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12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作者:叢文俊 頁數:19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系統(tǒng)論述以下四項內容:其一,探討書法史與書法藝術傳統(tǒng),為三千年書法史的發(fā)展建筑活的靈魂,并試圖由此建立起新的書法史觀和指導學術研究的理論方法。其二,總結、評價古人對書法的理解和闡釋,充分利用古代書論,幫助我們復原或接近歷史的真實,并與傳統(tǒng)相結合,為中國書法藝術確立坐標。其三,以書體演進的線索系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概括說明前期書法史。其四,以書家和書法傳承系掛作品,證以時代風尚及流變,系統(tǒng)梳理后期書法史。在前、后期書法史之間,東漢魏晉是兼乎兩者的過渡時期。
作者簡介
叢文俊,男,漢族,祖籍山東文登。1949年1月22日生于吉林市。1981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獲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文字學專業(yè),獲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考古學專業(yè)(古文字學研究方向),獲博士學位?,F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評審委員,吉林省書法協會副主席,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專業(yè)既古典文化與藝術文獻研究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書籍目錄
引言第一章 書法史與書法藝術傳統(tǒng)第二章 古代書法理論的基本結構及其藝術精神第三章 前期書法史第四章 后期書法史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節(jié)秩序與抒情:由人復天 在古代中國,社會需要一種以統(tǒng)治意志為核心的秩序,書法作為文字使用的具體形式,同樣需要秩序,二者目的均在于穩(wěn)定。秩序需要權威與合理的對應物,于是初民想到晝夜寒暑、 日月風雨等自然規(guī)律,從而使人世間的一切,都成為宇宙秩序的表征,并取得永恒的意義。秩序也需要理論的支撐,于是有“天人合一”,有“三綱”、“五常”,有禮樂文化和儒家思想。文字作為記錄語言、傳播思想文化的工具,其書寫必然要體現秩序及其文化精神,這就是《書概》所謂的“由人復天”。復,返回、歸依,謂書法最終要返回到天地宇宙的秩序當中,與“立天定人”分別屬于兩個不同性質的理論層面。《書概》復言:“學書者有二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如是則書之前后莫非書也,而書之時可知矣?!彼浴坝^物”,出于“立天定人”的理論認知,意在格物致知,以自然為書法之本;“類情”,以人心比類物情,而同系于書法,王僧虔《書賦》所言之“情憑虛而測有,思沿想而圖空”者即此。“觀我”指技進乎道,以通神明之德,即“由人復天”的具體落實。也就是說,“由人復天”是一種有著政治、倫理秩序與教化功能的藝術思想,是完全主觀的、規(guī)擬自然的理淪系統(tǒng)。《禮記·樂記》云: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咀尪翁煜抡?,禮樂之謂也。 以音樂應和天地,猶《書譜》確認書法“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之義。樂謂抒情,美在和諧調暢,過則侈靡淫亂;禮謂秩序,法效天地所得。項穆《書法雅言.書統(tǒng)》云: 書之為功,同流天地,翼衛(wèi)教經者也。 又,項穆《書法雅言。中和》論書法中和之美云: 如禮節(jié)樂和,本然之體也?! ≈扉L文《續(xù)書斷》云: 書之為教,古者以參禮樂。 又,《禮記.樂汜》云: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張懷瓏《文字論》云: 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 盾髯印氛摗吩疲骸 」嗜瞬荒懿粯?,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 垜压蕖稌鴶嘈颉吩疲骸 疄檎?,期合乎道?! ∮纱丝梢姡Y樂文化精神以其強烈的社會功利性,成為古代藝術思想的總綱,具體到書法審美和理論上面,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秩序轉化 前文講過,禮樂文化所代表的宇宙觀和秩序感,來自農業(yè)社會的生產生活。