼的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和孜孜以求,貝尼的大氣和助人精神,連美國籍的學子也自嘆弗如。而這一切,在貝尼看來,又是那樣的自然,那樣的習以為常。貝尼說:自幼父母就是教我這樣做的,一切都歸于自然,我從來不懂得什么叫做作。 在人才云集的哈佛,貝尼一如在國內(nèi)時一樣,居然還能在品行上、學業(yè)上“笑傲江湖”。 老規(guī)矩,貝尼每年都要回家一次。他告訴我們許多哈佛的事,我們也有不少話要跟他講。一次,他深情地對我和我妻說:“爸爸、媽媽,這幾年我在美國得到的榮譽應該歸于你們。因為我的成長歷程是你們精心設計的。”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