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簡要讀本

出版時間:2003年1月第1次版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余秋雨  頁數:43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個選本的選擇標準,主要著眼于表述的方式,而不是表述的內容。作者們寫文章,有時希望讀者關注自己的話題,有時則希望讀者關注“文章”本身,這個選要側重于后者。對話題中,只作了一個最粗淺的劃分:上卷有關人生體驗,中卷有關國內行旅,下卷有關海外行旅。本書的內容包括前言、上卷、牌坊、廟宇、夜航船、老屋窗口、信客、鄉(xiāng)關何處、酒公墓、三十年的重量、家住龍華、長者、中秋;中卷、廢墟、道士塔、陽關雪、沙原隱泉、三峽、都江堰、貴池儺、青云譜隨想、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風雨天一閣、一個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蘇東坡突圍、遙遠的絕響、抱愧山西、歷史的暗角;下卷、這里真安靜、我一定復活、向誰爭奪、河畔烤魚、文字外的文明、人生的最后智慧、再闖險境、黑影幢幢、國門奇觀、甘地遺言、羅馬假日、圍啄的雞群、列前細妝、懸崖上的廢棄、有口難辯、誰能辯認、懸念落地、奇怪的日子、玲瓏小國、生命的理由、尼雅爾薩迦、大雪小村、附錄:幾篇書序。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1962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yōu)秀成果獎、臺灣聯(lián)合報讀書最佳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缎姓邿o疆》獲得2002年度臺灣白金作家獎。

書籍目錄

前言上卷  牌坊  廟宇  夜航船  老屋窗口  信客  鄉(xiāng)關何處  酒公墓  三十年的重量  家住龍華  長者  中秋中卷  廢墟  道士塔  陽關雪  沙原隱泉  三峽  都江堰  貴池儺  青云譜隨想  白發(fā)蘇州  江南小鎮(zhèn)  風雨天一閣  一個王朝的背影  流放者的土地  蘇東坡突圍  遙遠的絕響  抱愧山西  歷史的暗角下卷  這里真安靜  我一定復活  向誰爭奪  河畔烤魚  文字外的文明  人生的最后智慧  再闖險境  黑影幢幢  國門奇觀  甘地遺言  羅馬假日  圍啄的雞群  列前細妝  懸崖上的廢棄  有口難辯  誰能辯認  懸念落地  奇怪的日子  玲瓏小國  生命的理由  尼雅爾薩迦  大雪小村附錄:幾篇書序

章節(jié)摘錄

  一我的書架上有一部明代文學家張岱的《夜航船》。這是一部許多學人查訪終身而不得的書,新近根據寧波天一閣所藏抄本印出。書很厚,書脊顯豁,插在書架上十分醒目。文學界的朋友來寒舍時,常常誤認為是一部新出的長篇小說。這部明代小百科的書名確實太有意思了,連我自己巡脧書架時也常常會讓目光在那里頓一頓,耳邊響起欸乃的櫓聲?! ∫购酱?,歷來是中國南方水鄉(xiāng)苦途長旅的象征。我的家鄉(xiāng)山嶺叢集,十分閉塞,卻有一條河流悄然穿入。每天深夜,總能聽到篤篤篤的聲音從河畔傳來,這是夜航船來了,船夫看到岸邊屋舍,就用木棍敲著船幫,招喚著準備遠行的客人。山民們夜夜聽到這個聲音,習以為常,但終于,也許是身邊的日子實在混不下去了,也許是憨拙的頭腦中突然卷起了幻想的波瀾,這篤篤篤的聲音產生了莫大的誘惑。不知是哪一天,他們吃過一頓稍稍豐盛的晚餐,早早地收拾好簡薄的行囊,與妻兒們一起坐在閃爍的油燈下等候這篤篤聲。  當敲擊船幫的聲音終于響起時,年幼的兒子們早已歪歪扭扭地睡熟,山民粗粗糙糙地挨個兒摸了一下他們的頭,隨即用拳頭擦了擦眼角,快步走出屋外。蓬頭散發(fā)的妻子提著包袱跟左  后面,沒有一句話?! ⊥獬龅纳矫窈苌儆谢貋淼摹S械钠拮?,實在無以為生了,就在丈夫上船的河灘上,抱著兒子投了水。這種事一般發(fā)生在黑夜,慘淡的月光照了一下河中的漣漪,很快什么也沒有了。過不了多久,夜航船又來了,依然是篤篤篤、篤篤篤,慢慢駛過。  