古代社會以農為本,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明確提出“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以及一年四季的天文歷法、物候、順時安排生產生活。這種“觀象授時”,就是靠天吃飯,由自然規(guī)律決定人事?!断男≌贰ⅰ对娊?。七月》也都有詳盡的記敘。存在決定意識,也能決定文化的式樣和精神。在人與天之間,要借助原始宗教的思想和儀式活動來溝通,帝王作為吳天之子,代天行事,而以秩序來象征自然規(guī)律,明確其所以然。在人與人之間,要借助倫理來穩(wěn)定上下尊卑等各種關系,表現則為綱常。究其實質,宗教和倫理都是政治,名日禮樂。古禮有二:一為禮儀,即“六藝”之首的禮;一為禮制,是以禮為內容的政治。禮之大者在于祭祀,祭祀是國家的政治大事,祭祀權亦即政權,如天子祭天,諸侯祭畿內山川,等而下之。祭天要配祭先王,樂以享之,即以詩、歌、樂、舞四位一體的文藝形式來頌美神明?!薄Y所謂“天地之序”、樂所謂“天地之和”,皆由此生出。其關系可如下圖示:社會如此,文化如此,書法藝術也必然要循其路而行。 上古“學在官府”,《周禮》外史“掌達書名于四方”,(3)以王者之風,化及天下,周天子作器題銘,即天下的楷模。大篆書體的圖案化特征與“篆引”秩序,成為各諸侯國作器題銘的典范,再由秦國秉承《史籀篇》字書,傳承至秦統(tǒng)一,并借以改定規(guī)范新體小篆,使“篆引”秩序尤甚于前。但是,隸變打亂了既有的秩序,(4)隸、草二體的迅猛發(fā)展使文字形體結構和書寫方法失去約束,迫使?jié)h代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以導引、規(guī)范其發(fā)展,從“善史書”活動中選拔優(yōu)秀者入仕,(5)即其中之一。這些優(yōu)秀者的選拔,明確地體現了官方意志和社會功利性,是書法史上代表新秩序的楷模雛形??H后w的出現,目的本在于正字正體,后來卻成為名家楷模社會化、引發(fā)書法藝術全面自覺的先導?! “凑諒垜谚段淖终摗返挠^點,“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所謂“能者”,即名家楷模,“翰墨之道”猶今言書法藝術。能者何人?《書斷》述云“自陳遵、劉穆之起濫觴于前,曹喜、杜度激洪波于后,群能間出,角立挺拔”,時間在西漢末、東漢初,正是名家書法作為社會化的楷模伊始。其后名家輩出,楷模更迭,最終定王羲之于一尊,新體秩序復歸一統(tǒng)。由此可見,漢晉書體不斷演進,卻沒有再出現西漢早、中期的混亂狀態(tài),名家楷模起到至關重要的穩(wěn)定秩序的作用。也可以說,楷模因秩序的需要而生,秩序的價值因楷模而顯,關注楷模,就能把握書法史和書法理論的基本脈絡。以王羲之為例。 1.作品系列 在書法史上,名家作品論摹刻之眾、傳播之久、影響之大、研究之多,王書堪稱第一。僅《蘭亭序》一帖,即可稱最。至于據一“永”字總括楷體八法,由一“之”字的不同寫法,啟發(fā)后世多少代、多少人去留心同字意別的變化,也是絕無僅有的?! ?.技術系列 技術包括用筆、結體、章法,自楷模總結而出,轉而成為法度、書理,是人們最早、最普遍關心的問題。南朝書論評說二王,比較鐘、張、王三家,均著眼于此。唐太宗尊王,所作《王羲之傳論》僅取“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為說;李嗣真《書后品》置評,也不過以“萬字不同”、“終無敗累”為之肯定。張懷瑾在《書斷》中的評論尤具代表性:“至研精體勢,則無 所不工,亦猶‘鐘鼓云乎’,《雅》《頌》所得。觀夫開襟應務,若養(yǎng)由之術,百發(fā)百中,飛名蓋世,獨映將來,其后風靡云從,世所不易,可謂冥通合圣者也。”唐以后書法史果如張氏預言。趙孟頰《蘭亭十三跋》所謂“用筆千古不易”,屬意并同。如檢索宋元明清筆記、題跋,則此類正多,不煩枚舉。他如晉以降筆法傳承,大都宗王;偽托的諸篇書論,也多以此立論,后世剿襲、發(fā)揮其文義者亦然。此外,楷模之佚聞,如入木三分、愛鵝的故事,也能啟人心智,轉化為用?! ?/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是在七卷本《中國書法史·總論》的基礎上,增改而成的?! 