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11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吳泰昌 頁數(shù):165 字數(shù):115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巴老百年華誕之際,非常高興這本小書得以出版,獻上一個讀者,一個諦聽過巴老教誨的文學界的晚輩對巴老的一片財崇敬和感激之情。
由于工作關(guān)系,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我和巴老有些接觸,那年年代是巴老文學生涯中十分重要的時期,他以嚴肅的歷史責任感和頑強的毅力,歷時8年,說心里話,說真話,完成了巨著的隨想錄。本書所記余的內(nèi)容,主要依據(jù)我當年的記載,以及保存在自己頭腦里的鮮活的記憶。
作者簡介
吳泰昌,1938年出生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落地即隨母赴南昌市戰(zhàn)時江西兒童保育院。1946年回家鄉(xiāng),1955年由當涂中學考入北京中國語言文學系,1960年本科畢業(yè),1964年文藝理論研究生畢業(yè)。長期投身文藝報刊編輯工作,先后任《文藝報》、《河北文藝》、《人民文學》編輯
書籍目錄
初看巴金四次文代會期間懷念老舍在寓所驚悉茅盾逝世“我一生的責任編輯”冰心:“巴金這個人……”與沈從文最后晤面巴金與《文藝報》《收獲》在京座談會“評出好作品”兩次杭州之旅1983年3月榮獲法國勛章親臨現(xiàn)代文學館一部講真話的大書“我尊敬他”1989年11月25日記憶的飛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1981年3月27日下午,巴金在寓所客廳里突然聽到茅盾長逝的噩耗。3時25分,電話鈴響,李小林習慣地拿起電話,當她臉色大變,失聲喊出“茅公”時,一切都毋須說明了。巴金急忙地去接電話,他十分艱難地、一句一頓地說:“很吃驚,很難過,他是我尊敬的老師,幾十年如此……” 客廳的氣氛驟變。靜謐得令人感到窒息。巴金木然地坐在沙發(fā)上,小林靜靜地陪著他。 巴金這天的精神原本不錯。當我下午應約走進他家客廳,他已坐在沙發(fā)上。他對我興奮地談起最近讀到了不少中篇、短篇小說,還具體談了自己對幾個中篇的意見。我和小林陪他去院子里散了一會步,他說,茅公也這么認為,現(xiàn)在一些中青年作家的作品超過我們,這是文學發(fā)展的大好事。巴老知道茅公最近又住院了,看來他并不擔心會發(fā)生什么,他關(guān)心住院會影響茅公寫創(chuàng)作回憶錄的進展。 聽到茅公的不幸消息,巴金感到太突然,太意外。 “文革”結(jié)束之后,巴金多次去北京開會,常有機會在會上見到茅公,或到茅公家里敘談。茅給巴金的印象不像一位老人,“他還是那樣意氣昂揚,十分健談”。巴金總以為自己和他以后晤談的機會還很多。即便聽說茅盾身體不好,住進了醫(yī)院,巴金還想著冬天老年人總要發(fā)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天氣暖和就會好起來,“下一次見”的信心始終不動搖。他說:“萬萬想不到突然來的長途電話就把我的‘下次吧!’永遠地結(jié)束了?!? 巴老說,人到暮年,對生死的看法不像過去那樣明白、敏銳。同親友分別,也不像壯年人那樣痛苦,因為心想:我就要跟上來了?!暗堑玫矫┒芡镜呢奈沂直?,眼淚流在肚里,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目睹了,真切地感受到,茅公逝世給巴金帶來了巨大刺激和痛苦,我拿起相機搶拍了幾張。 李濟生的到來多少打破了巴金客廳的長久沉靜。濟生當時可能還不知道客廳里正在發(fā)生的事。他一進來就大聲說話。巴老的神情使他很快地默然坐下。以前我聽過他們兄弟之間隨意侃談。今天,濟生的話也不多。濟生說話,巴老也沒有什么反應。巴老說:我要抓緊做該做的事,時間不多了!小林又陪他去院子里散步,我匆匆告辭了。 晚上回飯店,服務員遞給我一張紙條,是編輯部來的,要我即刻邀請巴老寫茅公的文章。茅公是我們中國作協(xié)的主席,巴老是第一副主席,作為作協(xié)機關(guān)報,刊登巴老悼念茅公的文章是最最理想的。當晚我給小林電話,轉(zhuǎn)達了編輯部的這個請求。