偶爾也有些叫人羨慕的信息傳來。鄉(xiāng)間竟出現(xiàn)了遠途而來的老郵差,手中拿著一封夾著匯票的信。于是,這家人家的木門檻在幾天內就會跨進無數雙泥腳。夜間,夜航船的敲擊聲更其  響亮了,許多山民開始失眠。  幾張匯票使得鄉(xiāng)間有了私塾。一些幸運的孩子開始跟著一位外鄉(xiāng)來的冬烘先生大聲念書。進私塾的孩子有時也會被篤篤聲驚醒,翻了一個身,側耳靜聽。這聲音,與山腰破廟里的木魚  聲太像了,那是祖母們向往的聲音?! 《 ∫粋€坐夜航船到上海去謀生的人突然成了暴發(fā)戶。他回鄉(xiāng)重修宅院,為了防范匪盜,在宅院四周挖了河,筑一座小橋開通門戶。宅院東側的河邊,專修一個船碼頭,夜航船每晚要在那里??浚麄兗业娜藛T貨物往來多得很。夜航船專為他們辟了一個精雅小艙,經常有人從平展展的青石階梯上下來,幾個傭人挑著足夠半月之用的食物上船。有時,傭人手上還會提著一捆書,這在鄉(xiāng)間是稀罕之物。山民們傻想著小艙內酒足飯飽、展卷臥讀的神仙日子?! 〈洗笠矟u漸氣派起來。我家鄰村就有一個開夜航船的船老大,早巳成為全村艷羨的腳色。過去,坐他船的大多是私鹽販子,因此航船經常要在沿途受到緝查。緝查到了,私鹽販子總被捆綁起來,去承受———種叫做“趲杠”的酷刑,,這種酷刑常常使私鹽販子一命嗚呼。船老大也會被看成是同伙,雖不做“趲杠”,卻要吊打?,F(xiàn)在,緝查人員攔住夜航船,見到的常常是神態(tài)高傲的殷富文士,只好點頭哈腰連忙放行。船老大也就以利言相譏,出一口積壓多年的鳥氣?! ∶看未洗蠡卮澹偸潜持侵Т髾?。航船的櫓背走了,別人也就無法偷走那條船。這支櫓,就像現(xiàn)今小汽車上的鑰匙。船老大再勞累,背櫓進村時總把腰挺得直直的,擺足了一副凱旋的架勢。放下櫓,草草洗過臉,就開始喝酒。燈光亮堂,并不關門,讓亮光照徹全村。從別的碼頭順帶捎來的下酒菜,每每引得鄉(xiāng)人垂涎欲滴。連灌數盅后他開始講話,內容不離這次航行的船客,談他們的風雅和富有。  三  好多年前,我是被夜航船的篤篤聲驚醒的孩子中的一個。如果是夏夜,我會起身,攀著窗沿去看河中那艘扁黑的船,它走得很慢,卻總是在走,聽大人說,明天傍晚就可走到縣城??h城準是大地方,河更寬了,船更多了,一條條晶亮晶亮的水路,再也沒有泥淖和雜藻,再也沒有土岸和殘埠,直直地通向天際?! 〉诙煨褋?,急急趕到船老大家,去撫摩那支大櫓。大櫓上過桐油,天天被水沖洗,非常干凈。當時私塾已變成小學,學校的老師都是坐著航船來的,學生讀完書也要坐著航船出去。整個學校,就像一個船碼頭?! ┞暁G乃,日日夜夜,山村流動起來了?! ∫购酱?,山村孩子心中的船,破殘的農村求援的船,青年冒險家下賭注的船,文化細流浚通的船?! 〈^畫著兩只大大的虎眼,犁破狹小的河道,濺起潑刺刺的  四  這下可以回過頭來說說張岱的《夜航船》了。  這位大學者顯然是夜航船中的???。他如此博學多才,不可能長踞一隅。在明代,他廣泛的游歷和交往,不能不經常依靠夜航船。次數一多,他開始對夜航船中的小世界品味起來。  船客都是萍水相逢,無法作切己的深談??墒谴械臅r日緩慢又無聊,只能以閑談消遣。當時遠非信息社會,沒有多少轟動一時的新聞可以隨意評說,談來談去,以歷史文化知識最為相宜。中國歷史漫長,文物典章繁復,談資甚多。稍稍有點文化的人,正可借此比賽和炫示學問。一來二去,獲得一點暫時的滿足?! 堘肥墙B興人,當時紹興府管轄八縣,我的家鄉(xiāng)余姚正屬其中。照張岱說法,紹興八縣中數余姚文化氣息最濃,后生小子都得讀書,結果那里各行各業(yè)的人對于歷史文物典章,知之甚多,一旦聚在夜航船中,談起來機鋒頗健,十分熱鬧。因此,這一帶的夜航船,一下去就像進入一個文化賽場?! ∷凇兑购酱颉防镉浵铝艘粋€有趣的故事:  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日:“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日:“是兩個人。”僧日;“這  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日:“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日:“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薄 ∧憧?,知識的優(yōu)勢轉眼間就成了占據鋪位的優(yōu)勢。