「鶕业那猩眢w會,書法研究必須以史為基礎,先要求真求實,而后再談其他,就會言之有物,能取信于人。否則,即使每天都能產生新思想,充其量不過是個人的想像和體會而已,與學術了不相干。道理很簡單,學術是講求規(guī)范的,規(guī)范是衡量學術水平、真?zhèn)魏蛢r值的一種標準,它不允許胡來,不是誰敢說誰就有理。不過,這只是笨人自討苦吃的發(fā)明,聰明人是不會找一個緊箍咒來束縛自己的?! ≡捳f回來,搞個案研究,只要考證嚴謹,分析到位,即可求真求實。要對幾千年的書法史做好宏觀把握,就得學會抽繹概括,弄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它們的存在形式及其歷史意義, 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空泛。所以,如何寫作這篇《總論》,還是費了不少斟酌?! ‘敃r的指導思想很明確,即力爭理清古人是怎樣看待書法的,這要靠熟悉三千多年的各種書法現象和近兩千年的書法論著,要能進入其中,尋找具有普遍意義、能客觀地反映書法史及其藝術規(guī)律的東西。之后,表明我們的立場,對歷史做出客觀的評說,達到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目的。本書名曰《書法史鑒》、副標題為“古人眼中的書法和我們的認識”,就是當時寫作思想的真實反映?! ⑽踺d《藝概》認為,論說欲詳,而詳無止境,不如概言其大意,也許在顯缺中已經包含了另一種真實的完備。我很欣賞他的見解,并用以指導《總論》的寫作,遺憾的是,定稿大約六萬,比原計劃字數已經超出,但還是覺得意猶未盡。所幸上海書畫出版社提供此次單獨成書的機會,遂再事增改,以竟其功。這里,劉熙載的境界遠未達到,但能保全史鑒之初衷,也算得上差強人意了?! ㄊ返母爬?,不能寫成一篇書法簡史,否則會失去史鑒的意義。所以,我增加了“書法傳統(tǒng)”和“書法理論的基本結構”這兩個視角。本人對書法藝術傳統(tǒng)的思考和研究已經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了十多年,在反復修正的過程中,思路逐漸地明晰起來。傳統(tǒng)可以用來解釋書法史,而其本身并不是書法史——它既存在于書法史中,又能脫出、升華到更高的理論層面;它既有可視可知、能夠具體把握的內容,又有純粹形而上的、屬于精神層面的東西。可以說,書法傳統(tǒng)是一個學術性極強、而又饒有興味的研究課題。前三節(jié)內容與《總論》大體相同,只是更為詳細一些,第四節(jié)是擬作的《再論書法藝術傳統(tǒng)》一文的濃縮,為《總論》所無?! £P于“古代書法理論的基本結構及其文化藝術精神”一章,是有感于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一書的松散與疏誤而作。在我的設想中,要把它寫成一個能概括古代書法理論之完整的歷史框架結構,用古人自己的見解,從不同側面來說明書法問題,并使之與傳統(tǒng)一道,為中國書法確立坐標。我兼事書法史與書法理論研究多年,深知古代書論內容的復雜與廣博,如何 提綱挈領,以缺概全,始終在思考求證。再則,理論易虛,寫作務使其落到實處,又涉及到具體的學術方法。我覺得,這部分內容不應限于理論本身,還必須做到準確地反映書法史,能夠還原到理論產生、流行的書法背景當中,確立其社會的和文化的價值。也就是說,理論內容必須滿足書法史的寫作需求,同時還要保持其相對的獨立性,這是與單獨進行理論研究和著述的差別所在?! ∥覍ㄊ返母耪f,主要是以傳統(tǒng)為活的靈魂,抓主要問題及其連續(xù)性的歷史線索,兼及橫向之重要的時代風尚,并沒有順序地按朝代劃分寫作。事實上,很多書法現象都在跨越朝代,呈先后交錯發(fā)展、變遷的狀態(tài),一個朝代所見,往往只是他們的一個局部,概說必須擺脫斷代分卷、劃分章節(jié)的制約。所以,本書關于書法史的概說,是以史為主,以時為輔,與通常所見的書法史著述有很大的不同。此番改寫,很多地方都較《總論》為詳,并有若干新的內容增入,如“制作工藝與普遍存在的‘刻風’問題”等。 近年來,有些朋友把我的書法研究定義為“考據派”,使我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說老實話,我非常敬仰清代以來的國學大師,他們均以考據立身立言,所以不朽。若能附其驥尾,真讓人喜出望外,何況是來自別人的評價呢。其實,我不過是臉皮薄、膽小,怕出錯而貽笑大方罷了。至于考據之外,我的史論、傳統(tǒng)書法批評和理論研究何以也成為考據派,實在是搞不清楚。不管怎樣,我的研究既已被歸入學術,也就知足了?! 」镂大@蟄附記于豐草堂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