小林說,會寫的,但他現(xiàn)在情緒不好,不要催。 意外的是,第三天上午小林電話告我,文章已寫好。下午地交給了我。小林說,爸爸是昨天早上開始寫,今天早起寫完的。晚飯后,我掛長途電話給羅蓀同志。當年飯店里少有直撥電話,長途是通過飯店總機掛的,而我所住的延安飯店又是部隊系統(tǒng)的,部隊辦的飯店打軍線快,掛地方線很慢,我從8點一直等到9點半,還沒接通。我只好求話務員幫忙,我說,是急事,茅公逝世,巴老為我們報紙寫文章事,非常重要的事。話務員態(tài)度很好,她說既然茅公、巴老是主席,我們就按首長的事急辦,不到五分鐘電話就接通了。羅蓀沒想到巴老會這么快寫出來。他告訴我,去年還陪巴老去茅盾家里,談了一個多小時,他倆談得很愉快,巴老怕影響茅公休息,主動告辭,茅公還送我們到達門口。羅蓀說,這是他們最后一次見面。第二天上午,我將巴老的文章航空寄回編輯部,這就是1981年4月22日出版的半月刊《文藝報》第8期上刊出的《悼念茅盾同志》一文,發(fā)表時配了“文革”結(jié)束后巴金第一次在京看望茅盾時的合影。 3月31日下午,我又去巴老家,向他匯報了《文藝報》悼念茅公的版面情況。臨別時,他給我一張用紙包好的日本畫卡。這是我?guī)讉€月前給他的,請他為我題幾句勉勵的話?;刈√幋蜷_看,他用鋼筆寫著:“火不滅,心不死,永不擱筆! 巴金1981年3月27日”?!?月27日”,就是巴老得知茅公去世噩耗的當天。 在巴金等赴朝前夕,《文藝報》主編馮雪峰希望巴金以最快的速度給《文藝報》支持。巴金答應了這個要求。由于當時通訊不便,巴金在朝鮮采寫的稿廣只好通過新華電臺用電報發(fā)回,馮雪峰叮囑《文藝報》總編室與新華電臺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 1952年3月22日上午,中國人民志愿軍彭德懷司令員會見了巴金等十七位文藝家。3月26日巴金在坑道掩體里完成了《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初稿后,即寫信送彭德懷同志,彭德懷3月28日復信巴金:“巴金同志:‘像長者對子弟講話’一句改為像和睦家庭中親人談話似的。我很希望這樣改一下,不知允許否?其次,我是一個很渺小的人,把我寫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致以 同志之禮! 彭德懷 3月28日”巴金改定文章后即沒法發(fā)回北京,《文藝報》拿到這篇文章已是4月初,因《文藝報》當時是半月刊,為了等候巴金在朝鮮深入前線采訪的圖片,只好在4月25日出版的刊物上以顯著的位置發(fā)表。據(jù)當年《文藝報》總編室主任唐因回憶說,巴金從朝鮮回到北京后才見到這期《文藝報》,《文藝報》編輯部向他說明了等了多日他們的照片,都沒拿到,巴金說,你們文章上配了彭德懷司令員的照片就不容易了,我們在前線深入生活、采訪時的一些照片當時我也沒有見到,你們從哪里去弄。 巴金在朝鮮住了七個月,共寫了十一篇散文隨筆、通訊報道。 1953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結(jié)集出版了巴金的《生活在英雄們中間》,巴金在該書后記中說:“這本小書中的文字也許可以給祖國人民喚起一些親切感人的回憶,那么就請把它們看作從遠方帶回來的親人的口信吧?!卑徒稹段覀儠娏伺淼聭阉玖顔T》在《文藝報》上及時發(fā)表,給了《文藝報》代巴金從遠方向祖國人民帶回來親人口信的機會。 1966年6月,《文藝報》被迫???977年12月,在復刊不久的《人民文學》編輯部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茅盾以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和中國作協(xié)主席的身份講話,他說,“四人幫”不承認文聯(lián)和作協(xié),我們也不承認他們的反革命決定,他建議盡快恢復中國文聯(lián)和各個協(xié)會的工作,并建議《文藝報》復刊。中國文聯(lián)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經(jīng)黨中央決定,大會宣布中國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中國電影工作者協(xié)會和中國舞蹈工作者協(xié)會正式恢復工作?!段乃噲蟆妨⒓磸涂0徒饛纳虾5骄┏鱿诉@次重要的會議。 