這個士子也實在是丟了吾鄉(xiāng)的臉,不知道“澹臺”是復姓倒也罷了,把堯、舜說成一個人是不可原諒的。讓他縮頭縮腳地蜷曲著睡,正是活該。但是,夜航船中也有不少真正的難題目,很難全然對答如流而不被人掩口恥笑。所以連張岱都說:“天下學問,唯夜航船中最難對付?!薄 ∮谑?,他發(fā)心編一部初級小百科,列述一般中田文化常識,使士子們不要在類似于夜航船這樣的場合頻頻露丑。他把這部小百科名之曰《夜航船》,當然只是一個瀟灑幽默的舉動,此書的實際效用遠在閑談場合之上?!   r至歲末,要我參加的多種社會文化活動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變得“重要”起來,一位朋友甚至夸張地說,他幾乎能從報紙的新聞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難道真是這樣了?我只感到渾身空蕩蕩、虛飄飄。  實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電話中,生愣愣地插進來一個蒼老的聲音。待對方報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著話筒站起身來:那是我三十年前讀中學時的語文老師穆尼先生。他在電話中  說,三十年前的春節(jié),我曾與同班同學曹齊合作,畫了一張賀年片送給他。那張賀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時遺失,老人說:“你們能不能補畫一張送我,作為我晚年最珍貴的收藏?”老人的聲音,誠懇得有點顫抖?! 》畔码娫?,我立即斷定,這將是我繁忙的歲末活動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掖糇跁狼埃X海中出現(xiàn)了六十年代初歡樂而清苦的中學生活。那時候,中學教師中很奇異地隱藏著許多出色的學者,記得初中一年級時我們自修課的督課老師竟是著名學者鄭逸梅先生,現(xiàn)在說起來簡直有一種奢侈感。到高中換了一所學校,依然學者林立。我的英語老師孫玨先生對英語和中國古典文學的雙重造詣,即便在今天的大學教師中也不多見。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見過世面的人,至少當時我們就在舊書店里見到過他在青年時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學里當個語文教師。記得就在他教我們語文時,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賽中得了大獎,引得外校教師紛紛到我們班來聽課。穆尼老師來勁了,課程內容越講越深,而且專挑一些特別難的問題當場向我提問,我?guī)缀跻淮我泊鸩怀鰜?,情景十分尷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師,你明知有那么多人聽課,向我提這么難的問題為什么不事先打個招呼呢?后來終于想通:這便是學者,半點機巧也不會?! ∧呐率窃僦赡鄣哪抗?,也能約略辨識學問和人格的亮度。我們當時才十四五歲吧,一直傻傻地想著感激這些老師的辦法,憑孩子們的直覺,這些老師當時似乎都受著或多或少的政治牽  累,日子過得很不順心。到放寒假,終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學約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課老師家拜年。那時的中學生是買不起賀年片的,只能湊幾張白紙自己繪制,然后成群結隊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說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師家的,怯生生地敲開門,慌忙捧上土土的賀年片,囁嚅地說上幾句就走。老師不少,走得渾身冒汗,節(jié)日的街道上,一隊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pre>

媒體關注與評論

  前言  到上個月為止,那些印了我的名字卻未經我授權出版的書籍,已被我收集到整整一百種。其中,保持原有書名和篇目的有五十八種,不知什么人替我編的“選集”有四十二種?!斑x集”的比例顯然增加了,因為去年作家出版社為我印了一本照相版的《盜版舉證》,“選集”的比例還只有三分之一?!  斑x集”中,收了不少不是我寫的文章,其中有幾本,雖然印了我的名字,卻沒有一篇是我寫的??磥磉@樣的事他們已經做順手了,有一陣他們不是硬把幾十年前別人寫的一堆文章塞在我的名下嗎?  這次他們倒是真正的慷慨,因為那些收入我的“選集”的文章,多半出自操辦者自己的手筆。,稍懂文墨的讀者看一眼就會啞然失笑,發(fā)現(xiàn)這些在文壇呼云喚雨的人并非事事能干。真正的創(chuàng)作不太容易,一動筆就顯露無遺?! 〈_實,一個人的文筆是生命的自然流露,其中埋藏著近似基因的東西,不管負載什么內容,相隔多少時間,都不會改變深層“密碼”。據說《靜靜的頓河》是不是肖洛霍夫寫的這樁公案,最后就是靠電腦捕捉字里行間的“密碼”才了斷的。真希望這樣的技術能早一點在中國普及,好給那么多膽子越來越大的盜竊者、栽贓者制造一點麻煩?!   ∥夷壳爸荒懿扇∽钤嫉霓k法:既然偽本的“選集”已經泛濫,那就出一、二個正版的選集來抵擋一下吧。當然,最后淹沒的很可能是正版選集,更有可能的是,正版選集也被盜印,一起加入偽本的行列。那該怎么辦?不知道?! τ谀菐妥尤宋镂覍嵲诓幌朐僬f什么,但還是要向讀者交代幾句——  這個選本的選擇標準,主要著眼于表述的方式,而不是表述的內容。作者們寫文章,有時希望讀者關注自己的話題,有時則希望讀者關注“文章”本身,這個選本側重于后者。對話題,只作了一個最粗淺的劃分:上卷有關人生體驗,中卷有關國內行旅,下卷有關海外行旅。  這種選法,也許比較切合我前面說的文筆與生命的關系吧。                 余秋雨               二○○二年十一月

編輯推薦

  這是一段人生的旅程,這是一次思想的飛躍,這是一次精神的享受,這里有真誠的勇敢,這里有灑脫的情懷,這里,文化顯得更加厚重而冷漠,歷史顯得更加沉著而冷靜,這里穿越了世界的文明,跨過了人間的風雨,《余秋雨簡要讀本》帶你走進一個細膩而深刻的文化世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余秋雨簡要讀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選本,但是余秋雨經典的篇目基本都在里面了,不錯
  •   非常喜歡余秋雨,文字,感情都很美
  •   余秋雨老師的書就是好看,但是包裝給我有點磨損所以觀看時有點心情差,但還是一本不錯的書
  •   書涵蓋了余秋雨很多知名作品,美中不足是字體有點兒小啊
  •   有文化的梳理,有人格的抒情;
    讓人可以流連于文字中的悠悠厚味;
    讓人可以著迷于古人心的蕩蕩性情;
    不可不讀,正如標題所言,真的不可不讀;
  •   好書,老師建議買的。
  •   名人作家的眼光就是不同,看了獲益匪淺,很不錯。值得一讀,細細品味。
  •   走進大家,品味經典,感受人文化氣息,增長見識,開闊視野。
  •   挺全面的余秋雨讀本,給女友買的,他讀者挺好,是秋雨先生授權的,挺不錯的,喜歡余秋雨,支持他。
    不過書到手的時候發(fā)現(xiàn)封面有點黑了,可能是時間長的原因吧。
  •   像是舊書,書的封皮和封底全是臟兮兮的手印,這是我在當當上買書最差的一次。上一次是封皮的薄膜破了,送人用弄得很尷尬,這次又這樣,唉,真是無語了。原先都是貨到付款,書從來沒出現(xiàn)過問題,覺著信得過才網上支付的,網上支付了兩次,卻都是這種情況的,不敢再在當當網網上支付買東西了。傷心。
  •   個人有一本《余秋雨讀本》,這次郵遞的這本圖書質量不太好,有破損,主要是郵遞過程中的事情,請當當與郵局處理好關系。
  •   這個封面和我買的不太一樣,但是看起來挺有質感。內容相當不錯,值得一讀,只是不明白為什么老師把它作為歷史推薦讀物?
  •   書很臟。有破損。而且很久才拿到。不過內容很好啦、
  •   很好的一本書,值得讀!
  •   內容我喜歡,但是送到時已是無包裝的了,封面被虐過??!