胡耀邦同志生前對知識分子的關(guān)懷和愛護,使年已八旬的老詩人艾青談起頗為動情。他不會忘記,1978年在胡耀邦任組織部長時,為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所表現(xiàn)出的非凡的實事求是的膽略和勇氣。艾老還回憶起一件小事:幾年前的一天,還擔任總書記的耀邦同志忽然派人送來一筐鮮荔枝,后來他才知道,就在那天,好多位老知識分子的家中都收到了這樣的鮮荔枝。這荔枝原是南方人民送給總書記嘗鮮的。艾老說,我同胡耀邦同志非親非故,也從無任何交往。送荔枝是一件小事,但我們從中卻體會到了他對我們知識分子和作家的一片愛心。 《文藝報》特別想請巴老寫篇懷念耀邦同志的文章。但考慮到他近日的身體、心情,只好請上?!督夥湃請蟆穮侵氪鸀椴稍L。在《我尊敬敬他!》為題的采訪記中,巴老深情地談起耀邦同志。采訪記寫道: “4月22日那天,老作家巴金很早就在病房里打開了電視機,靜靜地等著看胡耀邦同志追悼大會的實況轉(zhuǎn)播。他的心情沉重??吹揭话氲臅r假,家里人怕他受不住,勸他休息一下,他搖搖頭,不說話,一直看到結(jié)束,默默地沉浸在悲哀之中。 傍晚,記者去看他。他告訴我:‘這幾天,我很動感情。也許年紀大了,一有點事,心里總放不下來。’說到這里,頓時語塞,只見他把當天的報紙翻出來,那上面有1981年10月胡耀邦同志和他以及張光年親切交談的照片。他摘下眼鏡,目光在那照片上停留了許久。巴老說:那一次他出國回來,剛到北京,耀邦同志聽說后就特地把他請到中南海,無拘無束地談了一個多小時,談的話題很多,其中包括當時文藝界關(guān)心的一些問題,談得很暢。耀邦同志1986年最后一次到上海,工作很忙,卻還特地委托市里的負責同志去他家里看望。 巴老還告訴我他的老朋友沈從文的房子問題曾長期得不到解決,后來也是在耀邦同志的關(guān)心下才搬到現(xiàn)在住的房子里的。 他為許多人平了反。他是個大好人。我尊敬他。巴老說,此時,他的眼角也慢慢地淌出淚水。 聽巴老的家里人說,這些天,巴老很留意讀報上悼念耀邦同志的文章。于是記者講到當天《人民日報》的一篇《11億中國人民為你送行》很感人,巴老讓記者讀給他聽。他聽得很仔細。當讀到耀邦同志家庭靈堂的留言簿上有許多動人的題詞時,巴老的眼角又淌出了淚水?!? 巴老對記者說到1981年他從國外訪問回來,耀邦同志宴請他的往事,當時作陪的有張光年、朱子奇、賀敬之同志。巴老在席間向耀邦同志直率地談了自己對當時文藝界大家關(guān)心、敏感的一些問題。 1989年4月22日近中午,我去醫(yī)院看望巴老,他剛看完耀邦同志追悼會現(xiàn)場直播,他沉默不語,悲痛地坐在椅子上。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后記在巴老百年華誕之際,非常高興這本小書得以出版,獻上一個讀者、一個諦聽過巴老教誨的文學界的晚輩對巴老的一片崇敬和感激之情。 由于工作關(guān)系,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我和巴老有些接觸,那個年代是巴老文學生涯中十分重要的時期。他以嚴肅的歷史責任感和頑強的毅力,歷時8年,說心里話,說真話,完成了巨著《隨想錄》;他以自己在海內(nèi)外文壇廣泛而巨大的影響,對我國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付出了點點滴滴的寶貴精力,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召著我們,一直激勵著我們。 我有幸親歷了巴老晚年的一些文學活動,雖然是有限的,局部的。本書所記敘的內(nèi)容,主要依據(jù)我當年的記載,以及保存在自己頭腦里的鮮活的記憶,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李小林的細心幫助,和馮驥才、袁鷹、吳芝麟、陳恕、郟宗培熱情支持, 文匯出版社為書的及時出版提供了便利,蕭關(guān)鴻和陳飛雪等花費了不少精力。在成書過程中,胡文杰、石一寧、張明照、劉澤林及北京精誠蘭星科貿(mào)有限公司都給予了許多幫助。 書中所用的圖片,多數(shù)為我所拍攝和收藏的,部分為友人提供的,后者在書中均標明了來源。 全書的最后定稿,是在安徽馬鞍山市,感謝鄉(xiāng)友們給我的幫助。 吳泰昌 2003年10月24日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