  •   書是07年的顯得很舊也沒有那個套在書外面的推薦的紙內容到算是精華
  •   學校老師提議學生閱讀的,還不錯的一本書.
  •   喜歡余秋雨的作品風格的肯定喜歡,不喜歡的肯定還是不喜歡。
  •     評《余秋雨:簡要讀本》
      
        “余秋雨”很早就知道,然而卻一直沒有完完整整看過一本他的書,直到春節(jié)后的一天,看了鳳凰臺《秋雨時分》。很巧,那一期正好是盤點前面的節(jié)目,因此信息量也特別地多一些,然而,就這一次,便抓住了我的思想:無論是從取材,從直述的形式,從語言的技巧、都是我所從未見到的高度與深度。
        我特別地喜歡這句話“在文化面前,沒有誰可以當老師”。一開始我想:這也許是一種謹慎而高明說法吧!電視畢竟是一個大眾媒體,受眾層次太復雜、太廣泛,如何要讓大家欣然接受又沒有生硬的入侵感是個不小的難題。以我多年的觀察,這恰恰是鳳凰的精華所在,它總是能在合適的時候找到最合適的人,說出那些大家最想聽到的話。這背后,若沒有一種厚重的人文力量與成熟的運作團隊,恐怕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吧?
        不是說余秋雨嗎?怎么跑題了呢?這不由得讓我想到李敖在清華演講時,一個學生問他:“請問鳳凰衛(wèi)視對您有什么影響?”李敖笑答:“誰影響誰啊?”,我想這一句話用在余秋雨先生身上也是適合的吧!是啊,這是一種相互影響,同時又雙贏的局面,受益的當然是觀眾啦!
        希望余老師不要介意,我想他也不會介意。要不是鳳凰這位紅娘,我就不會走近他,至少不會這么快走近他。對于一位成全美好緣份的“媒婆”,說幾句由衷的贊美之言應該不為過。
        回到正題。
        看完節(jié)目后,我立馬去鳳凰網找有沒有節(jié)目的文字版,發(fā)現(xiàn)只有近幾期的,節(jié)目中聽到的我想要的那些沒有。然而,對于余秋雨的興趣,并沒有因此中斷。
        第二天,立刻去書店。很顯然店員對他的書已經非常熟悉了,徑直把我?guī)У健艾F(xiàn)代文學”的書架前,第一排便全是他的書?!段幕嗦谩贰ⅰ肚镉赇洝?、《霜冷長河》、《借我一生》等等。由于并不是專門做學問,因此我有個懶習慣:買選集。選集雖不能深入了解,但因為大多是精華,其間總可捕到一些風,捉到一些影,然后再考慮是否深入,于是自然地選了《余秋雨簡要讀本》。
        這一捕撈不要緊,讀到第二篇,便感覺網子一沉,感覺這一次捕到的可不是一條小魚。
        一口氣讀到凌晨三點,若不是第二天還要上班,真不忍釋卷。盡管頭已昏漲,但我的激動與興奮卻在不斷升溫,思想的海面下,我感覺一場海嘯正在蠢蠢欲動!奇怪的感覺!這一行行文字明明是溫潤平和:既使是作者兒時記憶中的嬉水的湖底的瓷片后來被證實為驚人的河姆渡文明;即使是陰差陽錯考上戲劇學院,即使是遇到張可這樣的老師,然后又與她流放到同一個村;即使是在山中蔣經國先生的書屋中讀到《文心雕龍》而諒奇;即使是后來又證實它的作者王元化竟然是張可老師的愛人。作者所經歷的這一切,本就是一場曠世傳奇。羨嘆之余,我卻始終看不出這字里行間,哪怕一絲因狂喜而產生的浮躁。是壓抑嗎?不像。莫非是從小到大的一種文化的厚重,讓作者擁有了如此綿厚的承受力與轉換能力!這不就是太極?表面上清風朗朗,一接觸卻又深不可測,借力擊力,擊了我這個毛頭小子一個措手不及,筋骨神俱碎。
        奇怪的是,這種粉碎后,竟不是痛苦,而是一種舒暢!難道擊碎的是一種桎梏?一層虛偽的外殼嗎?
        讀完作者關于自身經歷的一些文章,接著讀到的是作者在中華大地上一些類似游記的文章。不知道是因為作者獨有的觀察能力與審美能力還是那些地方真有那么令人神往?至少我現(xiàn)在是已經在計劃著要去那些地方看看了。祖國大地竟有如此多壯美的地方我卻不知道,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有些汗顏。記得作者在《陽關雪》中這樣說:“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的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么法術呢?”那么,這句話也是我現(xiàn)在想說的。不同的是,讓余秋雨先生發(fā)此疑問的是古人,而讓我發(fā)此疑問的卻正是他自己。除之此外,從景物中所折射出的人文情懷與民族大義也無處不在。那是一種經過了理性思考與調查后,發(fā)自內心深處的一種聲音,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雖然我并不了解文物的價值,但我從余秋雨先生的心痛里感受到了這種價值!因此我為賤賣的敦煌寶物心痛,為天一閣被偷出來賤賣的那些書心痛,痛心疾首!然而,這樣的現(xiàn)實與這樣的人在我們的民族里,甚至在當代,都還是不難見到的。了解了這些,也對我們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一些看似簡單的事情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思考。同時,我又為李冰、為范欽家族這樣的人格所震動。
        接下來是歷史篇。古人說“以史為鑒”,但對于我們這等平民百姓來講,“歷史”終究是太遙遠,也太沉重的一種東西。一個迷迷茫茫又死氣沉沉的過去,何以為鑒?然而在這里,我看到了一個鮮活歷史!一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一個可以觸摸,一個有溫度的歷史!作為一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說自己到今天才上了一種真正的歷史課一點也不為過。想起上學時所學的“歷史”課,真不如聽取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小故事。我們所學的:那是硬梆梆的數字、硬梆梆的人物、硬梆梆的故事,不但干澀無趣,更淡不上產生歷史的震動與民族榮辱的共鳴。歷史只有在鮮活了以后,客觀了以后,才能真正起到了“為鑒”的作用。這里我也忍不住要多講幾句了:在對待清朝的歷史評價中,讓我感受到“客觀”的意義。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同時有趣又相悖的是,一切歷史恰恰是由一個個的“人”所創(chuàng)造。而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也將是未來的“歷史”,我們這些人,又能做些什么?
       后部分是一些游歷各國的經歷,對于作者來講,更多的可能是一些考察、證實與體會。而對于我這個讀者來講,由于缺乏對世界歷史與文化的深入了解,使得我總是帶著一些“好奇”的心情在看待。不過想一想,能產生“好奇”,這已經是不容易,試想,中國歷史尚且了解不夠,我們平時所能了解到的“世界”,除了是新聞與報紙中看到的一場又一場的被無限放大的政治戲,或是一個又一個災難事故,再或是經過精心包裝的旅游廣告,這一切一切之下所隱藏著的本質的文化因素,無以得知,或者干脆被刻意的被粉飾、被夸張、被利用,失去了他本來的面目與空間。除了看看熱鬧,我們連真相都無從得知,更不用談去做點什么。
        最后面是余秋雨先生,節(jié)選其它一些作品的《序》,是的,看過這一本書,這些序,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他的其它全部作品。我想,在沒有能力與條件“走出去”的時候,先虛心地、認真地做一名合格書齋型讀者,也是必要的吧?雖然較之余先生,我們很慚愧。雖然我算不上什么“文人”,但我清楚的知道這個過程是多么的艱辛!想想自己每次寫字,總是一次非常痛苦、艱難的過程,要準確表達已是非常的不容易,還要說服自我、面對自我、突破自我、甚至超越自我,則更為艱難,然而每一次的超越,總會讓自己有一種釋然和充實,有一種清晰的“成長”著的感覺,也由此可見它的重要的性與必要性。人生本是一個“痛并快樂著”的過程,如何在兩者做好協(xié)調,才是最關鍵的,想要去摒棄痛苦,是多么的愚昧和徒勞!而余秋雨先生這些文字:除了要有孤絕的毅力、超然的勇氣、完備的知識、獨立健全高尚的人格、更要有一種人文的責任感、使命感!我想,這也是我們中華學者所區(qū)別于其它文化者的特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事實上早已經說明了這一點,盡管從地理概念上來講,也許他當時不知道這個“天下”到底有多大,但正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切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它是不分國界,不分種族的,它是無疆的。
        既然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文明,有共同的敵人:蒙昧-野蠻,既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余秋雨;那么,且讓我們細細的摩裟余秋雨先生“用手掌碾碎的石塊”,再用他“用體溫焐化的堅冰”洗滌我們心靈的塵垢。然后,以一種微笑的目光繼續(xù)上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